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原著中,冷清秋未婚先孕,著急結婚。燕西回到家中,作天作地,催著家裡辦婚事。
父親不同意,母親也不同意,嫂子們從未聽燕西說要結婚,突然宣布要結婚,消息太突然,都不敢相信,急得燕西準備出家當和尚。
四小姐道之疼愛弟弟,願意親自幫他做這個媒,將婚事定下來。道之略施小計,就能讓父親點頭認可冷清秋這個兒媳。
冷清秋詩文寫得好,金銓又是個愛才之人,自己的兒子沒有文化,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如果有個國文很好的媳婦管一管他,那豈不是一舉兩得。
道之深諳父親的品性,將冷清秋寫的詩集拿給金銓看,另外還附上一張小相。金銓不知是計,拿來詩文就開始讀,連連誇讚,給出中肯的評價:「這孩子有才調,可惜沒有創造力。若是拜我做先生,我可以糾正她的壞處,成全她做一個女詩人。」
道之見父親對清秋的詩還算看得入眼,說明第一步計劃已經實現,看來有戲了。
接著,開始做父親的思想工作,讓這麼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給他老人家做兒媳。
道之道:「說給你老人家做第四個兒媳婦,好不好?」金銓道:「燕西那種紈絝子弟,也配娶這樣一個女子嗎?」道之笑道:「這樣的女子,就是照你老人家眼光看起來,也是才貌雙全了,為什麼你不贊成老七這一回的婚事呢?」金銓道:「不是我不贊成,因為他辦的這件事,有些鬼鬼祟祟,所以我很疑心。」道之道:「管他們是怎樣認識的呢?只要人才很好就是了。」金銓道:「這孩子的人品,我看她的相片和詩,都信得過,就是福薄了一點。」道之道:「這是迷信的話了。算命看相的,我就不信,何況在詩上看人。」金銓道:「你知道什麼?古人說,詩言志,大塊之噫氣……」
也就是說,金銓並不是看不上清秋,而是覺得她福氣薄。
舊時代男人擇偶,講究女子的福氣。那到底什麼是福氣?福薄又是指什麼?年輕的時候,或許不懂,人到中年以後,才會明白,金銓所說的「福薄」是什麼意思?
一:清秋的詩文多為衰敗之意
金銓說的「詩言志,大塊之噫氣」,是什麼意思呢?
是說古人寫詩,是用來抒發個人理想志向的,為大自然發聲,講究個人的胸襟。詩的意境越寬廣,越顯得這個人的志向高遠。
舉個簡單的例子,《紅樓夢》裡曹雪芹借寶釵之口,寫了一首《臨江仙》:「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寓意在於說薛寶釵這個人,醉心於皇權富貴,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恨不得借一股力量,爬到人生巔峰。
寶釵的整個人生觀,是積極的,向上的。
而冷清秋不過是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子,正值青春年少之時,卻意志消沉,缺乏鬥志,人生觀消極,顯然缺少朝氣。
作者張恨水借清秋之口,寫了「明年花事知何似?莫負今年這段春。」
金銓道:「倒也有些議論,只是口吻有些衰敗的樣子,卻不大好。」
一個年輕輕的女子,所作的詩文,都是衰敗的意向,不是一種好現象,從象徵意義來說,象徵著金家將來會衰敗,但將金家衰敗的帽子,扣在清秋的頭上,卻顯得不公和刻薄。
所以,我更願意理解成,是指清秋這個人的整個人生,都不太積極,不太樂觀,傷心的時候多於快樂的時候。
二:清秋為人孤僻,適應不了豪門生活
清秋為人孤僻,從小在小門小戶的家庭中成長,人際關係簡單,不需要繞彎彎腸子,嫁進金家之後,適應不了豪門生活。每天將自己躲在房裡,看書寫字,意志比較消沉。
金家的小姐太太們邀請她出去跟大夥一起玩耍打牌,清秋認為那都是玩物喪志的把戲,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性情發揮到極致。
人是感情動物,要多聯繫才會有感情。
清秋的骨子裡,是看不起不讀書的人的,更瞧不上沒文化的人。她覺得自己能嫁進金家,是因為自己有才學。儘管自己沒有錢,但她的才學配燕西,綽綽有餘。
才學,成了她整個人生中,唯一的驕傲,也是這個才學,害慘了她。
金太太道:「這位少奶奶呢,也是幾句書害了她,心高氣傲,弄成這樣的局面。」
清秋心氣高傲,總覺得誰都不如她有文化,客觀地說,在金家裡,除了王玉芬,並沒有誰故意跟她過不去,甚至剛開始,大家都想盡辦法拉她融入家庭生活。只是清秋性格孤僻,誰也帶不動。
三:清秋小家子氣,夫妻感情不長久
她和燕西的結合,並不是因為真愛,而是一樁交易。燕西覺得清秋家境貧寒,人丁單薄,好控制,將來結婚了不會拿家庭背景來打壓他,幹涉他的自由,那麼,他想幹嘛就幹嘛。
清秋呢,覺得自己家境貧寒,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才學了,瞞著所有人談了半年戀愛後,偷食了禁果,珠胎暗結,不得不趕緊結婚。
夫妻感情基礎薄弱,對燕西的性情了解得又不夠透徹,婚後才一點點發現,齊大非偶,所嫁非人。
清秋小家子氣,想管燕西,又管不了,想管錢財,又別彆扭扭,不敢直接擺在檯面上說,只能用冷戰的方式暗地裡抵抗燕西的紈絝。
雙方鬧分居,各自下不來臺,屋子著火後,趁機逃走,遠離豪門恩怨。
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走的每一步路,都非常消極。
四:清秋守舊,晚年孤苦
離婚後的清秋,日子更苦,首先要吃的就是金錢的苦,其次是精神上的苦。
清秋對燕西,並沒有完全放下,她對外人,還聲稱自己姓金,別人稱她金太太,她也不反對。
婚都離了,又何必留個夫姓?
可見清秋守舊。離婚的時候,孩子才剛出生不久,從那時候起,就開始守寡,一輩子都像她母親這樣熬下去。
她母親年輕時守寡,已經夠苦的了,但那時候的清秋已經是個兒童,可清秋才十八九歲,就開始守寡,人生孤寂,像一盞古廟青燈一樣,一點點將自己枯盡。
佛說:「夫妻是人倫之根本。」
清秋的命很苦,但她的苦命,其實可以改變,只是她這個人性格古板執拗,不懂變通,境界不高,許多事情看不開,想不透。
總結:
金銓所說的福薄,其實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會說。因為他們年過半百,閱人無數,經驗豐富。
一個人的命運如何,從相貌上判斷,或許有些迷信之說,但那句「相由心生」,卻又非常在理。
因為你的內心是怎麼想的,長期以此,你的臉上就會沉澱出怎樣的面相。
內心的想法,通過文章詩詞,就更直觀地表現出來了。你跟別人說話,或許會撒謊騙人,但你寫的文章詩詞,卻騙不了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