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我國已從高等教育大眾化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高校如何革新育人觀念,提升育人質量?日前,在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一場精彩的圓桌論壇回答了這個問題。
「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創新力度。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的新階段,我們既要提升辦學規模和辦學成效,更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說。他認為,高等教育要回應時代關切,緊跟時代步伐。「時代是出卷人,時代是需求的提出者,我們只有深刻理解時代的需求,才能把握高等教育的方向和內涵。這是我們做教育改革的一切方向性指南。」另外,他還表示,大學最重要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有創造知識,而創造知識就要有從事學術研究、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天津大學副校長鞏金龍也強調,一定要面向需求來辦教育。「這個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有社會需求,也有教育教學發展規律的需求。」在思政課程建設方面,他說:「我們要把思政課程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鏈條,學懂弄通經典教材,學經典、用經典。特別是對於傳統的理工科專業,要進一步結合新工科背景和理念,更加面向產業和業界未來需求,與項目制教學進一步結合,促進學生差異化、個性化、多元化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認為,必須要夯實本科教育質量。怎樣辦好一所具有商科、輕工特色的高等院校?他回答說:「我們除了系統地對課程體系進行適當改革之外,也採取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做法,比如大學教育、期末考試。其中,期末考試是全校所有同學、所有課程都在文體館一起考,通過『千人大考』,學生考出了信心。」
「人才培養質量如何評估和評價,我們不能自說自話。」圓桌對話主持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秘書處副秘書長王小梅說,「教育評價是世界性、歷史性的難題,怎麼評價教師,怎麼評價學生,都是教育的重大關切。」
「讓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秉持著這一理念的鞏金龍認為,每個教師背後的研究經歷或學術經歷,代表著未來能夠肩負什麼樣的高質量工作,同時還要把前沿、經典、有深度的知識系統地傳遞給學生。「因此,要把好入口,充分運用好專業或者評估體系,特別是國家級和國際級的認證體系。相對應,學校也要加強課程、專業和學科建設,制定高標準、可操作的評價、淘汰和流出機制,形成一個良性、動態的循環。」
孫寶國說,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既要傳道,又要授業、解惑,教師的心理素質、身體狀況非常重要。」因此,北京工商大學對新進教職員工都增加了心理測試考評,並且對新教師進行三年預聘。「除了新教師,所有教師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評價要『破五唯』,從教學、科研、社會工作等各個方面打通一塊考核,除了這些指標,學生也要參與評價,這個考核制度已經實行了十年,整體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今年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方向性引領,鄭慶華表示,大學人才培養要立足三個方面。「一是改革教師的『教』。教什麼就決定了學什麼,我們要把潛在影響人的靈魂、思想、價值觀、人生觀的東西凝練出來,這是評價『教』最難的,也是最需要的。二是改革學生的『學』。要把知行合一、增強實踐內容和方法創新作為『學』的評價手段。三是改革學校的『管』。這是生產關係如何和生產力相匹配、怎樣更好調動教和學兩個方面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