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碣石山、山東無棣碣石山、遼寧綏中止錨灣碣石分屬三省,地處環渤海,皆為風景區,嘮的都是同一套嗑——「秦皇求仙、曹操觀滄海「。三地各執一詞,皆說己方所言不虛。
1984年,遼寧綏中止錨灣發現了秦漢宮殿遺址,歷史專家判為古「碣石宮」,隨後豎起了「帝王東臨碣石處」的招牌。2001年,山東無棣縣委啟動了「無棣縣碣石山復名開發工程」,安排文史學者有組織地論證無棣境內馬谷山為古碣石山,亦自稱「秦皇、魏武東臨之地」。河北昌黎被動應戰,本能地維護「昌黎碣石山」正統地位。山東無棣以劉玉文先生領軍,河北昌黎由董寶瑞先生掛帥,雙方引經據典互不相讓,論文你來我往,直至筆刀相殺,斯文掃地。「碣石之爭」沸沸揚揚,至今餘波未了。
地學思維是「將今論古,預測未來」;史學邏輯是「以史為鑑,照亮未來」。道雖不同,但殊途同歸。學術研究總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並逐漸接近真相。筆者本是文史皆不精的工科男,偶然踏上了求解「碣石之謎」之路。碣石之爭高潮之後,筆者在此願以地學思維再梳理一回。
一、三地概況與碣石之爭背景
從地理位置上看,三地都屬環渤海地區,都是巖石出露之地。從地質上說,昌黎碣石山是華北平原東北末端地標之山,屬燕山餘脈,中生代花崗巖,渤海近岸第一高峰,距海邊約17公裡,主峰海拔695米。綏中止錨灣北枕燕山餘脈,是一個突入渤海的岬角,地貌為古老花崗巖海蝕崖和海灘下潮間帶海蝕平臺,有幾塊20多米高的花崗巖礁石突兀於海蝕平臺上,漲潮時如同矗立於海中。無棣碣石山突起於一馬平川的濱海平原上,2001年由馬谷山更(復)名為碣石山,距海約32公裡,是一座死火山,大約73萬年巖漿噴發而成的年輕孤山,最高點海拔63米。
碣石之爭皆因旅遊之利。1980年代後,改革開放使我國旅遊業興起。及今,君可見到處舉辦旅發大會,大搞「全域旅遊」。如何吸引遊客?各地大力開發自然景觀,挖掘歷史故事,大造旅遊景點。開發歷史景點基於史實者多,「捕風捉影,添枝加葉」亦不少有。因古文獻中「碣石」頗多,千百年來探尋"碣石在哪裡"者絡繹不絕,但當今「碣石之爭」如此白熱化,令人嘆為觀止。背後原因無非是旅遊利益使然。碣石之爭本身已創造了歷史,盡可入導遊詞了。
二、無棣馬谷山復名碣石山的漏洞
山東無棣屬於後起之秀,誓與河北昌黎「奪山爭史」。第一步,論證和另解《禹貢》碣石為其境內的馬谷山是古碣石山,完成「奪山」。第二步,論證和另解歷史,將魏武帝曹操徵戰和秦始皇求仙之地論證為山東無棣,實現「奪史」。有了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思路清晰。無棣學者下功夫很深,治學也很嚴謹,讀劉玉文先生的《山東無棣碣石復名十周年隨筆》可見一斑,自圓其說。
《禹貢》碣石在無棣之說的致命傷在於:《禹貢》碣石說的是冀州碣石,而《禹貢》中今山東無棣屬於兗州。從無棣學者列舉 的古籍看,《禹貢》之後確有天文或地理學者將 無棣火山稱為碣石,但其歷史影響力難敵冀州碣石(昌黎)。
另外,《禹貢》並沒有說古黃河從碣石入海。在《禹貢》「導河」部分只是說「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在《禹貢》「導山」部分碣石與華北平原邊界上的太行、(古)恆山並列,寫為「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這說明碣石作為華北平原末端地標之山,此山再往前面就是海。可見,無棣學者在承襲「以黃河找《禹貢》碣石」,可判為歧途。
還有,《禹貢》中「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有可通之解。之前,筆者在《破解<禹貢>碣石之謎》中理解並不到位,聯繫上下文之後,這段應是說進貢和進貢的路線。因此,以前學者將「島夷」解為「東北少數民族」較妥。這樣在《禹貢》揚州中的「島夷」可解為「東南少數民族」。「皮服」就是貢品,可解為「皮衣」或「皮張和服裝」。「夾右碣石入於河」可解為:(走右側為)碣石山的(碣石道後)進入黃河(向中原運送貢品)。儘管碣石道始見於《隋書·煬帝紀》,但碣石道亙古未絕,今為205國道。綜合起來解為:東北少數民族進貢皮衣(皮張和服裝),走右側為碣石山的碣石道後進入黃河向中原運送這些貢品。
三、綏中止錨灣的碣石和碣石宮
遼寧綏中未加入「碣石論戰」,而是「化山為石,以宮貼史」。1984年遼寧綏中止錨灣海岸發現了六處秦漢大型宮殿遺址,並被歷史專家判為古「碣石宮」。有了碣石宮,綏中遂將海岸下的黑石砬子上的礁石(姜女石)更名為「碣石」。讀者可參閱華冰玉的《試論秦始皇東巡的「碣石」與「碣石宮》-《考古》雜誌1997年10期。有了碣石,聯繫起秦皇、魏武東臨碣石的歷史,就成了「秦皇、魏武東臨之地」了。
遼寧綏中說姜女石為碣石,筆者覺得倒是有些碣石山的影子。1931年,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其「碣石山」條目下[甲]款有:(甲)《漢書·武帝紀注》:「文穎曰,碣石在遼西絫縣。」絫縣故城在今直隸昌黎縣東南。郭璞注《山海經》,謂在臨渝南水中。蓋因絫縣後漢省入臨渝,即文穎之說也。《水經·漯水注》雲,碣石淪於海中。「濡水注」又雲,濡水東南至絫縣碣石山,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裡,嘗山頂有大石如柱形,世名之曰天橋柱。韋昭以為碣石。《明一統志》則曰:在昌黎西北五十裡。《府志》又以為即今縣北十裡之仙人臺。皆言在昌黎說,而又各不同。以此看來,「碣石淪於海說」乍起於酈道元《水經注》裡的濡水注。濡水注所描述的景象與遼寧止錨灣基本相符。
首先,綏中止錨灣岬角和海中礁石都是花崗巖。筆者到過止錨灣,實地巖石為花崗巖,符合筆者「碣石即為巖漿巖」的推斷。 其次,海中確實有柱狀大石,落大潮時確有「甬道」露出。中國新聞網遼寧新聞2019年2月18日刊文《綏中碣石再現「落幹潮」奇觀》有如下描述:"當親眼目睹那幾塊神秘的「海石柱」,簡直是太震撼了。「落幹潮」時碣石附近海域部分海床、從岸邊通向碣石宮的甬道裸露出來,露出一條所謂的「甬道」,此時海藻、海螺、海參、魚蝦等遍布海床。"這景象是不是和古人所描述的是一回事?
基本可判,「碣石山淪於海」之說起因於綏中止錨灣,只是古人把巖性為碣石的礁石誤解成碣石山了。
綏中止錨灣發掘出的秦漢宮殿遺址是「碣石宮」的可能性偏小。考古工作者把宮殿遺址稱碣石宮的邏輯:先是指海中姜女石為碣石,岸上發現了宮殿遺址,想必是古「碣石宮」。碣石宮本為燕昭王款待齊國著名的陰陽家騶衍的地方,大概是國家級學館。國家級學館一般設置都城或陪都,在海濱的可能性比較小。碣石宮是因碣石山得名,還是建築材料為碣石得名,還是門前有碣石景觀得名?這些均是未知數。《史記》等史書中也並沒有秦碣石宮的記載。關於指礁為碣石,董寶瑞先生有《「姜女墳」礁石並非「碣石」》可供參考。從曹操組詩《步出夏門行》的序詩《豔》中的詩句:「經過至於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來看,若礁為碣石,格局過小。
有意思的是在1986年北戴河海濱金山嘴考古又發掘出了一處秦宮殿遺址。這處遺址也被歷史專家鑑定為秦「碣石宮」。為此,昌黎學者董寶瑞先生撰文《歷史上並不存有一串「碣石宮」 》,論證十分詳細。
從地理上說,綏中止錨灣和北戴河金山嘴是渤海東北海岸上兩個最大的岬角,都有海蝕崖,都有古老花崗巖出露。這種地點海岸風光更加旖旎多變,多為上佳的景點。實際上,山海關老龍頭、秦皇島東山公園也都是岬角式觀光景點。古人也喜歡觀光麼?將今論古:今人喜歡,古人依然。要不就不會有那麼多山水詩歌,也不會有徐霞客那樣的旅行家了。
這兩處宮殿或許同源,但都不一定是碣石宮。考古結果肯定它們都屬於古代皇家宮殿,大概率是行宮。為什麼沒有保留下來?或許毀於西漢末年渤海大地震和大海嘯。《漢書.天文志》記載,初元二年秋七月,「地再動,北海水溢,流殺人民。」這次渤海溢,發生在西漢漢元帝時,即公元前47年,先有渤海大地震,後有海嘯,死難者不計其數。海嘯後,海水很快退去,所謂「海水長期達昌黎碣石山腳下」說法不成立。
四、昌黎的歷史正統性和弱點
河北昌黎作為碣石山和帝王東臨正統地點,面對山東無棣復名碣石山的挑戰,被動進入了碣石之爭的論戰。昌黎碣石山或許早在孤竹國時期就是觀海名山,是華北平原收尾地標之山,擁環渤海近岸最高山峰,山形峻美,古碣石道依山而過,傳說有仙,主峰有「一覽巨海小」的最佳觀海點。這些要素足以使昌黎碣石山成為正統了,自然是帝王們駕臨並抒發壯志情懷的好去處。
昌黎學者在論戰中不是沒有弱點。其弱點就是試圖將文獻中所有「碣石」都解釋成昌黎碣石山。文獻中碣石山和碣石有很多處,非昌黎獨有,昌黎學者「攬天下碣石於昌黎」的氣勢易被對手抓住漏洞。比如對手說你《山海經》碣石之山不在昌黎。還有南朝詩人沈約的《臨碣石》中有:「碣石送返潮,登罘禮朝日。」 這明顯是寫山東煙臺芝罘島的。
(一)秦皇求仙歷史
秦皇求仙《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得很清楚。公元前221年,始皇即位26年,秦滅六國,並天下,海內一統。此後,秦始皇開始巡遊視察。求仙去了兩個地方舊齊國山東半島和舊燕國碣石山。 在舊齊國琅琊山和芝罘附近海岸是徐福帶上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在舊燕國碣石山附近海岸是韓終,侯公,石生入海求不死之藥。
28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祭,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然後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而去。接著南登琅岈,大樂之,留三月。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遇大風,幾不得渡。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最後自南郡由武關歸「。這是秦始皇的第一次東巡,用以示威六國也。
29年,「始皇東遊。至陽武搏狼沙中,為盜所驚(即張良錐秦也)。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這次巡遊,由於遇到刺客,時日不長。
32年,在歇了兩年後,「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這是第一次北巡。同時,「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37年,最後一次巡遊。"…………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徐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原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佔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綜上,秦皇求仙應沒有山東無棣什麼事,遼寧綏中止錨灣倒是有些可能性。遼寧綏中和河北昌黎同屬於更早的孤竹國,也同屬於燕國。綏中止錨灣、秦皇島東山、北戴河金山嘴或許都是孤竹國和燕國著名景點,都可歸為碣石山風景圈。這些地方古時沒有什麼建築,當時風光肯定更加自然,更令人心曠神怡。秦始皇派韓終,侯公,石生到金山嘴、秦皇島東山和綏中止錨灣有宮殿的海域「求仙找不死之藥」是可能的。由此說來,秦皇島東山的「秦皇求仙入海處」最好別再說徐福了,說韓終,侯公,石生可能更符合史實。
(二)曹操東臨碣石歷史
魏武曹操東臨碣石,《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並無詳細記述。建安十一年(206年))和建安十二年(207年)《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記述如下:
(十一年)初,袁紹以甥高幹領并州牧,公之拔鄴,幹降,遂以為刺史。幹聞公討烏丸,乃以州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關口。遣樂進、李典擊之,幹還守壺關城。十一年春正月,公徵幹。幹聞之,乃留其別將守城,走入匈奴,求救於單于,單于不受。公圍壺關三月,拔之。幹遂走荊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斬之。
秋八月,公東徵海賊管承,至淳于,遣樂進、李典擊破之,承走入海島。割東海之襄賁、郯、戚以益琅邪,省昌慮郡。[一]注[一]魏書載十月乙亥令曰:「夫治世御觽,建立輔弼,誡在面從,詩稱『聽用我謀,庶無大悔』,斯實君臣懇懇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懼失中,頻年已來,不聞嘉謀,豈吾開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後,諸掾屬治中、別駕,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將覽焉。」
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焉。遼西單于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公將徵之,鑿渠,自呼扨入泒水,*泒音孤。*名平虜渠;又從泃河口*泃音句。*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丁酋,令曰:「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於是大封功臣二十餘人,皆為列侯,其餘各以次受封,及復死事之孤,輕重各有差。[一]注[一]魏書載公令曰:「昔趙奢、竇嬰之為將也,受賜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為人也。與諸將士大夫共從戎事,幸賴賢人不愛其謀,髃士不遺其力,是夷險平亂,而吾得竊大賞,戶邑三萬。追思竇嬰散金之義,今分所受租與諸將掾屬及故戍於陳、蔡者,庶以疇答觽勞,不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若年殷用足,租奉畢入,將大與觽人悉共饗之。」
將北徵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徵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用,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裡,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未至二百裡,虜乃知之。
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觽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觽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觽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公破烏丸,或說公遂徵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一]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諸將或問:「公還而康斬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
注[一]曹瞞傳曰:時寒且旱,二百裡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觽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根據上面同一段史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昌黎學者秉持正統論:207年曹操北徵烏桓(烏丸)計劃走傍海公路(碣石道),汛期大雨致道不通,被迫改走盧龍塞艱困山道。汛期過後,曹操凱旋按原計劃走傍海公路是必須的,當然必經碣石道咽喉碣石山。帶著勝利的喜悅,曹操順登碣石山觀海、作膾炙人口名篇《觀滄海》符合邏輯。無棣學者新論《曹操東臨之碣石在無棣》、《從〈步出夏門行〉探尋曹操東臨之碣石》論證曹操沒到過河北昌黎,《觀滄海》詩是206年曹操東徵海賊管承時登無棣碣石山所作。
五、無棣與昌黎的詩文之爭
(一)曹操詩文
曹操的組詩是《步出夏門行》 包括1首序詩《豔》和4首詩《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龜雖壽》。無棣劉玉文先生和昌黎董寶瑞先生對於序詩《豔》解讀完全不同,論戰起來就形成了「劉董爭豔」。筆者覺得雙方解讀格局偏小,不足以體現曹操雄才大略和治國安邦的氣魄,亦給出一愚解。「雲行雨步,超越九江皋。」當有毛主席《沁園春雪》中的「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之勢。詩中的「遊豫」和「惆悵」也絕非舉棋不定和心懷愁悶,而是反覆斟酌謀天下之大略和憂國憂民之心境。筆者說「躍馬碣石」指昌黎碣石山,「徵東海」指山東半島黃海一帶,體現橫掃北國的大跨度和空間感。也不知道,筆者解讀後別人會不會說是「三國豔遇」呢?我倒願意被說成是「昌黎新解」。
無棣學者對曹操東臨昌黎碣石山的歷史全盤否定。比如,說曹操自東北柳城(今遼陽)凱旋未經過昌黎碣石山,即使經過方向也不對,時令也不對,距海17公裡看不到海,甚至把曹操開玩笑的「曹瞞傳曰」的話當成真實歷史作為論據。曹操去東北徵討烏桓說成北伐和東徵都是可以接受的,東徵高麗也是去東北。昌黎和秦皇島都是春晚秋遲型,到了陽曆6.1幾乎一夕入夏;到陽曆11月初才入冬供暖。按《武帝紀》的記載曹操陰曆九月凱旋,輜重已用完,到達碣石山600多裡傍海公路,一周時間應大差不差,推曹操登昌黎碣石山在陽曆10月上旬。彼時晚秋,秋高氣爽,極適登高觀海。上面一張從海邊拍昌黎碣石山的照片,足以說明碣石山是最佳觀海點。
曹操東徵管承和北徵烏桓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東徵管承時,曹操進到
「淳于(今山東安丘縣),遣樂進、李典擊破之。」 北徵烏桓時,曹操親自指揮,『』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這說兩場戰役的重要性不是一個量級。剿了管承,又滅了烏桓,曹操大悅,凱旋途中追隨秦皇、漢武順登昌黎碣石山時詩興大發,才有了壯懷激烈的《觀滄海》。如果是登60多米高的無棣碣石山,格局不足,空間不夠,難有此情懷。
(二)唐朝詩文
無棣學者還對涉及昌黎碣石山的唐詩進行了否定。無棣劉玉文著《唐太宗<春日望海>絕不作於昌黎海濱》,抓住了昌黎學者改唐朝詩人劉叉的《愛碣山石》題為《愛碣石山》的漏洞,寫成狠文《九問》相駁。
春日望海
[ 唐 ] 李世民
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
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
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
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
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
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
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圖王。
愛碣山石
[ 唐 ] 劉叉
碣石何青青,挽我雙眼睛。
愛爾多古峭,不到人間行。
*註:筆者寫過一篇《唐詩<愛碣石山>賞析》,認為詩中描寫的碣石風景是昌黎碣石山遠景。當時,筆者並不了解原詩題為《愛碣山石》。
無棣劉玉文先生的《唐太宗<春日望海>考辨寫於何地》、《唐太宗等唱和詩春日望海寫作時地考》、《唐太宗<春日望海>絕不作於昌黎海濱》都是很好的論文。這些論文能夠證明唐太宗《春日望海》非東徵高麗時登碣石山所作。劉玉文先生論文中還有一個更有力的論據未使用。唐太宗作《春日望海》後,詔群臣宴飲唱和其詩,九位大臣的唱和詩有名有姓收入了《全唐詩續拾》,其中有一位作者是岑文本。按《資治通鑑》唐紀十三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徵高麗記載,岑文本到達幽州(今北京)後去世了,「未到昌黎身先死」。
這個證據充分證明了《春日望海》非在昌黎之地所作。按照劉玉文先生觀點,推測《春日望海》及其奉和詩是在定州即性之作,詩文都與唐太宗親徵高麗高度相關,並非實景。唐太宗和大臣們皆知從山東芝罘海軍和從幽州發陸軍兩線討伐之作戰方案,按照行軍路線上的地形和時空想像而作。以筆者看,行軍路線上,水路有山東芝罘島,陸路重要地標昌黎碣石山。唐太宗吟出「芝罘思漢武,碣石想秦皇」順理成章,符合其格局。昌黎碣石山有漢武臺,《資治通鑑》所記唐太宗班師「次漢武臺」有可能在昌黎碣石山,從撫寧榆關到昌黎碣石山僅一日之程。冬十月繞道滄州黃驊附近的漢武臺近乎不合理。
昌黎碣石山與唐朝著名詩人韓愈、賈島和劉叉有關係。韓愈很得意賈島與劉叉,彼此極熟,詩成一派。賈島和劉叉又都是唐朝河朔人(今河北省),他們來過昌黎碣石山的可能性很大。劉叉《愛碣山石》寫的是碣石山遠景,非山中即景。筆者自幼生活在碣石山南十幾公裡的平原,熟悉碣石山遠景每歲每季的變化。因此,筆者對《愛碣山石》給出了新解,見筆者的《唐詩<愛碣石山>賞析》。河朔最有名的碣石山便是昌黎碣石山。賈島自稱「碣石山人」,說明他對昌黎碣石山極熟,感情深。賈島被後人稱為「詩奴」,作詩措辭極嚴,留下了「推敲」典故。韓愈可謂賈島和劉叉的導師,不會不熟悉昌黎碣石山吧。由此看來,關於唐朝詩人與昌黎碣石山的課題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六、結語
以筆者地學理工男之見,碣石不過是巖石的一個分類,即巖漿巖。也就說碣石的巖性是巖漿巖,可以是花崗巖、火山巖。這麼一來,凡通體由巖漿巖構成的山都可稱為碣石山了。此類山若有名稱就稱其名,如無名稱可按巖性稱其為碣石山。比如青島嶗山,通體由花崗巖,也可稱其為碣石山;但其早有「嶗山」之名就沒人叫它碣石山了。
昌黎碣石山,本無名稱,只好按巖性稱其為碣石山,從古到今流就這麼傳下來了。筆者以為:判斷「碣石」是山、是大塊石頭、是巖性、是一個地方、還是一種比喻的修辭方法,需要看語境。比如,應劭說綏中止錨灣大石為碣石,大概就是說它的巖性。 《齊地記》(晉·伏琛)云:「渤海郡東有碣石,謂之渤碣。」大概說渤海郡東部有座碣石山(山東無棣火山),稱為渤碣。如果說潮州碣石,大概是說一個地方叫碣石鎮。沈約的《臨碣石》中有:「碣石送返潮,登罘禮朝日。」 格局不大,大概說的是煙臺芝罘島的礁石,那裡多為石英巖(變質巖),其硬度和耐風化不輸花崗巖。白居易的《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中「海神移碣石,畫障簇天台」,碣石大概是指堅固的大塊石頭。杜甫的《送舍弟頻赴齊州三首·之三》中「莫作俱流落,長瞻碣石鴻」的碣石大概是一種比喻修辭。碣石有牢固的特性,與「結實」一詞同音意近,不知有無關係。
碣石之爭風雨過後,不由得想起了齊桓公割地留燕的典故。《史記》,燕莊公二十七年,山戎來侵,齊桓公救燕,遂北伐三戎而還。燕君送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君所至地與燕。當年,燕國和齊國何等友好?燕國有難,齊國來救。燕莊公相送到了齊國境內(約無棣境),因有送國君不得出境的慣例,齊桓公便將燕莊公送達之地以北割給了燕國。昌黎和綏中古屬燕,無棣古屬齊。今河北昌黎、山東無棣和遼寧綏中形成了「碣石三國演義」,甚至掙得你死我活,莊公和桓公得知,豈不笑我們?
筆者以為,無棣得渤碣和古黃河,綏中得求仙和秦宮,昌黎得求仙和觀海。與其爭來搶去,不如坐下來共同研究,各得其所。
後記
三地「碣石之爭」不下20年了,也許只剩餘波。歲月不饒人。昌黎董寶瑞先生已於2011年7月11日離世。無棣碣石山復名提出者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安作璋先生也於2019年2月20日去世了。逝者長已矣,願他們在天堂一切安好。無論如何,他們在史學方面的貢獻和探索精神永存。三地還在崗位上的文史工作者能否攜手共同研究,去偽存真,還原歷史真相呢?
水至清則無魚。也許「碣石之爭」還有利於旅遊經濟呢,也說不定。如果人們願意這樣下去,就讓「碣石之爭」的歷史續寫吧。山海關李亞忠先生最新論文《山濱州無棣大山不是《禹貢》碣石》已在線上了。筆者不想加入論戰,只是以地學人的視角評說,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