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抑鬱肄業,找工作四處碰壁,失業18年後靠低保生活
地貧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老祖先的教誨還猶言在耳。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也是多麼寒門子弟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不知會羨煞多少考生和家長,更不用說考上北大了,如果能考上北大博士生,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業追求。但是如果告訴你有一位北大的博士生,卻在家待業十幾年,只能靠低保生活,你一定無法相信。
寒門學子考取醫科大學
這位北大博士生是湖南常德人,名叫張進生,父母都是農民,一家四口,家境貧寒。或許從小他就明白,讀書能夠改變自己命運,他也因此努力上進,在學習上也特別用功,從小學一直到高中成績優異,只是性格上有些孤僻。
1984年張進生順利的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醫學系臨床醫學專業5年制本科,或許現在年輕人並不知道,在80年代,要考取一個普通的專科學校都不是容易的事,何況是醫學專業本科,那更加難上難。這在當時張進生的家鄉,那可是雞窩裡飛出了金鳳凰,而且他也成了家鄉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分配天津工作受挫
5年後,也就是1989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天津一家醫院工作。能從湖南鄉下直接分配到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說實在對於一個農民子弟,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已是令人羨慕的事情,也足以看出當時張進生在學校裡的學業一樣的優異。
在當時醫生這個職業地位高,收入不錯。如果按我們的想法,接下來的張進生一定會順風順水,在天津結婚生子……可是命運總是如此喜歡作弄人,張進生作為一個醫學畢業的高材生,卻無法適應社會的生活。
工作後,由於性格原因,他無法融入到醫院這個群體中。他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個醫學專業畢業的人,竟然害怕見血,也因此他開不了刀、做不了手術。為此從業多年,始終是一名普通的住院醫師,後來還被醫院降職降薪過。
開掛的學業,考取北大研究生、博士生
工作上的挫折和他在學校的優秀反差極大,漸漸地他越發地將自己封閉起來,將時間都放在了學習上,他想通過繼續學習來離開這家醫院,或者可以說逃離這個他不適應的社會。本來學習能力極強的他,1992年考上了北大的醫學專業研究生,這又是多麼令人羨慕的好消息。
研究生畢業後,他決定攻讀北大博士,經過自己的番努力,他如願以償考上了北大博士,再次證明了他的才華。也將自己的學業高度拔上一大截,要知道,當時全國能有幾個北大的博士生呀。這樣的學習經歷要是放在現在,可以說是開掛的人生。在北大讀研和讀博時,每月都可以領到5000元的補助工資的,這在當時是何等的豔羨的事。
但命運總喜歡和張進生開起玩笑,1998年他幸運地被學校推薦到英國留學,可是家貧的他,因為交不起20萬元的天價留學費用,他只能放棄了又一次學業高度,可是這一件事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壓力和苦悶之下,抑鬱成疾,他最終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這時的他已經32歲,一年後被學校勸退,他只能以肄業的身份離開北大。
北大博士成為月薪1000的臨時工
可是,張進生北大的研究、博士生的光環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如意的工作。在別人眼裡,他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無法得到同行認可。而且他還是和先前一樣,無法融入到社會之中,找工作也是處處碰壁,最後到蘭州的一家醫院做著一份只有1000元月薪的臨時工作。
這樣的反差,更讓張進生無法接受。後來,在這家醫院裡他認識了一個女朋友,如果能這樣生活下去,對張進生來說也是一種進步。但是性乖張的他,在一次和女朋友鬧矛盾後,他辭職回到了老家。
辭職回家,待業18年後成為低保戶
回到老家,他也陸陸續續找了幾份工作,可是最後都是無疾而終,最後只能住進姐姐家裡,依靠姐姐生活。失業18年後,政府給張進生辦了低保,這無疑是給張進生最大的諷刺,一個北大研究生、博士卻弄到這樣的地步,更使張進生拒絕這個社會,他完全將自己封閉了起來,不與他人接觸,精神也逐漸出現異常。
一個在學業上無比開掛的人,最後卻需要靠低保生活,真是令人唏噓。高學歷並不等同於高情商,高學歷也不等同於高技術。一切還需有實踐的經驗,將知識化作技能,才能使知識轉變為他人服務。
對於張進生的故事,相信許多感嘆之後還有反思,教育與實踐的結合是多麼的重要。也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情商和心理健康對一個人成長也是多麼重要。
或許命運弄人,但從中我們卻能感受到,以陽光的心態去迎接人生的挫折,並能懂得反思自己的錯誤。
不知大家對於張進生有何看法,不妨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