從女排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奮鬥中的民族,每一個個體拼搏的模樣。
最近,講述幾代中國女排拼搏歷程的電影《奪冠》登陸大銀幕,引發觀影熱潮,上映兩天便票房過億,實現票房與口碑雙豐收。影院內外,女排精神也再度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究竟是怎樣的「精神內核」,讓中國女排一次次燃起國人的熱血與熱淚,不斷激勵著我們在感動中砥礪奮鬥?
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勇奪世界冠軍時的舉國歡慶,到「五連冠」後女排陷入低谷遭受巨大爭議與壓力,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絕境翻盤」力克巴西勁敵王者歸來……影片真實還原了人們的記憶,每個人都能從影片中尋找到與女排精神的共鳴。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代變革的巨浪席捲中國,在科技、經濟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中國女排在世界體壇的王者身姿,點燃了那一代青年人奮進的激情。
到了新時代,賽場上的中國女排姑娘們,仍舊肩負國家榮譽,以「升國旗、奏國歌」為目標。儘管女排姑娘們驍勇無畏,可她們並不是天生的「英雄」,走下賽場、脫下戰袍,她們也僅僅是一群會哭會笑、會傷會老的普通女孩。
當一部藝術作品走進普通人的內心,其中必然有超越光影的「內核」所在。從女排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奮鬥中的民族,每一個個體拼搏的模樣。中國女排的故事,也是每一個遭遇挫折後不斷忍痛爬起、繼續前行的我們的故事。
女排的奪冠之路歷經挫折、艱難崛起,而每一個平凡的我們,也都有高光時刻和暗淡低谷。沒有永遠青春、戰無不勝的勇者,卻總有一代代青年前赴後繼、不屈不撓。我們與女排一同成長、奮鬥,時光流逝,始終不變的是那份永不服輸的「女排精神」。
奪冠,絕不是對女排精神的唯一詮釋。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能贏,也會竭盡全力。哪怕一路走來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神堅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拼到底。」
對於人生而言,女排精神並非鼓勵在生命的賽道中執著於奪冠本身,而是從容面對榮辱,真誠接納自我,全力迎接挑戰。只要不屈服、不放棄,女排精神就一直伴隨著我們奮鬥。
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中國女排熱血澎湃的奪冠史,也是改革開放至今幾代中國人拼搏史的縮影。
39年,女排精神傳續;71載,中國輝煌崛起。歲月一次次向我們證明,一種歷久彌新的精神不僅可以讓五星紅旗的光彩映照整個比賽場,更可以振奮民族和國家。
面對地震、洪水、疫情的挑戰,中華兒女毫不畏懼,自強不息,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智慧和勇氣開拓前行,創造了令世界嘆服的偉績。女排精神與家國歷史的進程相互輝映,不斷激蕩出愛國主義與拼搏精神在新時代的夢想之光。
體育競技中,無論對手如何強大、比分差距多少,都不能輕易放棄。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競賽中,我們同樣要全力以赴地迎接挑戰,對手越強大,我們越要自強,不斷錘鍊自身,勇於超越。
正如中國女排一樣,真正創造奇蹟的是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平凡中孕育著偉大,也指引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