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線段的長度,這個內容在人教版中在學習網一元一次方程之後,作為上學期最後一個重要考點,他起到的作用是是將前面的方程思想和後期的幾何初步相結合。這裡我們簡單來看一下,在北師大教材體系中這個內容已經早早地學習完畢了,我們今天就簡單通過這個同步習題,來分析一下,這裡的核心內容是那些?
一、尺規作圖(無刻度直尺和圓規)
作圖的能力,其實是現在很多孩子們很欠缺的能力。別看有些孩子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在作圖的時候甚至於什麼是對應邊上的高都不清楚,更別說你讓他畫出來了。
二、線段的中點,咱們怎麼用尺規的方式找到線段的中點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時候刷題,都被忽略掉了。初二我們會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作法,運用軸對稱的性質告訴孩子們怎麼用圓規來找到對稱軸。七年級的孩子,你怎麼告訴孩子線段中點這個作圖方式呢?
第一步:圓規找到一個定長(注意這個長度不能改變),然後壓住直尺一端;
第二步:就是將圓規依次往後畫點,找中點就畫兩段,找1/3的點,就用三段;
第三步:把所有的點連起來,每一段的長度都是一樣的,這樣就可以找到等分點。
如果已經知道一條線段,怎麼辦?
我們先讓孩子們自己去體驗一下,用圓規在線段上找中點的方法,就是我們用初二的知識就好了,孩子自己也覺得挺奇妙的。
三、重點題型:
1、概念:
線段AB和線段BA是一個東西嗎?我們可以說是,因為端點是相同的
那麼射線AB和射線BA是一樣的嗎?很顯然不是,因為端點不一樣
直線AB和直線BA是不是一樣呢?一樣,因為端點沒有喲
一條線段AB延長至C,表示的是A起點的線段,終點是C,而且要經過B點
線段AB反向延長至C,表示的是B起點的線段,終點是C,而且要經過A點
一條線段BA延長至C,表示的是B起點的線段,終點是C,而且要經過A點
線段BA反向延長至C,表示的是A起點的線段,終點是C,而且要經過B點
弄清楚反向延長,很重要,抓住關鍵字,配合作圖。
2、求線段的長度:
抓住倍數關係,找到裡面的內在聯繫,我之後的專題中會出相關問題。希望大家可以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學習數學,別一次性談太多,畢竟我們陪孩子的過程,就好像逆生長的過程,我們會有個不斷蛻化思維的過程;
3、求圖形中的線段、射線、直線的數量:
比如下圖:
13題:
3條直線(直線沒有端點);射線一個端點(14條);線段兩個端點(6條),數端點;
15題:
買票:線段有6條,往返就是12條,我們用數點的方式可以去數清楚,其實我們可以找到規律,就是3+2+1=6,
上面這個題目,我們不難發現,三個點可以畫三條直線;四個點可以畫六條直線,五個點可以畫十條直線;
那麼規律是什麼?
n(n-1)/2,這個公式怎麼得到的,我們之前的找規律專題中已經有過出現,大家可以自己爬樓,當然,我之後也會講到相關專題。
最後這個握手問題,是初三的時候一道填空題,放在一元二次方程學習中,循環問題,這裡我們來看,有多少次呢?990次,只要把上面的規律找到,答案就出來了。
分享出去,一鍵三連關注我,專注於陪孩子成長的數學老師,教書匠老王,兩個娃的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