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12:00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常安 編輯:覃心
來自山東濰坊的女孩李夢娜,父母都是初中文化水平,但對她和弟弟的教育非常重視。「父親之前運營過挖掘機,後來承包鎮上的魚塘,對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考上大學。」不負父母所望,李夢娜成為家裡第一代大學生。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學生像李夢娜一樣,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
自古以來,獲取知識都是平民百姓最為樸素的渴求和期待。「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從這些詩詞歌賦中,足以窺探出讀書對當代人的重要性和價值內涵。古有文人士大夫之流風餘韻流傳千年,現有各行各業德才兼備者受人敬佩。毋庸諱言,無論在過去或是現在,讀書是普通人扭轉命運、實現個人價值,進而奉獻社會的高效途徑。
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建設,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匯聚之地聚集智慧和能量,無時無刻不在反哺社會,促使其往更穩定繁榮的方向發展。今年五月,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毛入學率達到51.6%。這些數據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階段的有力註腳,為邁入人才強國之路夯實根基。
僅在教育規模上實現穩步增長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同步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從這一層面而言,保證入學率只是一個前提,而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保證質量才是目的。高等教育應當兼顧理論學習和實際應用,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十三五」以來,我國高校學科體系、教學體系不斷完善,學生發展路徑更加多元,也直接反映了教育事業從追求全面普及到優質均衡的轉變。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加快構建高等教育體系,推進教育事業向著高質量全覆蓋方向發展,既是加強脫貧攻堅底色、防止脫貧人口返貧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邁進大學的門檻沒那麼難」,高等教育的和煦春風已吹向千家萬戶,一定會有更多的「李夢娜」走進高校大門,開啟絢爛多姿的人生之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以高等教育為土壤,培育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青年,讓「人才之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各個角落服務人民、貢獻社會、綻放光芒。這樣的奮鬥與付出,才是人生該有的模樣。(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