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App的"美麗陷阱":"洗腦"販賣焦慮 出賣用戶"精準圍獵"

2020-12-16 中國城市建設網

原標題:野蠻生長的醫美App正在製造「美麗陷阱」

  強行「洗腦」販賣焦慮,出賣用戶「精準圍獵」

  野蠻生長的醫美App正在製造「美麗陷阱」

  隨著「顏值經濟」不斷升溫,整形、醫美成為不少愛美人士的選擇,醫美App平臺應運而生。

  眾多定位為「社區+點評+團購」的醫美平臺,原本是從提供諮詢、服務用戶的立場出發,打造以內容創作、社群參與以及線上預訂為主的商業模式,吸引用戶和醫美機構,彌合供需兩端的信息鴻溝。

  然而,不少用戶表示,一旦進入醫美App便成了商家「精準圍獵」的目標,所有瀏覽內容都與商業緊緊綁定。

  再加上平臺對入駐商家、發布內容審查把關不嚴,為不正規的從業者提供了生長溫床,消費者利益難以保障。

  被「洗腦」後,「對自己越看越不順眼」

  「我們在App上看到的所有內容,都是平臺、機構精心包裝設計的『軟文』。」一位「資深」醫美消費者直言。

  這些內容看似是為用戶提供參考,實際卻是為不良商家洗白、矇騙消費者的營銷手段。

  ——野蠻營銷,強行「洗腦」。「您感興趣的方面是?」一打開各類醫美App,立即就彈出針對用戶需求的標籤勾選——吸脂、注射玻尿酸、抗衰老……用戶一開始就被精準畫像,一步步掉進營銷陷阱。

  記者看到,平臺里舖天蓋地的美女撲面而來,「離婚婦女整容改變命運」「成功換頭成人生贏家」「如果不是做了這個鼻子,你今天怎麼拽得起飛」「別人屁股已經開始做線雕了,你還在猶豫臉上要不要做」等片面誇大醫美效果的標題,極具煽動性。

  「為了營造『全民整容』的氛圍,這些App編造了大量『整容改變命運』的凡人故事。」長沙一家醫美機構營銷人員王芮告訴記者。

  同時,各類明星整容、微整形等博眼球的話題充斥,「某女星整形實錘」「某女星沒有誰整的多,為什麼看起來更僵硬」等帖子點擊量很高。

  「很多帖文動輒蹭明星熱度、已經出現多起被明星起訴的案例。」王芮透露。

  「看多了平臺裡的整容臉,感覺被『洗腦』後審美都發生了偏差,對自己越看越不順眼」,長沙市民徐樂說,「只要不是歐美雙眼皮、瘦削瓜子臉、高尖肋骨鼻,都覺得不對勁」。

  ——販賣焦慮,製造需求。為了增強客戶「焦慮」心情,有的平臺還開啟「魔鏡」功能,用人工智慧自動測臉。

  對準手機前置攝像頭,快門一按,3—5秒就有了「AI美學診斷全臉分析」結果。App會根據照片自動生成對用戶年齡、五官、類型的測算,提出類似「鼻長偏短」「眉毛偏細」「下頜角略寬」等分析,還分別從智力感、距離感、年齡感進行打分。

  一位用戶告訴記者:「平臺用一種標準的美貌『模板』,來查找你臉部的缺陷,為用戶量身定製『焦慮文案』,再進一步提出『變美方案』,並通過你的定位,直接推送所在城市的醫美機構信息給你。」

  ——「出賣」用戶,洩露隱私。不少用戶吐槽,在醫美平臺上隨便瀏覽幾個帖子,立即就會收到數家醫美機構的私信,甚至還會接到線下商家電話,營銷攻勢強勁。

  「用了醫美App,就等於打開了讓醫美機構來騷擾你的大門」,徐樂吐槽,「自從我在一個App上註冊,就經常接到各家機構的項目推薦電話,毫無隱私可言」。

  ——含沙射影,話術「隱晦」。「整形機構經常發布一些分析某明星整容失敗的帖文,對各整形項目的技術種類分析、安全係數測評頭頭是道,讓人產生這家機構技術更高明的錯覺。」一位用戶告訴記者。

  「消費者很在乎機構的資質和積累的案例,喜歡詢問有沒有明星在這裡做過手術。網絡營銷員通常回答,『肯定有,但明星籤了保密協議,不能透露』。有的則說,『有很多網紅,比如小楊冪、小迪麗熱巴、小劉亦菲』,聽起來言之鑿鑿,但不知真假。」這位用戶吐槽。

  高價買「圖」,催生「整容日記」造假產業鏈

  不少醫美App對平臺發布內容監管不力,虛假營銷、美化商家、競價排名等行為屢禁不止,基本形成了「親商家坑用戶」的模式。

  ——移花接木,真假難辨。對於整形消費者來說,商家說得再好聽,也不如一個普通人真實的案例吸引人。因此,平臺充斥著大量整形用戶的日記和案例,通過術前、術中、術後的照片對比,來佐證醫美機構的技術和服務。常常幾張照片,就能引來成群的用戶詢問「哪家機構做的?」

  記者發現,平臺發布的幾乎所有整容前後照片對比,都是手術前素顏+原相機拍攝,手術恢復後化妝+美顏相機拍攝,再加上各類濾鏡、PS美顏技術,觀感差別很大。

  為了讓整形成功案例更豐富,很多機構不惜高價買「圖」,從而催生「整容日記」造假產業鏈。

  「電商平臺上有很多『醫美案例對比圖』商品,有的機構還專門組織人,去悄悄拍攝其他機構整形者的術前照,再通過化妝、ps合成『整容照』,宣稱是自己的案例。」王芮透露,「如今PS技術發達,哪怕不整容,要做出這樣的照片對比,在技術上也不是難事。」

  一些細心的用戶發現了其中的「貓膩」:「同樣的照片,在不同平臺上出現,被冠以不同的人物、故事,指向不同的整形機構。」

  還有人甚至發現,同一個發文用戶,在不同帖子中,描述自己所做的整形項目都不一致。

  ——補貼提成,激勵造假。做過整形的人,一般都不太願意承認,但平臺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整形經歷呢?

  實際上,一方面,平臺方會以補貼的方式,激勵用戶分享案例;另一方面,醫美機構也會直接給「帶客」「引流」的「中介」不菲的提成,這已經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於是,眾多分享整形經歷的醫美博主成了「託兒」,不少機構還僱有專業「寫手」團隊,手握多個水軍帳號。

  「寫帖文分享自己的『血淚』整容史,歷數自己數次失敗案例,最後終於找到了靠譜的醫師,實現華麗轉身,這類文章最容易騙取讀者的信任。」王芮說。

  王芮告訴記者:「有些醫託甚至『欲擒故縱』,在文中聲稱自己不是『託兒』,不點明具體的機構,從而吸引用戶紛紛找她私聊。她再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需求,編造各種經歷,將用戶『帶客』去某家機構,並收取不菲的提成。」

  ——包裝美化,競價排名。醫美平臺還存在「出錢多內容靠前」的競價排名現象。

  「從商家入駐,到帖文發布再到展示位置,都不是免費的午餐。」王芮說,為了進一步擴大「吸金」能力,醫美App對機構、醫師審查「寬鬆」,對前置展示位收取高額費用,幫機構虛假刷單刷評論,甚至過濾掉用戶對合作商家的投訴曝光。

  「平臺對用戶是免費的,只有用戶掏錢消費,平臺才有盈利、提成,因此都會站在商家立場上坑用戶。」王芮說。

  「野蠻生長內容失控」的醫美App需嚴管

  據德勤諮詢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醫美2017年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925億元,居全球醫美市場第二位。德勤預計,2022年中國醫美市場有望達到4810億元,居世界首位。

  一方面是快速膨脹的市場需求,一方面是有資質的機構、醫師供給不足,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市場缺口,催生了很多打擦邊球、非法行醫的醫美機構。

  這些機構大多依賴線上App做宣傳、引流,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朱國瑋說:「線上宣傳造勢,線下機構資質存疑,手術質量不高,售後難以得到保障,導致醫美行業糾紛、投訴居高不下。」

  朱國瑋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醫美App,大多採用「類大眾點評」模式,為線下的各醫美機構導入流量。App用內容、服務吸引用戶成為潛在消費者,又和商家機構有著密不可分的利益關聯。

  他分析,由於沒有實體技術、資源,服務同質化,醫美App平臺處於整個醫美行業的下遊。面對競爭,平臺對入駐機構資質審查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較低的廣告費用吸引「劣質」機構,出賣消費者信息給商家,用非法手段牟取利益。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平臺吸引用戶是前提,但導流、分成、廣告才是真正的吸金來源。因此,用戶信息洩露、入駐機構刷單、虛假內容發布、選擇性屏蔽真實投訴帖等現象屢禁不絕。

  另外,片面誇大醫美效果、推崇過度醫美、隱藏醫美風險,也成為醫美App的「通病」。

  用戶「粘度」難以持續是醫美App商業模式面臨的一大困境。「醫美行業中的核心資源是優秀整形醫師,一旦用戶找到了滿意的醫師,線上消費就會轉移到線下,平臺可持續發展能力存疑。」朱國瑋說。

  長沙多家醫美機構負責人建議,對於醫美App普遍存在的「失範」行為,期待有關部門「精細監管」。否則,任由平臺擾亂市場秩序,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朱國瑋認為,對於虛擬化的平臺軟體,需要相關部門使用先進手段,採取督導結合的方式,有效提供管理服務。另一方面,線下醫美行業亂象也亟待嚴格監管。「醫美行業作坊式經營、醫師掛牌『走穴』、手術效果質量堪憂等問題,亟待相關部門關注。」

  對於醫美App自身發展而言,需要進一步完善商業模式,擺脫完全依靠廣告分成的商業困境。

  「優質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信息,做類似『醫療美容師缺口』等醫療整形指數預測分析」,朱國瑋建議,「也可以和專業機構合作,做醫師培養、實體投放等業務,迴避產業弊端,真正做大醫美App的商業前景」。(記者 謝櫻)

  (應受訪者要求,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野蠻生長的醫美App正在製造「美麗陷阱」
    強行「洗腦」販賣焦慮,出賣用戶「精準圍獵」野蠻生長的醫美App正在製造「美麗陷阱」隨著「顏值經濟」不斷升溫,整形、醫美成為不少愛美人士的選擇,醫美App平臺應運而生。眾多定位為「社區+點評+團購」的醫美平臺,原本是從提供諮詢、服務用戶的立場出發,打造以內容創作、社群參與以及線上預訂為主的商業模式,吸引用戶和醫美機構,彌合供需兩端的信息鴻溝。然而,不少用戶表示,一旦進入醫美App便成了商家「精準圍獵」的目標,所有瀏覽內容都與商業緊緊綁定。
  • 編故事、販賣焦慮……這類APP很多女孩正在用,造假產業鏈曝光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醫美是不少愛美人士的選擇許多定位為「社區+點評+團購」的醫美App也隨之發展起來但同時也存在著販賣焦慮、「洗腦」營銷、洩露隱私等「美麗的陷阱」「洗腦」營銷對自己「越看越不順眼」不少消費者表示,一旦進入醫美App,便成了商家「精準圍獵」的目標,所有瀏覽內容都與商業緊緊綁定。
  • 直播濾鏡下的醫美,用戶會買單嗎?-天王殿
    不過,儘管當下看似火熱,有業內人士指出,醫美行業直播其實只是偽需求,「同質化,直播時無設計,線下轉化難是醫美行業的直播現狀。」線上?線下?醫美直播化的新焦慮相較於楊琪琪這一類單純抱著「讓自己變得更美」想法接觸醫美的女孩,張悅曾經渴望通過整容改變人生的心情更加急切。或許是遺傳到媽媽的易胖體質,從小胖到大的張悅曾渴望自己能夠快速瘦下來。
  • 新氧「11.11醫美狂歡節」:美麗新物種的「網際網路×」進化
    進入「物理世界×數位化世界」的鏡像世界,與美麗零距離,這是醫美爆發的技術驅動力,新氧醫美踩中了這一大趨勢,「11.11醫美狂歡節」是大趨勢掀起的浪潮。在線化、智能化、視頻化是鏡像世界形成的技術條件,在這一鏡像世界裡,供需高效互動,這種高效不是疊加效應,而是乘數效應,是「網際網路×」。
  • 新氧之癢:嗜血營銷,醫美難產
    虛假營銷監管漏洞大據了解,去年8月份新氧在線下大量的投放了一則洗腦廣告:新氧醫美,整整整,女人美了,才完整。這句廣告詞因為價值觀的原因在微博上被罵了上萬條,最後該廣告文案已被悄然改為「女人美了才完美,做女人美好」。
  • 郎朗老婆曬七月身孕美照,網友卻大肆批評,不要再販賣身材焦慮了
    ,大家對於孕期身材的焦慮一定是非常熟悉的吧?事情的起因是,郎朗的老婆吉娜,在網上曬出了一組7月孕期身材的美照,本來只是有意分享,想要獲得觀瞻和讚美,但是卻無意中觸及到了網友們的雷點,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
  • 醫美消費大舉線上化,新氧要拿什麼攻下輕醫美?
    我們將持續致力於優化資源以促進用戶參與度、平臺粘性和流量增長,為醫美專業人士和機構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務支持。我們相信,集中提升新氧品牌,將新氧生態打造為信任和高品質用戶體驗的代名詞,對於長期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用戶蜂擁而至,新氧如何掃除流量焦慮?疫情沒有澆滅求美者的熱情,新氧平臺的用戶量已經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
  • 美顏相機發布「醫美體驗館」,成首款可調醫美參數的拍照App
    針對當下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微整形潮流,美顏相機的醫美體驗館功能上線,方便用戶定製專屬的醫美級自拍模式,不動刀、不打針,就可以通過拍照體驗微整形效果,實現「千人千面」的美麗。憑藉此功能,美顏相機也成為首款可以調整醫美參數的自拍App。
  • 販賣焦慮,還是本就焦慮?
    現在大家看到的很多文章都在販賣焦慮,可如果不販賣焦慮,文章有人看嗎?一篇文章如果有萬人閱讀,或許能得到30元的收益。一個520,發個紅包給女朋友得寫多少文章?沒有女朋友的,隨著年歲日長,他或許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他本身就很焦慮。
  • 更美APP為用戶智慧定製醫美方案打造「更美AI大腦」
    這是一個看重顏值的時代,為了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更漂亮,很多人選擇整形醫美項目,這也使得醫美行業越來越繁榮。但繁榮的背後卻也有很多行業亂象出現,魚目混珠的醫美機構和醫生夾雜在行業中,很多求美者無從判斷,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醫美機構。
  • 更美APP積極保護平臺用戶隱私 加大入駐平臺的醫美機構審查
    更美APP創立於2013年,從平臺創立開始,更美APP就非常注重用戶個人隱私安全。不僅積極建設內部安全體系,落實等級保護,還在履行法定職責基礎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平臺自律自查,為更美APP上3600萬用戶的隱私保駕護航。更美APP非常重視平臺信息安全建設,積極保障用戶個人信息不被洩露。
  • 女大學生拍裸照錄視頻,當外圍女:醫美中介的陷阱比想像中更可怕
    於是,變美成了一種追求,如何變美成了一門生意,醫美行業應運而生,覺得哪裡不夠好,醫美統統都能搞定,隆鼻、磨下鄂骨、割雙眼皮、抽脂、豐胸……    上帝給你的缺陷在醫美界還你百分百的完美,你的身體在醫美從業者手中就是工作場也是掘金寶藏,因為做醫美項目可不便宜,動輒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
  • 更美APP對入駐平臺醫美機構加強審查,為平臺用戶隱私負責!
    不僅積極建設內部安全體系,落實等級保護,還在履行法定職責基礎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平臺自律自查,為更美APP上3600萬用戶的隱私保駕護航。更美APP非常重視平臺信息安全建設,積極保障用戶個人信息不被洩露。為了對用戶負責,2019年年底,更美APP在公司內部成立了安全委員會,對原有團隊進行了擴充,並加大了公司在此方面的投入,同時加強對用戶信息安全、平臺信息安全以及合規等問題的把控。
  • 衝擊網際網路醫美第一股,新氧(SY)如何玩轉「顏值經濟」?
    對於B端醫美機構來說,一方面新氧基於廣大的用戶基礎和海量數據,能夠通過精準營銷幫助其獲客;另一方面新氧授權醫療美容服務提供商,特別是中小型市場參與者,通過真實的用戶驅動評估來介紹他們的品牌和建立信譽;此外,新氧還為醫療服務提供商提供軟體即服務(SaaS)和專業培訓項目,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客戶信息,提高轉化率,升級服務產品。
  • 到底是誰在販賣焦慮?
    我認為主要是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心理的弱點通過販賣焦慮,讓大家在恐慌中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從而達到他們的目的在這裡我特別想說一句現在的人最可悲的是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換句話說焦慮產生於無知總有一些商家利用我們知識的缺口誇張的宣傳產品的價值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那我們要如何控制焦慮呢?
  • 醫美行業最強音!「新氧2020破浪之路 醫美高峰論壇」圓滿結束
    關於數據體系建設,新氧進行了全方位的迭代升級,形成以業務為單位組織,以用戶、機構、醫生為代表的多維度數據體系。在用戶權益保障體系方面,新氧升級了投訴系統,在app內部署更多的投訴入口,簡化投訴流程。與此同時,新氧強化舉證環節,保障商家權益。若投訴判定屬實有效,則依據規則條例,生成處罰單。新氧還創造性地引入「小法庭」機制,以給用戶和商家公正的結果。
  • 更美APP:疫情過後醫美行業迎來復甦!行業消費暴漲
    回顧四月,國內疫情防控形式持續向好,各行各業復工復產加快推進,醫美行業也迎來復甦。據國內領先的專業醫美平臺更美APP數據顯示,平臺用戶四月總醫美消費金額相對三月穩健提升,醫美市場正在復甦。隨著機構逐步復工、白領的正常上班,醫美消費力較二月、三月明顯加強,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尤為突出。
  • 更美APP劉迪:醫美4.0下半場是技術美學之爭
    只有緊緊的抓住甚至預測時尚的風潮,才能在醫美行業的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網際網路醫美下半場是技術美學之爭更美是一家致力於通過技術讓用戶變美的創業公司。七年前,我在創業的時候一直在想,一家具有合理商業模式的移動醫療公司應該做什麼?更美做的第一步是讓價格和醫生上網——search+4G。
  • 2600家醫美醫院倒掉了,醫美賽道的選手們還能怎麼突圍?
    疫情也給消費者帶來了長久的影響,求美者在選購時會更注重性價比,內在驅動力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給平臺1000名下單用戶進行了電話調研,過去90%的用戶做醫美會提到愛情,但現在用戶更多提到的詞是求職、事業發展、商務洽談、主播等等,將醫美作為個人發展的一項投資正成為一種趨勢。
  • 更美APP精準市場投放 推動機構流量轉化率提升
    12月4日,第四屆紫亞蘭國際抗衰老醫美大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國內外醫美行業專家學者、科研人員、產業投資人等各領域數千名代表齊聚交流與研討,深度連結全球創新醫美理念與技術,為醫美行業發展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