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二)

2021-02-12 天津數易文化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草木晚榮,肅殺而甚,則剛木闢著,柔萎蒼幹,上應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腸鳴溏洩,涼雨時至,上應太白星,其谷蒼。上臨陽明,生氣失政,草木再榮,化氣乃急,上應太白、鎮星,其主蒼早。復則炎暑流火,溼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體再生,華實齊化,病寒熱瘡瘍疿胗癰痤,上應熒惑、太白,其谷白堅。白露早降,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赤氣後化,心氣晚治,上勝肺金,白氣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應熒惑、太白星。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長政不用,物榮而下,凝慘而甚,則陽氣不化,乃折榮美,上應辰星。民病胸中痛,脅支滿,兩脅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鬱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屈不能伸,髖髀如別,上應熒惑、辰星,其谷丹。復則埃鬱,大雨且至,黑氣乃辱,病鶩溏腹滿,食飲不下,寒中腸鳴,洩注腹痛,暴攣痿痺,足不任身,上應鎮星、辰星,玄谷不成。

歲土不及,風乃大行,化氣不令,草木茂榮。飄揚而甚,秀而不實,上應歲星。民病飧洩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酸,善怒,藏氣舉事,蟄蟲早附,鹹病寒中,上應歲星、鎮星,其谷黅。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雕,胸脅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蟲食甘黃,氣客於脾,黅谷乃減,民食少失味,蒼谷乃損,上應太白、歲星。上臨厥陰,流水不冰,蟄蟲來見,藏氣不用,白乃不復,上應歲星,民乃康。

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長氣專勝,庶物以茂,燥爍以行,上應熒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氣乃後,上應太白星,其谷堅芒。復則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殺物,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囟頂發熱,上應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瘡,甚則心痛。

歲水不及,溼乃大行,長氣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數至,上應鎮星。民病腹滿身重,濡洩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甚則跗腫,藏氣不政,腎氣不衡,上應晨星,其谷秬。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蟄蟲早藏,地積堅冰,陽光不治,民病寒疾於下,甚則腹滿浮腫,上莊鎮星,其主黅谷。復則大風暴發,草偃木零,生長不鮮,面色時變,筋骨並闢,肉瘛,目視,物疏璺,肌肉胗發,氣並鬲中,痛於心腹,黃氣乃損,其谷不登,上應歲星。

帝曰:善。願聞其時也。岐伯曰:悉哉問也!木不及,春有鳴條律暢之化,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春有慘悽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爍之復,其眚東,其髒肝,其病內舍胠脅,外在關節。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顯之化,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夏有慘悽凝冽之勝,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復,其眚南,其髒心,其病內舍膺脅,外在經絡。

土不及,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拆之政,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其眚四維,其髒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顯鬱蒸之令,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夏有炎爍燔燎之變,則秋有冰雹霜雪之復,其眚西,其髒肺,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則不時有和風生發之應,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其眚北,其髒腎,其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此之謂也。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兩髀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項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窻二穴。肩解二穴。關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貞二穴。瘖門一穴。齊一穴。胷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蹻四穴。
  • 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69)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
  •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其眚北,其髒腎,其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 熱門閱讀:《黃帝內經?素問》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
  • 《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帝曰:餘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洩天寶。」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司天在泉氣交(一)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黃帝內經》在書名和思想內容上與「黃老學派」的密切聯繫,也為只有在西漢「黃老學派」鼎盛時期才能成書提供了佐證;其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在接受老師公乘陽慶傳授給他的十種醫書中,竟沒有《黃帝內經》,這也足以說明《黃帝內經》不可能成書於西漢之前。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黃帝內經》成書為戰國時期較為可信。
  • 黃帝內經·素問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變生得位,藏氣伏,化氣獨治之,泉湧河衍,涸澤生魚,風雨大至,土崩潰,鱗見於陸。病腹滿溏洩,腸鳴,反下甚而太溪絕者,死不治,上應歲星。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耳無所聞。肅殺而甚,則體重,煩冤,胸痛引背,兩脅滿且痛引少腹,上應太白星。甚則喘咳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脛、足皆病,上應滎惑星。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辰戌氣交之升(二)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帝曰:餘非聖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餘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餘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語譯】黃帝說道:我聽說人身有三百六十五個孔穴,它們與一年的天數相應,但不知道它們的位置,希望聽你講解一下。岐伯叩頭再拜回答說:這個問題,是很令人為難的。如果不是聖帝,誰肯推究這些道理?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
    黃帝問曰:餘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餘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末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岐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 《黃帝內經》導讀21
    《黃帝內經》起源託名於軒轅黃帝,是眾多醫家、學者聯合創作集體智慧的結晶,後又經增補拓展,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 《上古天真論》之二:《黃帝內經》隱藏的第一個千古之謎
    據傳當年黃帝是在橋山飛升走的,若黃帝乘坐時光穿梭機來到今天的橋山,他還可能最終飛升嗎?再者,《上古天真論》裡所描述的賢人、聖人以及至人可以長命百歲、在很大年齡生育,真人可以飛升,而為什麼很多現代人短壽、不孕不育呢?是因為空氣品質下降、出現霧霾了,還是我們大量攝入了轉基因食品,抑或其他什麼原因呢?帶著一系列關於《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及其現實意義的疑惑,筆者問道於孤獨居士王力平先生。
  • 自我康療67:解讀《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
    自我康療67:解讀《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中國人的老祖宗一直講道理不講科學。流傳至今的大道文化經典《黃帝內經》,也同樣是講道理不講科學。因此,到了今天,講科學不講道理的西方人,當然就會認為《黃帝內經》和中醫學「不科學」。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卯酉氣交之升(七)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8: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8: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身在紅塵觀塵世,方寸淨土難尋覓。螞蟻緣槐誇大國,狂犬吠日聲悽厲。鷸蚌相爭大潮落,龍遊淺水遭蝦戲。一場悲喜一場夢,光怪陸離似相識。心門頓開見天道,一元復始有元氣。三生萬物化萬象,數起陰陽推偶奇。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勝復之變(五)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一、關於氣的一元論學說      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和醫學家,很早就把氣的一元論運用到醫學和氣功領域。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
  • 中醫二羊:黃帝內經筆記,四季是養生治未病核心也是治已病的法門
    大家好,我是中醫二羊,很多人說黃帝內經很難讀懂,我反覆讀,但裡邊的東西其實很多都在翻來覆去地重複講。例如黃帝內經第二篇提到的四季以及對應的養生法則。我曾經看臺灣JT叔叔對這部分內容的解讀,他說,黃帝內經的養生不靠譜,例如春天養生就是要皮頭散發起個大早在院子裡走。很多死後我覺得他還是有想法的,但是對於黃帝內經四季以及其中的養生,他是真不懂,或者也不願意去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