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筋——足太陽經筋

2021-02-12 針道傳承


足太陽經筋

足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起於足小趾爪甲的外側,向上結於外踝,再斜向上結聚於膝部,在足背外側循行的一支結於足跟,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從外踝分出的一支,結於腨外(腓腸肌部),上行至膕窩內側緣,與胭部的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經軀幹挾於脊柱兩旁到項部;由此分出一支別入於內,結於舌根;直行的一支從項上結於枕骨,經頭頂行到顏面,結於鼻;再由鼻部分出維絡上眼瞼,形成目上綱,然後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另一支從腋後進入腋下,向上繞行出於缺盆,上結於耳後顳骨乳突;還有一支從缺盆分出,斜向上結於鼻旁顴骨部,與從頭巔下行至顴部的分支相會合。其病症可見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肩不能抬舉、腋部和缺盆牽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治以「燔針劫刺」,以局部取穴為主。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於頄。

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注釋
足太陽經筋:起始於足小趾,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下方沿足外側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內),上向膕內側,與膕部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夾脊旁,上後項;分支入結於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向頭項,由頭的前方下行到顏面,結於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綱」,下邊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位;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結於完骨(耳後乳突);再有分支從缺盆出來,斜上結於鼻旁部。

其病症,可見小趾僵滯不適和足根部掣引酸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項筋拘急,肩不能抬舉,腋部僵滯不適,缺盆中如紐掣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

靈素節注類編[卷三 營衛經絡總論] 經解

    《靈樞·經筋篇》曰∶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 跟,結於,其別者,結於外,上中內廉,與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 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其病,小趾支跟腫痛,攣,脊反 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痺也。 薛生白注∶十二經脈之外,復有經筋者,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維絡 周身,各有定位。雖 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 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膝關,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 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絡,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 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而胸腹頭面,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 行於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其筋多柔。皆肝之所生,而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


👆掃碼留言👆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

相關焦點

  • 十二經筋的分布
    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布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於耳前。  5、足少陽經筋: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裡,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6、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
  • 足太陽經筋
    本篇主要敘述了經筋的循行、經筋的發病、病證特點、病名和治療時對針具的選用、針刺方法的選擇和穴位的選取。
  • 太陽經、絡、別、筋
    足太陽《足臂十一脈灸經
  • 十二經筋圖文版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
  • 朱燕中 | 皮部、筋經、經水、經別、經脈概念解釋
    《靈樞·經別第十一》:「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靈樞·經水第十二》:「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
  • 【經典】《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瘈及痙,在外者不能挽,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 陽明經、絡、別、筋
    《足臂十一脈灸經》:足陽明脈循胻中,上貫膝中,出股,夾少腹,上出乳內廉,出嗌,夾口,以上之鼻。
  • 黃帝內經(帶朗讀)| 經筋(十三)
    其病小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痺也。  【翻譯】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起於足小趾,上行結聚於足外踝,再斜行向上結聚於膝部。它在足跗下行的那支,沿足外踝的外側,結聚於踵部,上沿足跟,結聚於膕窩部。
  • 【學習內經】靈樞·第十三篇 經筋篇
    【翻譯】足太陽經的經筋,起始於足小指爪甲的外側,向上結聚於足外踝,再斜向上結聚於膝關節處,然後向下沿著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結聚,沿著足跟向上行,在胭部結聚;該經筋的別支,從外踝向上行,結聚於小腿肚的外側,向上到達胭窩中部的內側,與從足跟上行的一支並行向上,結聚於臀部,再沿著脊柱兩側上行至頸項部;由頸部分出的一支,別出這一條經筋,進入舌,並在舌體結聚;另一條由頸部分出的經筋直行向上結聚於枕骨
  • 足太陽膀胱經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筋篇第十三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 遠離膝蓋疼痛 需解開筋經之結
    古時人們主要從事重體力勞動,狩獵,打魚,田間勞作,勞動損傷比較多,當時的醫者在實際的診療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經筋的診治方法。《黃帝內經·靈樞》第十三「經筋」篇,該篇近三千字,與第十二篇「經絡」篇字數相近,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遺憾的是後代對「經筋」篇一直比較忽略,現代中醫教科書中甚至沒有提及。
  • 經筋,坐立行走都靠它!
    經筋是十二經脈聯屬於筋的體系,它的作用有賴於經絡氣血的潤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所以也劃分為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素問·痿論》記載:「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也就是說,十二經筋主要的作用就是約束骨骼,主司全身關節的屈伸運動,支撐人體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協同以產生運動。
  • 黃帝內經·靈樞·經筋+骨度+(補)經脈+五十營+營氣+脈度+營衛生會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俛,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
  • 十二經穴歌
    三、足陽明胃經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下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與粱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連條口行,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終。
  • 茶道養生課:《黃帝內經 靈樞 經筋第十三》
    原文: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
  •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 /經別第十一 /經水第十二/經筋第十三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
  • 穴位知識 |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之合陽穴
    陽,指足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自委中行來,出膕窩之凹,而達腨(shuàn)腸肌之凸。凡物體以凹陷為陰,凸突為陽。《黃帝內經·素問》云:「膀胱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本穴在膝膕下,為足太陽兩支線相合之處,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自附分穴分為內外兩行,下行相遇於委中後,至此又複合為一支而下貫腨內也,故名「合陽」。
  • 湯普森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腿筋拉傷,勇士隊雪上加霜
    湯普森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腿筋拉傷,勇士隊雪上加霜那麼,湯普森能在第三場比賽上場嗎?聯盟消息人士透露,湯普森受傷後,第一時間接受了核磁共振檢查,結果證實湯普森腿部拉傷,勇士隊第三場比賽他很有可能不能參加,不過依球隊目前的情況,進攻端又缺少一員大將,無疑是雪上加霜。湯普森能不能上場比賽,最終還得取決於他的身體在接下來的兩天裡的恢復情況。
  • 董氏奇穴之 正筋穴 正宗穴
    穴名正筋穴正宗穴定位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正筋穴】穴位:正筋在足後跟筋(阿基裡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正筋上二寸為正宗穴。解剖:脊椎骨總神經、腦之總神經。脛骨神經。取穴:正筋當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正筋上二寸為是正宗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