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民政局發布公告,在倡導市民群眾今年清明期間(3月28日至4月12日)不要前往公墓、骨灰堂進行現場祭掃的同時,上海全市經營性公墓(骨灰堂)將推出集體祭掃、網絡祭掃、代客祭掃三項便民服務措施。(3月16日上海熱線)清明節上墳掃墓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古已有之, 2008年,國家把清明節正式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由此可見,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輩的節日,也是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節點。「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兇險的新冠病毒疫情奪去了3000多國人的生命,讓2020年的清明節更添愁思。人們希望,親往墓前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清除雜草,培添新土,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然而,目前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期, 雖然形勢向好,但防控任務依然艱巨複雜,不扎堆、不聚集已然成為一種防疫共識。而傳統的祭掃模式,會造成人員聚集,讓疫情防控工作壓力劇增,燃燒紙錢、放鞭炮等傳統祭奠形式也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存在火災隱患,上海倡導「集體祭掃」「網絡祭掃」, 代客祭掃三項便民服務措施,正當其時。實際上,近年來我國各地都在著力推行提倡自然、科學的生態綠色安葬,上海的「集體祭掃」「網絡祭掃」等祭奠形式雖然是疫情期間推出的便民服務,或將在今後予以固化、延續。因為此舉符合綠色文明的現代殯葬發展理念、改革方向,有助於推進殯葬移風易俗,樹立殯葬文明新風尚。我們看到,針對部分市民有落葬需求、個別市民因特殊原因需要現場祭掃的,上海市還實行了「預約落葬」和個別「預約祭掃」,不搞「一刀切」, 在確保防疫安全及民眾健康安全的基礎上,慎重對待市民的個性化祭奠要求,充滿人性化關懷,讓2020年的清明節又增加了撫今憶昔、珍惜生命、感悟人生的厚重意義。清明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本就當傳承傳統,又與時俱進。防疫時期的清明節「網絡祭掃」等新方式,既寄託了緬懷先人的情思,也符合綠色環保、防控疫情的要求,契合民俗民意和時代潮流,故受到民眾的認可。畢竟,無論何種方式,心存思念,真誠祭奠,感恩抒懷,才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節日含義。(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