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薩姆·門德斯一鏡到底的一戰恐怖片傑作

2020-12-14 騰訊網

《1917》:薩姆·門德斯一鏡到底的一戰恐怖片傑作

Sam Mendes turns western front horror into a single-shot masterpiece

文/ Peter Bradshaw 譯/ Eddie Cat

全文共計1600字,預計5分鐘內讀完。

編者按《1917》一部傑作:鏡頭乾脆利落,充滿詩意,臺詞簡潔有力毫不做作,演員表演細緻、精彩。影像最原始的魅力——那種身臨其境的奇觀,被大熒幕放大到了極致,這是一部必須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

薩姆·門德斯的《1917》是一部大膽得令人驚嘆的電影。像俠盜片一樣刺激,像科幻噩夢一樣令人不安。他與編劇克裡斯蒂·威爾遜-凱恩斯合作,創作了一部關於西部戰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劇情片。

兩個男孩所進行的可怕旅程,就像乘坐鬼車進入燈火通明亮如白晝的恐怖屋,短暫地降臨黑夜,然後重新出現在一個充滿威脅的異世界。

而這部電影是由攝影師羅傑·狄金斯的一個非凡的鏡頭拍攝的,是一個連續的流動的旅行鏡頭(有數字剪輯混進去了,不過是我們看不見主角的時刻,或者是在黑暗或爆炸的時刻——但具體在哪裡有剪輯痕跡,我大多說不出來)。

門德斯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士兵所看到的東西,有時還把鏡頭轉了一圈,讓我們能看到他們所看到的東西:這是一場艱苦的奧德賽,其中的戰壕場景或許是為了讓人想起庫布裡克的《光榮之路》。

而後來受困的主角在他驚恐的戰友中說出了一句嚇人的的臺詞,這讓我想起了《現代啟示錄》中類似的內容:「你們的指揮官在哪裡?」(這部一鏡到底的恐怖片也讓我想起了那部電影中的電視導演,瘋狂地告訴那些麻木的士兵不要看鏡頭。不知道這是否啟發了門德斯?)

電影設定是布雷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 飾)和史考菲(喬治·麥凱 飾)是陸軍一等兵,也是信使。這些人和他們連隊的其他人一樣,被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所迷惑,因為看起來德軍已經撤退,盟軍即將「大舉進攻 」以取得勝利。

但刺頭將軍(科林·費斯 飾)告訴他們,航拍偵察顯示,德國人並沒有撤遠,只是撤到了一個防守較好的陣地,引誘敵人繼續前進,陷入陷阱。目前另一個師即將推進到勢在必行的屠殺中去。

野戰電話通訊已被切斷, 唯一能告訴他們取消進攻的辦法是通過信使。所以這兩個瑟瑟發抖的士兵不得不穿越無人區,穿越廢棄的德國防線,穿過(據說)空出的德國領土,並儘可能地接近前進中的盟軍。

布雷克和史考菲穿越了一個末世般的地方,一個由斷裂的樹樁、炮彈坑留下的泥湖、屍體、老鼠組成的惡夢。然後,當他們偶然進入德軍戰壕時,他們發現德軍戰壕建造得更好,德國人的裝備、訓練和領導能力有多強——以及他們更有可能獲勝。

但他們必須繼續下去,門德斯和狄金斯在傳達兩人的徒勞感和恐懼感的同時,也傳達了布雷克和史考菲那種奇怪的噁心和興奮,那種虛無主義的欣喜,在每一次刺耳的狙擊槍聲中,他們都在努力地求生。但在他們的前方,是混亂和失落。

最特別的一幕是當一名德國飛行員幾乎是在布雷克和史考菲的身上墜毀的時候。當德國人搖搖晃晃地從燃燒的飛機中走出來,奄奄一息地乞求喝水時,那是一個展現簡單的人類同情心的時刻。

史考菲跑去從一個生鏽的水泵裡給他弄來一些,在他的背後,也就是在觀眾的背後,故事最致命的事件在畫面外發生了。這是一個驚人的大膽的故事,講得很成功。

一鏡到底的技術很好地創造了一種戲劇效果,即兩個人在一個不間斷的空間中移動的奇觀。是的,這是讓人身臨其境,但這個被過度使用的詞並沒有完全表達出這部電影營造的矛盾的疏離感:距離,純粹的陌生感。

兩人的經歷詭異而震撼,但從他們的苦難泥潭中終於挖出了一種悽美而後悲壯的同情。

《1917》是門德斯自2005年被誤解和低估的《鍋蓋頭》之後,最有野心和激情的電影。這是一部大膽、驚險的電影製作。

相關焦點

  • 《1917》一鏡到底
    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1917這部一鏡到底的一戰電影到底如何?
    (婚姻故事)相比起來,只有導演薩姆·門德斯能給《1917》帶來一些圈內的目光,這個曾執導出《美國麗人》的英國導演,在34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是,這部影片卻有一個最大的噱頭,那就是119分鐘的影片,一鏡到底。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觀察者》讚美《1917》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 《1917》 豆瓣評分8.5 「一鏡到底」聚焦人性與希望
    《1917》 豆瓣評分8.5 「一鏡到底」聚焦人性與希望  日前,奧斯卡獲獎佳作《1917》正在全國院線熱映,自上映以來,該片收穫內地觀眾不俗評價,目前該片豆瓣評分8.5,票務平臺評分8.8,口碑堅挺。
  • 羅傑·迪金斯二度拿下小金人,《1917》原來是「偽一鏡到底」
    15次獲提名的好萊塢傳奇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憑《1917》拿下最佳攝影,上一次他憑《銀翼殺手2049》已獲得一尊小金人。《1917》讓人讚不絕口的「一鏡到底」讓羅傑·迪金斯實至名歸。同時該片也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獎,破碎了《復聯4》的奧斯卡夢。
  • 《1917》:比一鏡到底更有看頭的是一片赤誠
    《1917》:比一鏡到底更有看頭的是一片赤誠 馬綸鵬 2020-08-08 09:17 來源:澎湃新聞
  • 談「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時長119分鐘的大片,用了「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憑藉這個技巧,電影《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下面我將為大家簡單介紹「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聊一聊它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什麼價值。1、「一鏡到底」究竟是什麼?
  • 不聊電影《1917》的一鏡到底,背後一戰史全解析
    表現戰爭的殘酷毀滅,是為了救贖戰爭罪行,《1917》也不例外。導演薩姆·門德斯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兩個傳令兵的視點,帶領觀眾橫穿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一場戰爭救贖。港版譯名《逆戰救兵》,更能體現出電影的「拯救」主題。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電影《1917》:一鏡到底的「開掛」橫穿戰場,我像打了一場遊戲
    如果不是眾所周知的特殊原因,大概《1917》早在今年年初就會和觀眾們見面了,但儘管已經有許多中國觀眾通過其他渠道觀看過了這部電影,但仍不影響它成為今年院線當中的「一大殺器」,某種程度上講,《1917》就是為電影院而生的電影,「一鏡到底」的噱頭讓IMAX成為了它的標配。
  • 獨特的一鏡到底戰爭片|電影《1917》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其中,《1917》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而值得關注的是,Roger Deakins繼《銀翼殺手2049》之後,今年憑藉《1917》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桂冠。要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是在說笑。
  • 《1917》「一鏡到底」,長鏡頭影片有多神奇?
    電影網專稿 「我想用真實的時間順序講述兩個角色的故事,並以一鏡到底呈現。」編劇兼導演薩姆·門德斯在電影劇本的首頁上寫下了這句話。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於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一鏡到底」戰爭題材影片《1917》坐擁10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座技術類大獎。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 十項奧斯卡提名,兩個小時一鏡到底的《1917》有多厲害?
    這是一部以一戰為背景的片子,導演薩姆·門德斯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坐鎮,用全場自然光和長達一百多分鐘的偽·一鏡到底長鏡頭(類似《鳥人》),拍出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無超出預告之外的劇透,請放心下滑———但別誤會,它並不是一個宏大高遠的故事,《1917》講述的是一個在一戰戰場上一天之中發生的簡單故事:1917年,一戰正進入最激烈的階段,英國與德國兩軍處在膠著狀態。
  • 評電影《1917》:薩姆為「一鏡到底」夢付出了什麼代價?
    之外有史詩類作品《俄羅斯方舟》,我們耳熟能詳的鳥人,都在一鏡到底,或者說長鏡頭的創作領域有過大量的探索,並且成果豐碩。一、《1917》的一鏡到底究竟處在怎樣一個水平上?我瀏覽了國內兩個一流的電影評分網站,滿分好評的網友在簡短的評論中大致提到這樣幾個關鍵詞:「一鏡到底」、「真實」、「代入感」、「震撼」。站在一鏡到底的角度看,的確,《1917》的攝影機始終跟隨著兩個送信的士兵從從一個悠閒初春的午後出發,歷經爛漫櫻花,到殘酷的戰爭。
  • 《1917》一鏡到底「直播」一戰戰場
    電影院復工後的首部院線大片,在第 92 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大放異彩的佳作《1917》宣布將於 8 月 7 日上映。作為備受矚目頭部影片,此番定檔,在網絡上掀起廣泛熱議,觀眾期待值爆表,紛紛提前為該片打 call" 這些場景,必須得在影院看才過癮啊 "。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一戰史詩
    但關於一戰的電影似乎屈指可數,也很少有能讓人印象深刻的佳作。今年在奧斯卡大火的電影《1917》就是一部關於一戰題材的戰爭佳作。雖然《1917》無緣奧斯卡最佳影片,卻仍舊獲得了10項奧斯卡金獎提名,絲毫沒有影響電影的口碑。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1917》到底是一部出神入化的高沉浸感電影?還是一個狡猾的RPG遊戲?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1917》的「偽一鏡到底」,究竟是虛擬的遊戲還是浸入式真實?自從獲10項奧斯卡提名的《1917》在中國上映以來,對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的讚美和批評再次成為人們走出影院時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被給出明確的答案:當我們把對《1917》的評價同「一鏡到底」聯繫在一起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
  • 奧斯卡獲獎電影《1917》今日上映!大銀幕必看,「一鏡到底」沉浸式...
    《1917》正飽含著這樣的力量,激勵那些正在絕境中逆行的人,帶來希望。「《1917》是詩,也是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恰如豆瓣上這條影評所說,這不是通俗意義上的戰爭片。導演薩姆·門德斯對戰爭美學的理解,王牌攝影羅傑·狄金斯對光影變幻的捕捉,作曲家託馬斯·紐曼對配樂的運用,造就了《1917》區別以往的戰爭片風格。
  • 索亞斌做客《今日影評》點評《1917》「偽一鏡到底」
    今日影評  在年初舉行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電影《1917》連奪最佳視效、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三項技術大獎。作為影片最大的宣傳點所在,「一鏡到底」既是賣點、也是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是否真能令觀眾身臨其「戰」?  8月11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專業評點電影《1917》之餘,針對其中「一鏡到底」的技術應用,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深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