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 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夯實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我國已從高等教育大眾化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高校如何革新育人觀念,提升育人質量?日前,在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一場精彩的圓桌論壇回答了這個問題。

「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創新力度。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的新階段,我們既要提升辦學規模和辦學成效,更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說。他認為,高等教育要回應時代關切,緊跟時代步伐。「時代是出卷人,時代是需求的提出者,我們只有深刻理解時代的需求,才能把握高等教育的方向和內涵。這是我們做教育改革的一切方向性指南。」另外,他還表示,大學最重要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有創造知識,而創造知識就要有從事學術研究、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天津大學副校長鞏金龍也強調,一定要面向需求來辦教育。「這個需求是多元化的,既有社會需求,也有教育教學發展規律的需求。」在思政課程建設方面,他說:「我們要把思政課程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鏈條,學懂弄通經典教材,學經典、用經典。特別是對於傳統的理工科專業,要進一步結合新工科背景和理念,更加面向產業和業界未來需求,與項目制教學進一步結合,促進學生差異化、個性化、多元化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認為,必須要夯實本科教育質量。怎樣辦好一所具有商科、輕工特色的高等院校?他回答說:「我們除了系統地對課程體系進行適當改革之外,也採取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做法,比如大學教育、期末考試。其中,期末考試是全校所有同學、所有課程都在文體館一起考,通過『千人大考』,學生考出了信心。」

「人才培養質量如何評估和評價,我們不能自說自話。」圓桌對話主持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秘書處副秘書長王小梅說,「教育評價是世界性、歷史性的難題,怎麼評價教師,怎麼評價學生,都是教育的重大關切。」

「讓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秉持著這一理念的鞏金龍認為,每個教師背後的研究經歷或學術經歷,代表著未來能夠肩負什麼樣的高質量工作,同時還要把前沿、經典、有深度的知識系統地傳遞給學生。「因此,要把好入口,充分運用好專業或者評估體系,特別是國家級和國際級的認證體系。相對應,學校也要加強課程、專業和學科建設,制定高標準、可操作的評價、淘汰和流出機制,形成一個良性、動態的循環。」

孫寶國說,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既要傳道,又要授業、解惑,教師的心理素質、身體狀況非常重要。」因此,北京工商大學對新進教職員工都增加了心理測試考評,並且對新教師進行三年預聘。「除了新教師,所有教師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評價要『破五唯』,從教學、科研、社會工作等各個方面打通一塊考核,除了這些指標,學生也要參與評價,這個考核制度已經實行了十年,整體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今年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方向性引領,鄭慶華表示,大學人才培養要立足三個方面。「一是改革教師的『教』。教什麼就決定了學什麼,我們要把潛在影響人的靈魂、思想、價值觀、人生觀的東西凝練出來,這是評價『教』最難的,也是最需要的。二是改革學生的『學』。要把知行合一、增強實踐內容和方法創新作為『學』的評價手段。三是改革學校的『管』。這是生產關係如何和生產力相匹配、怎樣更好調動教和學兩個方面的重要手段。」

相關焦點

  • 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 高校如何革新育人觀念提升育人質量?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我國已從高等教育大眾化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高校如何革新育人觀念,提升育人質量?
  • 吳巖:走進新時代 贏得新時代 邁入普及化的中國高等教育強國之路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 吳巖8月4日—5日,於廈門大學召開「潘懋元教授從教85周年暨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高峰論壇」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作《走進新時代 贏得新時代 邁入普及化的中國高等教育強國之路》主題報告。
  •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
    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馬丁·特羅按照毛入學率將高等教育分為三個階段並總結和展望了各階段的質量特點,他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與普及化階段的主要差別在於量變基礎上的質變,他進一步從高等教育觀、功能、課程、教學形式與師生關係、學生學習經歷、學校規模與類型、領導與決策、學術質量標準、入學與選拔、學校行政領導與內部管理等10多個方面進行了區別。在高校辦學過程中,質量發展還受到多種力量的影響。
  • 西安歐亞學院胡建波: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
    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標誌著中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不僅是規模和數量的變化,更需要新的質量內涵。12月23日,《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刊發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胡建波教授的文章《以熱愛戰勝恐懼——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思考》,其對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質量特點和西安歐亞學院的高質量發展探索,作了深入的闡述和分析。現全文分享如下: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進入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有四大特徵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在今天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具有多樣化、學習化、個性化、現代化四個主要特徵。如今,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
  • 高校毛入學率達51.6% 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
    高校毛入學率達51.6% 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 2018年8月30日,出生於千禧年的李夢娜走出山東煙臺火車站,坐上了煙臺大學迎接新生的大巴。完成入學報到、領取宿舍鑰匙和生活物資等一系列流程後,坐在宿舍床上的她意識到,4年的大學生活就要開始了。
  • 吳巖:高等教育普及化 每一所高校都從「輪船」變成了「航母」
    12月3日,在教育部2020「收官」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這也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
  • 徐青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向課程思政要質量
    徐青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向課程思政要質量時間:2020/12/12 13:42:01 來源:新華網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吳治萍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 【地評線】桂聲網評:以高等教育為土壤 讓「人才之花」絢麗綻放
    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學生像李夢娜一樣,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自古以來,獲取知識都是平民百姓最為樸素的渴求和期待。「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從這些詩詞歌賦中,足以窺探出讀書對當代人的重要性和價值內涵。古有文人士大夫之流風餘韻流傳千年,現有各行各業德才兼備者受人敬佩。
  • ...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
    「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特別是人才培養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歷史性躍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2020-12-03 10:01:05吳巖:  第一,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  一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
  • 「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怎樣的質量評價觀?
    高等教育基本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服務社會三大功能,通行的質量評價標準基本也是以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作為其核心指標。  三、探索構建質量評價體系要基於科學的人才培養觀  2018年7月12至14日,清華大學在北京舉辦了「面向新時代的高等教育評價」國際會議,與會專家指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機構在理念和模式日益趨同的情況下,人才培養質量卻出現明顯「分化」,這折射出一些國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存在明顯問題。
  • 眾議生風丨面向新發展格局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做「對的教育」,也要...
    行業特色高校作為深受國際國內局勢影響的一類高校,面向新發展格局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已進入再突破、再出發的新階段,需要始終圍繞影響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問題去思考、去推動,使自身在與行業的雙向賦能中具有服務行業、引領行業的水平和能力,並最終成為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高等教育現代化前提是區域化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全國院校戰略規劃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周光禮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指出三大變局——國際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 如今,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51.6%,步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
  • 鄔大光: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格局|五中全會深解讀③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邁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正在引發高等教育結構、質量、效益以及供給和配置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加快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使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是當前和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1.6%!邁入普及化階段
    據最新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1.6%。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長0.94%。全國共有成人高等學校268所,比上年減少9所;研究生培養機構828個,其中,普通高等學校593個,科研機構235個。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模11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179人,高職(專科)院校7776人。
  • 十四五規劃教育建議 高等教育立足當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為未來5至15年的高等教育發展擘畫戰略藍圖,《建議》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強創新型
  • 如何培養「拔尖卓越」人才?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高等教育要超越...
    我們的學生招進來、培養出去後是否卓越?」在7月3日舉行的華東師範大學拔尖學生培養專題會上,校長錢旭紅聚焦「拔尖卓越」的深刻內涵,拋出一連串問題。當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代浪潮奔騰而至,對人才需求提出新要求,對教育創新提出新挑戰,高等教育正承擔著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 「改變國運,從卓越育人開始。」
  • 別敦榮|如何培養高水平博士?——兼談高等教育學博士教育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8.06摘要隨著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博士教育的目的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工具性漸強、學術性式微使得博士培養質量有降低之虞。所以,博士教育目的的多樣化成為了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中,博士教育成為了很多本科生的理想追求。這樣一來,博士教育的屬性和價值追求就變得越來越複雜,博士教育的價值衝突也越來越凸顯,且直接影響博士教育的發展。其中,學術性與工具性的矛盾尤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受功利目的影響,博士教育的學術性呈弱化之勢,博士培養的學術水平和質量有降低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