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藏西秘境 天上阿里」,卻很少有人知道「阿里」這個名字本是源於古象雄時代,在古象雄語中,意為「屬地」、「領土」。這裡到處是遺落的古城堡和洞窟。洞窟裡精美絕倫的壁畫,洞穴附近遠古的耕地水渠,還有遺址及古墓中精美的新舊石器文物、金屬文物,這一切都在靜靜述說著失落在歷史長河中的象雄文明。
大多數古代文明最初都發源於河谷地帶,象雄文明也不例外。阿里高原一向被認為是西藏自然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不僅海拔高,而且氣候寒冷乾燥。然而有了象泉河,就變得大不一樣了。它從岡仁波齊峰奔流而下,在札達形成海拔較低、水草豐美、物產豐富的一塊「寶地」,被譽為「阿里的糧倉」。可見當年象雄王朝選擇象泉河谷作為國都,的確是獨具慧眼。
藏文把象雄都城叫「穹隆威卡爾」,「穹」是大鵬鳥之意,隆即「地方」,也就是大鵬鳥居住的地方。「威」本意是銀子,這裡引申為銀色,「卡爾」是城堡之意。簡而言之,穹窿威卡爾即「大鵬銀城」。
對大鵬鳥的崇拜,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在遠古時代,人們希望有一種巨大的動物把人類帶向天空,探索其中的奧秘,解脫人世的煩惱。西藏包含「穹」(或「瓊」、「窮」)的地名很多,這應該與藏族先民普遍把大鵬鳥作為吉祥的神鳥有關。
由於年代久遠,文獻資料的缺失,對於象雄都城的具體位置還存在很大爭議。有些學者認為瓊隆銀城在阿里地區札達縣曲龍村,而其他一些學者則認為是在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卡爾東城址。其實,無論怎樣確定穹隆銀城的所在地都不會影響人們對象雄文化的探尋,整個象泉河流域,整個阿里,都是曠野上的象雄博物館,眾多的宮殿遺址、難以計數的洞窟、巖畫壁畫、古墓葬等,還有那多如牛毛的傳說、故事,以及古老優美的歌舞,都是栩栩如生的展品。
對於旅行者來說,若想尋找象雄王朝的遺存,不妨驅車前往札達縣曲龍村看一看,因為曲龍即是藏語「瓊隆」的音譯。這裡的古城堡如同展翅的大鵬,藉助雄偉的山勢,傲然屹立!平平的山脊中央突兀一個尖頂,如大鵬高聳的頭和喙,沿著頭部向兩側均勻延伸的是它的「雙翅」,雙翅下邊銀灰色的「羽翼」舒展有序。巍峨浩大、綿延山頂的城堡中,散落著石器、擦擦、佛像和供品。穿越一個個洞穴,便可以見到古樸簡約的象雄壁畫,它們即是今天唐卡藝術的前身。
一些專家研究認為,象雄王朝一度成為青藏高原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其勢力和影響遍及中亞、西亞和南亞等地,還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醫學、歷算等燦爛的文明,創造了影響亞洲乃至世界的信仰價值觀。
象雄王朝之所以能輻射如此廣大的地區,這與阿里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它與南亞次大陸、中亞草原地區相毗鄰,很早就有麝香之路、天珠之路等古道,成為中外文明交流重要的十字路口。
不過,再輝煌的王朝,也有落幕的時候,象雄王朝也不例外。象雄的滅亡,是因為它遭遇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也曾經是它屬下部落的吐蕃。
象雄的末代國王叫李迷夏(也有專家認為「李迷夏」並不是末代象雄王的名字,而是象雄王的統稱),娶了松贊幹布的妹妹薩瑪嘎為妻。據說李迷夏寵愛其他妃子,冷落了薩瑪嘎。這下算是捅了馬蜂窩,薩瑪嘎公主一怒之下乾脆作為內應,與大哥松贊幹布聯手滅了李迷夏。
李迷夏的宮殿就建在象雄國「中象雄」的中心——今天那曲地區當惹雍錯一帶陡峭的懸崖上。當惹雍錯是雍仲本教崇拜的最大聖湖。後來松贊幹布包圍李迷夏的宮殿,卻久攻不下,最後還是妹妹薩瑪嘎通風報信,李迷夏在當惹雍錯附近泡溫泉時,被松贊幹布伏擊,導致了象雄的滅亡。
此後,象雄不甘松贊幹布的徵服,伺機反抗,直到8世紀第38代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統治時期,吐蕃才算徹底徵服象雄。後來,為了屏蔽象雄國師(輔佐吐蕃王的雍仲本教高僧)對吐蕃政權的影響,吐蕃幾度人為毀滅象雄歷史,改寫了很多歷史真相。從此以後,象雄文明就漸漸在歷史中消失無蹤,卻以不同的狀態遺留在各種信仰和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