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味道 ▎讓人慾罷不能的梅乾菜,它竟然叫雪裡蕻.

2021-02-17 山妹子帶你遊臨安

讓吃貨們垂涎欲滴的梅乾菜扣肉,卻不知最關鍵的梅乾菜從何而來,這次小編和比利時外教Franky一起走進潛川樂平村周姑娘家探個究竟。


臨安人家普遍自醃自製的梅乾菜,它叫是雪裡紅(又稱雪裡翁)。在北方地區,到了秋冬季節葉子會變為紫紅色故名「雪裡紅」,在我們南方地區,因為很少見到變為紫紅色的「雪裡紅」,所以也被誤傳為雪裡蕻(hóng)。


種植雪裡蕻的基地竟然是桑樹種植基地,這是桑和雪裡蕻的高效種植模式,雪裡蕻每年的9月上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桑園,3月生產加工,4月就開始採桑養蠶了。資源合理利用,增加了農業經濟的收入。


Franky狠認真,他聽懂了嗎?


田間的「小奔馳」


誰說秋天才是豐收的季節,春天亦是一個,周叔叔們一天忙到晚不得空。春雨時節,一地豐收的喜悅。收來的雪裡蕻每一批都要稱重入庫,每一株都不放過。


綠意蔥濃的雪裡蕻,平凡的農業人


成堆的雪裡蕻儲藏在倉庫,必須攤放在地上,防止菜葉被壓黃,趕在4月採桑養蠶前完成雪裡蕻的生產加工。


Franky又調皮了


洗澡進行時的雪裡蕻


雪裡蕻上了「刑場」


紅色小推車


被奪去大頭的雪裡蕻齊刷刷地進入切割機,像被人蹂躪了一番從裡面逃跑出來,依然面不改色。



花鮮黃色


在醃製前撒兩次鹽,經揉搓,滲出菜汁時,裝入石房內。醃製的空間鋪上塑料膜,用竹子大石重壓,防止空氣進入菜葉腐爛,密封醃製25天。


春眠中的雪裡蕻


雪裡蕻的大頭歸山羊吞噬


看似簡單的製作過程,卻是最樸實的勞動力。當然梅乾菜的最後一道工序,顯而易見是晾曬。經過陽光的洗禮,香味撲鼻,Franky忍不住想要撩一番。


現在倒是可以稱它為梅乾菜了


梅乾菜和肉結合生成一道了欲罷不能的美食


盯著鍋內的梅乾菜扣肉,舌尖蠢蠢欲動。如沙漠行走已久的行人,無比渴望水的那種強烈的饑渴感。梅乾菜越陳越美味,好比老與嫩的概念,「老臘肉」總是有他獨到之處。

煙霧朦朧


(色澤)陳and新


蒸過的梅乾菜,香味獨特

吃貨君流口水了嗎?


金黃蹦脆的鍋巴,裹上多汁的梅乾菜


童年的味道


不僅是臨安,對於許多地方的人來說,梅乾菜的味道早已不止是一種普通的美味,那是種由味覺觸動的故鄉情懷。說到情,周姑娘的母親和太奶奶,如此畫面甚是難得。


【山妹子帶遊臨安】

[臨安味道]

如果您身邊有鄉間美食請聯繫小編18767161159

相關焦點

  • 淳安美食 讓人慾罷不能的梅乾菜,它竟然叫雪裡蕻(九裡芥)
    千島湖人家普遍自醃自製的梅乾菜,它叫是雪裡紅(又稱九裡芥)。在北方地區,到了秋冬季節葉子會變為紫紅色故名「雪裡紅」,在我們南方地區,因為很少見到變為紫紅色的「雪裡紅」,所以也被誤傳為雪裡蕻(hóng)。
  • 雪裡蕻醃製梅乾菜丨唯一一版圖文教程
    珍藏丨雪裡蕻醃製梅乾菜丨唯一一版圖文教程圖1:兩捆重重的雪裡蕻到家了
  • 德國版雪裡蕻,吃起來就是欲罷不能!
    所以它還有個洋氣的名字叫雪裡蕻。那時候除了曬鹹菜,媽媽也會直接用開水燙過後炒來吃,新鮮的雪裡蕻味道似其個性,辛辣且有股嗆鼻的味道,小時候我並不那麼愛吃。來德國以後真的沒有什麼青菜吃,有一次在超市看到有新鮮帶莖葉的芥藍頭,德國老太太在拔芥蘭葉子。(德國芥藍頭按個買的,所以她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家裡的有機垃圾,這樣只用帶能吃的部分回家。)我突然想這菜葉不知道能不能做燙菜吃?
  • 最家常的味道——梅乾菜燒肉
    在買梅乾菜的時候,聽得一位大媽傳授她的梅乾菜燒法,顛覆了我對傳統的梅乾菜燒肉的認知,買到梅乾菜後我就按照她的法子燒了這道菜。高手在民間!!!梅乾菜:200克(用的是雪裡蕻幹)五花肉:400克(建議後期梅乾菜與肉為1:3的比例)啤酒一聽:330ML生薑:一片生抽、老抽:各1勺(生抽建議最後視鹹談加
  • 【舌尖上的朱河】梅乾菜扣肉
    梅乾菜扣肉(十五)朱巖 據傳,朱河的梅乾菜扣肉
  • 老家味道 雪裡蕻
    但若叫它「雪裡蕻」,江浙百姓幾乎無人不曉。因為雪裡蕻簡稱雪菜,是江南農家的普通食材。 在漢語中,「九」是虛數,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九歸一等等。「貓有九命」,比喻貓性靈動,不會輕易死去;「菜有九頭」,也是寓意明了——即使遭刀割、被鹽醃和水煮火炒,它依然保持生命的「清脆鮮香」。
  • 金華味道丨雪裡蕻
    但若叫它「雪裡蕻」,江浙百姓幾乎無人不知。因為雪裡蕻簡稱雪菜,是江南農家的普通食材。在漢語中,「九」是虛數,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九歸一等等。「貓有九命」,比喻貓性靈動,不會輕易死去;「菜有九頭」,也是寓意明了——即使遭刀割、被鹽醃和水煮火炒,它依然保持生命的「清脆鮮香」。尤其是在運輸落後、反季節和大棚蔬菜尚未出現的年代,九頭芥既飽眼福,又享口福,是冬天農家菜園的獨特風景。
  • 雪裡蕻——冬天裡的味道
    它是冬天裡的永恆綠色,它是冬季我們小時候的記憶,它是冬天的絕配。          雪裡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冬天的標誌,只有冬天來到的時候,它才登上我們的餐桌(這主要是對北方而言)。雖然它不是冬天的主菜,但它卻是年復一年冬天裡的永恆;它的角色多於配角,或是因它性格活潑,願意與多種蔬菜搭配,在與「別人」一起共同融合中,展示自己的風採與誘人的味道。
  • 【金華味道】清新爽口雪裡蕻
    在漢語中,「九」是虛數,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九歸一等等。「貓有九命」,比喻貓性靈動,不會輕易死去;「菜有九頭」,也是寓意明了——即使遭刀割、被鹽醃和水煮火炒,它依然保持生命的「清脆鮮香」。尤其是在運輸落後、反季節和大棚蔬菜尚未出現的年代,九頭芥既飽眼福,又享口福,是冬天農家菜園的獨特風景。平心而論,雪裡蕻比九頭芥富有詩意。「蕻」,是蔬菜之「莖」,有茂盛之意。雪裡蕻,一如其芳名,愈是長夜勁寒、風雪交織,便愈能催生梅花情懷。
  • 別樣菜蔬雪裡蕻
    雪裡蕻模樣俊俏,個性潑辣,是個沒有心機的鄉下妹子。食客一般只能見到她溫柔可親的一面,卻不知其時她已被風霜浸潤、粗鹽醃漬了很多時日。清人汪瀕在《廣群芳譜·蔬譜五》記述:「四明有菜名雪裡蕻,雪深,諸菜凍損,此菜獨青。」言此菜於雪天不傷反茂,故名。不只四明獨有吧,應是南北皆宜,吾鄉也曾遍植。    母親每年都要醃一些雪裡蕻,帶兩三瓶給我。
  • 蘇州味道 |四明有菜雪裡蕻
    最有名的應該是雪裡蕻,清人汪瀕的《廣群芳譜》中寫道:「四明有菜,名雪裡蕻。雪深,諸菜凍損,此菜獨青。」 雪裡蕻其實是一種芥菜。 從前冬令醃的雪裡蕻叫做神仙鹹菜。小雪節氣後,蘇州人在院子裡、天井裡綁一排排草繩,草繩上掛著新鮮碧綠的雪裡蕻。 清人顧仲《養小錄》裡有詳細的醃菜方法:「白菜一百斤,曬乾,勿見水,抖去泥,去敗葉。
  • 雪裡蕻--只有蘇州人才懂它的美味
    ▎投稿、爆料請聯繫小編微信:352311789
  • 紹興梅乾菜,香味醇厚,是紹興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如今紹興幾乎每家每戶都常備梅乾菜,招待客人時餐桌上必然少不了梅乾菜扣肉這道菜,日常烹飪也愛加一點兒梅乾菜,提提味兒,梅乾菜已經成為紹興這座城市必不可少的一抹味道。紹興梅乾菜,香味醇厚,是紹興人念念不忘的味道梅乾菜,亦稱黴乾菜、烏乾菜,簡稱則為乾菜。有芥菜乾、油菜乾、白菜乾諸類,其中以雪裡蕻為主的芥菜乾最多。
  • 嘉興人與雪裡蕻
    雪裡蕻也叫雪裡紅、雪裡翁、雪菜,新鮮的雪裡蕻,可以炒來吃。
  • 毛筍與雪裡蕻的相遇,是一場美麗的「邂逅」……
    筍乾菜要味美自然離不開毛筍和雪裡蕻,雪裡蕻的味道要剛剛好的鹹鮮味,毛筍必須得新鮮白嫩。雪裡蕻是筍乾菜的原料,醃來吃,有一種特別的鮮味,開春後採摘未抽菜心的菜來製作為最佳。挑一個晴朗的日子去採收雪蕻菜,讓菜攤在地上去水。待等到菜曬的有點乾癟之後洗淨,一顆顆晾曬在竹竿上。等到水份控幹之後,找一個乾淨地方攤好。
  • 生活•味道︱雪裡蕻炒飯
    洗淨,切碎,用幹紅辣椒一起炒,味道很不錯。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經常吃的雪裡蕻炒飯和雪裡蕻炒雞蛋來。雪裡蕻是家鄉一種常見蔬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屬於薺菜的變種。葉子深裂,邊緣皺縮,人們通常是將芥葉連莖醃製來吃。小時候,我家菜地年年都種雪裡蕻菜。新鮮的吃不完,祖母就做成醃製的雪裡蕻,俗稱「醃菜」。她先是把雪裡蕻菜洗淨,然後掛在房前屋後的樹枝和用竹竿支起來的支架上晾曬。
  • 怎樣醃製雪裡蕻
    小能豆:醃製雪裡蕻(也有人叫雪菜),程序是先把買回來的雪裡蕻晾曬一下,大約需要一天一夜目的是晾出多餘的水分,使雪裡蕻打蔫,體積減小。再放入容器中或者案板上撒上鹽,花椒,小葷香、辣椒等調料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口味進行增減,用手揉壓將鹽滲入到菜裡並揉壓出水來,使菜顏色變深變軟,存放到容器裡,罈子、缸、盆裡皆可,大約醃製二十天左右就可以吃了。
  • ​雪裡蕻||陳亞林
    小雪過後就看到許多人家開始忙碌起來,那就是醃製各種小菜準備過冬了,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與過去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和老輩人相比就像每天都在過年。但是每到小雪剛過,在農貿市場還是能看到有許多老人忙於採購大白菜、蘿蔔、雪裡蕻的身影。儘管超市裡的新鮮的蔬菜完全可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老輩人在過去難以溫飽的年代裡吃過苦受過窮,還會按照傳統習慣性醃上各種家常小菜。
  • 北京人愛吃的雪裡蕻
    有一天在超市買了袋裝雪裡蕻,一大袋裡裝三小袋,打開一看,爛糟糟的,還有點粘乎,倒也沒有異味,且也尚未過期,但沒有了雪裡蕻的味道。
  • 鄉韻 | 如皋人醃的雪裡蕻,那不是菜,是米飯殺手……
    對於年輕人來說,醃雪裡蕻可能就是道小菜,但是對於有些人來說,它已成為一種情懷,一起欣賞錢進的一篇美文《醃菜情長》。       初冬時節,和一幫子書畫界朋友去老區江安「送文化下鄉」。趁著書畫家們寫字作畫的空檔,我連忙驅車往老家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