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也許很少有運動像棒球(日語叫「野球」) 這樣極端,在流行的地區,人們為它瘋狂著迷熱血沸騰;而在除此之外的廣大世界裡,人們卻對它不怎麼了解,完全不懂得它的規則套路,更不用說實際參與了。在中國,球類運動裡傳統的強項是桌球,毫無疑問是國球;在年輕人中間,比較流行的應該是足球和籃球;上班族和白領也有很多人會打網球和羽毛球——但是說起棒球,99% 的人一定一臉茫然。不過,在隔海相望的日本,情況卻完全不一樣,棒球在島國人氣爆棚,甚至可以說是超越一切運動的終極存在。
完完全全的舶來品
和相撲、柔道這些發端於日本本土的運動不一樣,棒球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這項運動最早是美國發明的。18 世紀的時候,美洲大陸上陸續發現金礦,很多歐洲人懷著淘金的夢想漂洋過海來到這裡,這其中就有不少英國人,他們還帶來了英國很流行的運動——板球。這是一項用帶柄的窄木板擊打對手投來的球的運動,在大英國協國家都很普及,現在,在印度、巴基斯坦等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還有很高人氣。後來,因為長期離開故土,板球在美洲漸漸發生了「變異」,美國人把它和當時另外一種街頭遊戲「跑圈子」結合在一起,逐漸發明了一項又有擊球又有奔跑的新運動,這就是棒球。
不過,棒球剛發明的時候情況相當混亂,沒有統一的規則,更不用提職業比賽了,大家都是野路子。1834 年,波士頓出版了第一本介紹棒球的書,不過裡面並沒有清楚的規則規定。終於,一個叫亞歷山大·卡特萊特的美國人結束了這種混亂的情況,1845年,他在紐約成立了全世界界第一個棒球俱樂部「Father Knicker bocker's」,還制定了詳細的棒球規則,棒球算是真正成了一項正規的運動,而卡特萊特也成為世界公認的「現代棒球之父」。170年後的今天,棒球的規則也還和當年沒有太多不同。棒球是在美國發明的,自然在美國最為流行,1910年的時候,時任美國總統威廉·塔夫脫甚至專門籤署了一項總統令,正式把棒球定為美國的國球。
1868年,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集中全力向歐美國家學習先進的文化,也從歐美聘請了大量專業人才。1871年,一個叫霍勒斯·威爾遜的美國人受日本政府的聘請,到當時的東京開成學校(東京大學的前身)的預科班教英語,他也把棒球從美國帶到了日本。「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就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嘉納家算是日本兵庫縣的一個「土豪」家庭,而東京開成學校在當時也是精英雲集的貴族學校。所以棒球最初進入日本時,最早的一批受眾就是精英。
明治時代,日本文化、經濟、產業都開足馬力「一路向西」,正是這樣的時代風氣,加上日本精英人群的號召力,使棒球這項發明不久的舶來運動,先是在各大高校的校園流行,之後迅速風靡了整個日本。
日本最早的棒球聯賽就是在大學之間展開的。1903 年,設立不久的早稻田大學棒球部向當時的慶應義塾大學(即後來的慶應大學)棒球部發出挑戰。從此以後,這兩所大學每年都要舉行比賽,這是日本最早的棒球聯賽。不過因為兩隊的球迷過於狂熱,1910 年,出於安全考慮,「早慶」之間的比賽被禁止了。這不僅絲毫沒有降低棒球在日本的流行程度,反倒催生出一個新的聯盟,而且成員更多,規模也更大。1914 年,另一所東京的高校明治大學加入了進來,「早慶」聯盟變成了「早慶明」聯盟,比賽重啟。但是,由於對早稻田和慶應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有所擔心,日本當局仍然禁止這兩所學校直接對戰。再後來,東京的法政大學和立教大學也加入了聯盟,1925 年當時的東京帝國大學(後來的東京大學)也加入了進來,成員變成了 6 個,聯盟初具規模。一直被封印的「早慶戰」也在當年重開,日本的大學棒球聯賽越發正規了。早稻田和慶應此後又經歷了許多恩怨,直到今天這兩所大學的比賽還像足球裡的同城德比,總是充滿了火藥味。不僅是在運動領域,在學術、名氣還有其他方面,早稻田和慶應也總是會相互對比,就連「早慶聯盟」這種說法,慶應人也是不答應的,因為他們堅持要把自己的學校排在前面,非要說成「慶早聯盟」才罷休。
職業棒球也瘋狂
日本現在有兩個最有名的職業棒球聯盟,分別是中央聯盟和太平洋聯盟,每個聯盟都有 6 支球隊,除了同自己聯盟的球隊進行比賽外,他們還有跨聯盟的比賽。比賽也分為常規賽和季後賽,常規賽是各個聯盟的球隊根據勝負場次排名,而季後賽是各個聯盟先在內部廝殺,決出各自的優勝者之後,各個聯盟的冠軍再進行總決賽,決出日本冠軍。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其他聯盟。水平稍低的次級聯賽職棒二軍,也是職業棒球團,分為東方聯盟和西方聯盟;在學校層面,有初中聯賽、高中聯賽(著名的甲子園棒球)和大學聯賽 ;還有社會人的棒球聯賽,叫「社會人野球日本選手權大會」;有城市之間的棒球比賽,叫作「都市對抗野球大會」;還有女子棒球聯盟、退役職業選手棒球聯盟......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棒球聯盟,正說明了棒球在日本的流行和普及程度。
日本最早的職業棒球隊叫芝浦協會,早在1921年就成立了。不過當時以「早慶戰」為代表的校園棒球的影響力遠在職業棒球之上,幾乎沒有人願意花錢去看比賽,結果這支球隊沒經營多長時間就倒閉了。1930年,日本三大報系之一的讀賣新聞社(另外兩家是朝日新聞社和每日新聞社,三家幾乎壟斷了日本的紙質媒體)社長正立松太郎看中了職業棒球的巨大發展空間,開始利用手中的媒體宣傳能力,大力推廣職業棒球賽事。1931年,正立邀請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著名球員組成美國明星隊訪問日本,同日本的棒球隊進行比賽。1934年,正立第二次邀請美國明星隊來訪,接連不斷的企劃和美國隊來訪的衝擊波,成功地激起了日本民眾的興趣,職業棒球終於在日本誕生了。就在美國隊來訪的一個月之後,也就是1934年12月,東京集結本地的優秀球員成立了「大日本東京棒球俱樂部」;兩個月後,以關西重鎮大阪為基地的阪神虎棒球隊成立。這之後又增加了名古屋等地的幾支職業棒球隊,1936年日本職業棒球聯盟正式成立。此後不久,日本就全面參與了「二戰」,而戰時的職棒聯盟也發生了讓人哭笑不得的轉變。
以 1937 年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為標誌,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同美國關係很好,因為日本侵略中國,所以日美關係也出現了惡化,兩個國家對對方的敵對情緒都很強烈。於是在1940年,日本為了對棒球這項敵對國家的國球進行徹底改造,全面禁止了棒球中的英語用語,非要把這項原來由美國人發明的運動中的美國元素全部排除。比如,當局下令把原來的「league game」改成「聯盟戰」;把strike(投手投出的有效球)改成了「よし1本」,就是「一個好球」;最誇張的是把教練改稱為「教官」,把選手改稱為「戰士」,一股濃濃的戰爭氣息撲面而來。當時還強迫所有的職業棒球隊都要改名,徹底消除英語的印記 :比如,東京原來的職業棒球隊叫作「讀賣新聞Giants」,被強制改名為「東京巨人軍」;另一支東京球隊叫作「東京Senators」,被改名為「翼軍」;大阪的「大阪Tigers」被改成了「阪神軍」;大阪的另一支球隊「後樂園 Eagles」被改成「大和軍」......總之,所有的英文被全部清洗乾淨,都換成「××軍」,縱觀整個聯盟,儼然就是一個「八國聯軍」。1940年,日本為了強化偽滿洲國的日本化進程,當年的職棒夏季聯賽就是直接在中國進行的。
戰爭對棒球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1943 年,日本強迫所有職業棒球隊使用軍服色的制服、戴著軍帽進行比賽 ;為了適應戰時的氣氛,所有的消遣娛樂活動均被壓縮,職業棒球的比賽也只能在周末進行。1944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局勢惡化,日本軍國主義達到了頂點:為了強調戰時「集體高於一切」的主張,甚至連選手背後代表個人存在的背號都被禁用了;「日本職業棒球聯盟」這個名字,乾脆改成了「日本棒球報國會」;當年的秋季聯賽,被改名為「總進軍勝利大會」。直到日本戰敗,於1945年無條件投降,這瘋狂的一切才終於結束。戰敗當年,「日本棒球報國會」就因為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而被取締,聯盟的比賽也全部取消,在 1946年才恢復正常。聯盟的名字改回原來的「日本職業棒球聯盟」,那些瘋狂的球隊名字和比賽規定也都成了歷史,日本棒球又變回了戰前的正常模樣。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