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六 知足非真足,常足才是足

2020-12-22 易經通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道德經不是講大道理的。而是講大道的。

大道理是俗世的。大道卻是需要修,需要悟的。

很多道德經的註解註解都是以生活的大道理為主旨,其實離道遠矣。

基於此,本人的所有文章都是正本清源。還各種經典的本來面目,使得國人能夠真正認識到中國文明的魅力。

道德經是一部明道立教之作。雖然如此,但是用之於俗世,很多道理也是可以的。但這不是道德經的主旨。

就拿本章而言,本章所講的顯然不是雞湯文,什麼知足之類的大道理,而是講如何做到常足。

馬是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也用到戰場上。稱之為戰馬。

這裡的走馬當是包括這兩類。

我們常用的成語走馬觀燈,就是言馬是交通工具的。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走馬反而不是走馬了,而是成為產生糞的無用之物了。

言外之意,就是馬不再東奔西跑了,而是整天呆在馬廄裡吃喝拉撒了。

以走馬不再是走馬,而是呆在馬廄裡產生糞的無所事事的馬來說明天下有道。

正是老子所嚮往的那種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狀態。

所以,這裡的天下有道不是儒家的王道之治。儒家的王道之治雖然走馬不用作戰馬,但是作為交通工具以及耕馬還是可以的。

天下有道是老子無為而治的天下有道。人人皆無欲無求。

天下無道的時候,戰馬生小馬駒都不在馬廄裡,而是在郊外或者戰場上,或者路途上。

這個戎馬就是戰馬了。以此來對比有道和無道。

無道,別說走馬以糞了。連生小馬駒這樣的事情都沒有時間。暗指社會混亂的治理狀態,連年混戰,民不聊生。

而這一切的根源在哪裡呢?就在於人類的欲望。

禍莫大於不知足。這不僅是百姓到處爭名奪利,而且連官家也是如此。為了開疆拓土,獲得更多的財富,往往發動戰爭,徵戰廝殺,洗劫財富。視人命如草芥。

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中的人心惟危就是這個道理。

無論易經還是儒家直指人乃情性所組成。乾卦文言云,保合太和,各正性命。指出和之貴。只有和才能正性命。

儒家講喜怒哀樂之發皆中節,也是正性命之意。

實際上老子也是認識到人有情慾的。人心之所以不能回歸於素樸,就在於不知足。因為不知足,所以就會追逐身外之物。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老子說了,知,足之足。

知,足之足不是簡單的知足。而是直指人的本性。也就是那個太極。太極是無卻蘊含萬有。這就是足之足。也是常足。

換言之,就是讓人回歸道心,素樸之心。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知足之足,就是知止。知止則能心靜。心靜則能回歸人之本性。

知止不殆,就是常足。常足則無不足。

實際上老子還是讓人明道修道。尤其是治理國家的人更應該是得道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實行無為而治。

不過還是那句話,無為而治只是一種理想。

人心惟危。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典籍核心都是在於解決這個人心惟危的問題。

這不象西方的文明,不從根本上解決人心惟危的問題,而是以追逐物質利益為主。所以他們的文明實際上還屬於未開化的文明。根本原因在於不知那個大本。

尤其是這次疫情的大爆發,更是赤裸裸的彰顯了西方惟利益為重的文明基因。也暴露了他們的虛偽。

相關焦點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七 化解欲望以樸鎮之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七 章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無為不是不為,而是無之為,道之為。無和道就是太極。換言之,太極之為就是無為。因此,明太極之為,則明無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太極之為。陰陽公理十六字也是太極之為。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二 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邏輯
    道德經講得是大道,非是大道理。因為道理,大道理被世俗化了。不是講得這個道理。但也可以用於俗世。這是兩碼事。道德經是為明道而作。明道才能修道,為賢為聖。本章的前兩句,有兩個要點。第一句明道生萬物。三生萬物之三,相當於易經的四象。道理何在?其實四象本質上是三象。木火本一家,皆是陽。金水本一家,皆是陰。土居中宮相當於太極自為一家。所以四象也是三。三生萬物之三其實就是陽 陰 和太極。
  • 易經說道德經之三十三 死而不亡者壽的道理
    道德經其實每一章節都有現實生活的應用。我沒講而已。我講的都是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則用不在話下也。我不講,並不代表不能用。這是要明白的。比如兵家之道,若用道德經的道理其實就是擊虛之道。但道德經本意是講修道得道治國的。所以引申的東西基本不涉及的。智和明顯然是有區別的。智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就是知識情見情識,是後天學習而來。而明則是本明。是由本而帶來的。本就是易經所言的太極。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但這四個字是無限循環的,永遠是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和這裡的反著道之動意思一樣。循環往復不息。道之動就是德。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
  • 點說《道德經》是《易經》的序言,河圖洛書黃帝內經同參共解 上
    研究《道德經》,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五經解道,即以經解經也。劉先銀題寫書名《道德經》研究《道德經》,與《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劉先銀題寫書名《弘道積德》劉先銀經典點說《道德經》是《易經》的序言,《河圖》《洛書》《黃帝內經》同參共解,才會得出準確的認識。
  • 學科教學語文複試常考話題之《道德經》與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選自《道德經第二章》解釋一下這段話,談談什麼是隱性德育,道德經的這段話給你帶來哪些教育啟示?
  • 《煙雨江湖》足三陽經怎麼加點 足三陽經加點攻略
    導 讀 煙雨江湖足三陽經怎麼加點?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常德乃足,復歸於僕」是一種大德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假如說,這個世界上只允許保留一本書,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道德經》,如果你們真正地了解了道德經,就會這麼選擇。可能有很多人會選擇《易經》,那是因為對兩本書理解的還不夠多的緣故。《道德經》是經天緯地之學,是華夏上古聖人觀天之道所得,是一切學問的總源頭。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十二經筋——足太陽經筋
    足太陽經筋足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足太陽經筋
    本篇主要敘述了經筋的循行、經筋的發病、病證特點、病名和治療時對針具的選用、針刺方法的選擇和穴位的選取。
  • 《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易經》:謙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謙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六爻全吉,其餘都是有好也有壞,有吉也有兇。可見《易經》十分重視謙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 道德經的智慧,懂得道德經就懂得管理的精髓
    於是老子就在函谷關住下來了寫了這一本書《道德五千言》。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經。易經當中講的核心思想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我經常開玩笑的時候問學員:你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是男人厲害還是女人厲害?很多學員都會回答說:男人厲害。我說:不一定正確。中國傳統古人的哲學觀點認為:女人厲害。為什么女人厲害呢?
  • 解密《道德經》之品讀詞義——橐籥
    有名,萬物之母橐籥:竹簡本同,帛本作"橐鑰"。帛本好像文理不通,但無一例外出現"籥"與"鑰"音近和形近的情況。"據說龠這種樂器是由吹火管而發明創造的,而多數人認為"橐籥"是指冶煉用的風箱,風箱的作用跟吹火管相同,可能受這點啟發才有"風箱"之說。第一,"橐"字解釋風箱很勉強;第二,風箱之說對後文的"虛而不屈,動之愈出"更說不通。
  • 《道德經》:玄奧博大精深,堪稱哲學第一書
    《道德經》或《老子》或《五千言》,後跟《道德真經》。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經典之一。《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三部作品。《道德經》的總數為81章,分為《道經》(37章)和《德經》(44章)。
  • 易經解道德經之三十六 微明二字才是本章的核心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道德經中所言的矛盾也是這樣,無論第二章所言有無相生,高下相盈還是本章的翕張強弱興廢取與都是矛盾。都處在互相的轉換中。這是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本章的意思。這也是很多人視道德經為陰謀論的一個證據所在。實質上,本章的核心在於微明二字。微明就是明微。
  • 足太陽膀胱經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 年輕人,儘量不要過早觸碰《道德經》,容易走入2個誤區
    其實,《道德經》是幫助上等智慧的人來解釋《易經》中的哲學,因此學習《道德經》也是有門檻的!更何況,《道德經》中的有些思想,適合於強者採用,對於普通人不一定使用。搞得不好,年輕人,過早觸碰了《道德經》,學偏了,還容易走入以下2個誤區——無為和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