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化石又稱木化石 矽化木
它是由樹木演化而成。大約在1.5億年前,樹木因地質作用(或火山噴發或地殼運動)將其埋入地下,由於處於缺水的乾旱環境下,或由於與空氣斷絕木質不易腐爛,而在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中被二氧化矽交代了木質的纖維結構,並保存了枝幹的外形。幾經地質變遷,滄海桑田,陸地上升,使這些埋藏地下的樹幹重見天日。它的木質細胞經礦務填充和代替後,給溶於水中的鐵、錳氧化物染上黃、紅、紫、黑和淡灰等顏色,就成了今天五彩斑斕、鑲金疊玉的樹化石。
化石是樹木迅速被土埋葬後,水份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矽吸收後形成的殘骸,一個樹化石的形成最少需要上億年的時間。樹化石的木質結構和紋理仍舊保留著,顏色一般呈現出紅褐、淡黃、灰白等,拋光面具有類似玻璃般的光澤。
樹化石有著很多的用途,主要是根據它們的外觀和形狀製作成各種物品,如打坐石等具有靈氣的物品,應用範圍並無太大的限制,因此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市場行情。
樹化玉是怎麼來的?緬甸民間有這樣一個美妙的傳說: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涅槃時,信奉佛祖的萬物十分悲痛,都願意追隨佛祖一起升天。剎那間,佛光萬丈,山崩地裂,佛祖升了天,萬物卻因法力不夠而沉入地下。沉入地下的樹木由於沾上了佛氣,變得晶瑩透亮,成了美不可言的玉石,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樹化玉! 由於佛祖是南亞人,所以樹化玉大都是產在南亞地區的幾個國家。當地人常把他們供奉在廳堂或院子裡,他們認為這能受領佛氣,是一種吉祥安寧的象徵,有鎮宅闢邪的作用,可保佑家人平安,家庭和睦,家丁興旺!
在我國建築中,歷來有安放鎮石的傳統,這在很多歷史書上都有記載。鎮石分為三種,一種是在挖基礎時埋在地下,現代人稱之為「奠基石」;一種是在庭院裝修時安放在人流進出的顯要地方,現代人稱之為「風水石」;還有一種是擺在廳堂中或書桌上,一般稱之為「案石」。古人甚至對鎮石的大小、重量、方位、效能都有詳細的描述,他們認為鎮石有鎮宅避邪、發家佑人的特殊作用。
在現代庭院、公園的設計中,也常把巨大的石頭擺設在非常顯眼的地方,一方面是設鎮石、求平安的傳統使然;另一方面,也能使該住宅給人以沉穩、安定的感覺,它適應和吻合了人們追求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的普遍心理。樹化玉以其豪華的質地、古樸的外形、龐大的材料、古老的歷史以及歷盡滄桑、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等的特殊含義,使傳統審美與獨特寓意融為一體,成為當代建築、豪華賓館、豪貴家族庭院的首選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