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碣石聽風雨,滄海入夢來

2021-02-12 正東的山
無棣縣,一個地名之謎的縣。無棣是水名,有無棣水、無棣溝,「無棣」一詞始見於《春秋·僖公四年》「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至於「無棣」是什麼意思?至今無解。有學者解為「廣漠無盡」或「不毛之地」;有人說古人「無」通「蕪」,提出了「廣被棠棣」的新見解。蕪和無,一多一少,其義相反,千年之謎,只待後人。

山、棗、牛


無棣縣有一座山,距海20餘公裡,春秋稱無棣,魏晉稱鹽山,唐宋稱馬谷,元明稱大山。大山不大,也不高,山體海拔63.4米,山腳周長1600米,方圓0.39平方公裡。上世紀九十年代,無棣人多方考證,認定這座山是《禹貢》之碣石,秦皇漢武東巡之碣石,曹操東臨之碣石,徐福東渡入海求仙起航之碣石。2001年9月15日,無棣縣召開「碣石山復名新聞發布會」,將其「大山」又稱「馬谷山」「復名」為「碣石山」。

無棣縣「碣石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新聞一出,立即影起了同在渤海之濱的河北省昌黎縣的「強烈反對」。一場圍繞誰是真正的「碣石山」,展開了十多年的地理之爭。昌黎縣的「碣石山」海拔695.1米,除了秦皇漢武、曹操徐福外,他們還挖出了晉宣帝司馬懿、北魏文成帝、北齊文宣帝、隋煬帝、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登臨過,他們視山如命,對外宣傳說:經過時代的沉積和醞釀,已形成了集帝王文化、韓愈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等碣石文化體系。無棣縣「碣石山復名」更刺激了昌黎,2017年,他們提出將在未來五年打造102平方公裡的碣石國家公園。而無棣縣前期在歷史考證、學術溯源、專家論證、大山復名、鄉鎮改名方面,仿佛透支了「精力體力」,後期開發顯然落後於「競爭對手」。

無棣縣多棗樹,其金絲小棗歷史久遠,產量豐盛。至魏晉時期已頗為著名,《無棣縣誌》統計:自1984年到1990年小棗年產量一直居全國縣級單位之首。但,魏晉時期無棣屬於樂陵郡(國)統轄,各縣之棗以樂陵金絲小棗之名著稱於世。唐朝至金代,無棣縣隸屬於河北滄州,後滄州金絲小棗又名全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無棣冬棗的品種盛行,東邊鄰居霑化縣(現霑化區)將冬棗作為「寶貝產業」,2001年,霑化縣向山東省政府提出《關於給予霑化冬棗原產地域保護的請示》,2002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霑化冬棗」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無棣南部的鄰居陽信縣,以「陽信鴨梨」聞名省內外,2018年,陽信縣也舉全縣之力,開展對陽信鴨梨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無棣復名了山,但丟失了棗,縱觀其它種植業、林業,雖然有千年古桑園,屬於黃河故道植物遺存,種植面積不夠規模。於是就轉向了畜牧業。無棣的特產有:德州驢、渤海牛、渤海馬、窪地綿羊、大白山羊。德州驢雖然歷史久遠,已有德州冠名,不利推廣。最後,把目光放在了「渤海牛」上,因中心產區在渤海西岸無棣、霑化、陽信等縣,故稱「渤海黑牛」。無棣將「渤海牛」定為「無棣黑牛」,2011年8月17日,國家農業部批准對「無棣黑牛」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地理標誌方面,好在牽住了一頭牛。

無棣黑牛

「無棣黑牛」影響力遠不如「碣石山」來得迅猛,人們有時喜歡歷史爭議、人文故事,乃至神話傳說、民間野史。地方歷史如果不爭議,天下誰知無棣、昌黎?當然還有遼寧省一個叫綏中縣的,也宣稱發現了海上「碣石」,出土了秦始皇的「碣石宮」。

李、吳、張

論起歷史名人,無棣縣由於歷史沿革、隸屬變更、區域劃分,他和相鄰的德州市慶雲縣、河北滄州市鹽山縣,存在名人籍貫、出生地、墓地,文化資源共享的問題。比如: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的作者李之儀,就屬於宋朝滄州無棣人,現又屬於慶雲縣的境內。故《慶雲縣誌》裡記載朝議大夫李之儀等八位慶雲籍的名人,供奉於明朝的慶雲縣城"鄉賢祠"內。同樣,唐末宰相李愚、宋哲宗時御史中丞李之純,均為無棣、慶雲、鹽山三縣之"鄉賢"。更有資料探索,李之純、李之儀均為李愚後人,無論真偽,唐宋時期,同為無棣籍貫的「三李」,自然成為地靈人傑的範例。清朝至近現代,無棣縣出現的三個家族,則就純粹地代表了「無棣名人」。分別是清朝的「海豐吳氏」、「海豐張氏」和清末至今的「張氏家族」。無棣古稱海豐,「海豐吳氏」是清代著名的科舉家族。有一組數字很是驚豔:自清代順治至光緒,歷九朝,計230餘年間,有20人科舉中試,其中進士9名,翰林學士3名。官職有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以下62人(*資料數字統計不一,作者選了一組數字少的)。被稱為「進士門第」、「賢官世家」,有「儒林翰苑」之譽,成就了「九世朝臣」的榮耀,彰顯了「七侍郎八巡撫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的歷史地位。以「家乘萬卷」與濰縣陳氏「家藏萬印」並冠齊魯。

吳式芬故居

「海豐吳氏」先後出了:吳自肅、吳象寬、吳壇、吳熙曾、吳侍曾、吳式敏、吳式群、吳式芬、吳峋9名進士。就成為了當時「科舉教育」的無棣樣本。而現在的吳家大院:「吳式芬故居」,仍然訴說著那曾經的輝煌和往事,散發著安靜而內斂的文化氣質。1908年,時稱海豐縣賢達編寫了《海豐鄉土志抄存》,其中專列「氏族」一欄。按照作者的收錄標準,無棣縣共有名門望族20家。其中排列14、18、20的氏族分列如下:14、吳家。明朝永樂年間,由遷安遷無棣。清朝初年,吳自肅以進士官河東道布政司參議。吳自肅孫吳紹詩以薦舉官至禮部尚書,曾孫吳垣以舉人官至湖北巡撫,吳壇以進士官至江蘇巡撫。其後,吳家後人吳式敏以翰林官至湖北道臺,吳之勷以舉人官至湖北道臺,吳式芬以翰林官至內閣學士。吳重憙以舉人官河南巡撫。家族一直延續。

18、張家。明朝成化、弘治年間由遷安遷無棣。明朝萬曆年間,張思桂以舉人官至鞏昌府同知。其後,張家後人張可大、張鏐、張映臺、張映漢、張洵、張衍熙、張衍重、張守岱、張守炎、張守訓、張樹楨11位均考取進士。其中,張映漢官至湖廣總督。家族一直延續。

20、張家。由外省遷無棣。張鳴岐以舉人現官廣西巡撫。家族一直延續。

和「海豐吳氏」不分伯仲的是「海豐張氏」,同樣一組數據:先後出了11個進士、31個舉人和86個貢生,有4人做到一品官、113人任省、府、縣等地方官,並有16人祀名宦祠、忠烈祠、鄉賢祠。在「海豐張氏」子孫中,張思桂嫡曾孫張暟一支系名貫齊魯、稱著海岱,包攬了「海豐張氏」所有進士,其中,張暟長子張可大一支佔了3個進士、次子張可舉一支佔了8個進士,出現了「祖孫父子叔侄兄弟進士之家」的科場佳話,聞名士林。

張存浩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圖片來源:新華社

1908年,被《海豐鄉土志抄存》列入最後一名的張鳴岐「張家」,成為了當今知名的科學家族。張鳴岐最後官至兩廣總督,也是最後一位總督。長子張銳赴美留學歸來成為著名市政建設專家;次子張鑄從美國留學歸來成為高級工程師;三子張鎛,師從梁思成、楊廷寶,為著名的建築大師,曾主持設計了人民大會堂、北京飯店等知名建築;小女兒張錦是著名有機化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女婿傅鷹,是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人,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孫子張存浩(張鎛之子)是中科院院士,高能化學雷射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創始人之一。2014年1月10日,86歲的張存浩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無棣是靠海的,尤其盛產海鹽。海鹽通過用溝直接引海水制滷曬鹽,於沿海修池,隔為大、中、小3段,依次灌海水曬之。經風吹日曬,鹽即結晶而出。曬鹽要露天作業,直接受天氣變化和海洋潮汐的影響。灘曬製鹽的叫「鹽民」,出海捕魚的叫「漁民」,陸地灘涂上從事農業的叫「農民」,無棣特有的「三民」靠海吃海,自然還要靠大自然饋贈。無棣貝殼堤,就是來自渤海的饋贈,號稱世界上發現的三大古貝殼堤中,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並存、活著的的貝殼奇堤。當地還發明了「用貝殼砂燒制高級日用陶瓷技術」,燒制出「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的海洋貝瓷。

無棣海水化白鹽

無棣有山有海,有鹽有貝,有林有果,名有失有得,最值得研讀和探索的是,這塊土地近五百年,不斷湧現家族人才「井噴現象」,希望有一天能夠破解那些家族持久興盛的密碼。

相關焦點

  • 「碣石之爭」沸沸揚揚,餘波未了
    2001年,山東無棣縣委啟動了「無棣縣碣石山復名開發工程」,安排文史學者有組織地論證無棣境內馬谷山為古碣石山,亦自稱「秦皇、魏武東臨之地」。河北昌黎被動應戰,本能地維護「昌黎碣石山」正統地位。山東無棣以劉玉文先生領軍,河北昌黎由董寶瑞先生掛帥,雙方引經據典互不相讓,論文你來我往,直至筆刀相殺,斯文掃地。「碣石之爭」沸沸揚揚,至今餘波未了。
  • 山河地理——曹操登臨的碣石究竟在哪裡?
    持山東無棣說法的基本來源於《禹貢》,《書·禹貢》:「(冀州)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無棣縣有平原,有黃河,無棣原來屬於滄州,碣石山,周圍幾個村名字都叫漁碼頭,張家碼頭,吳家碼頭,付家碼頭。原來都是海。黃河和孤獨的一座山是唯一標誌。
  • 揭秘陸豐碣石玄武山那些鮮為人知的……
    在廣東汕尾市東部陸豐市的南海邊上有一古鎮,名為碣石。碣石衛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即公元1395年,與著名的天津衛、瀋陽衛及威海衛合稱中國明清四大衛。在碣石鎮北,有座粵東著名的寺廟——元山寺,因其坐落在之處是一座突起的山崗,山上有七個形狀怪異的石頭,如北鬥星狀排列,故名玄武山。
  • 無棣譚楊農場的「主席臺」
    同事天涯微信傳來無棣西小王譚楊農場的圖片,我在無棣這個東部鄉鎮度過了整個少年時代,那裡的一草一木甚至能牽動我的神經,也許我早已把那個地方當成了我的故鄉! 於是趕緊留言:譚楊農場有個文革時期的建築,有否?
  • 東臨碣石觀滄桑
    我站在碣石旁邊,久久地領悟著,領悟著,突然心胸豁亮,原來東臨碣石,不僅可以觀覽大海,而且可以觀覽滄桑。事後三思,我實在有些唐突,有些冒昧,魏武帝曹操是何等人士!雖然戲劇舞臺上總將他塗成個陰險狡詐的白臉,可是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他馳騁疆場,統一北方,不愧為一代梟雄呀!我乃一介匹夫,草木凡胎,怎麼敢妄自篡變他那令世人稱頌的名句呢?
  •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曾登臨的碣石到底在哪?| 舊文新刊
    秦始皇來碣石是在公元前215年,始皇死後,二世即位元年,東巡郡縣,也到過碣石。漢武帝巡行碣石,是在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封禪泰山之後,自泰山啟行,東巡海上,至碣石,歸路是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回到甘泉宮。漢遼西郡之地正在渤海灣北岸,這個碣石在渤海灣北是非常明確的。秦始皇既巡行碣石,所以漢武帝也來到這裡,兩者自為一處。
  • 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風雨相伴的這幾句古詩,才是詩意的正能量!
    描寫風雨的正能量的古詩詞,一定會打動有血性,且有底蘊的你。我這裡分享幾首動人的,關於風雨的著名詩作——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句詩出自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全詩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 黨旗飄飄 警徽閃耀——致敬抗疫前線的無棣碣石山派出所村警英雄群體
    是的,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群人就是無棣縣碣石山鎮的37名英雄村警。血肉之軀鑄就鋼鐵長城碣石山鎮位於無棣縣境北部,距縣城30多公裡,是山東的北大門與京津冀之間的交通要衝,過往車輛和流動人員多。
  • 碣石端午節習俗
    鹽豬純,叫哼哼,叫到五月節,拼龍船。。。輾轉又到五月天,又是一年仲夏端午節,碣石人俗稱五月節,碣石過節引用一首詩來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災,欲食梔粽興滿懷。更喜龍舟競渡處,鑼頻鼓急槳花開。」在碣石過節有不少習俗,如拜公嫲、賽龍船、吃粽子、食梔(支)粿、插榕葉、艾草。
  • 夏日到來風雨多,來聽一聽帶有詩人情感的風聲雨聲
    就讓我們走進唐詩宋詞,聽一聽帶有詩人情感的風聲雨聲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在我國,清明是一個寄託哀思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掃墓祭奠、緬懷已故的親人。在祭拜故去親人的路上,又逢紛紛細雨,人們本已經痛苦不已、魂不守舍,冷雨又添淚痕,怎教人一個哀愁了得。「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更苦」,出自唐代溫庭筠的《更漏子.玉廬香》。
  • 《楚留香》行當大廚轉職必備 滄海盆兒啷噹如何獲得
    導 讀 《楚留香手遊》滄海武器盆兒啷噹怎麼獲得?雲錦樓傳來好消息,滄海少俠的盆兒啷噹等武器外觀製作完畢啦。
  • 無棣古城有一種美,叫淺冬的殘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李文明叢林塔影今猶在,十裡荷塘顯雛形;誰取天街瑤池景,移來人間落古城。從東城門走進無棣古城,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荷花灣。荷花灣北畔有一雕梁畫柱的古亭叫做無棣印象。無棣印象與他處迥然不同,以傳統的「堆山」造園手法,一改原有的平地感覺。漫步其中蜿蜒小道,水下可觀錦鯉戲荷,廊上欣聞鳥語聲緊。南望江南金街粉牆黛瓦;再見伊人,芙蓉橋上,在水一方;大覺寺、海豐塔倒影水中,塔身亭亭,倒影麗麗,殿閣映輝。東見棧道曲曲,荷葉田田。
  • 名人佚事——碣石湖坑村
    清乾隆十年版《陸豐縣誌》,替有明一代立傳者還不到三十人,其中碣石鎮湖坑村的廖寬、廖觀海父子都有傳。可見父子倆的地位。該書載:「廖寬,字克容,性孝慈,親喪方葬,值寇至,眾皆奔匿,獨寬不去,躬築墳塋,乃反。平居及親,輒涕泣不止,鄉人稱其孝。仕為安慶府訓導。子觀海另有傳。」
  • 古詩文推薦|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點擊「廊坊新聞頻道"關注我們 今天限行1和6 明天限行2和7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宋代:陸遊
  • 老年的陸遊聽著風雨之聲,寫了一首詩,懷念過去的戎馬生涯
    詩人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於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裡,觸景生情,希望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願望,於是寫下了一首經典之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其二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 陸豐碣石民間故事:觀音山「娘仔墓」
    陸豐碣石衛城民間故事隨筆作者: 劉蟄老師特別鳴謝:金廂在線明清時期,碣石衛城至博美(舊稱坣尾墟)有一條道路,稱為博美路(現已展拓、平整為水泥路),是古代碣石通往外地的五條旱路之一。有時美女也囑咐帥哥,在碣石城替她買些香粉、胭脂、頭飾等小件化妝品帶來。就這樣日復一日,帥哥與美女同歡共樂,恩愛有加。城裡族佬發覺帥哥原來強健的身體日見消瘦,面色黃黑略帶晦氣,再三逼問,帥哥方肯供出隱情。族佬們聽後無不大驚失色:觀音山下本無民居,哪來的華屋、花園和美女。就召集了一幫壯丁,擇了個好日子,一同尋到了觀音山下,只見一片荒山古嶺之間,僅有一座孤墳,獨處於滄茫暮色之中,尤顯冷漠悲涼。
  • 他們都唱過滄海一聲笑,但聽來聽去,還是幾個老男人唱的意境更濃
    更難能可貴的是,該片還為觀眾們貢獻了堪稱最具江湖意味的一首歌曲,它就是由黃作詞、作曲,顧嘉輝編曲的《滄海一聲笑》。這首歌曲自誕生以來,曾經有多位歌手進行過翻唱,那麼,哪一版的《滄海一聲笑》才是您的最愛呢?在《中國新歌聲》第二季第一期節目中,歌手陳奕迅、周杰倫、劉歡、那英曾經演唱過《滄海一聲笑》,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陳奕迅粵語發音的「滄海一聲笑」歌聲一出,瞬間就把觀眾帶到了那個久違的江湖世界,隨後,周杰倫、劉歡、那英等人相繼開唱,讓現場一度掀起高潮。
  • 夜闌臥聽風吹雨,「故鄉星雨」入夢來
    小狗們卻是最興奮的,搖著尾巴在院裡穿來穿去,嗅嗅瓜追追雞,簌簌的風聲陣陣起,隱約聽得竹聲譁譁作響,小狗們越發興奮了,低吠起來。小孩們也被驚醒,望向潑墨般的天空,不自禁地興奮起來,三兩個逆著風嬉笑跑鬧,兩三個又指指點點圍看著地上被風吹得打起旋的枯竹葉,好不熱鬧!
  • 【傳說人物】碣石詳籤世家:張錫三
    摘要:清光緒時,碣石有一位解佛祖籤文的人叫張錫三,碣石衛總兵按張錫三詳佛祖籤文所說的發兵布陣,截擊倭寇,大獲全勝。總兵把張錫三的「靈籤妙卜」事跡向朝廷寫了奏章後,張錫三被封賜為六品武略騎尉,老婆也被封為六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