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旭東: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2020-12-16 澎湃新聞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活動&直播預告-

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嘉賓: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開放式活動,無需預約。

本活動可現場參加,也可在線收看。

時間:12月12日 (周六) 14:00-16:00

地點: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二層活動區

主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直播地址:Blibli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直播間(UID:22439280)

利維坦誕生後,人的命運便與國家糾纏難分,認識國史即成為認識民史的一部分。已有進路之外,有無新可能?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

突破既有思路的束縛,激發史學想像力,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日常統治」——重在「常」,而不是「日」。「常」不僅包括延續,還有反覆、循環等等,需要從「變」關注「常」,同時在「常」中觀察「變」。比如大家工作中要反覆處理的事務,可能具體內容不同,但處理過程相同,大多並不具有獨特性;但像今年的新冠病毒,就是一個不常見的大事件。各種各樣的小事務和大事件交叉在一起,慢慢大事件也會成為「常態化運行」,由此說來,「統治」,其實是關注秩序的形成與維繫。

歷史學是人類和過去的對話,是一個不斷的展開過程,也會不斷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尋求新的答案。侯旭東教授提出「重返人事關係的歷史世界」,是為了重新界定我們的觀察對象,不僅僅是孤立地研究人,或者研究事,而是考慮人怎麼做事,怎麼想事,想事和做事之間的關係等等,這樣就有可能把突破既往的知識分類和學科劃分,補充一個新的觀察角度,對我們認識過去和思考將來,增添新的可能。

12月12日本周六14點,歡迎您來到活動現場,與侯旭東教授一起從新的思路和視角研究歷史。

【嘉賓簡介】

侯旭東,1968年生,祖籍山西汾陽,生長於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十年,畢業後,前十二年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十二年執教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研究上,早先致力魏晉南北朝史,目前側重秦漢史與出土文書簡牘,偶及中國近現代史。努力吸收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等的思考,拓寬史學研究範圍。最近十多年關注秦漢以降王朝的運行機制與形態,探討歷史上的日常統治。出版論著數部、論文七十餘篇。

*文章選自《什麼是日常統治史》(侯旭東 著)。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什麼是日常統治史》引言(節選)

文 | 侯旭東

……

2017年3月底,接到羅志田先生的郵件,說在王汎森先生的倡議下,擬出版一套「什麼是」叢書(後來確定了一個更為雅致的名稱「樂道文庫」),邀請兩岸學者,為年輕人寫一套真正有幫助的叢書。指定的題目是「什麼是社會史」,我早就自嘲為這個領域的「逃兵」,勉強為之,恐怕只會誤人子弟。本想因此謝絕邀請,但羅教授回信寬厚地要我再選一個題目,不好推辭,「什麼是日常統治史」便是最終考慮的結果。

2003年底大致完成了北朝鄉村社會研究之後,我決定轉向考察秦漢六朝的國家。一方面梳理了近代以來影響至深的「中國專制說」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側重從統治的日常運作展開著手具體研究,摸索中逐漸明確了幾個方向:文書行政、官場運作、郡縣統治與君臣關係。「日常統治」本是200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的標題,十年後則將其擴充為看似帶有「領域」色彩的「專史」。史學的萬神殿早已神仙林立,各有疆域。另塑新神,是要爭奪他人的領地嗎?重演創立「××學」故技?還是另有考慮?

收到羅教授來信後兩天,便動身到了日本,在東京都西部的多摩市安頓下來,開始在中央大學五個月的研究工作。構思「什麼是日常統治史」成為東瀛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思考、收集資料、與友人討論,反反覆覆,提綱不斷修改。8月中,在長野縣戶隱參加東京大學東洋史專攻的「合宿」,佐川英治兄安排我住的房間,頗有紀念意義,是西嶋定生先生半個多世紀前寫作《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と構造—二十等爵制研究—》,以及後來組織「合宿」時下榻的房間。據說這裡的風景接近西嶋先生岡山縣的老家,我坐在榻榻米上首次報告了本書的提綱。8月底回國後,旋即去南京大學參加了「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歷史學?——《新史學》創刊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的還是本書的提綱。9月底,清華大學歷史系第45次史學沙龍上,又對提綱進行了相當充分的交流,從下午4點一直討論到晚上8點,在沙龍的歷史上,還是頭一次,針對的不過是二十幾張投影片。此後,忙於上課與他務,提綱還是提綱,沒有實質性的進展。2018年1月,學期結束,終於有了靜心思考的時間。重讀相關的研究,思考自己十多年來的研究軌跡,如何撰寫本書終於有了些眉目。不過也只是完成了引言。開學後又是幾個月忙忙碌碌的日子,到了6月底,學期末尾,才又得空閒,從容構思。從初稿完成到最終定稿,又花費了一年多。

必須坦言,本書是個早產兒。按照自己的設想,它應該降生在日常統治研究基本結束之後,而不是現在。發出邀請的羅教授無疑成了助產士,儘管有此良機,籌劃中倍感艱難,幾度猶豫,終於咬牙堅持了下來。

名為「什麼是日常統治史」,是遵循叢書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更妥帖的書名應是「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或「關係思維下的統治/被統治與抵抗研究」,準確卻累贅。實際並不存在一個可以切割下來,像秦漢史或隋唐史一樣的「日常統治史」。它不過是若干觀察過去的視角與方式的集合,可以用來觀察不同地域、不同時期與不同領域的問題。正因如此,書中主要篇幅放在從不同角度回顧史學的認識史,只是在第六、七兩部分才正面討論了歷史上日常統治研究的基本視角與初步探索。認識史既包括對史學基本研究對象與思路的梳理,也融入以案例方式呈現的對事件如何形成的延伸思考,目的是對熟視無睹的事件史處理方式「化熟為生」,探索再出發的新可能。

敦煌懸泉漢簡傳車亶轝簿

「日常」是值得拓展的可能空間,其含義卻並非一望可知。追蹤「日常」一詞的來歷與近代以來的新變化,可知它是中古佛教譯經的饋贈,非指普普通通地過日子,而是帶有確切目標的重複性活動,是意識到其目的與追求的例行化活動。明清儒學出現的「日用常行化」的新動向,尚停留在抽象肯定「百姓日用即道」,未能拓展為對過去的認識與研究。「日常」實際可以成為一個映襯「事件」與「事件史」,重新進入歷史世界的途徑。圍繞1832年、1838—1842年道光帝日常活動的描述,與通常所謂的「鴉片戰爭」敘述之間的張力,或許能帶給讀者些新的刺激和啟發。跨界利用鴉片戰爭為例,緣於現存資料層次豐富,可以相互比對。從日常的來歷到書寫與遺忘日常,圍繞鴉片戰爭的敘述,構成了本書的第二部分。

「日常」遭到摒除並非20世紀才出現的現象,可以上溯到《春秋公羊傳》中的「常事不書」,可以追到秦以來王朝統治中的官吏選拔機制,以及這種機制帶給人們的記憶與遺忘。中國史學傳統自然也難以擺脫其影響,即便是思想上特立獨行的章學誠,雖一再強調「人倫日用」,強調「經綸政教」,強調自下而上構建天下之史,依然無法真正將「事」「人倫日用」與「經綸政教」發展成有突破性的史學實踐。我們需要繼承他的思考再出發。第三部分既包含對遺忘日常根源的分析,也是基於傳統對未來的期許。第二、三部分原為一體,篇幅過長,分作上下。

日常統治離不開國家與政治。環顧世界,20世紀中葉以來,政治史與帝王將相被西方史學推下了神壇,直到最近,方有復興的苗頭。中國自20世紀初新史學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這一變化,今天仍未走出這一境地。關注國家與政治,源於人群體性的存在方式,源於「政治的根比人類更古老」的現實,源於人類生存國家化的持續進程。就東亞地區而言,二里頭文化、商周以來數千年幾乎未斷的大型王朝國家,不僅是人類史上的奇蹟,也構成這一地區歷史演進中最為關鍵的因素,研究這一區域的歷史,必須高度重視國家、政治秩序與權威的作用。這是第四部分的主題。

今山東省郯城縣縣城內的戰國郯國故城西牆遺址,漢代繼續使用此城作為縣城

《春秋》以降,中國史學中久已形成圍繞王朝國家記述歷史的傳統。豐厚的傳統中,既有「常事不書」,又因勝利者把持歷史書寫,瀰漫著「成王敗寇」的後見之明與對正統地位的執迷,各種模式化的書寫所在多有,官方史學淪為當下王朝合法性的註腳,無法在王朝之外安頓新的立足點,從多元的視角展開觀察。20世紀產生的新史學,無疑帶來了新的契機和可能,時局艱難多變,傳統慣性強大,學術從容生長不易,實踐並不理想。那時奠定的國史架構與通史、專史、斷代史的格局,至今潛移默化,規範著史學的走向。關注王朝國家的主要是事件史與制度史,還有新近出現的政治文化史。

從甲骨文開始追蹤「事」字含義分化、添益、轉化的軌跡,剖析「事件」一詞的來歷,以及「事件史」的出身,不難感受到「事」字含義的豐富與「事件史」的單薄。從古人的表達以及杜佑《通典》中的敘述去探尋「制度」的意涵,對照20世紀勃興的制度理解與制度史,讓我們對如何研究制度,有了新的想法。第五部分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上述探源與反思有益於我們重新規劃前進的方向。日常之外,為何是「統治」?亦要到詞語的使用歷史中去分辨。較之「行政」「治理」與「支配」,「統治」或許更有涵蓋性,更切合古往今來的實踐。如何研究「日常統治」?列舉了四個視角:主位觀察為先,繼之以客位觀察;順時而觀優先,輔之以後見之明;日常視角(這三點都和如何處理時間分不開);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關係思維。關係思維不只是中國傳統,亦是從20世紀物理學中發展起來的思維方式,也受到不少哲學家的青睞。史學不應自外於人類學術發展的新思考。日常統治放在關係思維下去研究,便突破了傳統自上而下的單向模式,可以並觀統治/被統治/抵抗。這些構成了第六部分。

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航拍照片

如何開展關係視角下的日常統治研究,需要研究者針對問題與對象「辨證施治」與「對症下藥」,沒有包治百病的妙方。雖說如此,能為讀者提供些參考與啟發,也不無裨益。第七部分將過去十多年中完成的與「日常統治」相關的成果,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並非論文摘要的彙編,更多的是對設想、方法與角度的闡釋和補充說明。對照原文,也許才能了解得更透徹些。

結語部分提出「重返人/事關係的歷史世界」,讀者或會感到困惑,似乎和日常統治沒有干係。看完全書,自不難理解。這裡的人與事,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人與事,而是經過知識考古,恢復了歷史中豐滿含義的人與事,關注的不僅是孤立的兩者,而且是兩者之間複雜多向的關係,連同其他三種視角,並置合觀。國家出現後的「日常統治研究」與此只是表達角度上有所不同,內涵是一致的。看似平淡無奇,實是返本開新。近代以來,引進或自產的新名詞帶給我們太多的刺激與欣喜,很多是漂泊的浮萍,能紮下根且產生實質作用的卻有限。追逐與闡釋,耗費了太多的心力。否定之否定,回到貌似平常的提法,指引我們去重拾歷史語境中被遺忘的內涵,從根基處激活想像,擴張思考空間。

漢代傳舍畫像磚

個人理解,史學,乃至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並非空中樓閣,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今天乃至未來,即所謂「鑑往事,思來者」,並不是純粹作為「知識論」或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而立於世。梁啓超曾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者也。」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一章,1922年初刊,再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頁。儘管史學不只是了解成績,解釋亦不限於因果聯繫,其存在乃為現代人活動提供借鑑,不容否定。如何借鑑,體現在知與行的聯結上。對業已消逝的「過去」,我們只是個有立場的觀察者/轉述者,對生活其中的當下現實世界,我們又都是生活/歷史的直接創造者。三位一體的身份,賦予我們更多的「權力」與「責任」,但常不自知,我們往往會沉溺於前者而忘卻後者,甘當搖手椅上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的學究;還有更多的人,只能算是盲目的創造者。將三者統一於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才有可能在知行合一中讓「讀史使人明智」的古老格言落到實處,讓人類的慘痛教訓、寶貴經驗不再流於紙面空談。這恐怕也是在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之後,又能將自己從中加以解放的途徑之一。

(注釋從略)

樂道書庫

01 什麼是日常統治史

侯旭東 著

ISBN: 9787108068385 定價:56.00元

利維坦誕生後,人的命運便與國家糾纏難分,認識國史即成為認識民史的一部分。已有進路之外,有無新可能?本書再思歷史、史學、日常、事、事件、制度與人,復建其歷史內涵。追蹤實齋精義,汲取西學靈感,融匯古今東西,探索關係視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統治,激發史學想像力。

02 什麼是概念史

方維規 著

ISBN: 9787108068392 定價:54.00元

歷史沉澱於特定概念並憑藉概念成為歷史。沒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中心概念,便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歷史觀。概念史查考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及其發展變化,亦即概念的延續、變化和新意,發現並闡明概念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差別及其起源和成因。歷史基本概念不僅是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表徵」,也是能夠直接影響歷史變化的「因素」。

談論概念史,向來首推德國。作為歷史語義研究的一個範式,概念史率先在德國登上學術寶座並獲得國際聲譽。它在德國的確立、成就和深入研究,領先於其他國家,對當今世界的相關研究具有借鑑意義。本書介紹和探討的概念史理論設想、具體實踐和發展變化,主要依託於德國經驗。概念史在史學研究中的目的是,藉助概念理解歷史。

03 什麼是科學史

吳以義 著

ISBN: 9787108067203 定價:48.00元

作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不僅為我們帶來物質利益,還發展出一整套研究方法,確立了理性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科學史的任務,不是炫耀科學成果的神奇莫測,也不在歌頌個別科學家的神勇睿智——那只不過是把對鬼神的崇拜改換成對科學的崇拜,其本質的愚昧和非理性則一。科學史最有意義的任務,是把科學精神,即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介紹給最廣大的受眾,把科學概念社會化。

—END—

歡迎點「在看」,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原標題:《侯旭東: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 活動&直播預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侯旭東:書寫歷史上的「常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活動&直播預告-書寫「常」與「事」能帶給我們什麼?嘉賓: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開放式活動,無需預約。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突破既有思路的束縛,激發史學想像力,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日常統治」——重在「常」,而不是「日」。
  • 包偉民x趙世瑜x魯西奇x侯旭東:什麼是「日常史」?|文化客廳
    歷史學家應該將他們由歷史角色重新還原為「人」、從模式化和臉譜化的歷史書寫中解救出來。按照傳統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正史傳統是「常事不書」,即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日常」往往是不被史書所記錄的。這就導致留存至今的歷史資料大都是帝王將相的傳略和重大的歷史事變,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則往往隱匿不見。研究「日常史」的意義是什麼?哪些「日常」值得被歷史記錄和書寫?
  • 甘陽、侯旭東主編《新雅中國史八講》
    因此,從通識教育的角度我們必須問,如果一個中國大學生整個本科期間只有一門中國史的課,這個課應該上什麼,怎麼上?理想狀態下,所有中國大學生在本科期間至少應該修過一門中國文明史,但實際情況是,目前中國大學中,大多數非歷史學專業的本科生很可能四年本科期間從未修過任何一門中國史或中國文明史的課。至少現在,不僅理工科院系,而且社會科學的院系例如法學院和經濟學院等,從不認為中國史應該成為他們院系學生的必修課。
  • 答問︱侯旭東:在關係中理解「權力」及其運用
    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您在這本書裡面採用「深描」的方法,勾勒出信-任型君臣關係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一種結構,您將其比喻為旋渦,但我想請您談一談如果改用功能主義的視角,這種結構在中國古代皇權和官僚體系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 我們為什麼要讀史,讀史能帶給我們什麼?
    在如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有興趣的東西太多了,但我想我們還是應當知道一些我們興趣以外的東西,尤其是我們的歷史。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史呢?讀史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呢?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第一條可以說出的原因便是:獲得心靈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愉悅。但實際上,這樣的愛好者從比例上來說,並不多。
  • 靜坐能帶給我們很多
    如果說靜坐能帶給我們情緒和身體方面的改善,那這僅僅是副產品。下面有三個關於靜坐冥想的特別實驗——【實驗1】目 的:冥想如何影響應試能力?實驗人:美國東北大學和哈佛大學方 法:實驗對象被分成兩組:一組什麼也不做,一組上了幾個星期的冥想課。當課程結束後,兩組人被要求前往一位醫生的辦公室,然後研究人員把一個拄著拐杖、看上去痛苦不堪的人(其實是演員裝扮)送進座無虛席的房間,想看看在房間內等候的實驗對象會不會站起來讓座。
  • 籃球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讓我們來看看籃球可以帶給我們什麼,這裡是籃球可都帶給我們的5個好處,讓本文幫助你點燃進行籃球的熱血和激情。第一個好處:促進青春期少年進行發育籃球可以帶給我們什麼?身體正處於成長發育期的青少年進行籃球運動,可以幫助身體的骨骼進行成長,從而幫助身體進行成長。十八歲以上的青年人也可以多多嘗試,因為當骨縫還沒有閉合,我們也可以進行最後的衝刺,讓我們有所成長。
  • 健身運動能帶給我們什麼,以下幾個觀點,應該看看
    導語:健身運動能帶給我們什麼呢?一件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有人重視起來願意花費時間與精力,有人認為這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在我看來,這是缺乏健身觀的表現,當你真正了解健身觀,才算真正認識健身運動,初學者不妨往下看看。
  • 遊泳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遊泳新手的心肺功能訓練 !
    遊泳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遊泳新手的心肺功能訓練 ! 原標題:遊泳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
  • 競技體育帶給我們什麼
    今天我們就以此為例,分析一下競技類體育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 首先,發掘和培養多方面人才,讓那些有天賦的人依此作為事業,找到歸屬感。 其次,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增強鍛鍊身體的意識,滿足不同人群的樂趣和追求。 最後,培養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學會尊重別人,只有靠真本事才能贏得勝利,增強抗壓的能力,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低頭,不埋怨。
  • 科比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
    科比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 北京時間1月29日,湖人傳奇巨星科比布萊恩特墜機身亡。
  • 俗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那讀書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呢?
    但我們從小到大讀了那麼多書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呢?一、改變生活,成就更好的自己《讀懂一本書 樊登讀書法》中說讀書能改變自己生活,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1.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大量閱讀,答案自現。
  • 關於努力讀書我們要知道的事,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的答案。有些人可能是為了學習而讀書,有的人是為了提升自我。讀書還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放在每一個人身上,讀書的意義都是不同的。但優秀的書籍所帶給我們的意義也是大同小異的。人生在世,不過是一個又一個24小時。
  • 村上春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專注
    1、目標明確從這本書中,我們能看到作者(以下村上春樹的名字便都由作者二字所代替,不佔過多字符)對於跑步這件事的熱愛絲毫不必寫作少。那些每天跑步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會想到要為此記錄些真情實感呢?也許是因為作者本人是個小說家、也擅長書寫,所以將感受記錄在案也就不算什麼值得驚訝的事了。
  • 通過練字不一定能練好,沒有這3個書寫能力,你的字練了也白練
    關於書寫的問題,我作文語文老師,不止一次反覆強調過,書寫除了建立良好的習慣和規範,還需要提高的是書寫的能力。當我們的家長面對這些問題時,確實是比較頭疼。一寫語文作業,就找藉口,上廁所、喝水、肚子疼,明明20分鐘能寫完的作業,硬是拖到了一個半小時。寫作業磨磨蹭蹭,一筆一划像蝸牛在爬,家長急得不行。
  • 閒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能帶給我們什麼
    當事人求生的本能,和本能的求生欲望再次警醒我們,今日果和當初因(生死),全在自己的剎那之念間……人之悲,各有不同,而所遇非人為大!按律!其罪固然當誅!然,其亦為誠可憐憫者也!設使其所遇之人賢達良善,以其人之膽識機敏,未必不能一番作為於國於家也,即下下者,其亦必自知好歹,不至若是也!
  • 淨土宗: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對於這些困難至極的事,即使都能辦到,但要想說盡佛的功德,卻是斷無可能的。佛的果德是這樣無量無邊,令善財童子生起了神往之心:原來成佛有如此富麗莊嚴、無量無邊的功德。要成就如來恆沙多的功德,就要修十大願王。我們每天做早課都要念十大願王的名目,以警覺吾人了知其真實義,落實在日常行持中。
  • 如影隨形的焦慮:什麼帶給我們壓力?
    ,在我們脆弱和陷入困境的時候隨時準備把我們拉入深淵。(1)目的:焦慮的目的其實在於引導,引導著我們採取一些措施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焦慮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我們把事情推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從而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情緒。
  • 自律能帶給你什麼好處
    自律,到底是什麼呢?我想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自律是什麼。其實自律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六年》。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的意志按自己頒布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 張愛玲《連環套》:霓喜孤獨終老的悲慘命運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霓喜孤獨終老的悲慘命運帶給我們什麼啟示?脾氣暴躁霓喜一直脾氣不好,在和第一個男人雅赫雅姘居的日子裡,經常和雅赫雅大打出手,一句話說得不合心意,馬上暴跳如雷。雅赫雅其實是想娶她的,但是見她脾氣一再火爆,就想著先把這事壓一壓,否則,做了正妻還不得上房揭瓦。可霓喜一再地撒潑,打鬧,也寒了雅赫雅的心,打消了要娶她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