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棗、牛
無棣縣「碣石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新聞一出,立即影起了同在渤海之濱的河北省昌黎縣的「強烈反對」。一場圍繞誰是真正的「碣石山」,展開了十多年的地理之爭。昌黎縣的「碣石山」海拔695.1米,除了秦皇漢武、曹操徐福外,他們還挖出了晉宣帝司馬懿、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隋煬帝、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登臨過,他們視山如命,對外宣傳說:經過時代的沉積和醞釀,已形成了集帝王文化、韓愈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等碣石文化體系。無棣縣「碣石山復名」更刺激了昌黎,2017年,他們提出將在未來五年打造102平方公裡的碣石國家公園。而無棣縣前期在歷史考證、學術溯源、專家論證、大山復名、鄉鎮改名方面,仿佛透支了「精力體力」,後期開發顯然落後於「競爭對手」。無棣縣多棗樹,其金絲小棗歷史久遠,產量豐盛。至魏晉時期已頗為著名,《無棣縣誌》統計:自1984年到1990年小棗年產量一直居全國縣級單位之首。但,魏晉時期無棣屬於樂陵郡(國)統轄,各縣之棗以樂陵金絲小棗之名著稱於世。唐朝至金代,無棣縣隸屬於河北滄州,後滄州金絲小棗又名全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無棣冬棗的品種盛行,東邊鄰居霑化縣(現霑化區)將冬棗作為「寶貝產業」,2001年,霑化縣向山東省政府提出《關於給予霑化冬棗原產地域保護的請示》,2002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霑化冬棗」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無棣南部的鄰居陽信縣,以「陽信鴨梨」聞名省內外,2018年,陽信縣也舉全縣之力,開展對陽信鴨梨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無棣復名了山,但丟失了棗,縱觀其它種植業、林業,雖然有千年古桑園,屬於黃河故道植物遺存,種植面積不夠規模。於是就轉向了畜牧業。無棣的特產有:德州驢、渤海牛、渤海馬、窪地綿羊、大白山羊。德州驢雖然歷史久遠,已有德州冠名,不利推廣。最後,把目光放在了「渤海牛」上,因中心產區在渤海西岸無棣、霑化、陽信等縣,故稱「渤海黑牛」。無棣將「渤海牛」定為「無棣黑牛」,2011年8月17日,國家農業部批准對「無棣黑牛」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地理標誌方面,好在牽住了一頭牛。
無棣黑牛
「無棣黑牛」影響力遠不如「碣石山」來得迅猛,人們有時喜歡歷史爭議、人文故事,乃至神話傳說、民間野史。地方歷史如果不爭議,天下誰知無棣、昌黎?當然還有遼寧省一個叫綏中縣的,也宣稱發現了海上「碣石」,出土了秦始皇的「碣石宮」。李、吳、張
論起歷史名人,無棣縣由於歷史沿革、隸屬變更、區域劃分,他和相鄰的德州市慶雲縣、河北滄州市鹽山縣,存在名人籍貫、出生地、墓地,文化資源共享的問題。比如: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作者李之儀,就屬於宋朝滄州無棣人,現又屬於慶雲縣的境內。故《慶雲縣誌》裡記載朝議大夫李之儀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同樣,唐末宰相李愚、宋哲宗時御史中丞李之純,均為無棣、慶雲、鹽山三縣之"鄉賢"。更有資料探索,李之純、李之儀均為李愚後人,無論真偽,唐宋時期,同為無棣籍貫的「三李」,自然成為地靈人傑的範例。清朝至近現代,無棣縣出現的三個家族,則就純粹地代表了「無棣名人」。分別是清朝的「海豐吳氏」、「海豐張氏」和清末至今的「張氏家族」。無棣古稱海豐,「海豐吳氏」是清代著名的科舉家族。有一組數字很是驚豔:自清代順治至光緒,歷九朝,計230餘年間,有20人科舉中試,其中進士9名,翰林學士3名。官職有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以下62人(*資料數字統計不一,作者選了一組數字少的)。被稱為「進士門第」、「賢官世家」,有「儒林翰苑」之譽,成就了「九世朝臣」的榮耀,彰顯了「七侍郎八巡撫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的歷史地位。以「家乘萬卷」與濰縣陳氏「家藏萬印」並冠齊魯。吳式芬故居
「海豐吳氏」先後出了:吳自肅、吳象寬、吳壇、吳熙曾、吳侍曾、吳式敏、吳式群、吳式芬、吳峋9名進士。就成為了當時「科舉教育」的無棣樣本。而現在的吳家大院:「吳式芬故居」,仍然訴說著那曾經的輝煌和往事,散發著安靜而內斂的文化氣質。1908年,時稱海豐縣賢達編寫了《海豐鄉土志抄存》,其中專列「氏族」一欄。按照作者的收錄標準,無棣縣共有名門望族20家。其中排列14、18、20的氏族分列如下:14、吳家。明朝永樂年間,由遷安遷無棣。清朝初年,吳自肅以進士官河東道布政司參議。吳自肅孫吳紹詩以薦舉官至禮部尚書,曾孫吳垣以舉人官至湖北巡撫,吳壇以進士官至江蘇巡撫。其後,吳家後人吳式敏以翰林官至湖北道臺,吳之勷以舉人官至湖北道臺,吳式芬以翰林官至內閣學士。吳重憙以舉人官河南巡撫。家族一直延續。18、張家。明朝成化、弘治年間由遷安遷無棣。明朝萬曆年間,張思桂以舉人官至鞏昌府同知。其後,張家後人張可大、張鏐、張映臺、張映漢、張洵、張衍熙、張衍重、張守岱、張守炎、張守訓、張樹楨11位均考取進士。其中,張映漢官至湖廣總督。家族一直延續。
20、張家。由外省遷無棣。張鳴岐以舉人現官廣西巡撫。家族一直延續。和「海豐吳氏」不分伯仲的是「海豐張氏」,同樣一組數據:先後出了11個進士、31個舉人和86個貢生,有4人做到一品官、113人任省、府、縣等地方官,並有16人祀名宦祠、忠烈祠、鄉賢祠。在「海豐張氏」子孫中,張思桂嫡曾孫張暟一支系名貫齊魯、稱著海岱,包攬了「海豐張氏」所有進士,其中,張暟長子張可大一支佔了3個進士、次子張可舉一支佔了8個進士,出現了「祖孫父子叔侄兄弟進士之家」的科場佳話,聞名士林。
張存浩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圖片來源:新華社
1908年,被《海豐鄉土志抄存》列入最後一名的張鳴岐「張家」,成為了當今知名的科學家族。張鳴岐最後官至兩廣總督,也是最後一位總督。長子張銳赴美留學歸來成為著名市政建設專家;次子張鑄從美國留學歸來成為高級工程師;三子張鎛,師從梁思成、楊廷寶,為著名的建築大師,曾主持設計了人民大會堂、北京飯店等知名建築;小女兒張錦是著名有機化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女婿傅鷹,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人,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孫子張存浩(張鎛之子)是中科院院士,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創始人之一。2014年1月10日,86歲的張存浩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無棣是靠海的,尤其盛產海鹽。海鹽通過用溝直接引海水制滷曬鹽,於沿海修池,隔為大、中、小3段,依次灌海水曬之。經風吹日曬,鹽即結晶而出。曬鹽要露天作業,直接受天氣變化和海洋潮汐的影響。灘曬製鹽的叫「鹽民」,出海捕魚的叫「漁民」,陸地灘涂上從事農業的叫「農民」,無棣特有的「三民」靠海吃海,自然還要靠大自然饋贈。無棣貝殼堤,就是來自渤海的饋贈,號稱世界上發現的三大古貝殼堤中,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並存、活著的的貝殼奇堤。當地還發明了「用貝殼砂燒制高級日用陶瓷技術」,燒制出「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的海洋貝瓷。
無棣海水化白鹽
無棣有山有海,有鹽有貝,有林有果,名有失有得,最值得研讀和探索的是,這塊土地近五百年,不斷湧現家族人才「井噴現象」,希望有一天能夠破解那些家族持久興盛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