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2021-01-09 波老師看片

電影是科技和綜合藝術作品結果的結晶,技術若做到淋漓盡致當然就會增加得獎機率,像是史上首部「偽」一鏡到底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鳥人》。

單就這技術而言,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1917》可謂青出於藍。

《1917》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1917 年的事,電影主要講述德軍因為剛撤出法國北部的一個戰略據點,所以英軍的「德文郡軍團」第2營計劃將向德軍一舉進攻,但實際上德軍只是戰略性後撤到新修建的防線,誘使英軍追擊入甕的陷阱;攔截到這個資訊的情報中心因為戰地電話遭到切斷,所以只好派出兩名士兵親赴前線傳遞取消進攻的指令。

《1917》跟《拆彈部隊》的殊榮很相似,都是曾在奧斯卡閃耀過的戰爭影片。

事隔十年,戰爭類型電影的變異在於工業技術上的長足進化:《拆彈部隊》使用膠捲混合數位拍攝拍制而成,到了《1917》就已全面數位化拍攝。

拍攝媒材的純粹度直接會影響作品本身的一致性乃至協調度。另外,打造高達1.6公裡的戰場壕溝和敵人陣營裡不時出現的洞坑、橋墩、廢墟、農舍乃至充滿屍體的河堤場景之浩大工程也都成了片中毫不馬虎的一戰時代背景。

然而這些,說到底都只是《1917》戰爭場面吸睛;但《1917》真正優秀之處之處,是在於電影它極其低調沉穩的敘事,背後卻織以一張全片一鏡到底的溫柔的網,支撐住了一個小人物歷劫心境投射在大時代的戮力反戰精神。

然而時至今日,善用出神入化的剪接技術常能讓觀眾看片時不受剪輯而被剪斷觀影情緒。

臺灣剪輯大師廖慶松的名言就是「最好的剪輯是讓觀眾感覺不出剪輯的痕跡」,最高指標就是要讓觀眾產生流暢觀影的趕腳。

有時電影若執意為了一鏡到底而一鏡到底,其拍攝效果其實未必會比高明的剪接來得好。除非電影祭出更高明的一鏡到底拍攝技術。而《1917》便是非常高明的一鏡到底電影。

必須解釋的是《1917》並非全片一鏡到底,它是一部透過特殊取景和剪輯設計而完成的「偽」一鏡到底電影。

乍看之下,電影看似從頭到尾緊跟著主角第一分鐘到最後一分鐘,但事實上整部電影尚有十幾至二十個剪接點、讓全片分頭拆拍。

和《鳥人》一樣,《1917》最長的一鏡到底持久度是落在15分鐘左右(即是開頭到電影第15分鐘左右之處),這應該就是好萊塢目前要拍出具有動作戲或複雜動線的一鏡到底技術極限時間。

隨著士兵的跳上壕溝、穿越敵營,一路歷經波折的過程,攝影指導羅傑·狄金斯的攝影機也得全程跟隨,從手持鏡頭到騎車跟拍甚或掛上懸臂追拍,歷經穿牆、涉水、爆炸、飛機迎面撞來、空拍等等各種混亂狀況都沒穿幫甚至還可以做出完美取景,甚至是環視角度的炫技。

《1917》證明了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工匠精神無人能出其右。

「一鏡到底」說穿了就是「電影綜合技術的展現」,鏡頭越長,考驗的就是演員演技的持久度、攝影師的移動取鏡能力,還有導演的調度功力,甚至是劇組在前制期的多部門整合度無瑕。

所以當一部電影標榜了「一鏡到底」的時候,多少都是帶有點炫技、炫耀或企圖引發影壇話題的意圖。影迷們都會繃緊神經、更專注去檢視有一鏡到底的電影。電影工作者也知道作品將會被放大檢視,所以拍的時候也會無所不用其極想把「一鏡到底」拍得拍得鬼斧神工、拍得讓人無話可說。

久之,多少造成近年的一鏡到底電影越來越炫技或越來越譁眾取寵的態勢。

也就是因為這樣,反而讓《1917》變成一部很特別的一鏡到底電影:

《1917》的一鏡到底既抓緊了「敘事優於技術」原則、沒讓一鏡到底反客為主;

再者看《 1917》很多時候觀眾不會注意那些明明很難執行到位的一鏡到底,它們是以一種樸實無華的姿態被完美執行到位的。

《1917》的一鏡到底很不炫技,甚至會導致有些觀眾在看了《1917》後覺得「這電影也沒什麼」之感。事實上這反而是印證了這電影的成功。

但《1917》這樣用成堆卻安靜的屍體、戰爭一觸即發之前的緊張感,營造出殘酷的戰爭美學,告訴觀眾其實大部分戰死沙場的人都是死得很莫名其妙。光是這一點,就具有非常大的反戰宣導力量。於是乎當片尾最後那一場全體衝鋒陷陣殺敵、只有主角反其道而行拼命想要拉回士兵們的時候,阻止戰事的發生或在戰爭中救人永遠比殺人偉大等等反戰思維,其實早已不證自明。

相關焦點

  • 《1917》一鏡到底
    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1917這部一鏡到底的一戰電影到底如何?
    從影片開頭士兵坐在睡下小寐到影片結束時士兵再次坐在樹下閉上雙眼,整部影片,首尾相連,一氣呵成。那這部號稱一鏡到底的一戰影片,到底怎樣?02偽長鏡頭還是一鏡到底?在去查找影片資料的時候,筆者發現了一個比較好玩的事情。那就是影片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在了解導演一鏡到底拍攝的要求後曾一度表現擔憂,怕影片成為一個過度炫耀形式而失去故事內核的「攝影美片」。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1917》到底是一部出神入化的高沉浸感電影?還是一個狡猾的RPG遊戲?今天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1917》的「偽一鏡到底」,究竟是虛擬的遊戲還是浸入式真實?自從獲10項奧斯卡提名的《1917》在中國上映以來,對影片「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的讚美和批評再次成為人們走出影院時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被給出明確的答案:當我們把對《1917》的評價同「一鏡到底」聯繫在一起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
  •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有網友評論,「這才是讓人真正感受到『一鏡到底』魅力的電影」,但也有網友評價:這部電影 「除了假的『一鏡到底』還有什麼?」那麼,長鏡頭為何如此受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又是否真的讓觀眾「身臨其戰」呢?本期《今日影評》特別邀請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和我們一起聊聊電影《1917》。
  • 評電影《1917》:薩姆為「一鏡到底」夢付出了什麼代價?
    同理,假若我們一味地給《1917》封神,只能表明我們的觀影素質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什麼這麼說呢?《1917》最吸睛的地方是「一鏡到底」,用這種電影創作手法完成的電影作品,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就有經典代表。那便是我們熟知的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於1948年秋在加拿大公映的《奪魂鎖》。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119分鐘的大片,採用「一鏡到底」製作技術,憑藉這一技術,影片《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聲音和最佳攝影大獎。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談談他給這部電影帶來的價值。1、什麼是「一鏡到底」?電影《1917》是一部改編自真人故事的戰爭電影,由夢工廠製作。
  • 《1917》的「一鏡到底」:成也真實,敗也真實
    今年金球獎中,《1917》取得最佳影片被視為爆冷之舉,面對一眾強勁對手,以歷史、戰爭、「一鏡到底」這套組合成功突圍而出,亦完全擊中了筆者的口味。緊接著《1917》又在奧斯卡以10項提名而大熱,之前預測有說過,可能會憑藉此片的「一鏡到底」讓導演斬獲「最佳導演獎」。
  • 獨特的一鏡到底戰爭片|電影《1917》
    美術指導:Dennis Gassner服裝設計:Jacqueline Durran剪輯:Lee Smith今天黑焰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1917》。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其中,《1917》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而值得關注的是,Roger Deakins繼《銀翼殺手2049》之後,今年憑藉《1917》再次摘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的桂冠。要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是在說笑。
  • 《1917》未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只因《鳥人》將一鏡到底做得太完美
    而《1917》年相對於《鳥人》的複雜而深刻的內涵,顯得簡單浮淺,也是因為《1917》在一鏡到底的技術上,走得更為徹底,更加純粹。這就像外延與內涵的關係一樣。「一鏡到底」就像外延的邊框一樣,對這一技法執行的越徹底,內涵越受限制。
  • 一鏡到底《1917》,紀實的戰爭電影,還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一鏡到底好不好?1917在今年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影片和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在豆瓣和IMDB的評分都是8.5,但也引起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全片最大的特色,不是它的故事本身,而是拍攝的手法,一鏡到底。電影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送信。
  • 《1917》 豆瓣評分8.5 「一鏡到底」聚焦人性與希望
    《1917》 豆瓣評分8.5 「一鏡到底」聚焦人性與希望  日前,奧斯卡獲獎佳作《1917》正在全國院線熱映,自上映以來,該片收穫內地觀眾不俗評價,目前該片豆瓣評分8.5,票務平臺評分8.8,口碑堅挺。
  •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在《1917》中,門德斯與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勇於嘗試突破,他們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這也是該拍攝手法首次完整運用到戰爭片中,360度的還原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而面對某些對於該片「炫技」「激戰場面不過癮」的評論,門德斯曾表示本片的主題「角色的目標不是屠殺儘可能多的敵人,而是要回家。」《美國麗人》劇照。
  • 一鏡到底的《1917》的背景是一戰的哪一場戰役?用意何在?
    一鏡到底的《1917》的確是對電影技術的巨大的衝擊,而這部電影意味著電影技術的創新,還是電影藝術的倒退?個人感到,《1917》是編導的一次別出心裁的嘗試,一鏡到底的技法,只能用一次,但絕對不具有電影技術革命的價值。這裡順便提一下俄羅斯電影《俄羅斯方舟》。
  • 《1917》:提前鎖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一鏡到底」有多厲害
    放在所有提名的影片裡,《1917》不是最高(《愛爾蘭人》9分),和《極速車王》持平,排在第三位。繞不過去的技術要說《1917》就要說它的「偽一鏡到底」,在一鏡到底前面加上「偽」字說明它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經過剪輯加工的。
  • 談「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時長119分鐘的大片,用了「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憑藉這個技巧,電影《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下面我將為大家簡單介紹「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聊一聊它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什麼價值。1、「一鏡到底」究竟是什麼?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有人說,好萊塢還沒有準備好把獎項頒給以網飛為代表的流媒體製作的電影(《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都出自網飛)。但不可否認的是,《1917》無論是電影的技術還是藝術都足夠讓人嘆為觀止,收穫獎項也足以服眾。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1917》:薩姆·門德斯一鏡到底的一戰恐怖片傑作
    《1917》:薩姆·門德斯一鏡到底的一戰恐怖片傑作 Sam Mendes turns western 編者按《1917》一部傑作:鏡頭乾脆利落,充滿詩意,臺詞簡潔有力毫不做作,演員表演細緻、精彩。影像最原始的魅力——那種身臨其境的奇觀,被大熒幕放大到了極致,這是一部必須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時間,這一電影最為基礎、最具決定性的元素,是今年許多奧斯卡系作品大做文章的對象。 《1917》「雕刻時光」的方式,是採用銀幕內外時間同步的一鏡到底,全片由一個連續不斷的長鏡頭構成。 當然,比起《俄羅斯方舟》這樣真正一刀未切的長鏡頭電影,《1917》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
  • 索亞斌做客《今日影評》點評《1917》「偽一鏡到底」
    作為影片最大的宣傳點所在,「一鏡到底」既是賣點、也是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是否真能令觀眾身臨其「戰」?  8月11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專業評點電影《1917》之餘,針對其中「一鏡到底」的技術應用,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深度探討。
  • 《1917》:比一鏡到底更有看頭的是一片赤誠
    《1917》:比一鏡到底更有看頭的是一片赤誠 馬綸鵬 2020-08-08 09:17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