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孔尚任有詩云:「蓬山海上來,峰峰氣磅礴;群峭衛一尊,巍然見大澤。」在廣袤的膠東大地上,綿延起伏的大澤群山像張開雙臂的母親,護衛著一方富饒、美麗的熱土。這裡就是青島的「後花園」、我的第二故鄉——平度。
「端平法度,萬物之起,平度之名,淵源深意。」《道光重修平度志》裡記載,平度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似乎從得名之始,平度就承載著人們對公平、安寧生活的期盼和渴望。
我喜歡登臨大澤山。這裡峰巒重疊,奇泉遍布,怪石嶙峋,林壑幽深。自秦漢以來,高人名士多隱於此,曾令始皇遊而忘返,武帝過以樂留。珍珠泉、甘露泉、乳泉……遍布大澤山的泉水,千轉百回,或匯聚成小溪,靜靜流淌,或飛流直下,氣勢開張,把大澤山渲染得猶如人間仙境。樓子石、虎石、梯子石、琵琶石……散布於山中,或大或小,或抽象或具象,或居於山巔,或臥於溪流,惟妙惟肖,讓人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神秀。
山水田園秀,人文亦興盛。大澤山下、藥石河旁是嶽石文化的發祥地。1960年,這裡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考古界便以首次發現遺址的平度東嶽石村命名為「嶽石文化」。這些出土的精美石器,見證著先民的智慧和勤勞,也為研究東夷文化和夷夏關係揭開了新篇章。天柱山,位於大澤山主峰西南,其孤峰獨秀,拔地而起,山上遍布東漢、北魏、北齊以及金、元等歷代石刻,被稱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在眾多石刻中,北魏鄭道昭所書《鄭文公上碑》最為著名,劉海粟在考察了《鄭文公上碑》後,奮筆疾書了八個大字——瑰瑋博大,絕壁生輝。六曲山上的西漢古墓群,滄桑而又偉岸,向我們訴說著兩千多年前膠東國的興盛和繁華。閒暇時,還可以去即墨故城逛逛,回望戰國歷史,你仿佛還能感受到「田單火牛陣」那千牛怒奔的震撼和不絕於耳的廝殺吶喊。
民以食為天。「食在平度」是一種自信,一種口福,更是一種幸福。春天,雲山大櫻桃早早喚醒了我們挑剔的味蕾,當酸甜還在唇齒間回味,爽口甘甜的明村西瓜又送來一夏的清爽。「西有吐魯番,東有大澤山」。九月,是大澤山葡萄飄香的季節,漫步在萬畝葡萄園,滿目蒼翠、層林盡染、遊人如織,那一串串紅的、綠的葡萄閃耀著寶石般的光芒,喜迎四方賓朋。即便是在白雪皚皚的冬季,平度大地也總飄蕩著一縷清香,那是馬家溝芹菜登場了,綠得心醉,脆得爽口,這一縷清香讓你整個冬天都牽腸掛肚。
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平度城褪去白天的喧鬧和繁華,變得祥和、靜美。霓虹閃爍,勾勒出夜色中平度城華麗的晚裝,給這座古老而又厚重的文化名城增添了一絲嫵媚和浪漫。我喜歡沿著現河兩岸漫步,清心而又愉悅;我也喜歡站在高處,俯視夜色中的平度,不知不覺,平度城變高了、變亮了、變得有點認不出來了,但我喜歡這種變化。夜色闌珊中,我會常常想起那首歌:天下相親與相愛,動身千裡外心自成一脈,今夜萬家燈火時,或許隔窗望夢中佳境在……
工作之餘,我喜歡行走在平度的青山綠水間,用手中的相機,記錄她的四季變幻。大澤疊翠、現河水榭、北臺蟠松、千佛飛閣,老城的巷、河邊的柳、城中的人……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風土人情,都被定格在鏡頭裡,融化在我的血液裡。
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山水田園休閒旅遊勝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平度,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正以「大度、堅韌、創新、超越」的城市精神,走在新的發展徵程上。
(作者系山東省平度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原載《光明日報》)
公益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