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之肝足厥陰之脈白話解

2021-02-12 小白郎中


十二經脈之肝足厥陰之脈白話解

海風

一 運行路線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字詞句解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膽足少陽之脈有一個分支「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變成了肝足厥陰之脈的起點。叢毛,三毛。叢毛之際,三毛外側赤白肉際。上循足跗上廉:沿著足背內側邊進入踝關節。
足跗上廉,足背 內側邊高外側邊低,上廉指高的這一邊,也就是內側邊。


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進入踝關節,走踝關節的裡面,從內踝上一寸出來,運行於脾經脈的前側,一直到內踝上八寸處,與足太陰脾經脈相交後,運行於脾經脈的後面。脾經脈「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肝經脈「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從內踝上一寸到內踝上八寸,肝經脈在前脾經脈在後,內踝上八寸以後脾經脈在前肝經脈在後。脾經脈上內踝後運行於脛骨的後面,肝經脈上內踝一寸也是運行於脛骨的後面,而不是運行於脛骨的骨面。在小腿部取穴時,肝經在八寸以下的貼骨面取穴,八寸以上的穴位離開骨面半寸取穴;反過來,脾經在八寸以下離開骨面約半寸取穴,八寸以上,貼著骨面取穴。


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交足太陰脾經脈之後向上運行,走膝窩的內側邊,沿著大腿的內側,向上進入陰毛中,經過陰器後,進入少腹內。膕內廉,膕窩的內側邊。腎經脈也走膕窩的內側邊。在膝關節上,少陰在後、厥陰在中、太陰在前。股陰,大腿的內側。入毛中,過陰器,足少陽經脈繞毛際,足厥陰經脈入毛中過陰器,陰毛區與外陰的病首先考慮肝膽經。


挾胃,屬肝,絡膽:走胃的兩邊向上運行,歸屬於本髒肝,分出支脈網絡膽腑。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直行脈從肝臟出來,向上穿過橫膈膜,分支分布於脅肋部。直行支向上運行於喉嚨的後面。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從喉嚨的後面向上運行,在咽以上與鼻相通的進入鼻腔,向上連結於眼球組織。從上眼眶出來(魚腰)上出於額頭(陽白),向上運行與督脈會於巔頂處(百會穴)。頏顙,咽上與鼻相通的部位。目系,眼球後面的組織,是眼的一部分。肝開竅於目,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連目系是肝氣通於目的一個通道。上出額,從上眼眶出來上額。厥陰病可以引起前額痛、額角痛、巔頂痛,都是經脈經過這些地方。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在眼球的後面分出一個分支,向下運行於面頰的裡面,環繞於上下嘴唇的裡面。手陽明「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足陽明「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上嘴唇上面的病,多在手陽明;下嘴唇下面的病,多在足陽明;上下嘴唇的裡面病多在足厥陰。病之所在,經之所過。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在肝臟分出一個分支別道另行,向上穿過橫膈膜,注入肺中。經脈周而復始,始於肺而終於肝,復始於肺,一日一夜運行於人體五十圈,是為一期。所以肝經的最後一個穴位叫期門。二 是動病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tuí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yì幹,面塵,脫色。
字詞句解是動則病:脈有異動就容易出現以下病症。腰痛不可以俯仰:腰痛,不可以做前俯與後仰的這兩個動作。肝陽不足,則升發不力,木鬱在下。腰為腎之腑,肝經脈本不走腰,木鬱在下,陷於水中,則腰痛。肝陽不足,經筋緊急,所以俯仰都痛。丈夫㿉tuí疝,婦人少腹腫:肝陽不足,男人容易得㿉tuí疝的病症,婦女容易得少腹腫的病症。㿉tuí疝,指陰囊的腫痛以及下墜感,包括睪丸。少腹,腹部以肚臍為分界線,上面的是大腹,下面是小腹,小腹的兩邊是少腹。足厥陰肝經脈「過陰器」的而女人這部分組織在裡面,所以婦女是少腹腫,丈夫是陰囊與睪丸腫,本質上是一個病。丈夫與婦人都是指以婚的男女。本意指成年的男女,人末成年對應的是春季、對應的是木氣,肝氣足不容易得這種肝陽不足的病。甚則嗌幹,面塵,脫色:病更重則會出現咽喉幹,面色灰暗,沒有血色。嗌yì幹,咽幹。面塵,臉上像敷了一層塵土。肝氣不足,引起的面無血色。脫色,沒有血色。厥陰,陰中出陽之地,從陰則寒,從陽則熱。熱則肝陽上發,則出現咽喉幹。足厥陰引起的咽幹是幹不可忍的,喝水無效。面塵脫色,面部沒有正常的血色與光澤度。三 是主病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狐疝,遺溺,閉癃。字詞句解是主肝所生病者:主要是由於肝所主的一此功能出現問題所引發的一些病症。肝主升發、肝主疏洩的,肝主筋。胸滿:足厥陰上注肺中,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疏洩無力,胸部氣滿。嘔逆:肝氣升發不上去,膽氣降不下來,引起胃氣不降出現嘔逆。飧洩:大便洩瀉清稀,完谷不化,腸鳴腹痛。「清氣在下,則生飧洩」,飧洩的根本原因是足三陰之中的清陽之氣不能上升。肝氣不升、肝鬱脾虛。木不克土,脾氣不能隨木氣上達。脾消無力,完谷不化。狐疝:肝主升發。升力不力,陰囊時大時小的脹痛。時大時小就象狐狸一樣出沒無規律,來去無蹤,所以叫狐疝。遺溺:遺尿。閉癃:尿不出來。肝主疏洩,遺溺閉癃就是肝疏洩大小便的功能出了問題。大小便往出排是由肝的疏洩功能來決定的。疏洩的太過了就是出現遺溺的病症。疏洩的不及就會出現閉癃的症狀。遺溺與閉癃都是因為肝氣不足,升發不力,不能正常疏洩。肝氣不升,疏洩不力則閉癃。肝氣不升,鬱熱在下,則遺溺。以上都是肝主疏洩的功能出了問題所引發的病症。肝為嫩陽,病則多因不足,或升發無力,或鬱熱在下。胸滿,嘔逆,飧洩,狐疝,遺溺,閉癃都是不足的表現。四 針刺原則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字詞句解略。詳見肺經脈解與大腸經脈解。

相關閱讀:

十二經脈之腎足少陰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心手少陰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膀胱足太陽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小腸手太陽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肺手太陰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脾足太陰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胃足陽明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大腸手陽明經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三焦手少陽之脈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膽足少陽之脈白話解

十二經脈之手厥陰心包絡之脈白話解

註:如果您感覺寫的不錯請轉讓更多的人知道;

---END---


【 閱讀往期精彩 】

千萬不要錯過春天這個水果,它是中醫眼中滋肝腎補肝血之王!還能黑髮明目!

何任大師:應用溫經湯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周仲瑛:60年中醫診法之體會與技巧(都是精華)

丁光迪:羌活勝溼湯治療「五更瀉」

沒想到,「清骨散」真的就是清骨折後發熱的散!

丹楂散治療高脂血症(附高血脂驗方四首)

上海沈氏女科600年家傳秘方

神奇!用古方治療蟲牙的奇妙經歷!

古方「三兩半」,治腰肌勞損好得快!

【收藏】南師8個方子,治失眠、高血壓、腸胃病!


推薦閱讀

98歲國醫大師:這是我最後的貢獻(經驗分享)

31名國寶級名老中醫秘方集錦

經方大師黃煌—治療過敏性鼻炎經驗方

仲景三個藥對,管窺用藥配伍核心思想

內經中瀕臨失傳的「發」「傳」表裡別通(開合樞)論

與圓運動有異的導引體證氣機論--揭秘中醫人體氣機理論的千年迷霧

楊志一:治溼十三法(值得借鑑學習)

高建忠:明辨外感內傷,拓展經方運用(全)

張立山:談咳嗽的六經(三陽經、三陰經)辨證——附案例

《戴麗三醫療經驗選》論著 三豆湯及其加減方的臨床運用

推薦閱讀:

-END-

相關焦點

  • 人體十四經脈,你知道嗎?
    手太陰肺經主治咳/上氣/喘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厥陰肝經於肺內,下接手陽明大腸經於食指。經脈分布於胸前、上肢內側前、拇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分布於外部。本經首穴是中府,末穴是少商,左右各11穴。手少陰心經主治嗌幹/心痛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上接足太陰脾經於心中,下接手太陽小腸經於小指。
  • 朱燕中 | 皮部、筋經、經水、經別、經脈概念解釋
    《靈樞·經脈第十》:「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經脈第十 腎足少陰之脈 解讀
    腎主藏精行身體之水。我們看經脈的循行,知道腎之脈後面都上入到了肺,一個是腎主水,一個是肺主氣,這裡的路線就體現出了,水化氣,氣行水的關係了。所以有時候治咳嗽,在腎經上搞兩下,就不咳了。 文曰: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máng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 《靈樞》經脈篇,第一次詳細論述經脈,揭開人體氣血循行的奧秘
    若是虛者,寸口之脈,小於人迎。心包經脈,手厥陰經。若是虛者,人迎之脈,反小寸口。膽之經脈,足少陽經。若是盛者,人迎之脈,倍於寸口;若是虛者,人迎之脈,小於寸口。肝經之脈,足厥陰經。足厥陰脈,若是氣絕,則會筋絕。謂厥陰者,乃肝脈也。所謂肝者,筋之合也。聚於陰氣,脈絡舌本。
  • 黃帝內經·靈樞·經筋+骨度+(補)經脈+五十營+營氣+脈度+營衛生會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中醫典讀|《內經·靈樞》經脈第十
    主編:閱素靈            演播:李方豪雷公問於黃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  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針灸】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貴)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幹,面塵,脫色。
  •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 /經別第十一 /經水第十二/經筋第十三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貴)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幹,面塵,脫色。
  • 十二個時辰與十二條經脈的聯繫,神奇的子午流注,讓你預防疾病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十二個時辰是對應人體的十二條經脈的。如上圖所示。實踐告訴我,這個子午流注既簡單易懂又有奇效。比如:你在肝經(1--3點)咳嗽,就說明肝經不通或肝有火,即中醫所說的木(肝)刑金(肺)。《黃帝內經》咳論篇第三十八,「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俗話說真傳-句話,我這可是真傳哦,望您能掌握子午流注,準確判斷病因,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下面貼上2012地球一次華麗的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時表,以方便掌握十二條經絡。誠謝!
  • 經脈之十二經別
    十二經脈的分支,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具有「離,入,出,合」等特點的別行部分。十二經別根據其陰陽表裡的配合共分為六組,簡稱為「六合」,其中的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十二經別加強了十二經脈表裡兩經在體內的聯繫,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
  • 《黃帝內經》:「診病之始,五決為紀」,「始」是什麼,如何理解
    所以,內經說到的「診病之始,五決為紀」,並非是單純地以五脈的部位來區分病症。而是需要在未病之前就掌握好這些知識,臨證才能根據具體表現來區別為何髒何腑。因此,原文在後面還有一段: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月真脹,支鬲月去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 中醫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什麼?(附語音)
    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接前文)我們再往下看,還有叫做「端絡經脈」。端絡、論理、列別,這些詞都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並列的,就讓我們理解。其實古人寫文章還是喜歡用這種表達,同樣一個意思,他喜歡用不同的文字來表達,這樣顯得高級。要是用同樣的文字來表達的話,就顯得重複不好看了,而且不押韻。
  • 經脈在身體的運行轉換規律
    上篇文章我們一起分享了十二經脈的一些規律,今天我們一起來在牢記一下十二經脈的運行規律,有助於我們後期了解具體經脈時候大家有一個系統的概念。枯燥的理論需要技巧+牢記,最後的口訣大家可以背一背。十二經脈分為六陰六陽;上肢為六條,分為手三陰手三陽,下肢為六條,分為足三陰足三陽。
  • 中醫推拿之十二經脈詳解圖(附具體穴位定位跟經脈走向)
    ◆ 十二經脈循行部位(出自《靈樞·經脈》)    【足太陽膀胱經](圖9)「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
  • 十二經筋的分布
    5、足少陽經筋: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裡,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6、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
  • |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系列(三)
    (373)【詞解】熱利:指溼熱痢疾,古稱「滯下」,《內經》謂之「腸澼」,包括西醫學之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病位雖然在腸,但病機與肝經溼熱氣滯相關。【講解】此二條皆是厥陰熱利的證治。本證病機乃肝經溼熱下迫大腸,損傷脈絡。肝經溼熱下迫大腸,穢惡鬱滯欲出不得,故見下重;肝熱灼傷津液,故見欲飲水。
  • 十二正經上的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是靈龜八法的基礎穴位
    十二正經上的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是靈龜八法的基礎穴位十二正經上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叫做特定穴,特定穴中有一類穴位經氣通於奇經八脈,叫做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不僅可以治療本穴所在經脈和所通奇經的病證,而且可以應用於時間醫學,也就是靈龜八法中的取穴,從而加強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