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微明二字才是本章的核心

2020-12-17 易經通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

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

將 欲 取 之 , 必 故 與 之 。

是 謂 微 明 。

柔 弱 勝 剛 強 。

魚 不 可 脫 於 淵 , 國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後天易都是陰陽之道。

要麼是陽長陰消,要麼是陰長陽消。

陰陽這一對矛盾時刻處在變化中。

道德經中所言的矛盾也是這樣,無論第二章所言有無相生,高下相盈還是本章的翕張強弱興廢取與都是矛盾。都處在互相的轉換中。

這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本章的意思。

這也是很多人視道德經為陰謀論的一個證據所在。

實質上,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二字。微明就是明微。

以道而言就是微明。以得道之人而言就是明微。

微明即是道微而明的意思。

那麼問題來了,微明和前面的幾句話的邏輯關係何在呢?

道德經主旨是為明道立教而寫。治國也是立教,在更大的層面立交而已。

儒家周易也都是明道立教的。這一點在讀中國典籍時必須要注意的。

既然道德經是為明道立教而作。那麼道德經的重點不會是告訴你如何從強變弱從興變廢的。

前面的幾句話實際上都是在描述一種現象而已。

這些話不是告訴你如何讓對手變衰變弱變敗的。

恰恰相反,老子是想告訴我們這些變化背後的那個主宰。

明白了強弱衰弱取與興廢背後的主宰就是微明。

這正如我在講河圖時所講的河圖公理。

太極是圓融的,運轉陰陽。

換言之,無論陽長陰消還是陰長陽消。陰陽的消長變化都是太極主導的。

這就是微明和上面幾句話的邏輯。

也是老子想要在本章表達的主旨。

接下來的幾句話更是明證了我的解讀是很符合道德經的主旨的。

柔弱勝剛強,很多人的思維又會回到前面幾句話的邏輯。

實則不然。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老子並非是告訴大家柔弱怎麼勝剛強這樣的方法的。

實質上這裡的柔弱指的是形而上的道。這裡的剛強指的是形而下的器。柔弱勝剛強說得是道勝器。

無形的柔弱的道主宰運行左右著有形的器物。

這才是柔弱勝剛強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尤其是最後兩句話。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其實就是說的人不可離開道,物不能離開太極。

魚離開水不能活,人離開道則淪於五行因果律,在陰陽的雕琢之下生滅。這是對修道而言得道的人而言。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對用無為之道治國的人而言,對於老子來說,無為之道即是那個國之利器。

因為無為之道是順道而為,自然而然的樣子。所以百姓不知,感覺不到有人治國。

而把國之利器示人實際上就是相當於前面幾章所言的自矜自伐自是自彰。這顯然是餘食贅行,有道者不處的。

因此,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

微明就是道是玄妙的不可見的,但物物有太極。明白物物之所以死老衰死是因為太極。就是微明。

實際上老子還是在說要執大象,要抱一。要中庸。要回歸道心,以道而行而為。

相關焦點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講道之為物。和這五個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一章講物物有太極,本章也是。不過那一章是具體的講。把道如何作用萬物的道理講得是一清二楚。本章若是明白物物有太極,則本章的意思就會迎刃而解。而且西遊記其實也是明道修道之書。和道德經一樣的。只不過道德經得語言是哲理性的。西遊記的語言是故事性的。實際上,若深入讀明白西遊記,則知西遊記的很多描寫都是從易經而來的。既然物物都有個太極,則可知太極能馳騁於天下任何物之中。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七 化解欲望以樸鎮之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七 章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無為不是不為,而是無之為,道之為。無和道就是太極。換言之,太極之為就是無為。因此,明太極之為,則明無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太極之為。陰陽公理十六字也是太極之為。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易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六 知足非真足,常足才是足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道德經不是講大道理的。而是講大道的。大道理是俗世的。大道卻是需要修,需要悟的。很多道德經的註解註解都是以生活的大道理為主旨,其實離道遠矣。
  • 易經之三十六宮卦生變法
    易經六十四卦可反易者總五十六卦,相半者二十八卦,不可反易者八卦,計:上經十八,下經十八,合稱三十六宮,可成六十四卦。然六十四卦總數三百八十四爻,易有寓,開天一畫,地二畫,即有乾一坤二之說。道德經又有其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亦有相通之意。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二 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邏輯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二 章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衝 氣 以 為 和 。道德經講得是大道,非是大道理。因為道理,大道理被世俗化了。不是講得這個道理。但也可以用於俗世。這是兩碼事。道德經是為明道而作。明道才能修道,為賢為聖。本章的前兩句,有兩個要點。第一句明道生萬物。
  • 點說《道德經》是《易經》的序言,河圖洛書黃帝內經同參共解 上
    研究《道德經》,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河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與《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恰恰是繼承的關係。《洛書》的圖形,說明了天地間的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本章通行本和帛書本有幾處文字不同,細究之下,還是帛書本更接近老子本義,通行本應當是在帛書本基礎上進行了修改。通行本的修改是失敗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本章的主題改沒了;二是把本章的主體改錯了。文 | 楊吉德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娛)之也。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循環往復不息。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所以,古文「亡」字的本義,都是「隱匿、消失」。故而「死而不亡」其實比「死而不忘」含義更深,「亡」還能表示人們即使一時忘記,但影響力還在。「日用而不知」才是真正的永存。如我們的古文字,大概算得上「死而不亡」。而就我們而言,那些在歷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都將「死而不亡」、「永垂不朽」。
  • 《道德經》問答14章-用實例分析帛書甲本、乙本、王弼本的差異
    《道德經》是從《周易》引申出來的思想,每章都是按順序對應各自的卦,每卦的主題就是《道德經》每章的道,《周易》有六十四個卦,《道德經》就有六十四個主題,也就是有六十四個道,每個道表達的主題和範疇是不同的,怎麼能用一道以蔽之呢?我們要弄清楚這句話到底講的是什麼,必須從本章的「言之君」找根源。(關於《道德經》與《周易》卦的關係,請查閱前文《道德經問答70章:揭示老子的不宣之秘》。)
  • 道德經的智慧,懂得道德經就懂得管理的精髓
    很多企業家的辦公室裡面掛了一副字叫做:紫氣東來。紫氣東來這個成語就來自於老子,尹喜站在函谷關門口看到紫氣東來。知道今天有高人要路過於此。於是他站在關門口等候,終於看到了有一個老頭騎著一頭青牛過來。他一看這人就是自己崇拜的老子,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所以說至今,正一派龍虎山的道士不吃牛肉。為什麼不吃牛肉呢?
  • 《道德經》問答67章:老子的「三寶」是否比儒家思想格局小
    老子本章提出「我恆有三寶,市而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是《道德經》中以「我」為主語提出來的的做人原則;儒家則提倡的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兩者相較,顯然「三寶」不如「五常」的境界高大。是否說明老子的思想格局不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格局大呢?
  • 群經之首《易經》,是什麼意思?看懂這24個字,絕路逢生逆風翻盤
    《易經》被稱作群經之首,中華文化的文明史,簡單點來說便是一部《易經》發展應用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產生過幾位「多智近妖」的智謀大亨:周公旦、姜子牙、孔子、張良、諸葛亮、劉伯溫、周敦頤等,這些人或為肱股之臣,或為萬世師表,在古代歷史上,留下了不滅的功績。
  • 解密《道德經》之品讀詞義——橐籥
    據說龠這種樂器是由吹火管而發明創造的,而多數人認為"橐籥"是指冶煉用的風箱,風箱的作用跟吹火管相同,可能受這點啟發才有"風箱"之說。第一,"橐"字解釋風箱很勉強;第二,風箱之說對後文的"虛而不屈,動之愈出"更說不通。
  • 易經解道德經之五四 吾有傳家寶 說給天下聽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四 章善 建 者 不 拔 ,善 抱 者 不 脫 , 子 孫 以 祭 祀 不 輟 。修 之 於 身 ,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於 家 , 其 德 乃 餘 ﹔修 之 於 鄉 , 其 德 乃 長 ﹔修 之 於 邦 , 其 德 乃 豐 ﹔修 之 於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四 世人都說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記者在德國隨機採訪中了解到,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的文譯本多達90種之多,記者在還看到,許多家庭和企業把《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這句話,視為立家、立業、立身的六字名言。為什麼「挫其銳,解其紛」能讓企業和家庭奉為真言,因為《道德經》中的這六個字裡有大學問。
  • 小男孩名字精選:10個《道德經》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肌膚若冰雪...
    一、《道德經》中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1. 唯賢出自《道德經》: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唯」在文中是只有,「賢」是有德有才的人。所表達的核心是本章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說破「取捨」之道!勝明出自《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解釋: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聰明。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夠戰勝別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夠戰勝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3.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核心只有3個字,讀懂後豁然開朗
    而作為古老的書籍《易經》,不論哪朝哪代,都被人奉為圭臬和瑰寶,研究者不計其數。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歷來也受到了不小的爭議。有人說易經有著神學主義色彩,似有封建迷信之嫌,也有的人說易經包含了宇宙萬物的大道理,是先人一步的開悟智慧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