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天涯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是陳可辛內地化的又一次大膽嘗試,雖有爭議,卻還好看。
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一點,香港導演陳可辛是默默挑戰自己的高手,這幾年來他的類型片跨度之大前所未有,古裝大製作《投名狀》,功夫風格片《武俠》,早年的歌舞片《如果愛》,近年來的聚焦內地故事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再到如今的體育電影《奪冠》,以及箭在弦上的《李娜傳》。他對於內地市場的把握,以及對內地觀眾的熟稔程度都在港臺導演之中難有出其右者。
《奪冠》於是來了,當然電影曾經「走」了。陳忠和抗議,遭遇到刪改,整體像「郎平傳」不是「中國女排」,袁偉民和老女排沒有名姓,郎平和陳忠和後半段戲份較多像CP,黃渤的感覺不太像運動員……所有這些缺點我都先說,這是本片繞不過去的巨大爭議。
但《奪冠》,就真挺好看的。
吳剛和鞏俐的表演是加分項。首先不得不說吳剛臺詞已臻化境,擲地有聲,情緒遞進層次分明,你想想眼下這個鐵血教練面無表情的發號施令,誰還會想起年初古裝熱劇裡陳萍萍的和當年《梅蘭芳》中心思縝密的角色嗎?這就是好演員的魅力,成為角色卻帶有自身的特質(吳剛的角色永遠有後招,在任何一部影視劇裡皆是如此)。不遑多讓的是我心目中詮釋老一代女排教練的最佳人選。
鞏俐是定海神針一樣的出鏡,熱搜當年把她和郎平從肢體語言乃至背影都做的對比,再到現在每每出現在鏡頭前,就自信滿滿,性格鮮明的表現。鞏皇這張郎平的名片,我覺得拿得出手,遞的出去。
相比之下,黃渤和彭昱暢就是不過不失,我看到彭昱暢就想起吃雞腿,看到黃渤後半段和鞏俐多到過猶不及的戲份就不適應,(他的角色是陳忠和無疑,葬禮上給排球籤字就是籤的「陳忠和」三個字)所以對他們的演技評價只是及格,沒有讚許。倒是白浪有運動員的那股子拼勁和狠勁,非常不錯。2016冠軍女排姑娘的出鏡真的亮眼,不輸好演員,這年頭有些半吊子流量再不賣力,真的沒人看他們演戲了。
我誇一下剪輯,影片前半段很好看,老女排五連冠之前的篳路藍縷,歷歷在目,編導運用了非常寫實的風格。流暢的剪輯讓每一場比賽都很像《絕殺慕尼黑》瘋狂刺激腎上腺素。梅林茂的配樂再出新意,第一場對戰日本隊的的鋼琴曲,第二場輸給美國隊的提琴,以及最後與巴西盤腸大戰時交響樂的磅礴大氣加了很多分,是旋猶在耳的高級感,提升了全片的觀賞體驗。
影片其實最有趣的段落,來自郎平回國後對於中國女排的改造,配合工業化水準的影視視聽處理,合理有趣的蒙太奇段落,以及郎平這個角色符合好萊塢大片中的主角光環處理(動機內核高大上,行為不受約束劍走偏鋒)。郎平的團隊最終對抗舊有體制,對當時女排模式推倒重建,都符合最後女排姑娘為自己打球的設定。有新時代「人」味兒十足的自我認定,看得人饒有趣味,也帶有一些深度。
所以說,如果從評論電影的角度,影片是佳作範兒製作也加分,作為體育電影也足夠熱血。但是我們不禁有時候會問:究竟你愛的是真正的中國女排?還是這部電影打碎女排濾鏡,電影雖在水準線之上,卻因為我們見不到的刪減,讓本應寫實到底的電影,失掉了成為經典的機會。
哪怕電影還是非常好看。
《奪冠》作為一部體育電影,對比該類型題材其他佳作,無法達到中國女排在現實中該項運動的高度。這種橫向對比之下的缺失,才是最大的遺憾。
整體質量:★★★★
演員表演:★★★★
音畫效果:★★★★
娛樂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