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2020-12-11 騰訊網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槍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索」。

這句意義千鈞重的話,在距一戰結束101年有餘的現在。

已經逐漸成為歷史書上的一行冰冷鉛字,一個必要的常識。

一個多世紀過去,當親歷過這場災難的倖存者們都相繼離去。

這個人類歷史上無法原諒的愚蠢錯誤、這場奪走了超3500萬條生命的慘劇。

在一戰中逐漸奪得世界電影工業霸權地位的好萊塢,很意外地缺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述。

該片發生的時間是1917年4月6日,電影中的這一天德軍進行了一次戰術撤退企圖誘敵深入絞殺緊隨其後的英軍。

而主角作為信使的任務就是在電話線被切斷的情況下將上級撤銷進攻的命令傳達給在戰線另外一頭準備進攻的德文郡二營,否則1600人將喪生於德軍的火炮之下。

我們耳熟能詳的戰爭電影大多是以二戰或越戰為背景(《拯救大兵瑞恩》,《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現代啟示錄》)。

而在彼得·傑克遜的《他們已不再變老》出現之前。

稍有影響力的美國一戰電影還只有劉易斯·邁爾通1930年的《西線無戰事》和庫布裡克1957年的《光榮之路》。

有些電影的做作在於它的情緒過度渲染,並不匹配情節和敘事,音樂恢弘霸氣,以掩蓋人物和故事的空洞。

《1917》在語言方面的貢獻大於它在思考力、價值觀和人性塑造方面的貢獻。

身處和平的人們,去讀血淋淋的死亡數據、去觀摩已冰冷的槍炮或許都是無用的。

只有看見一個個存在過的人,聽過他們的名字和故事,對他們產生情感又看著他們被無情碾碎。

這大概是戰爭片存在的意義,通過重塑地獄般的戰場體驗和刻畫出一個個牽動共情的具體人物。

給離戰爭既很遠又很近的現代觀眾們一場最生動也最深刻的反戰教育。

時間,這一電影最為基礎、最具決定性的元素,是今年許多奧斯卡系作品大做文章的對象。

《1917》的觀影體驗很像玩遊戲,跟隨一個角色,體驗他在戰爭中的第一視角。

這種觀影體驗在到時候國內大熒幕上,體驗會更佳。

比如穿越壕溝,爛泥地,溼漉漉,雖然四目無人,但是恐怖籠罩在頭頂。

《1917》「雕刻時光」的方式,是採用銀幕內外時間同步的一鏡到底,全片由一個連續不斷的長鏡頭構成。

當然,比起《俄羅斯方舟》這樣真正一刀未切的長鏡頭電影,《1917》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

它仍然是由多個較長時間的鏡頭拼接而成,只是將鏡頭間剪輯的痕跡巧妙地隱藏起來,營造出一氣呵成的流暢視覺體驗。

這種藉助特效和剪輯實現的偽一鏡到底其實並不新奇。

希區柯克早在《奪魂索》中就已玩過。

而近年的《人類之子》以及奪下當年最佳影片的《鳥人》,也用CGI技術加持下的新玩法在電影史上留下重要痕跡。

《1917》作為第一部嘗試一鏡到底的戰爭片,有著相當大的勇氣和野心。

但當這種略帶實驗性質的偽一鏡到底成為《1917》的最大特點和賣點。

《1917》背後的故事和電影本身同等迷人,是電影工業中團隊合作特性和匠人精神的完美體現。

影片中的兩位小兵要一直向前去完成一項不能失敗的任務,而現實世界裡的這群專業人士,也同樣在齊心協力完成一個困難重重但必須成功的挑戰。

這解釋了《1917》為何在頒獎季大受歡迎,一方面,它普世的反戰主題和技術上顯而易見的偉大能深深打動廣大觀眾。

另一方面,那些為各大獎項投票的業內人士們,或許也會在《1917》的感染下,想起最初讓他們投身於這項藝術的那份熱愛。

不過,不管《1917》最終的獲獎情況如何,薩姆·門德斯用這樣一個聲勢浩大的項目承載私人情感。

將一部宏大的個人史詩送給已過世的祖父,本來帶著一種不計後果的勇氣。

1917年,阿爾弗雷德·門德斯這個身材矮小的通訊兵艱難地通過無人之地,而一百多年後,無數安享和平的人將記住他的名字。

相關焦點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該片於2020年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觀察者》讚美《1917》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
  •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它,就是戰爭題材影片《1917》。8月7日,電影《1917》登陸國內院線,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周末票房3686萬元,豆瓣評分8.5分,淘票票評分8.8分。和其他同類型影片不同的是,「一鏡到底」成為了《1917》最大的賣點,也成為了最大的爭議。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1917這部一鏡到底的一戰電影到底如何?
    作者:北鬼在剛結束不久的第77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現場,一部電影引發了眾人熱議,它就是成功擠下《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的《1917》。那這部號稱一鏡到底的一戰影片,到底怎樣?01小人物的聚焦關於戰爭的影片實在是太多,但不少影片是以二戰為主題,關於一戰的電影實在是不多見,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抵就是史匹柏的《戰馬》。
  • 獨特的一鏡到底戰爭片|電影《1917》
    美術指導:Dennis Gassner服裝設計:Jacqueline Durran剪輯:Lee Smith今天黑焰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1917》。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其中,《1917》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而值得關注的是,Roger Deakins繼《銀翼殺手2049》之後,今年憑藉《1917》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桂冠。要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是在說笑。
  • 《1917》:一部一鏡到底的一戰史詩
    《珍珠港》、《決戰中途島》、《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等等,這些根據二戰真實事件改編的經典電影數不勝數。但關於一戰的電影似乎屈指可數,也很少有能讓人印象深刻的佳作。今年在奧斯卡大火的電影《1917》就是一部關於一戰題材的戰爭佳作。雖然《1917》無緣奧斯卡最佳影片,卻仍舊獲得了10項奧斯卡金獎提名,絲毫沒有影響電影的口碑。
  • 評電影《1917》:薩姆為「一鏡到底」夢付出了什麼代價?
    之外有史詩類作品《俄羅斯方舟》,我們耳熟能詳的鳥人,都在一鏡到底,或者說長鏡頭的創作領域有過大量的探索,並且成果豐碩。一、《1917》的一鏡到底究竟處在怎樣一個水平上?我瀏覽了國內兩個一流的電影評分網站,滿分好評的網友在簡短的評論中大致提到這樣幾個關鍵詞:「一鏡到底」、「真實」、「代入感」、「震撼」。站在一鏡到底的角度看,的確,《1917》的攝影機始終跟隨著兩個送信的士兵從從一個悠閒初春的午後出發,歷經爛漫櫻花,到殘酷的戰爭。
  • 索亞斌做客《今日影評》點評《1917》「偽一鏡到底」
    作為影片最大的宣傳點所在,「一鏡到底」既是賣點、也是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是否真能令觀眾身臨其「戰」?  8月11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專業評點電影《1917》之餘,針對其中「一鏡到底」的技術應用,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深度探討。
  • 談「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在2019年,薩姆·門德斯導演又拍攝了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從兩個普通士兵的戰場經歷出發,來回顧這段戰爭歷史。電影《1917》講述的是發生在一戰期間的故事,大批英國士兵駐紮在興登堡線的戰壕中,只有16歲的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受上級任務,他們要穿過道道封鎖、穿過屍體遍布的橫野和德軍隨時的襲擊,去前線送情報。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但與此同時,對《1917》來說,「沉浸感」也並不全是好事。我們在年初翻譯了《電影手冊》前主編Stéphane Delorme對《1917》的「猛烈檄文「:獲得三座奧斯卡,原來它和《復仇者聯盟》是同一種電影?評論區也非常熱鬧地「吵了一架」。「一鏡到底」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
  • 電影《1917》:一鏡到底的「開掛」橫穿戰場,我像打了一場遊戲
    如果不是眾所周知的特殊原因,大概《1917》早在今年年初就會和觀眾們見面了,但儘管已經有許多中國觀眾通過其他渠道觀看過了這部電影,但仍不影響它成為今年院線當中的「一大殺器」,某種程度上講,《1917》就是為電影院而生的電影,「一鏡到底」的噱頭讓IMAX成為了它的標配。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119分鐘的大片,採用「一鏡到底」製作技術,憑藉這一技術,影片《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聲音和最佳攝影大獎。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談談他給這部電影帶來的價值。1、什麼是「一鏡到底」?電影《1917》是一部改編自真人故事的戰爭電影,由夢工廠製作。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電影是科技和綜合藝術作品結果的結晶,技術若做到淋漓盡致當然就會增加得獎機率,像是史上首部「偽」一鏡到底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鳥人》。單就這技術而言,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1917》可謂青出於藍。
  • 硬核!這一部軍事戰爭電影定檔8.7,期待!
    電影《1917》由導演兼編劇薩姆·門德斯執導,演員由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科林·費爾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馬克·斯特朗、理察·麥登、安德魯·斯科特丹尼、爾·梅斯、阿德裡安·斯卡伯勒、約翰·霍林沃思、克裡斯·瓦利、傑米·帕克、羅伯特馬瑟、賈斯汀·愛德華茲、理察·麥凱布
  • 戰爭片《1917》藏了14個彩蛋:一鏡到底是假的,兩男演員來自權遊
    一部是獲得十項奧斯卡提名的一戰題材電影《1917》,還有一部,就是管虎執導的抗日題材電影《八佰》。後者的最新消息是,8月14日將率先在全國幾個城市進行提前點映,這個時間比之前定檔的8月21日,足足早了一周!據官宣,《八佰》為2D版本,片長147分鐘。
  • 羅傑·迪金斯二度拿下小金人,《1917》原來是「偽一鏡到底」
    15次獲提名的好萊塢傳奇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憑《1917》拿下最佳攝影,上一次他憑《銀翼殺手2049》已獲得一尊小金人。《1917》讓人讚不絕口的「一鏡到底」讓羅傑·迪金斯實至名歸。同時該片也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獎,破碎了《復聯4》的奧斯卡夢。
  • 整部《1917》只用一個鏡頭展現,這部一鏡到底的電影到底有多牛?
    《1917》因為兩件事被討論:一個是《1917》獲得了10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僅次於《小丑》(Joker,11項);另一個則是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為什麼會被熱議?
  • 《1917》一鏡到底
    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拿下金球獎的《1917》,這部電影只有一個長鏡頭?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陸芳《1917》獲得了第77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編劇兼導演薩姆·門德斯之前執導過經典影片《美國麗人》和《007:大破天幕殺機》等,這次選擇了一戰題材。據說,在收到電影劇本之前,狄金斯並不知道導演要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收到劇本後劇本第一頁就寫著:「這是一個長鏡頭」。薩姆·門德斯和羅傑·狄金斯在拍攝現場。而之所以要「一鏡到底」,導演說是想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麼什麼叫「一鏡到底」?
  • 一鏡到底《1917》,紀實的戰爭電影,還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一鏡到底好不好?1917在今年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影片和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在豆瓣和IMDB的評分都是8.5,但也引起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全片最大的特色,不是它的故事本身,而是拍攝的手法,一鏡到底。電影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