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堂人文茶館的制茶、喝茶、發源、等環節場景。春水堂
先來講一個,珍珠奶茶的誕生故事吧
那是1987年春,臺灣臺中。年僅二十多歲的林秀慧像往常一樣,早上騎車到建國市場裡採買食材。
她是市場裡長大的女孩,味覺嗅覺天生靈敏,在所工作的春水堂人文茶館(前身是陽羨茶行,下簡稱春水堂)裡素有「金舌頭」之稱,年紀輕輕即擔任四維店店長。
某日,她偶然將童年時喜愛的美食「粉圓」帶回店內,與冰奶茶、檸檬紅茶做融合與調配,冰涼後的粉圓有Q勁,且粒粒分明。她把這款粉圓加奶茶的「私房茶」偷偷賣了一個禮拜,顧客反映很好喝,才敢請老闆劉漢介試喝。
劉漢介有個綽號叫「員外」,他生活風雅,最愛傳統壺泡茶,常是一襲唐裝,除了精通茶藝,自創茶道流派,還愛攝影、讀書、寫詩等。
就是這樣一位崇尚宋時人文生活「四藝」(品茶、焚香、掛畫、插花)的飲茶人,在創立春水堂之初,就首創以雪克器搖制茶飲之技術,大膽將傳統熱茶轉變為冰涼甜茶,搖出第一杯冷茶——「泡沫紅茶」。
某種程度上說,泡沫紅茶開啟了茶飲的新紀元——從熱到涼,看似簡單,卻是一項值得載入茶飲史冊的顛覆性創新。
嘗過林秀慧的這杯粉圓奶茶,劉漢介便取「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意,將臺灣傳統甜品粉圓重新命名為「珍珠」,並提起毛筆在畫仙版上題字,用硃砂寫上:珍珠奶茶,二十五元。
至此,世界上首杯珍珠奶茶誕生。
在未來的近40年裡,這杯又可以吃又可以喝還能嚼嚼嚼的茶飲,成為了地表上繼可口可樂之後,再一次橫掃世人脾胃的無國界飲品。
春水堂
暗黑料理茶?古人比你更瘋狂。
從熱茶到涼茶,從純茶到茶+,這些在愛茶雅士眼中離經叛道的破壞式創新,在劉漢介看來只是對歷史的還原。
2000年前,西漢四川人把米湯加入了茶湯;
約1900年前,湖北、四川人把蔥、姜、芫荽加入了茶湯;
1000年前,宋蘇軾的子孫蘇籀把蜜和冰加入了茶湯;
300年前,歐洲人把糖加入了茶湯;
200多年前,滿族人把花加入了茶湯;
32年前,臺灣春水堂有個女孩把粉圓加入了茶湯;
到了眼前的今天,還有什麼不能加到茶裡面的?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與自然。
一杯珍珠奶茶的製作流水線。 春水堂
是創新,也是復興;是反叛,也是經典
1987年,高級半發酵茶正在臺灣蓬勃發展,從臺中一路席捲全臺。臺中冷飲茶店林立。
春水堂也成立了研發部,將地方小吃融入冷飲茶,把茶葉的多元化運用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包括紅茶、綠茶、烏龍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六大類,以及果汁、牛奶、固態、液態等東西。
這些飲品開賣至今,依舊堅持使用古早味的尺寸與做法:
用茶葉衝泡原汁茶,無防腐劑添加,並以純天然樹薯粉製成,輕壓即碎;
在標準作業化的過程中,賦予奶茶適當的甜度——「幸福的十六度」;
夏冬季分別有3:7、4:6的「黃金冰比」。
從低溫配送到熬煮製作,全程都必須視如珍寶,呵護備至。
春水堂
在春水堂,每種飲料都要經過四層關卡,讓冷飲茶達到小壺泡的標準:研發、現場泡原汁茶、吧檯製作飲料及飲料送出前制定。
春水堂代官山店店員劉小慶說,熱茶變冰茶時加的冰塊大小不同,加的量也不同。她光是練習「挖冰塊」,熟悉挖一次得多少克的手感,就練習了三天。
「茶湯不過是引子,引我們想起水會不會燒老,花得不得宜,人對不對味,也引我們想起水的分子、金屬的離子、香的因子,更引我們想起文化的深度、科學的參與、歷史的認知。」劉漢介說。
《美學CEO》一書作者吳翰中則認為,一杯珍珠奶茶代表的,不只是臺灣當代多元文化拼貼的縮影,更是宋朝文明鼎盛時代飲茶方法的復刻。
珍奶的誕生是創新,也是復興;是反叛,也是經典,把時間拉長來看,這何嘗不是珍奶美麗的誤會。
「佔領」全球的珍珠奶茶。春水堂
消費主義社會下的「珍奶之道」
日本明治時期的美術家、思想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把唐、宋、明三朝的飲茶方式——茶餅煎茶、茶粉點茶與茶葉泡茶,分別歸類為古典主義流派、浪漫主義流派以及自然主義流派。
這些複雜優雅的點茶、獻茶、接茶、品茶、奉還等規程,送日本人抵達「和敬清寂」之境界。
岡倉天心認為,後世中國人喝茶,在他看來,茶湯裡常有沁人心脾的花香,卻少了唐宋兩朝的浪漫情懷。
「他們已成為現代人,換句話說,便是蒼老而現實。」岡倉天心寫道。
春水堂
近5年來的中國奶茶行業,憑藉野蠻的生長力不斷產生化學效應,從單品類到多品類,從粉末到奶蓋茶,從泡沫紅茶檔到複合式休閒店,它在不斷迭代,試圖稱霸整個飲品市場。
這樣的珍珠奶茶,也不再是春水堂當初發明的那杯以茶湯為底、加糖加料的休閒飲品,而是注入了網絡社交、品牌設計、體驗營銷、欲望管理與資本運作等因素的消費符號。
在消費主義社會,新式茶飲的意義不僅在於茶,更存在於茶之外的部分。
春水堂在臺灣的店鋪地圖。 春水堂
中國「蒼老而現實」一代也形成了他們的「珍奶の道」。
這種茶道的規程我們都很熟悉——探店、排隊、點單、等號、拍照、P圖、發圈、品嘗、點評、等待被點讚和回復。
對於「蒼老而現實」一代來說,「怎么喝」「在哪喝」有時甚至比「喝什麼」更重要。他們追喜茶,絕不僅僅因為喜茶口味好或顏值高,更因為它激發了一種生活趣味與創新可能性。
這正是消費主義文化的一大特色——選擇大幅增加,並被高度讚揚;選擇愈多,就有愈多自由、愈多快樂。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所說:「在消費社會中,所謂『正常人生』,就是面對琳琅滿目、呈現在眼前的各種歡愉感受和有趣體驗,忙著做決定。」
人類飲茶三千年,每個階段都在尋找理想之茶。即便是「蒼老而現實」的一代,當追隨者眾,規矩與制度形成,道即產生。
文章很長,生命很短,謝謝你看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