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蔣苡芯 新周刊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詩詞大會》嘉賓康震。

「究竟什麼樣的時代才能成為詩的時代?什麼樣的人心才能稱之為詩心?」康震認為,唐宋時期的一些特質值得參考,即國家富強、人心安寧、社會穩定、藝術經驗的積累以及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

參加《中國詩詞大會》5年,康震感覺大眾對古典詩詞文化的認知有了很大改變。以前喜愛詩詞的人似乎都「藏著掖著」,現在更多人開始樂於分享,吃飯時來個行酒令、飛花令,逛街買衣服也要作幾首小詩。

今年年初,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落幕之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日本方面在給中國捐贈的防疫物資上附上意味深長的經典詩句,引發輿論探討。

在接受《新周刊》採訪時,《中國詩詞大會》顧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認為,作為古典文學研究者和推廣者,他樂見古典詩詞的當代應用。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選擇用中華古典詩詞來表達、傳遞疫情期間人們的思想感情,可以理解,值得肯定。

「這說明,當代國人對古詩詞一如既往地關注,對傳統文化素養有著更高的期待。」

精緻工巧的詩詞語言與直白大眾的宣傳語言,並行不悖

隨著日本捐贈防疫物資的照片得到廣泛傳播,物資箱上貼著的經典詩句火遍大江南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詩經·秦風·無衣》)……

前段時間,由日本捐贈的防疫物資。

有網友評論道,日本朋友的詩句用得精當,相比之下,咱們自己好像詩心不足。對此,康震指出,不能下如此論斷。中國是個多民族、多區域、文化層次豐富的國家,大眾知識水平差異性較大,「所以,在疫情襲擊範圍輻射全國的形勢之下,那些最直接、最簡明、最精準、最有號召力、最具有鼓動力、讓所有人第一眼看上去就明白的宣傳語言,就是最好的表達」。

當然,精緻工巧的詩句與直白大眾的宣傳語,在疫情語境中其實不分軒輊,反而能夠並行不悖。

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用來鼓舞士氣非常給力;送別前往抗擊疫情一線的朋友,可以說「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安慰戰鬥在抗疫一線的伴侶,可以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與愛人被分別隔離時,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也很貼切。

疫情暴發以來,康震堅持每天用毛筆手抄經典詩詞,並在朋友圈以「中華經典詩詞,讓我更有力量」系列主題進行傳播。康震尤愛抄錄毛澤東詩詞,他認為,毛澤東善於用古典詩詞來描繪時代風雲與當代人的思想情感,具有鼓舞人心的積極力量。

康震在朋友圈摘抄的毛主席詩詞。

康震說,這次抗疫捐贈物資中引用經典詩句之所以引發很大關注,主要在於「人們對現在中國人的人文素養教育有更高的期待」。他提到,目前中國在閱讀教育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餘,看書、讀詩應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和全民的文化習慣。人們用美好精緻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致,是一種值得期待的詩意生活。

談及古代詩詞的當代意義,康震補充說:「我們應更加包容、積極地了解古典詩詞的內涵和意義。中國古典詩詞永遠不會被遺忘,它是中華文化中瑰寶式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歷史沿革背景,也能適時投射個人精神內心。」

唐詩宋詞是最中國的文化表達方式

康震對詩詞有一種形象的表達:「我時常比喻唐詩宋詞就像一個U盤,握在手中很小,但釋放出來的容量非常大。它是中華文明一種高度集中、概括的表達形式,也是我們民族典範的情感記憶,屬於最中國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

康震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上。

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發端於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映照著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歷史。《詩經》源於黃河流域,以四言句式為主,如開篇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的開端;《楚辭》源於長江流域,屈原的《離騷》是其代表,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濫觴。

古典詩詞的鼎盛時期在唐宋,今天許多流傳最廣的詩詞大多創作於此時。據學者統計,現存唐詩有5萬餘首,詩人有2000餘人;《全宋詩》則更多,約有27萬餘首。

康震解釋道,詩詞在唐宋時期達到巔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三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是科舉制度的推動,「所謂以詩賦取士,要求應試的文人能在短時間內寫出好的詩句」。再者,從詩詞本身發展脈絡看,歷經千年的發展與沉澱,這一時期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紛紛出現,近體詩的格律定型。詩詞成了人們表情達意、彼此溝通的重要形式,猶如現在的小說、電影、戲劇。

唐宋時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唐代的強大和宋代的富庶決定了當時的士大夫、文人普遍有蓬勃向上的昂揚精神,因此詩詞的發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愛好詩詞的除了文人,還有仰慕盛唐氣象的日本使者。/《妖貓傳》

某種程度上,詩詞在當時已經下沉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大眾普遍參與的一項創作活動、一種大眾文化、一個時尚潮流,「就跟現在誰都能發個微博、微信一樣,隨口就能說兩句」。

生活的各個細微之處都有詩,比如:上朝,有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想送東西時,有白居易的「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想考進士,有朱慶餘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在唐宋社會,傳播和傳承詩詞的載體也更為豐富。宴會、寄贈、考試、漫遊、學塾都是重要的手段,李白、白居易、元稹、蘇軾等人的詩都得以及時結集、傳播。康震提及,在蘇軾被流放貶謫時,朝廷曾下令嚴禁刊刻他的詩文,「這恰恰說明當時的出版商在刊刻售賣他的詩集」,因為蘇軾在當時就深受群眾喜愛。

文字延伸我們的五感。/《赤壁圖》

詩以言志。在古典詩詞中,歷史的發展,古人的家國情懷、思想志趣躍然紙上。在不同詩人的筆下,激蕩著不同的情感表達。

同為寫廬山,李白善抒情,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軾好說理,寫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兩位詩人的詩風也可見唐詩和宋詩間的差別。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外來文明頻傳,詩人們熱衷於直抒胸臆;宋代外患較多,士大夫飽讀詩書,詩人們偏好在詩中議論古今,引經據典……

「究竟什麼樣的時代才能成為詩的時代?什麼樣的人心才能稱之為詩心?」康震認為,唐宋時期的一些特質值得參考,即國家富強、人心安寧、社會穩定、藝術經驗的積累以及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

如何讓古老的經典詩詞,真正「活」在當下?

康震始終覺得,對於古典詩詞文化的推廣與傳承,無論是政府、民間團體還是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高度的自覺和擔當。「一個老師不僅要自己精心做學問,更要讓你的學問成為社會人文教育的資源。」

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主講的「唐詩選讀」備受歡迎。康震的教學方式是將一首詩講透。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康震一直致力於推廣詩詞

比如講李白的《將進酒》時,他會說明李白寫詩的緣由、詩背後的故事、這首詩在當時的影響等,並逐字逐句分析。「讓同學們了解,那個時代為何會誕生李白這樣偉大的詩人,李白究竟偉大在何處,他的痛究竟是什麼。」

擔任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嘉賓顧問之後,康震對大眾節目普及詩詞和大學教育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大學教育是希望學生在掌握詩詞知識的基礎上增進智慧、見解,進行研究性的思考,《中國詩詞大會》的受眾群體則十分龐雜,更需講解得形象化、趣味化和情感化。

從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開始,康震就在節目中採用繪畫的形式給選手出題。「這是節目的一個創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實現藝術上的共通感。」

康震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詩詞出題繪製的畫作。

在第五季節目中,康震曾繪製翠竹、山石之景引出詩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鄭燮《竹石》);繪製桃花與江水,描述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為講解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寫下的「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康震在節目中即興繪製了一幅路線圖,講述杜甫從洛陽西返華州,沿途路過新安,看到了官軍散亡、四處徵兵之景。康震感覺,「這樣一看就十分生動具體了。杜甫一路走一路寫,留下的不僅是詩,還是時代與生活的實錄,這也是詩詞的價值和力量所在」。

追尋著古人的足跡,在本季詩詞大會中,康震還前往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廬山、黃鶴樓等地,「身臨其境」為選手出題,講解李白、杜甫、王維等詩人當年的故事,「讓古老的經典詩詞真正『活』在當下」。

「李白詩行」系列之一,2013年,湖北秭歸。「李白詩行」系列攝影作品記錄了李白詩中的風景。(圖 / 許培武)

參加《中國詩詞大會》5年,康震也看到了一些積極變化,最明顯的感受是,大眾對古典詩詞文化的認知有了很大改變。

他提到,以前喜愛詩詞的人似乎都「藏著掖著」,找不到釋放的出口,大多時候只能一個人自娛自樂。「現在似乎都找到了平臺和歸宿。周圍的朋友們開始樂於分享,吃飯時來個行酒令、飛花令,逛街買衣服也要作幾首小詩。」此外,更多此前對詩詞不了解的人也逐漸投入關注與興趣。

康震認為「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裡的精靈」。中國古典詩詞在上千年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始終有著極為健朗的生命力。近代以來,由於西學東漸、工業化的進程,古典詩詞的地位難有前代之隆盛。

康震提出,這一點值得反思的是,詩詞在當下應該更加貼近人心,走近生活。因為它們不僅承載歷史,更要點亮人生、詩化生活。古典詩詞具有其他文學樣式難以替代的精神激勵作用。

他認為,在當代,古典詩詞沒那麼顯赫,「但不管你想不想,念不念,它就在那裡,就在你心裡;當你需要的時候,它就在你心裡自然升騰、開始燃燒、發光,悅你耳目,慰你心田,給你力量,促你成長。這就是古典詩詞的永恆魅力」。

✎作者 | 蔣苡芯

原標題:《<中國詩詞大會>顧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原標題:《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康震:詩詞從來都很酷 ​
    參加《中國詩詞大會》5年,康震感覺大眾對古典詩詞文化的認知有了很大改變。以前喜愛詩詞的人似乎都「藏著掖著」,現在更多人開始樂於分享,吃飯時來個行酒令、飛花令,逛街買衣服也要作幾首小詩。康震認為,唐宋時期的一些特質值得參考,即國家富強、人心安寧、社會穩定、藝術經驗的積累以及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康震始終覺得,對於古典詩詞文化的推廣與傳承,無論是政府、民間團體還是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高度的自覺和擔當。「一個老師不僅要自己精心做學問,更要讓你的學問成為社會人文教育的資源。」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康震主講的「唐詩選讀」備受歡迎。康震的教學方式是將一首詩講透。
  • 康震:詩意的生活,來自詩意的內心,詩詞從來都很酷
    康震有個外號,叫自帶流量的「詩詞男神」。 2005年,《百家講壇》的老師們都在講歷史,他首開先河,講起了李白、杜甫、蘇東坡、李清照等詩詞名家。 近兩年,他又出現在大熱的《中國詩詞大會》裡,講詩作畫,圈粉無數。
  • 《詩詞大會》康震教授:書畫、學問都一流?老教授:平仄都搞不清
    於丹、陳果、蒙曼等人都曾得到過觀眾的喜愛,但後來因為一點錯誤而遭到了質疑,繼而發生了被轟下臺的事情,估計於丹等人都覺得委屈。這不,康震因詩詞大會走紅後,就有人開始質疑其學問和書畫都一流的事情,同行更是評論道:「連平仄都搞不清。」
  • 「詩詞才子」康震:文盲爺爺是書香家庭的引路人
    康震1970年出生於陝西綏德,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他多次出任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欄目文學顧問、鑑賞嘉賓。不僅如此,康震還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系列。他舉止儒雅,聲音洪亮,講解古代詩詞、文化典故深入淺出,親切生動,粉絲熱情地稱他為「詩詞才子」。 追憶自己人生經歷,讓康震最為感恩的,是他那追求並踐行耕讀文化的書香家風:「我特別佩服我爺爺。
  • 詩詞大會上龍洋就一題連「懟」康震兩次,在旁的酈波都被逗樂了
    這次第五季的《中國詩詞大會》就要落下帷幕了,相信陪伴了眾多詩詞愛好者度過了這短暫而歡樂的時光。這季《中國詩詞大會》最大的變化就是主持人,由董卿變為了原來財經頻道的主持人龍洋。在第八期上,龍洋已經完完全全適應了這個節目,放飛了自我,不再那樣的放不開和拘束,憑藉著自己在詩詞方面無知者無畏的精神,在同一首詩的理解上,連續「懟」了康震老師兩次,康震很是無奈,在旁的酈波老師都被逗笑了。
  • 詩詞大會王立群點評《月下獨酌》,康震認為他的理解錯了,誰高明
    在品賞古詩詞時,很多人都說「1000個人心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所以怎麼理解都是對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看未必!在近幾年的文化圈,很多經典古詩詞都被歪解得令人瞠目。當紅女詩人餘秀華,把千古名作《登鸛雀樓》解釋得讓人看不下去。
  • 寫詩格律不合,誦詩讀音不準,康震為何能常年坐鎮《詩詞大會》
    在眾多聲音獨特、年紀偏大的講師中,康震無疑有著形象上的優勢;而古代那些文人墨客的故事,在他富有感染力的聲音中,也尤為感人。 或許正是由于康震的這些特質,之後更具古典韻味的詩詞節目,也頻頻出現他的身影,許多觀眾都讚嘆:董卿和康震都那麼儒雅,二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 康震蓄鬚抗疫:詩詞中的春分,美好更在人心
    環球網文化頻道推出「春分」節氣特別策劃《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分享「春日經典·詩詞」,在詩詞中為網友趣講春分裡的節氣節俗。自正月以來,康震教授也用蓄鬚明志的方式,記錄這段獨特的時間、表達自己的抗疫決心,他說:「同心同德能夠戰勝疫情,春光美好不僅在自然,更在我們的人心。」
  • 都誇武亦姝,康震卻用李清照詞在詩詞大會教育她,網友覺得說得對
    武亦姝可謂是別人家的孩子,她有才,這個才華不只是在古典詩詞方面,還在於她能憑實力以613的高分考入清華大學。自從登上《中國詩詞大會》開始,大家就都在誇武亦姝。比如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時候,有一場比賽中,題目是李清照的一首經典詩詞,這首詞很多人都有讀過。
  • 北師大教授康震,因詩詞大會上一首七絕,一夜之間讓自己跌落神壇
    》成為一股清流,這個節目的目的是為了激起人們對詩詞的興趣,參加的選手都是人中龍鳳,點評導師就更是各大高校的教授專家人物。  《中國詩詞大會》出色的導師有很多,但要說到最多才多藝的那還要屬康震老師。康震,文學博士學歷,現在是北師大博導,主要研究古代文學、古詩詞等文學方面的東西。
  • 詩詞大會評委老師抗疫方式不一般,酈波每天寫詩,康震留鬍子?
    詩詞大會第五季已經結束很長一段時間了,裡面的幾位評委老師也是憑藉五季以來的詩詞大會為人熟知。他們不僅散播了詩詞知識,也激發了無數朋友們熱愛詩詞。詩詞大會上從第一季到第五季的評委老師有:王立群、康震、蒙曼、酈波、楊雨。
  • 《詩詞大會》康震教授,學問與書畫都一流?同行:連平仄都搞不清
    北師大,不愧是中國教育界的老大哥,連催生文化網紅都堪稱最佳孵化器:近幾年,大眾平臺最出風頭的一對「學界金童玉女」: 「學術超女」於丹和「詩詞男神」康震,都出自海澱新街口外大街19號這所大學。1970年生的康震教授,西安聯大專科出身,2008年以前在學界還默默無聞。寫過三本學術專著,但沒有一本引人注意,至今在豆瓣都詞條都沒有,予人全軍覆沒之感。
  • 老教授怒斥學術明星:蒙曼胡亂解讀詩詞,康震一味吹捧古人作品?
    魏明倫等詩詞圈的文人,對于康震就有些反感,認為他創作的詩詞實在太差,不適合作解讀詩詞的學者嘉賓。 確實,康震寫詩的水平並不怎麼樣,當初他在詩詞大會節目中創作的那首絕句,實在令人大失所望: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 李白蘇軾900多年難分高下,詩詞大會康震王立群這番討論,很透徹
    關於這個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在詩詞大會上,康震和王立群的一番討論,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康震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宋神宗讀了李白的詩作後,很是讚美,便問大臣說:我朝中誰可以和李白相比較呢?大臣說:蘇軾可以。
  • 北師大教授康震,在詩詞大會上即興創作,一首七絕讓自己跌落神壇
    ——康震、蒙曼、酈波、王立群。 但最近康震即興創作的一首七絕卻讓人大失所望,直呼不過如此 康震這位老師向來和其他的文學教授們有所不同,他本就不是「獨上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的傳統學者」。2005年他就參加了《百家講壇》,講起了李白、杜甫、蘇東坡、李清照等等以往的詩詞大家。如今更是在《詩詞大會》中成功走紅,以風趣幽默,知識淵博,點評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 詩詞大會康震:錯用杜甫千古名句開場,這首詩大多數人都用錯了!
    師範大學的康震老師,是一位深受廣大觀眾喜歡的文化專家,我本人也非常喜歡。他在央視《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中擔當點評嘉賓,廣為人知。他講起中國傳統文化,聽起來真是一種享受。不過,近日看《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內容,發現康震老師出錯了。
  • 《中國詩詞大會》裡誰的點評更具學術性?康震,蒙曼,還是酈波?
    康震第一,蒙曼第二,酈波第三,王立群跟前面幾位比差一點,點評的時候有時記不住,還要低先看一下,不接受反拔,我老公也這麼認為,我只發表自己的看法。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叫「大會」,好比古代文會肯定要加以議論。我覺得比賽第二。
  • 康震詩詞大會誤用杜甫千古名句,怎麼也沒想到,這個失誤這麼低級
    然而,白帝城的舉世聞名卻不是因為公孫述,而是得益於歷代詩人的登臨吟詠: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陸遊等,都在這裡留下輝煌巨篇。 所以,白帝城又被譽為「詩城」。詩詞大會將這一期的主題定在這裡,是非常詩意的選擇。節目開場時,主持人龍洋這樣介紹白帝城:李白從這裡出發,輕舟飛揚,沿江東下,一往無前;杜甫在這裡遠眺,夔門天高,落木蕭蕭,舉酒賦詩,千古壯哉!
  • 詩詞大會上的康震,因「停車坐愛楓林晚」引專家質疑,他真錯了?
    前一陣看到一篇文章,說唐詩專家孫紹振發文批評央視當紅詩詞節目「專家水平良莠不齊,對詩詞的解讀帶有任意性」,矛頭直指在節目中因解讀唐詩走紅的康震教授。因為康震在一次節目中,參加了一個遊戲環節。那個環節要求他將杜牧《山行》繪成圖畫,再讓現場觀眾來猜出詩名。敢問,「停車坐愛楓林晚」是什麼意思?是「坐下來」欣賞傍晚的楓林嗎?
  • 詩詞大會上,蘇軾傷感人生的詩,被康震解說成風趣而哲理的勵志語
    鳥飛走了,過一會兒連那印都沒了,那鳥兒是來過還是沒來過呢?所以說,人生總歸是不確定的,但是,人生不能因為不確定,你就不努力,這是兩碼事。人生當中自有一場詩意,詩意裡面可領悟一段人生。《中國詩詞大會》自從播出以來,它就以其獨特的詩詞魅力贏得了無數熱愛中華文化的廣大朋友的青睞,尤其是在大會裡面各位點評嘉賓對詩詞的獨到見解,也無不引發出人們的許多思考,吸引著眾多的觀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