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享獎學金第二期#
除了帶回星際塵埃和太陽風粒子,在人類短短六十多年的深空探測史上,迄今為止只完成過9次月球採樣返回,1次彗星採樣返回和2次小行星採樣返回。每一次,都伴隨著未知、艱險和挑戰,每一次,都是載入史冊的壯舉。
前兩期(太空採樣大盤點·阿波羅和月球號和 太空採樣大盤點·嫦娥五號和星塵號)我們盤點了月球和彗星採樣,這期我們繼續介紹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JAXA的隼鳥號和NASA的冥王號。
01歷經坎坷的隼鳥號
2003年,JAXA的隼鳥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目標是前往近地小行星絲川(Itokawa)展開探測並帶回樣品。
小行星絲川是一顆阿波羅型近地小行星,光譜成分分類屬於S型(巖質),大小約535 米 × 294米 × 209米,每1.5年環繞太陽一周。
隼鳥號的旅程並不順利,還沒飛到目標就已經故障不斷,抵達小行星絲川後釋放著陸器和著陸採樣也沒能按預期進行,燃料洩露、發動機故障、滿身傷病,甚至長期陷入失聯和瀕死狀態…但它還是頑強克服了種種艱難和困境,在2010年6月奇蹟般地將來自絲川的樣品送回了地球。
對於這類直徑不足1公裡的小型小行星,採集樣品又有新的難題。絕大多數小行星自己不會噴發「土特產」,不允許探測器像星塵號那樣不接觸表面就能完成採樣;小天體自身的引力也太小,探測器很難穩穩噹噹地安全著陸而不反覆彈跳;另一方面,前往小行星的探測器相比於月球和火星探測器也通常輕小得多,不具備在小行星上著陸再起飛的條件。
隼鳥號首次嘗試了「接觸即離開」(Touch and Go)的方式:探測器受控降落直到採樣杆觸碰到小天體表面,在接觸的幾秒鐘裡完成採樣,然後蜻蜓點水一般點火起飛離開。但這麼短的接觸時間帶來的結果是:接觸即離開式採樣難以像月球火星採樣那樣長時間停留在天體表面大把大把地鑽孔或者鏟土,直到填滿樣品容器;相反,每次採樣都成為了「一錘子買賣」,是否成功採到,採到了多少,很大程度上要「望天收」;如果沒採到,就只能重新降落採樣或者放棄採樣,沒有補救辦法;而到底採集了多少,實際回到地球之前也難以準確估算。
在短短幾秒鐘的接觸採樣階段,隼鳥號採用了彈射子彈法採集樣品:一旦探測器檢測到底部長長的採樣杆接觸到了小行星表面,就即刻從採樣杆中以300米/秒的速度發射出一枚鉭質子彈,子彈撞出的碎屑被彈射入採樣杆中,經過多次反射被探測器所收集。
儘管隼鳥號的採樣工作沒能順利開展,但這種「接觸即離開」的採樣方式本身還是得到了認可,被後來的JAXA隼鳥2號和NASA的冥王號探測器所沿用。而且幸運的是,隼鳥號返回艙裡還是帶回了一些採樣過程中飛入的小行星塵埃顆粒。
隼鳥號共採回約1500顆塵埃樣品,總質量不到1毫克。雖然重量不多,部分樣品也存在被汙染的可能性[1],但依然為行星科學家們提供了許多來自小行星絲川的「一手」信息。(量多量少,都有科學價值!)
更重要的是,作為人類首次小行星採樣的嘗試,隼鳥號的「不死鳥」精神,至今仍在鼓舞著後人繼續探索宇宙。
02隼鳥2號和冥王號
而在星塵號和隼鳥號這兩次小天體採樣的經驗之下,JAXA和NASA在十多年後相繼再次開始了前往小天體採樣的嘗試,隼鳥2號和冥王號(奧斯裡斯號,OSIRIS-REx)橫空出世。
隼鳥2號(左)和冥王號(右)藝術想像 | JAXA、NASA
這一次,它們都瞄準了近地小行星——同為C類(碳質)小行星的「龍宮」和「貝努」。
更令人欣慰的是,這一次,兩個探測器都非常順利,也都採回了遠多於上一次的樣品。
2019年裡,隼鳥2號在完成了兩次採樣,分別採集了來自小行星龍宮表面和地下兩種樣品。這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小行星上成功開展多次採樣。
第一次著陸採樣點TD1和第二次著陸採樣點TD2的位置。來源:JAXA、東大等
隼鳥2號沿用了隼鳥號的鉭質子彈彈射採樣法。
採樣杆結構和鉭質子彈實物(質量5克,直徑8毫米)照片。來源:JAXA
但也在隼鳥號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例如隼鳥2號的採樣杆底部被設計成回褶狀,方便在採樣過程中「兜住」更多樣品。
採樣杆底部設計。漢化自:JAXA
當年隼鳥號遭遇的困境,採過的坑,隼鳥2號全部安全越過,順風順水地完成了幾乎所有計劃探測任務,偶遇困境,也及時改變策略,順勢玩出了新花樣。2020年12月6日,隼鳥2號的返回艙順利降落在澳大利亞伍默拉試驗場——那是十年前隼鳥號歸來的地方。
一樣的返回艙,一樣的著陸區,相似的回收場景,只是這一次,打開的樣品艙裡不再「空空如也」。
隼鳥2號計劃採回100毫克小行星龍宮樣品,但實際「開箱」稱重結果顯示共採回了5.4克,是計劃採樣量的50多倍,而且可能採集到了小行星龍宮的氣體物質。
隼鳥2號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從小天體上採回克級重量的樣品,而另一邊,已在2020年10月順利完成樣品採集和封裝的NASA冥王號探測器,則有望把這個記錄再提升一到兩個量級。
在接觸採樣階段,冥王號選擇發射壓縮氮氣來激起小行星表面物質,相比於「彈射子彈式」,這種「塵吸式」採樣或可採集到更多樣品。
在這種設計下,冥王號的計劃採樣量也更多——它計劃採集60克-2公斤小行星貝努的樣品。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冥王號將於2021年3月啟程,2023年9月24日將樣品送回地球。
03參考資料
[1] https://curator.jsc.nasa.gov/hayabusa/collection.cfm
[2] https://curator.jsc.nasa.gov/hayabusa/forms/hayabusasamplepolic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