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道德經不是講大道理的。而是講大道的。
大道理是俗世的。大道卻是需要修,需要悟的。
很多道德經的註解註解都是以生活的大道理為主旨,其實離道遠矣。
基於此,本人的所有文章都是正本清源。還各種經典的本來面目,使得國人能夠真正認識到中國文明的魅力。
道德經是一部明道立教之作。雖然如此,但是用之於俗世,很多道理也是可以的。但這不是道德經的主旨。
就拿本章而言,本章所講的顯然不是雞湯文,什麼知足之類的大道理,而是講如何做到常足。
馬是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也用到戰場上。稱之為戰馬。
這裡的走馬當是包括這兩類。
我們常用的成語走馬觀燈,就是言馬是交通工具的。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走馬反而不是走馬了,而是成為產生糞的無用之物了。
言外之意,就是馬不再東奔西跑了,而是整天呆在馬廄裡吃喝拉撒了。
以走馬不再是走馬,而是呆在馬廄裡產生糞的無所事事的馬來說明天下有道。
正是老子所嚮往的那種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狀態。
所以,這裡的天下有道不是儒家的王道之治。儒家的王道之治雖然走馬不用作戰馬,但是作為交通工具以及耕馬還是可以的。
天下有道是老子無為而治的天下有道。人人皆無欲無求。
天下無道的時候,戰馬生小馬駒都不在馬廄裡,而是在郊外或者戰場上,或者路途上。
這個戎馬就是戰馬了。以此來對比有道和無道。
無道,別說走馬以糞了。連生小馬駒這樣的事情都沒有時間。暗指社會混亂的治理狀態,連年混戰,民不聊生。
而這一切的根源在哪裡呢?就在於人類的欲望。
禍莫大於不知足。這不僅是百姓到處爭名奪利,而且連官家也是如此。為了開疆拓土,獲得更多的財富,往往發動戰爭,徵戰廝殺,洗劫財富。視人命如草芥。
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中的人心惟危就是這個道理。
無論易經還是儒家直指人乃情性所組成。乾卦文言云,保合太和,各正性命。指出和之貴。只有和才能正性命。
儒家講喜怒哀樂之發皆中節,也是正性命之意。
實際上老子也是認識到人有情慾的。人心之所以不能回歸於素樸,就在於不知足。因為不知足,所以就會追逐身外之物。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老子說了,知,足之足。
知,足之足不是簡單的知足。而是直指人的本性。也就是那個太極。太極是無卻蘊含萬有。這就是足之足。也是常足。
換言之,就是讓人回歸道心,素樸之心。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知足之足,就是知止。知止則能心靜。心靜則能回歸人之本性。
知止不殆,就是常足。常足則無不足。
實際上老子還是讓人明道修道。尤其是治理國家的人更應該是得道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實行無為而治。
不過還是那句話,無為而治只是一種理想。
人心惟危。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典籍核心都是在於解決這個人心惟危的問題。
這不象西方的文明,不從根本上解決人心惟危的問題,而是以追逐物質利益為主。所以他們的文明實際上還屬於未開化的文明。根本原因在於不知那個大本。
尤其是這次疫情的大爆發,更是赤裸裸的彰顯了西方惟利益為重的文明基因。也暴露了他們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