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識 |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之合陽穴

2021-02-12 羅大倫頻道

【主治】

1. 腰脊強痛,下肢痿痺;

2. 疝氣;

3. 崩漏。

【應用】

合,會合。陽,指足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自委中行來,出膕窩之凹,而達腨(shuàn)腸肌之凸。凡物體以凹陷為陰,凸突為陽。《黃帝內經·素問》云:「膀胱足太陽之脈……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

本穴在膝膕下,為足太陽兩支線相合之處,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自附分穴分為內外兩行,下行相遇於委中後,至此又複合為一支而下貫腨內也,故名「合陽」。

功效:

合陽穴有舒筋通絡、調經止帶、強健腰膝的功效。

合陽穴有調血理氣、活絡止痛的作用。

合陽穴有舒筋利節之功,主治腰脊痛、下肢酸痛、麻痺、寒疝、偏墜、女子崩帶等症有效。

合陽穴主治腰腿及前陰等疾患:

如腰脊強痛,腳腨酸重,腿筋攣急,足跗痛,疝氣,崩漏,帶下,陰暴痛,癲疾,瘈瘲,腹痛,腸遊,下肢痿痺,膝脛酸重,寒疝,現代又多用合陽穴治療腓腸肌痙攣,痔疾,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睪丸炎,前列腺炎,腦血管病後遺症,腸出血,疝痛,腓腸肌痙攣等。

配伍:

合陽穴配環跳、陽陵泉,有舒筋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麻痺。

合陽配交信、歸來、三陰交,治月經不調。

合陽配次髂、中極,治痛經。

合陽配關元、腎俞、中極、足三裡,治陽痿、遺精。

對於很多人來說,在生活中比較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腰酸背痛,合陽穴可以很好地解決這種情況。我們將拇指立起,與小腿縱線平行,用力點下,注意要極度用力,使局部出現明顯的酸脹感,努力上下探查,直到小腿出現麻感為佳,點穴的同時,可以讓患者做輕微的晃腰動作,使局部放鬆,可以迅速緩解腰腿痛。

從上向下刮擦合陽穴及其周圍,還可治療坐骨神經痛、痔瘡。

【文獻】

《針灸甲乙經》:「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合陽主之。」

《針灸大成》:「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胻酸腫,步履難,寒疝陰偏痛,女子崩中帶下。」

《外臺秘要》:「合陽……主痺厥。」

相關焦點

  • 中醫推拿之十二經脈詳解圖(附具體穴位定位跟經脈走向)
    ◆ 十二經脈循行部位(出自《靈樞·經脈》)    【足太陽膀胱經](圖9)「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
  • 經脈之十二經別
    十二經脈的分支,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具有「離,入,出,合」等特點的別行部分。十二經別根據其陰陽表裡的配合共分為六組,簡稱為「六合」,其中的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十二經別加強了十二經脈表裡兩經在體內的聯繫,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
  • 人體十四經脈,你知道嗎?
    經脈分布於胸前、上肢內側前、拇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手少陰心經主治嗌幹/心痛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太陰脾經於心中,下接手太陽小腸經於小指。經脈分布於腋下、上肢內側後緣、掌中及手小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極泉,末穴是少衝,左右各9穴。
  • 朱燕中 | 皮部、筋經、經水、經別、經脈概念解釋
    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靈樞·經別第十一》:「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靈樞·經水第十二》:「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 針灸大成調神穴位總結
    、太溪、復溜、築賓、幽門,足太陽膀胱經的曲差、心俞、肝俞、至陰,任脈的玉堂、巨闕,督脈的百會、身柱、齦交穴。癲疾狂易,妄言怒罵」,多屬狂病中心腎失調之證,需滋陰潛陽,交通心腎,復溜為經穴,五行屬金,為腎經的母穴,為補腎要穴,有滋陰潤燥之功;築賓為陰維脈之郄穴,是陰維脈脈氣深聚之處.而陰維脈維繫一身之陰脈,故可以補一身之陰;兩穴配合神門可安神定志,交通心腎治療癲狂。在《十二經脈歌》篇中手少陰的病候中並沒有出現「煩心」的症候。
  • 十二正經上的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是靈龜八法的基礎穴位
    十二正經上的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是靈龜八法的基礎穴位十二正經上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叫做特定穴,特定穴中有一類穴位經氣通於奇經八脈,叫做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不僅可以治療本穴所在經脈和所通奇經的病證,而且可以應用於時間醫學,也就是靈龜八法中的取穴,從而加強治療效果。
  • 十二經脈運行規律揭秘
    人體頭部穴位圖 十二經脈運行規律揭秘 《黃帝內經》的過程中,被十二經脈、經筋、經絡、奇經八脈等錯綜複雜的經脈路線和分支路線引入了茫茫之境。 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被中國古代高士和民間方士視為醫學的大經大法,它闡明的尊生療疾之理,特別是對「十二經脈」的論述,為祖國傳統醫學的學術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直被後世奉為圭臬,迄今仍有效地指導著治病和養生。然而,由於古人的保守思想,在論述「十二經脈」時,卻隱瞞了四分之三的內容。
  • 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靈樞》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 穴位就是中藥,經絡就是藥房!
    穴位就是中藥,經絡就是大藥庫。經常按摩穴位儘量用人體大藥庫自己的藥,減少對藥的依賴.我們吃藥就是通過藥的各種性能,通過胃的消化,肝腎的解毒,腸的吸收,提供臟腑特別缺少的各種營養物質元素,使人體陰陽平衡。足三裡=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氣海=當參。補中,益氣,生津。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
  • 足太陽膀胱經——人體內部體液運行的保證!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背部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背部的一道屏障,在背部做各種調理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建設好這條屏障。膀胱經的氣血暢通,這道屏障就鞏固,再有外邪侵入時,它就能夠很好地抵擋,有內·毒也能順利地排出人體,自然就不容易生·病。
  • 中醫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什麼?(附語音)
    會通六合講的就是把十二經脈,進行融會貫通,匯通的意思。在《素問吳注卷二》裡面註解為,「兩經齊至謂之會,一經相貫謂之通。」你看這些古人在書寫的時候也是有這種對仗工整的這種古意在這裡頭。「兩經齊至謂之會」,就是兩個經合在一起,叫做會,把一條經脈給他貫通了,叫做通。(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會通六合的意思。為什麼叫六合呢?
  • 【每日一穴】足太陽膀胱經之 委中穴
    【穴位釋義】委:彎曲。中:正中。本穴位於足膝彎曲部位的正中,故名「委中」。本穴物質為膀胱經氣血匯合而成,故為膀胱經合穴。膕中、郗中、血郗。膕中指本穴所在部位為膕窩橫紋中點處,故名「膕中」。郄中郄:孔隙也。
  • 時空與穴位對應轉化關係——靈龜八法
    而「靈龜八法」則是根據病人來看病的時間從八個穴位裡選1到2個來治病,而選穴並不是盲目亂選,是結合日時幹支、周易八卦及病人看病的時間點,運用數學計算,推演出這八個穴位氣血開合的變化規律(又稱開穴),而進行針刺治療。此法,較早在金代時期的《針經指南》(竇漢卿著)上有所記載,而竇氏稱此法為少室隱者即河南少室山的道士所傳。
  • 十二經絡這樣記憶超簡單
    十二經絡上面有三百多個穴位,我們沒必要都去記住。重點要弄明白12經脈的運行原理。1、熟悉12經絡的名稱手少陰心經 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 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2、搞清楚它們為什麼要這樣稱呼?
  • 這8個穴位原來有如此妙用!
    說起十二正經,想必有過養生經歷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他們分別是:1、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2、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3、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4、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以上的這十二條經絡被稱為十二正經,無論是艾灸、刮痧、拔罐還是其他中醫理療方式
  • 十二經脈之肝足厥陰之脈白話解
    厥陰病可以引起前額痛、額角痛、巔頂痛,都是經脈經過這些地方。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在眼球的後面分出一個分支,向下運行於面頰的裡面,環繞於上下嘴唇的裡面。手陽明「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足陽明「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上嘴唇上面的病,多在手陽明;下嘴唇下面的病,多在足陽明;上下嘴唇的裡面病多在足厥陰。病之所在,經之所過。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針灸就是按經取穴的,那個經的問題就針刺那個經的穴位。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關係
    臨診之餘,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有的問題,仔細思考,進而開悟,這個對自身臨床水平的提高是很有意義的。作為一個臨床醫生,更加不能故步自封、不能思想僵化,要不斷吸收外界的知識,加強自身的學術修養。進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知識體系以及臨床診療體系。今天思考的問題是: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之間有什麼關係?奇經八脈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 十二經筋——足太陽經筋
    足太陽經筋足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高清經絡循行動態圖,人體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穴位都在
    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者也! 作為中醫養生保健,最重要的不是學會艾灸,而是了解自己的經絡穴位,哪個器官不舒服了,你敲敲跟這個器官相關的經絡穴位就會舒服。 你某個部位痛,一定是這個部位的經絡穴位瘀阻了,你或按或敲或針或灸火拔罐或刮痧.......到不痛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