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打碎中國女排濾鏡,還是不是一部好的體育電影?

2021-01-14 慕容天涯的時光書

文/慕容天涯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是陳可辛內地化的又一次大膽嘗試,雖有爭議,卻還好看。

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一點,香港導演陳可辛是默默挑戰自己的高手,這幾年來他的類型片跨度之大前所未有,古裝大製作《投名狀》,功夫風格片《武俠》,早年的歌舞片《如果愛》,近年來的聚焦內地故事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再到如今的體育電影《奪冠》,以及箭在弦上的《李娜傳》。他對於內地市場的把握,以及對內地觀眾的熟稔程度都在港臺導演之中難有出其右者。

《奪冠》於是來了,當然電影曾經「走」了。陳忠和抗議,遭遇到刪改,整體像「郎平傳」不是「中國女排」,袁偉民和老女排沒有名姓,郎平和陳忠和後半段戲份較多像CP,黃渤的感覺不太像運動員……所有這些缺點我都先說,這是本片繞不過去的巨大爭議。

但《奪冠》,就真挺好看的。

吳剛和鞏俐的表演是加分項。首先不得不說吳剛臺詞已臻化境,擲地有聲,情緒遞進層次分明,你想想眼下這個鐵血教練面無表情的發號施令,誰還會想起年初古裝熱劇裡陳萍萍的和當年《梅蘭芳》中心思縝密的角色嗎?這就是好演員的魅力,成為角色卻帶有自身的特質(吳剛的角色永遠有後招,在任何一部影視劇裡皆是如此)。不遑多讓的是我心目中詮釋老一代女排教練的最佳人選。

鞏俐是定海神針一樣的出鏡,熱搜當年把她和郎平從肢體語言乃至背影都做的對比,再到現在每每出現在鏡頭前,就自信滿滿,性格鮮明的表現。鞏皇這張郎平的名片,我覺得拿得出手,遞的出去。

相比之下,黃渤和彭昱暢就是不過不失,我看到彭昱暢就想起吃雞腿,看到黃渤後半段和鞏俐多到過猶不及的戲份就不適應,(他的角色是陳忠和無疑,葬禮上給排球籤字就是籤的「陳忠和」三個字)所以對他們的演技評價只是及格,沒有讚許。倒是白浪有運動員的那股子拼勁和狠勁,非常不錯。2016冠軍女排姑娘的出鏡真的亮眼,不輸好演員,這年頭有些半吊子流量再不賣力,真的沒人看他們演戲了。

我誇一下剪輯,影片前半段很好看,老女排五連冠之前的篳路藍縷,歷歷在目,編導運用了非常寫實的風格。流暢的剪輯讓每一場比賽都很像《絕殺慕尼黑》瘋狂刺激腎上腺素。梅林茂的配樂再出新意,第一場對戰日本隊的的鋼琴曲,第二場輸給美國隊的提琴,以及最後與巴西盤腸大戰時交響樂的磅礴大氣加了很多分,是旋猶在耳的高級感,提升了全片的觀賞體驗。

影片其實最有趣的段落,來自郎平回國後對於中國女排的改造,配合工業化水準的影視視聽處理,合理有趣的蒙太奇段落,以及郎平這個角色符合好萊塢大片中的主角光環處理(動機內核高大上,行為不受約束劍走偏鋒)。郎平的團隊最終對抗舊有體制,對當時女排模式推倒重建,都符合最後女排姑娘為自己打球的設定。有新時代「人」味兒十足的自我認定,看得人饒有趣味,也帶有一些深度。

所以說,如果從評論電影的角度,影片是佳作範兒製作也加分,作為體育電影也足夠熱血。但是我們不禁有時候會問:究竟你愛的是真正的中國女排?還是這部電影打碎女排濾鏡,電影雖在水準線之上,卻因為我們見不到的刪減,讓本應寫實到底的電影,失掉了成為經典的機會。

哪怕電影還是非常好看。

《奪冠》作為一部體育電影,對比該類型題材其他佳作,無法達到中國女排在現實中該項運動的高度。這種橫向對比之下的缺失,才是最大的遺憾。

整體質量:★★★★

演員表演:★★★★

音畫效果:★★★★  

娛樂指數:★★★★

相關焦點

  • 《奪冠》不失為一部好的中國體育電影,有的細節處理得當效果更佳
    不過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不說體育賽事的事情,而是和大家聊一聊近期正在熱映的一部由陳可辛導演執導的體育電影《奪冠》。不過這部電影也是最近這些年來難得的國產體育類電影,小編看完電影對於這部電影給出75分的打分,裡面部分的內容處理顯得是有些唐突的,對於不熟悉中國女排的人而言看不出太大的問題,不過對於了解女排的還是有不少可以吐槽的。
  • 體育編輯如何看《奪冠》,感動我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中國女排!
    《奪冠》這部電影的時間線很長,從改革開放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2個小時的電影要講述近40年的故事難度不小,但如果側重點足夠清晰的話,其實也可以去解決它,但是我個人並不認同《奪冠》導演和編劇的選擇,要知道中國女排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招牌,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在體育媒體行業裡,可以在任何年齡層,任何職業領域,無論男女都能穩定的創造超高的人氣與流量的只有「中國女排」,足以見得這個招牌對大眾的吸引力
  • 《奪冠》是我們最接近中國女排的一部電影
    爸爸》,美國有《憤怒的公牛》(拳擊運動),中國也有很多奧運冠軍、體育強將,卻始終沒有特別出彩的專門歌頌中國體育事業的電影。這次終於來了,經歷了疫情,改名,重剪《奪冠》終於上映了!看到這些十八九歲的姑娘不要命的訓練,都累癱在地上了,袁指導依然不停手,大年三十還要加練,那個年代真是有委屈都要打碎牙齒往肚裡吞。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李現飾演的科技人員告訴他們:現在美國都用上了計算機,他們說用科技可以分析每個運動員的打法,研究最好的戰略,以後的女排比賽,靠的不是人,是科技。聽完科技人員的陳述後,袁指導沉默了,他把女排排球的攔網,抬高了整整15釐米。
  • 《奪冠》是我們最接近中國女排的一部電影!
    爸爸》,美國有《憤怒的公牛》(拳擊運動),中國也有很多奧運冠軍、體育強將,卻始終沒有特別出彩的專門歌頌中國體育事業的電影。這次終於來了,經歷了疫情,改名,重剪《奪冠》終於上映了!八十年代,中國女排豪取81、85世界盃,82、86世錦賽以及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排五連冠"。
  • 電影《奪冠》:可能是不錯的歌頌片,絕不是好看的體育電影
    陳可辛是國內非常優秀的電影導演,拍過很多出色的電影作品,積累了很高的知名度和人氣,也擁有了很高的話語權。因此,他才有機會調動很多資源來拍攝一部關於中國女排的體育電影。 這種行為本身是值得讚頌的。
  • 《奪冠》:這是奪冠,不是中國女排
    如果您想了解中國女排,可以看看《奪冠》。如果你想了解女排精神,不要只看《奪冠》。這部電影代表不了中國女排,更無法代表女排精神。電影中,郎平告訴隊員們,要放下壓力,做你們自己,用開心的心態迎接比賽,享受體育.她擲地有聲告訴朱婷:你打排球不是為了你爸媽,是為了你自己。然而,又出現了一幕:黃渤帶領一眾隊員回到中國女排夢開始的地方,感受當年老女排受的罪,付出的汗水。電影中有一幕很有意思,郎平站在有光亮的體育館內,依稀看見曾經的隊員加班加點的訓練,為比賽努力。
  •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 陳可辛用《奪冠》為中國體育電影帶了個好頭
    陳可辛導演與首批觀眾一起觀看電影《奪冠》。電影《奪冠》以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郎平為主線,再現了中國女排3個不同的階段,中國女排現役隊員的參演更讓影片增色不少。作為中國體育的最大IP,想把「中國女排」拍好並不容易。導演陳可辛沒有面面俱到,而是做減法圍繞兩代女排隊員和3場比賽來講故事。
  • 《奪冠》這不僅僅是一部體育片,更是一部講述中國人故事的電影
    影片發布終極預告與公映海報,國民級夢幻陣容匯成金牌之師,帶領觀眾重走中國女排40年拼搏之路,見證全民回憶!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李現、劉敏濤特別出演。一起去影院,看中國女排颯爽英姿!
  • 《奪冠》為何是一部引發爭議的「女排」電影?
    超級體育IP《中國女排》自電影立項之日,就舉國關注。 「中國女排」四個字,於中國民眾而言,已經跨越年代,成為現代中國精神的一種象徵。隨著金牌導演陳可辛,老牌編劇張冀、明星演員鞏俐、黃渤、彭昱暢、吳剛的陸續加入,更有郎平之女白浪及現役中國女子排球隊全員真人出演,臺前幕後陣容可謂星光熠熠,每一個元素都可以當作熱搜話題討論。
  • 剖析電影《奪冠》,體育題材領域的電影能否此次奪冠?
    截止發稿前,電影《奪冠》的票房已經突破3969萬了,這是一部時間跨度很長的電影。從7080年代直到16年里約奧運,其實這部電影不僅僅講出中國女排的成長,同樣也講述了中國體育之路的艱辛。
  • 電影《中國女排》,是怎樣一步步被改成《奪冠》的
    因為我們不知道,現在的《奪冠》還是不是當初的《中國女排》。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電影名字被改得面目全非。這部電影的名字一開始是《中國女排》,後來改成了《奪冠》,雖然現在我們無法得知為什麼要這麼改,但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這個名字改得非常沒水平。把《中國女排》改成《奪冠》,這樣一改,這部電影的氣質、格局和氣勢也全都跟著改了。
  • 《奪冠》刷屏朋友圈:精彩的不是電影,是中國女排
    好的國民體育電影所帶給觀眾的感動,從不來源於比賽勝負,而是來源於我們在影片的進程中產生了對角色命運的關注,電影《奪冠》就是如此。 不僅僅是因為它所講述的老女排80年代的光輝歲月故事、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一路逆襲奪冠的盪氣迴腸。
  • 《奪冠》刷屏朋友圈:精彩的不是電影,是中國女排
    好的國民體育電影所帶給觀眾的感動,從不來源於比賽勝負,而是來源於我們在影片的進程中產生了對角色命運的關注,電影《奪冠》就是如此。電影《奪冠》原版海報這部基於中國女排真實歷史拍攝的電影電影《奪冠》原版海報中國女排從一窮二白到登頂世界象徵著的是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
  • 電影《奪冠》——其實不是中國女排,而是郎平傳記
    其實我對這類題材的電影興趣不是特別濃厚,不過被一張減免優惠券所吸引,還是花了二十五塊錢美美地看了一場。怎麼說呢…唔,我記得這電影原來的名字叫『中國女排』,不過好像後來被中國女排協會認為這個名字有點不妥,後來才改成的『奪冠』。
  • 《奪冠》丨精彩的不是電影,而是中國女排
    在彼時,體育是能讓中國人在世界證明自己的最快方法,中國女排精神也就此奠基。在外部環境越複雜、國家越落後的時候,體育競技越是要承擔起揚國威的重任。 對曾經的中國女排而言,亦是如此。 在電影中出現過這麼一幕:女排對陣巴西隊時,有外國人喊道:「這可不是桌球。」一言以蔽之,在外國人眼中,中國人只有打兵乓球能行。
  • 中國女排奪冠有多難?電影《奪冠》告訴你,這是一段艱辛的歲月
    ,籃球,足球的賽事視頻都不會錯過,甚至還會熬夜看直播,最近也是有一部以中國女排為主題的電影上映了,電影奪冠也是在萬眾期待的過程之中上線。,看到了中國女排姑娘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示了一些生活的小細節以及面對困難,面對自己的心理障礙的時候的一些突破,整體來說,這一部電影的格局也是非常的不錯,也是滿滿的雞湯。
  • 電影評論:從《奪冠》看國產勵志體育電影的發展
    從《奪冠》這樣一部國產體育勵志類型的影片,能在國慶檔這樣競爭最激烈的黃金檔期中脫穎而出,勇奪探花,其實已經非常難能可貴。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認為,《奪冠》的表現,對於國產體育勵志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奪冠》能夠取得成功,題材的選擇很關鍵。
  • 《奪冠》背後,中國體育電影需要怎樣的故事?|產業專欄
    作者 | 劉曉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這是擺在《奪冠》導演陳可辛面前的一道題,同時也是擺在所有中國體育電影面前的一道題。在2019年國產電影總票房已經達到411.75 億元(國家電影局2019年12月31日公布數據)的今天,用工業化、商業化的模式和思維去打造一部電影已是共識,同時,這也是具備充足資金和專業團隊就有能力辦到的事情。
  • 鞏俐、郎平攜手中國女排《奪冠》:三個傳奇成就一部經典
    2020年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是一部由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的、再現中國女排精神面貌的體育電影。這部電影中的郎平由鞏俐飾演。這部電影還沒有上演就讓人充滿了期待。中國女排奪冠中國女排,一直以來都是國人的驕傲,郎平又是女排的代表,是女排的「定海神針」。而鞏俐是電影界的風雲人物,是全世界華人的電影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