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戰爭,本來就是經濟社會的超級殺手,它摧毀了人們賴以維生的一切。其中,吃的、穿的、住的,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了過去,也不知道明天將如何?是生、是死,好像已經沒有什麼太大差別。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們中國人憑藉著骨子裡特有的一股子氣,和一股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整整熬過了8年之久的硝煙戰火。當然,要是算上東北6年被統治的歲月,這14年以來,他們究竟是怎麼熬過來的?實在不是我們後人所能想得到的。
今天,我們從當年一些親身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過來人口中,進一步了解中國在那個年代,在物資極其匱乏的狀況下,中國人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眼前的困難?
據當年,甘肅天水電廠的孫工程師介紹,在祖國的大西北,經常會看到一些百姓窮到都沒有褲子穿,即使有一些人有衣服穿,但他們身上也是一個補丁接一個補丁。不過,當時大家你也不笑我,我也不笑你,因為,大家的境遇基本上都相差不多。
至於吃,就更是寒酸了。據當年太行山遊擊隊員回憶講,當時根本沒油水,戰士們幾年都沒油吃。平時大家吃飯,不說香不香,只說酸不酸。另外,人的體內如果沒有油水,他的飯量會成倍增加。所以,有的戰士本來吃2碗飯,但實際竟吃了4碗,而且一會又餓了。
有的戰士實在餓得沒辦法,就跑出去打了一隻狗回來。當大家一看這條狗,渾身皮包骨一點肉都沒有。但不管怎樣,蚊子肉也是肉,於是,大家連皮都不剝直接扔進鍋裡煮了,哪怕是喝一口骨頭湯,也值了。
就這樣,大家在吃不飽、餓肚子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抗日,跟小鬼子拼到底。當然,抗戰到底的情操是感人的,但當局是否有能力照顧老百姓,使他們能夠獲得最低標準的生活保障,卻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實際上,日本實施現代化要比我國早上幾十年,開始於1868年的明治維新的時候。而中國在完成北伐以後,才幡然醒悟奮起追趕。但此時,我們整整晚了60多年,因此,即便沒有這樣一場殘酷的戰爭,我們的日子已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了,自身難保。
也許大家很難理解,像我們這樣的農業大國,到了1933年,每年還要進口糧食260餘萬公噸。原來,我們的農業用地有相當一部分用於鴉片、菸草等高附加值的種植。而且,基本上都是要靠天吃飯的耕種方法,如果遭遇水災或者旱災,就沒了收成,只能餓肚子。
在9·18爆發以後,我國每年的工業生產成長率,都高過9%,但是,它只佔全國生產毛利率,也不過僅僅13%而已。然而,這跟日本或者西方列強比起來,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所以,當時中國只是一個非常原始的農耕社會,現代化的工業比重少得可憐。
另外,更加令人擔心的是,這些現代化的機器設備,大部份由外人投資。並且,都聚集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可是,中日戰爭爆發不久,一些十分重要港埠,開始相繼被小日本所佔領。也就是說,我國剛剛有點起色的工業現代化,也隨之炮聲夭折了。
如今,我們從一些史料記載來看,當時中國工業生產是如何支撐這場戰爭的?
1940年,國民政府實際控制的省份大概有14個,而在這14個省份境內的實業或工廠數,在戰前僅佔全國的13%。我們就拿民需品「布匹」來看,在這十幾個省份裡面,所有的棉紗廠紡出來的布匹,實際上只是全國總產量的5%,可以說少得可憐。
但據估計,到1940年,從戰區、淪陷區湧入後方的老百姓、軍人,已達5000萬人之多。導致後方人口從戰前的1億8000萬,驟增到2億3000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0%。換句話說,5%的民生工業生產能力,要提供50%民眾的生活需要。所以,沒褲子穿就不足為怪了。
還有一個資料也讓人意想不到,那就是汽車保有量的統計,我們就以公路的公裡數為例,這14個省份公路裡程雖然佔據了全國的42%左右。但是,行駛在這些省份的車輛總數卻只佔到了全國的8%。由此,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道路上,車馬寥落的景象。
綜上所述,當年以如此原始簡陋的物質基礎,竟然從事一場現代化的戰爭,確實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不過,中國人自古以來,往往都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不斷前進,經常會做出一些其他民族,辦不到,也想不到的事情。俗話說得好,窮則變,變則通。
在淞滬之戰的過程中,日軍不顧人類道義,滅絕人性地對中國軍隊投放毒氣彈,死亡和重殘於毒氣之下的中國將士,無法計數。後來,當我們計劃製造防毒面具的時候,又陷入了沒有原料的困境。所以說,其實當時中國軍隊面對化學武器,除了捂鼻子之外,別無他法。
我國號稱地大物博,但是由於疏於開發,所以很多東西有等於沒有。像戰時最重要的汽油等燃料,其中甘肅玉門油礦的原油,還是戰前一年才正式投產的。當時,玉門鑽探可以說是我國石油史上最光彩,也是最艱辛的一頁。據說,人們在海拔2000多米,零下40度的環境下工作。
1939年,由於設備陳舊,玉門的原油年產量僅只有400多噸。為了爭取更新煉油設備,我國石油界的先驅孫越崎,直接去找了孔祥熙。在外匯奇缺的窘境之下,孔祥熙還是撥出了500萬美元,向美國採購了新的鑽鑿器材。
沒想到,當這批貨運到仰光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一箱箱器材竟被日機炸得的七零八落。於是,工程師們就把本來20部的機器拆掉,最後組裝成幾部機器。正是這幾部設備,直接把玉門煉油廠的產量,提高到180萬加侖,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另外,為了開發其它輔助能源,中國人在戰時,想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彌補燃油的不足。
第一個方法,就是利用貴州生產酒的優勢,工程師們就把濃度在70%以上的酒,經過一個蒸餾過程以後,就可以變成了燃料。
第二個辦法,就是利用四川多產植物油的優勢,工程師們用植物油提煉出輕油。
第三個辦法,就是利用生產木炭的工廠,工程師們用木炭做原料產生煤氣作燃料,當時木炭車是戰時交通的重要工具。
就這樣,長達8年的仗,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山河破碎、國家零落的情景之下,這一仗竟然打了這麼長的時間。
其實,任何國家如果發生戰事,它的經濟自然成了「戰時經濟」,因為,它一切主要為戰爭的勝利服務,中國也不例外。但是,中國的戰時經濟有它自己的特點:
第一、中國戰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非常的不平衡,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差別非常之大。
第二、中國的抗戰是持久戰,是以空間換時間。所以,中國的整個抗戰過程,就是怎麼樣在短時間內,把中國沿海的重要工業,尤其是上海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工業,快速地遷徙到大後方。
這在中國經濟史上、中國抗戰史上,被稱為工業西建或者工業廠礦內遷。應該說這是戰爭條件下,中國整個產業分布的最大一次調整,也可以說是在戰爭條件下,中國的一次西部大開發。
1937年8月10日,當局通過了一個重要決議,就是把以上海為中心的東部企業內遷,並由著名的三名大員來負責,有翁文灝、錢昌照和俞大維。應該說,從現在來看,當年這樣的一個舉措,可謂是波瀾壯闊,也是非常悲壯。不過,從結局來看是十分成功的。
1937年到1941年左右,前往內地的企業,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後方眾企業,已經達到了448家。其中,包括關乎戰時需要的一批,如軍事工業、紡織工業、化工工業等等,建立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走廊。從根本上把西部產業結構,提升到一個比較現代的水平。
以此,才得以支撐長期的中國抗戰,並發揮出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國的「戰時經濟」與政治、軍事、外交、文化一樣,非常值得大家去研究,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