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
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
將 欲 取 之 , 必 故 與 之 。
是 謂 微 明 。
柔 弱 勝 剛 強 。
魚 不 可 脫 於 淵 , 國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後天易都是陰陽之道。
要麼是陽長陰消,要麼是陰長陽消。
陰陽這一對矛盾時刻處在變化中。
道德經中所言的矛盾也是這樣,無論第二章所言有無相生,高下相盈還是本章的翕張強弱興廢取與都是矛盾。都處在互相的轉換中。
這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本章的意思。
這也是很多人視道德經為陰謀論的一個證據所在。
實質上,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二字。微明就是明微。
以道而言就是微明。以得道之人而言就是明微。
微明即是道微而明的意思。
那麼問題來了,微明和前面的幾句話的邏輯關係何在呢?
道德經主旨是為明道立教而寫。治國也是立教,在更大的層面立交而已。
儒家周易也都是明道立教的。這一點在讀中國典籍時必須要注意的。
既然道德經是為明道立教而作。那麼道德經的重點不會是告訴你如何從強變弱從興變廢的。
前面的幾句話實際上都是在描述一種現象而已。
這些話不是告訴你如何讓對手變衰變弱變敗的。
恰恰相反,老子是想告訴我們這些變化背後的那個主宰。
明白了強弱衰弱取與興廢背後的主宰就是微明。
這正如我在講河圖時所講的河圖公理。
太極是圓融的,運轉陰陽。
換言之,無論陽長陰消還是陰長陽消。陰陽的消長變化都是太極主導的。
這就是微明和上面幾句話的邏輯。
也是老子想要在本章表達的主旨。
接下來的幾句話更是明證了我的解讀是很符合道德經的主旨的。
柔弱勝剛強,很多人的思維又會回到前面幾句話的邏輯。
實則不然。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老子並非是告訴大家柔弱怎麼勝剛強這樣的方法的。
實質上這裡的柔弱指的是形而上的道。這裡的剛強指的是形而下的器。柔弱勝剛強說得是道勝器。
無形的柔弱的道主宰運行左右著有形的器物。
這才是柔弱勝剛強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尤其是最後兩句話。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其實就是說的人不可離開道,物不能離開太極。
魚離開水不能活,人離開道則淪於五行因果律,在陰陽的雕琢之下生滅。這是對修道而言得道的人而言。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對用無為之道治國的人而言,對於老子來說,無為之道即是那個國之利器。
因為無為之道是順道而為,自然而然的樣子。所以百姓不知,感覺不到有人治國。
而把國之利器示人實際上就是相當於前面幾章所言的自矜自伐自是自彰。這顯然是餘食贅行,有道者不處的。
因此,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
微明就是道是玄妙的不可見的,但物物有太極。明白物物之所以死老衰死是因為太極。就是微明。
實際上老子還是在說要執大象,要抱一。要中庸。要回歸道心,以道而行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