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經筋
足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起於足小趾爪甲的外側,向上結於外踝,再斜向上結聚於膝部,在足背外側循行的一支結於足跟,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從外踝分出的一支,結於腨外(腓腸肌部),上行至膕窩內側緣,與胭部的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經軀幹挾於脊柱兩旁到項部;由此分出一支別入於內,結於舌根;直行的一支從項上結於枕骨,經頭頂行到顏面,結於鼻;再由鼻部分出維絡上眼瞼,形成目上綱,然後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另一支從腋後進入腋下,向上繞行出於缺盆,上結於耳後顳骨乳突;還有一支從缺盆分出,斜向上結於鼻旁顴骨部,與從頭巔下行至顴部的分支相會合。其病症可見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肩不能抬舉、腋部和缺盆牽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為主。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於頄。
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注釋
足太陽經筋:起始於足小趾,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下方沿足外側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內),上向膕內側,與膕部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夾脊旁,上後項;分支入結於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向頭項,由頭的前方下行到顏面,結於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綱」,下邊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位;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結於完骨(耳後乳突);再有分支從缺盆出來,斜上結於鼻旁部。
其病症,可見小趾僵滯不適和足根部掣引酸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項筋拘急,肩不能抬舉,腋部僵滯不適,缺盆中如紐掣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
靈素節注類編[卷三 營衛經絡總論] 經解《靈樞·經筋篇》曰∶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 跟,結於,其別者,結於外,上中內廉,與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其病,小趾支跟腫痛,攣,脊反 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痺也。 薛生白注∶十二經脈之外,復有經筋者,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維絡 周身,各有定位。雖 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 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膝關,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 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絡,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 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而胸腹頭面,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 行於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其筋多柔。皆肝之所生,而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
👆掃碼留言👆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