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為什麼總是讓我們深含淚水

2020-11-09 阜新華圖

女排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奮鬥中的民族,每一個個體拼搏的模樣。

最近,講述幾代中國女排拼搏歷程的電影《奪冠》登陸大銀幕,引發觀影熱潮,上映兩天便票房過億,實現票房與口碑雙豐收。影院內外,女排精神也再度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究竟是怎樣的「精神內核」,讓中國女排一次次燃起國人的熱血與熱淚,不斷激勵著我們在感動中砥礪奮鬥?

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勇奪世界冠軍時的舉國歡慶,到「五連冠」後女排陷入低谷遭受巨大爭議與壓力,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絕境翻盤」力克巴西勁敵王者歸來……影片真實還原了人們的記憶,每個人都能從影片中尋找到與女排精神的共鳴。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代變革的巨浪席捲中國,在科技、經濟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中國女排在世界體壇的王者身姿,點燃了那一代青年人奮進的激情。

到了新時代,賽場上的中國女排姑娘們,仍舊肩負國家榮譽,以「升國旗、奏國歌」為目標。儘管女排姑娘們驍勇無畏,可她們並不是天生的「英雄」,走下賽場、脫下戰袍,她們也僅僅是一群會哭會笑、會傷會老的普通女孩。

當一部藝術作品走進普通人的內心,其中必然有超越光影的「內核」所在。從女排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奮鬥中的民族,每一個個體拼搏的模樣。中國女排的故事,也是每一個遭遇挫折後不斷忍痛爬起、繼續前行的我們的故事。

女排的奪冠之路歷經挫折、艱難崛起,而每一個平凡的我們,也都有高光時刻和暗淡低谷。沒有永遠青春、戰無不勝的勇者,卻總有一代代青年前赴後繼、不屈不撓。我們與女排一同成長、奮鬥,時光流逝,始終不變的是那份永不服輸的「女排精神」。

奪冠,絕不是對女排精神的唯一詮釋。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能贏,也會竭盡全力。哪怕一路走來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神堅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拼到底。」

對於人生而言,女排精神並非鼓勵在生命的賽道中執著於奪冠本身,而是從容面對榮辱,真誠接納自我,全力迎接挑戰。只要不屈服、不放棄,女排精神就一直伴隨著我們奮鬥。

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中國女排熱血澎湃的奪冠史,也是改革開放至今幾代中國人拼搏史的縮影。

39年,女排精神傳續;71載,中國輝煌崛起。歲月一次次向我們證明,一種歷久彌新的精神不僅可以讓五星紅旗的光彩映照整個比賽場,更可以振奮民族和國家。

面對地震、洪水、疫情的挑戰,中華兒女毫不畏懼,自強不息,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智慧和勇氣開拓前行,創造了令世界嘆服的偉績。女排精神與家國歷史的進程相互輝映,不斷激蕩出愛國主義與拼搏精神在新時代的夢想之光。

體育競技中,無論對手如何強大、比分差距多少,都不能輕易放棄。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競賽中,我們同樣要全力以赴地迎接挑戰,對手越強大,我們越要自強,不斷錘鍊自身,勇於超越。

正如中國女排一樣,真正創造奇蹟的是每一個平凡的中國人。平凡中孕育著偉大,也指引著希望。

相關焦點

  • 女排精神為什麼總讓我們含著淚水
    究竟是怎樣的「精神內核」,讓中國女排一次次燃起國人的熱血與熱淚,不斷激勵著我們在感動中砥礪奮鬥?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勇奪世界冠軍時的舉國歡慶,到「五連冠」後女排陷入低谷遭受巨大爭議與壓力,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絕境翻盤」力克巴西勁敵王者歸來……影片真實還原了人們的記憶,每個人都能從影片中尋找到與女排精神的共鳴。
  • 從《奪冠》說起: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中國女排四十年以來跌宕前行,何為中國女排精神,在這三場關鍵性的比賽中,得以淋漓體現。是的,我們曾經非常在乎輸贏,並時刻告誡所有人:我們不能輸。如今,我們學會了如何去看待輸贏,接受我們也能輸,但卻也依然堅守不服輸的韌勁。電影雖然說的是女排的發展,但這些脈絡卻都指向著我們的祖國。
  • 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中國女排精神?
    在《奪冠》裡,這個信念的名字就是「女排精神」。關注一場體育賽事,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技術或是力量的比拼,但關注一支球隊,我們就能看清楚他們究竟是如何能擁有這一切。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排,維持著過往的輝煌,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跌倒,站起來,再跌倒,再站起來的堅持和勇氣。其實早在小學,和爸媽一起看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大戰俄羅斯,從兩局落後到連贏三局逆轉比分時候,我就寫過「女排精神」的作文。
  • 【管理手記】女排精神,一中精神
    同一時間,我看到創之路Q群上家長所講的「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雖然一路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以及態度堅定。」的留言。(今天是北大暑期綜合營考試結束的日子)很高興,學校微信公眾號在第一時間也轉載了:「永不言敗 一直都在」的文章。在擊敗巴西隊後,央視記者採訪郎平的時候,我的眼角噙滿了淚水。
  • 我們的孩子,「不需要」「女排精神」?
    大銀幕上,身姿矯健的中國女排姑娘們揮灑汗水,拼盡全力攔網扣殺。一幕幕經典的賽場重現,「女排精神」使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之動容。 只是,如今的我們,越來越不相信「女排精神」了。 這樣的聲音充斥在我們身邊:「如今的孩子,才不需要什麼「女排精神」。拼的是爹媽,爹媽的能力、財力,決定了孩子的上限。」 「現在的孩子,求著他上課已經很難了,還指望他課後自覺刷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 「女排精神」.中國精神!
    在《奪冠》上映的同時,我們期待這種真實的女排精神,能帶給我們的力量。《奪冠》展示的是國民電影,是屬於我們中國人每一個人的一份情懷。我相信觀影的朋友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對女排精神,有了不同的想法和感悟。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中國女排的,更是屬於一個時代的。
  • 我們為什麼愛女排
    我們為什麼愛得這麼深?「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給出了答案──「女排精神不僅成就了中國女排勇奪世界冠軍的夢想,更是鼓舞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奮勇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在為此次展覽發來的祝賀視頻中表示。
  • 我們從「女排精神」裡可以學到什麼?
    今天結合剛上映的電影《奪冠》來講講,我們可以從「女排精神」裡學到什麼?《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橫貫三十八年歷史,詮釋了這三十八年,幾代「女排精神」的傳奇。
  • 女排精神就是中國精神——致敬劉亞茹老師著作《中國精神》
    作者在《中國精神》一書的序言中寫到:「中國女排是一支隊伍,是一種精神,更是一代代的傳承。而這種傳承是無形的」。談中國女排,郎平——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名字!她的勤奮與頑強,睿智與果敢感染、激勵過無數中國人。我注意到:每一次獲得冠軍後,郎平就顯得很平靜,記得巴西奧運會奪冠後她對著現場的記者們說,「不要因為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
  • 「海膽俠」踐行女排精神,逆襲綻放真我
    中國女排和女排國手是一回事麼?其實很多球迷們都會將其混為一談,女排國手指的是現役的女排姑娘們,而中國女排則是集體。我們都知道中國女排在世界排壇殺出了赫赫威名,但她們背後的辛酸誰知道呢?小螞蟻有著大夢想,這是丁霞的人生格言,她如今可是世界最佳二傳,為何卻如此謙遜呢,還總是說自己要不斷的努力,她並不是在謙虛,丁霞成就國手的道路遠比我們想像的艱難。
  • 這才是與時俱進的女排精神,也是今天的我們需要傳承下去的精神
    為什麼說今天的中國人更需要女排精神?!,以及到底什麼樣的精神屬於「中國女排」精神。中國從1979年開始改革開放,那個時候的我們太落後了,我們迫切的需要在國際上去證明自己,而那個時候的中國體育在訓練比不上人家,條件比人家差,怎麼才能贏?只能靠比別人更加的努力,吃更多的苦,而這就是老一代的「中國女排」精神!
  • 我們為什麼需要女排?為什麼需要一部女排電影?
    作為中國體育最大、最著名的IP,中國女排的故事太精彩太豐富,無論從哪個人物、哪個角度、哪個細節切入都可以大書特書。在此不做評論。電影裡有個問題:現在誰還需要中國女排?或者說:我們為什麼需要女排?從80年代的女排五連冠,到2000年的女排黃金一代,再到女排新一代,可以說女排已經成為國人的「精神符號」。因為:輸贏是暫時的,但精神是永恆的。中國女排並不是一直贏。相反,她們屢嘗敗績,甚至輸給過一些不可思議的、讓人瞠目結舌的對手。但是她們從未放棄努力要贏。
  • 電影《奪冠》熱映 用女排精神書寫女排傳奇
    公司職員 李雯瑾:包括我身邊的所有的人大家都在抽泣,就是它能喚起我們心中的拼搏的精神以及努力向上奮鬥的感覺。上世紀80年代,正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初期,恢復經濟、探索發展的過程中,整個國家急需精神鼓舞。中國女排在1981年的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七戰七捷,奪得中國足籃排三大球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一定可以」。
  • 什麼是女排精神
    我沒經歷過老女排時期,對於女排第一次低谷的印象也十分模糊。第一次真正關注女排就是雅典奧運會的時候。所以,我並不清楚老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老女排給國人帶來過什麼樣的感受,我只是根據我這些年關注女排的經歷談一談我對女排精神的理解。女排精神是什麼,我覺得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不放棄是女排精神?不服輸是女排精神?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影片本身講述的是中國女排歷經30多年,從崛起到低谷再到重新創造奇蹟的故事,是我們看不到的中國女排背後的故事。在影片中一共有三場主要的賽事,每一場比賽都看得人心潮澎湃,其中傳遞出的女排精神,感染了無數觀眾。在中國體育日益強大的今天,女排卻始終是最特別的一個存在,女排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就連國球桌球也難以望其項背。
  • 女排精神在西農!
    女排精神在西農!,「女排精神」曾鼓舞和指引了一代中國人。一個男人默默立在場邊,他是劉正杰,西農女排的總教練,也是西農女排的締造者以及女排成長的見證者,他沒有隨著人群躁動,只是默默看著場上雀躍的姑娘們,露出了欣慰的笑,看著這揮灑了汗水與淚水的場地,思緒回到了故事最開始的地方。「西農女排行嗎?」
  • 中國女排11連勝奪冠,38年了,為什麼贏得總是她們?
    可能你會很好奇:女排為什麼能連連得勝?是郎平教練的有效指導,還是女排姑娘們的堅持努力?我認為,兩個因素都有。但最關鍵的,還是女排強大的反脆弱性。有人說:看女排打球,就像在做心理輔導,因為她們不但拼,而且總是贏,這給人帶來極大的「勵志」作用,任何雞湯書都無法媲美。
  • 《奪冠》:「女排精神」的傳承與延展
    1981年,第三屆女子排球世界盃,中國女排在決賽中擊敗東道主日本隊,以七戰全勝的成績奪得冠軍,從此便迎來了更具裡程碑意義的「女排五連冠」,「女排精神」也因此成為整個民族的精神圖騰,講述「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也終於得以上映,以最為「陳可辛的方式」娓娓道來中國女排橫跨近四十年的歲月浮沉。
  • 女排精神依然震撼
    今天第一天第一場觀看了反映中國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為新老女排的拼搏精神所感動所震撼。影片把我們帶入了令人振奮的70年代末。女排剛剛起步,在極其簡陋的環境下,進行著超負荷的體能和排球技術訓練,淚水汗水血水凝結成巨大精神力量,在無數次艱苦磨礪下,終於衝出了亞洲,戰勝了東洋魔女日本隊,為以後連續奪得世界冠軍,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建立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 為什麼我們都有女排情結?
    而另一方面,是他們找回了「女排精神」。如今談起「女排精神」,總有人覺得這是老掉牙的精神勝利法。在這個盛行佛系和喪文化的時代,「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才被視為真理,講究愛國、團結和拼搏的女排精神卻被很多人一笑而過。然而郎平卻說:「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賜予我們的金牌,感謝奮鬥拼搏的日子,感謝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