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曾與「鐵娘子」微妙寒暄:中國不是阿根廷

2021-01-19 中國網

1984年12月19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同日,中英正式籤署《聯合聲明》,英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把香港交還中國政府。

1984年12月19日,新華社發出了一條重要消息,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正式籤字儀式今天下午5時30分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舉行」。

高度讚賞「一國兩制」

當時,柴契爾夫人剛剛在倫敦接待了戈巴契夫,便匆匆趕來北京參加中英政府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籤字儀式。柴契爾夫人在《聯合聲明》上簽了字,《聯合聲明》從此正式生效。

根據這項《聯合聲明》,中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政府將在同日把香港歸還給中國,香港屆時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柴契爾夫人在籤字儀式上發表了講話,她特別強調,《聯合聲明》「在英中關係的歷程中以及國際外交史上都是一個裡程碑」。柴契爾夫人表示:「中國領導人對談判採取了高瞻遠矚的態度,對此我謹向他們表示敬意。『一國兩制』的構想,即在一個國家中保留兩種不同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是沒有先例的。它為香港的特殊歷史環境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答案。這一構想樹立了一個榜樣,說明看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何才能解決以及應該如何解決。」

與鄧小平微妙寒暄

據《柴契爾夫人傳》記載,柴契爾夫人這一天的工作日程給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一刻停歇過:她於12月19日上午9時10分驅車趕到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出席中方為她舉行的隆重儀式;歡迎儀式結束後,她還要會見記者;又先後同中國的3位領導人(鄧小平、胡耀邦和李先念)會晤;下午5時30分又參加了《聯合聲明》的正式籤字儀式和隨後的盛大國宴。

根據2013年3月22日英國劍橋大學柴契爾檔案館公開的私人文件,當時的柴契爾夫人面對的是不小的糾結。

根據公開的史料,1982年9月,以首相身份訪華的柴契爾夫人就中英香港問題與鄧小平舉行會談。會談開始前,鄧小平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香港不是馬爾維納斯,中國不是阿根廷。」

兩人見面的「寒暄」亦頗微妙,柴契爾夫人對鄧小平說:「我作為現任首相訪華,看到你很高興。」

鄧小平說:「是呀!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幾個,但我認識的現在都下臺了。歡迎你來呀。」

「英國的倒下」

在與鄧小平會談時,柴契爾夫人對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深表讚賞,高度評價這一構想為談判的順利進行開闢了道路。中方則保證1997年之後,香港的現行制度50年不變。在柴契爾夫人問到為什麼是50年時,鄧小平回答說,中國希望在那個時候經濟水平能夠趕上發達國家。

在與鄧小平會談結束後,柴契爾夫人在大會堂門外的臺階上摔了一跤。她被扶起來後說,沒事。這個動作被當時的媒體捕捉下來,並宣稱這是「英國的倒下」。

1984年12月21日,柴契爾夫人在離港經檀香山赴美前,曾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有一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記者向柴契爾提問:英國為了馬島上的有限人口不惜一戰,但英國政府為何輕易地把有550萬人口的香港「交給」中國?柴契爾夫人答道:「我很不理解,你怎麼會忘了到1997年就要期滿的租約。」她反問:「請你想想,如果我們不設法去籤訂一項協議,將會有什麼結果?」

宴請中方官員「摳門」

英國劍橋大學柴契爾檔案館上月22日公開一些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私人文件,提及「鐵娘子」1982年訪問中國時面臨的一些糾結。

根據這些文件,單在如何宴請中方官員上,英方就費盡了心思。柴契爾基金會歷史研究員克裡斯-科林斯說:「那份菜單經過許多、許多、許多輪討論。」

英方當時決定,把人民大會堂作為宴請地點。柴契爾夫人面臨兩種菜單選擇,一種菜單的花費為50元人民幣,另一種為75元人民幣。英國外交部建議柴契爾夫人選擇50元的菜單,柴契爾夫人採納了這個建議,但添加了蘇格蘭燻三文魚,並將餐中的黃油麵包配草莓醬換成了水果沙拉。科林斯告訴記者,柴契爾選擇較便宜的菜品意在規避來自國內的政治壓力。「她不想在回國時看到報紙頭條:首相一方面削減醫療費用,卻用大量公共資金宴請。」

英國時任駐華大使柯利達則對柴契爾夫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柴契爾夫人不應該如此「摳門」,因為魚翅和海參是當時中國菜單上很重要的兩個菜。在發往倫敦的電報裡,柯利達說:「我們無法在不想花錢的情況下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一個令人難忘的宴會。每人50元人民幣安排的宴會菜單沒有魚翅和海參,可對中國人來說,兩樣菜都無法在類似宴會場合中缺席。」柯利達還指出,「我們也不應該在飲料方面有所忽略。」最終柴契爾夫人採納了這個建議。

「中國領導人對談判採取了高瞻遠矚的態度,對此我謹向他們表示敬意。『一國兩制』的構想,即在一個國家中保留兩種不同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是沒有先例的……這一構想樹立了一個榜樣,說明看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何才能解決以及應該如何解決。」

柴契爾夫人

對華關係

柴契爾夫人曾4次訪問中國。1984年12月19日,柴契爾夫人與中方籤署了《聯合聲明》,為香港回歸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在與鄧小平會談時,柴契爾夫人對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深表讚賞。

訪華軼事

1982年9月,柴契爾夫人訪問中國。就在北京宴請中方官員的菜單上,柴契爾夫人很糾結。最終,她聽取了英國時任駐華大使的建議,將魚翅等高檔菜品加入菜單。

專家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田德文表示,柴契爾夫人是西方領導人中第一批認識到中國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的政治家之一。她高度重視發展中英關係,並且與中國老一代領導人保持了非常親密的接觸和合作的態勢,對中英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韓旭陽)

相關焦點

  • 外交部翻譯眼中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像預言家
    張維為離開外交部已經20餘年,曾是外交部翻譯室第三代「翻譯國家隊」成員,只要回憶起曾經陪同過的領導人,他依舊眉飛色舞。「那一代領導人講話都非常有個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  朱彤曾做過江澤民、李鵬的隨行翻譯,李鵬擔任國務院總理時,每每談到三峽工程,其中涉及的發電量常常用千瓦作為計量單位,而國際通用單位則是兆瓦。朱彤就常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道心算題,換算成兆瓦計數後,再譯成英文。  另一次,李鵬和外賓談到中國的棉花產量時,使用「萬擔」作為單位。這次,朱彤可不像換算「千瓦」那樣遊刃有餘了,而李鵬看看愣住了的朱彤,提起筆自己換算了起來。
  • 中英談判,得知英國不願香港回歸,鄧小平態度強硬:這和英國無關
    英國"鐵娘子"訪華,在中國"鋼鐵公司"面前吃癟1982年9月24日,時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首次訪問中國,雙方都對柴契爾此次訪華非常重視。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接見了柴契爾夫人。簡單的寒暄過後,兩人便移步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到達福建廳後,記者們被請離現場,到休息處等待會談結束再進行採訪。緊接著雙方便開始了緊張的會談,柴契爾夫人首先就提出了"三個條約有效論",率先向鄧小平發難。
  • 鄧小平和馬拉度納:這兩位偉大的小個子,最終沒有碰面
    次年,已經83歲的鄧小平借一次商務活動,託人帶話,希望馬拉度納能來中國踢場球。「……我渴望看到馬拉度納在中國比賽。」「……如果馬拉度納來中國,他會在北京體育館比賽,有6億人將在電視上觀看他踢球。中信集團老總告訴他,鄧小平非常喜歡阿根廷球星馬拉度納,後者當時正在義大利那不勒斯效力。鄧小平希望看到馬拉度納來中國比賽。「希望能將鄧公的話轉達給馬拉度納,「如果馬拉度納來中國,他會在北京體育館比賽,有6億人將在電視上觀看他踢球。
  • 鄧小平時代讓他譽滿中國,曾質疑美國誤炸前南使館說
    在他一生的研究生涯中,著有多部與中國、日本和亞洲有關作品,作為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和漢學研究者,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傅高義曾表示,他願意用他流利的中文「讓西方了解中國」。不過,真正讓傅高義在中國變得享有盛譽,還是他於2011年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耗費十年時間完成的力作《鄧小平改變中國》。2013年 1月18日,鄧小平南方談話21周年紀念日之際,傅高義的《鄧小平改變中國》中文版《鄧小平時代》在國內正式發售,並颳起強勁旋風——首印50萬冊被徵訂一空。
  • 《鄧小平時代》作者、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他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曾出版有《日本的中產階級》《日本第一》《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等著作。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 曾為寫《鄧小平時代》傾十年之力
    傅高義教授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會非常想念他。」傅高義 邵聰/攝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新中產階級》等著作,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
  • 鄧小平的意志品質
    追問鄧小平為什麼會出現「三落三起」?為什麼「三落」之後,每次都能「東山再起」,都能獲得黨和人民的更大信任、享有更高的威望呢?我們可以從鄧小平意志品質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首先,鄧小平的意志品質中具有明確的目的方向性。鄧小平曾深情地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 鄧公的遺產:建設一個開放的中國 | 鄧小平逝世23周年
    當年重啟國門,首先是基於老路走不通的沉痛歷史教訓。僅僅在1984年,對內對外,鄧小平就反覆說到歷史上的閉關自守之害。這年6月30日,在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提出:「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
  • 亞洲鐵娘子:稱是中國兒媳認祖歸宗,被關多年無罪釋放,有何隱情
    ——電影《鐵娘子》在世界歷史上,第一位鐵娘子當屬英國第一位女首相柴契爾夫人,而在菲律賓國家,格洛麗亞·卡帕加爾·阿羅約當屬在科拉松·阿基諾之後的第二位鐵娘子。這位鐵娘子不僅在政治上敢於作為、為人民造福,在公開場合,她還是一位敢於表達自己的人物。2009年,第十屆華商大會在菲律賓召開。
  • 鄧小平解釋:為何我會三下三上?
    鄧小平爽朗地笑了,他說:「不是兩次,是三次,也不是毛主席批准的。我這個人經歷了三下三上。」鄧小平坦然地說:「他是說過這些話。不過也不是針對我一個人說的。他經常說別人不徵求他的意見,不聽他的意見。這是因為他後期有家長作風,不容易聽進不同意見。他確實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封建主義性質的作風。如果你不了解這些,你就不會理解為什麼會爆發『文化大革命』。」  法拉奇又轉到鄧小平的個人生活問題上來,她問:「您在江西做什麼?」鄧小平答:「一天勞動兩個小時。」
  • 哈佛的「中國先生」傅高義去世,曾花十年寫《鄧小平時代》
    傅高義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精通漢語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著有《日本的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鄧小平時代》等著作。傅高義是數十年來研究當代中國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
  • 致敬40年 |《鄧小平時代》日文版譯者益尾知佐子:鄧小平訪日 「下...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赴日參加《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換文儀式,並對日本進行了首次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鄧小平留下上述著名的談話,這曾被海外媒體評價為鄧小平「下定了改革開放的決心」。對於此次訪日,日本九州大學副教授益尾知佐子對封面新聞記者總結道,日本政府在實施宏觀管理的同時實現了本國經濟發展,這種模式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周末讀史】秘聞:鄧小平曾作為中央秘書負責記錄「八七會議」
    鄧小平同志是一位偉人,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影響。他的思想理論和不朽功勳指引和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宏偉目標勝利前進。我這裡主要回顧有關鄧小平同志檔案文獻的一些重要情況,緬懷這位世紀偉人的豐功偉績,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和偉大品格。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他記錄了中國的改革與進步
    「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傅高義曾表示,當時的哈佛大學雖然已有針對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未有人涉足。而傅高義從中文開始學起,又多次前往中國實地走訪、考察,最終成為了哈佛大學裡受人敬重的「中國先生」。
  • 鄧小平口中的"大個子"走了 德國前總理科爾曾多次訪華
    他這樣告訴記者,歐洲單一貨幣,被認為是防止戰爭爆發的強大工具,「使用同一貨幣的各國彼此之間不會爆發戰爭,它不是簡單購物貨幣。」  科爾生命的最後幾年依然關心著歐洲事務,儘管他年事已高,且健康狀況欠佳。2014年,科爾的新書《憂心歐洲:我的呼籲》出版發行,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他對歐洲的熱愛。在這位「歐洲榮譽公民」看來,人們必須時刻銘記,歐洲一體化是一項政治工程,決定著歐洲的未來。
  • 馬島之於阿根廷,如同香港之於中國,英國為何非要死磕阿根廷
    這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龐然巨物,曾在鼎盛時期擁有近336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這個數字有多驚人呢?以現今各個國家作為參照物,它比現今俄羅斯領土的2倍還要多。他們的殖民地東至中國香港,西至 紐西蘭 ,連部分南美國家以及澳大利亞都囊括其中。然而月盈則虧,日中則昃,隨著世界民主主義的興起,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接連宣告獨立,這使得英國逐漸喪失了霸主地位。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他的巨著《鄧小平時代》讓中國讀者感念
    傅高義生於1930年,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1993—1995年,曾在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擔任負責東亞事務的情報官。他精通中文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稱號的傅高義,被中國人所熟知,是緣於他的著作《鄧小平時代》在中國的出版。
  • 傅高義:為何鄧小平能夠「摸著石頭過河」?
    總之,1978年的鄧小平,在思考中國最高領導人領導國家的戰略方面已積累了50年的經驗。鄧小平當了12年軍隊領導人,後來也時常自稱軍人。雖然他是政委而不是司令員,但他是黨的書記,負責批准軍事行動。他與司令員緊密合作,先是在小型遊擊戰中作戰,後來又在內戰中打過大戰役。在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他擔任總前委書記,負責指揮50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