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樹,喬夢婷
2017-10-30 09:00 來源:澎湃新聞
地點:上海博物館歷代繪畫館
展期:2017年10月21日起
票價:免費
點評:上海博物館最近一直是藝術界的熱點,與北京故宮可謂南北呼應,而作為上博的歷代書畫展,通常每半年更換一次展品。以往更換展品,上博幾乎極少宣傳,而如今,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上博也一改以往低調的形象,並在展覽中加入學術與策展的元素,其中從未露面與極少露面的國寶級書畫更是最大亮點,值得書畫愛好者前往朝聖。現場觀賞,驚喜極多。上博歷代書畫館通常每半年更換展品,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現。也許是為了呼應已悄然而至的初秋時節,新更換展品中有兩件重頭繪畫作品都與描繪秋季時令的場景相關,這兩件作品分布是明代唐寅《秋風紈扇圖軸》和北宋趙佶《柳鴉蘆雁圖卷》。其中,唐寅《秋風紈扇圖軸》為不久前去世的九旬文化老人章汝奭的父親章佩乙先生舊藏,其中或隱含紀念之意,同時此作亦將是首次在上博現館址公開展出。其中《秋風紈扇圖軸》展期約兩個月時間,趙佶《柳鴉蘆雁圖卷》也可能三個月後撤展。
北宋趙佶《柳鴉蘆雁圖卷》(局部)《秋風紈扇圖》為唐寅水墨人物畫代表作,也是書畫鑑定界公認不多的唐寅人物畫真跡,描繪了一名手持紈扇佇立在秋風裡的美人。畫中立有湖石庭院,一仕女手執紈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左上角有作者自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據介紹,此圖突出「秋風見棄」、觸目傷情的主題。
唐寅《秋風紈扇圖軸》除了這兩件作品外,本次換展新更換的書法作品有:北宋米芾的《多景樓詩冊》、南宋吳琚《行書五段卷》、南宋張即之《行書錄王禹偁待漏院記卷》、元趙孟頫《真草千字文卷》、元馮子振《行書虹月樓詩卷》、明劉基《行書春興八首詩卷》;繪畫作品有南宋馬麟《樓臺夜月圖頁》、元張渥《九歌圖卷》、明王履《華山圖冊》、清龔賢《山水八段圖卷》。
木心的講述:大英圖書館珍寶展(塔中之塔:木心記憶的風景)地點:木心美術館(烏鎮)
展期:2017年10月15日-2018年1月14日
票價:15元
點評:木心美術館是「大英圖書館在中國」計劃的一個小小駐足點,這裡的手稿僅有4份,不過策展人對此進行了充分發掘,佐以相關資料幫助觀眾理解。木心美術館的兩個新展在烏鎮戲劇節之前一周開幕,戲劇節之後展覽還會延續到明年。儘管大英圖書館的策展人對於戲劇節的舉辦不甚了解,不過展覽中恰巧有一份王爾德戲劇《溫夫人的扇子》的手稿,讓觀眾得以了解一部戲劇創作中的一個片段,也證明戲劇亦是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某種程度上說,手稿就像是作者創作過程中的大腦切片,可以讀出思維轉變的過程,亦包含其周邊環境的影響。拜倫的詩稿有折頁,說明他曾隨身攜帶,從筆跡上來看,全詩創作一氣呵成,作者甚至翻轉紙頁奮筆疾書,將隨時散逸出去的思維捕捉固定。伍爾夫的創作雖然是意識流,但她每一遍改寫都在不斷重新框定自己的故事,展覽中《達洛維夫人》的手稿與她最終出版的內容大不相同,在這個過程中,哪個是作者「原本的故事」,亦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維吉尼亞·伍爾夫小說《達洛維夫人》的創作手稿,1924年木心美術館是「大英圖書館在中國」計劃的一個小小駐足點,這裡的手稿僅有4份,不過策展人對此進行了充分發掘,佐以相關資料幫助觀眾理解。例如,每個作者均有木心《文學回憶錄》中寫到的對應部分作為一種互文的關照。策展人還特意選取了《時時刻刻》、《王爾德》等相關電影、紀錄片,在現場放映。
同期舉辦的另一個展覽「塔中之塔」則以木心的獄中手稿和耶魯藏轉印畫為主體,以文學、圖畫互相對照的方式,展現了木心在艱難時世下豐富的內心風景。
大英圖書館的這批珍貴手稿,在烏鎮的這個小小美術館中,得到了一種充分的釋放。(文/ 樹)
荷蘭人在巴黎 1789-1914地點:梵谷美術館(荷蘭)
展期:2017年10月13日 - 2018年1月07日
票價: 17歐
點評:策展人試圖為參觀者們構建一種認知,便是關於在那個時代下閃耀著光芒且引人入勝的大都會巴黎的城市印象。在展廳裡呈現著的是巴黎的歷史變遷,其中既有紅磨坊的舊跡,也有彼時正在建設中的艾菲爾鐵塔。然而,整個展覽卻難以迴避沉悶的敘事流線問題,就仿佛一場陳腐的電影,在入場的第一刻便消磨了觀者的興趣,這實在是整場展覽的一點遺憾所在。這次展覽集結了19世紀間生活在巴黎的8個荷蘭藝術家的130幅作品,呈現了他們來到巴黎後的所見與所學,以美術作品的形式向觀者分享了他們的發現。展中出現了多個大家所熟悉的名字,如梵谷、蒙德裡安、尤京(Jongkind)、凡·鄧肯,也有一些僅為荷蘭藝術家學者才知道的名字,比如Spaendonck和Scheffer,以及Breitne。
在一樓展廳中,尤京的小風景和城市景觀畫中透露著幾分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法國畫家,因其義大利陸上風景素描而著名)畫作的影子,但比之更多著一份靈光閃現的天賦。Spaendonck畫了靜物的鮮花,他曾為植物園創作植物插圖,也是路易十四的宮廷畫家,因而,他在當時的巴黎擁有顯赫的聲譽。
梵谷,《從巴黎公寓窗口觀望》,1887,梵谷美術館藏梵谷的《西奧公寓的景色》(1887)及其他關於村莊、旅遊之地蒙馬特爾的畫作,卻被安置在樓上的展廳,這些作品都是梵谷當時在他的兄弟提奧的窗口處所觀望的真實城市景觀。不得不說,上層展廳的畫家們更多呈現了那些年的巴黎和巴黎畫作的主題,它們展現著當時的巴黎街頭、咖啡館、舞廳中的純粹乃至瘋狂的行為,透露出彼時的社會情境如何將這批逃亡而來的荷蘭陌生人加以區隔。蒙德裡安在巴黎的幾年間,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成功地從立體派中吸取精華,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現,並加入了自我的風格,這些特徵也都明顯地融入了他在巴黎期間創作的每幅作品中,同時,他作為「非具象繪畫」創始者的影響力也一直延續至今。
這個展覽讓觀者不盡滿意的地方就在於它把那些歷史久遠、甚至讓人感到乏味的作品安置在一樓,這意味著參觀者若想直達梵谷和蒙德裡安作品所在的樓層,就不得不先「義務性」的通過它,由此會給觀者帶來困惑的心情。
策展人試圖為參觀者們構建一種認知,便是關於在那個時代下閃耀著光芒且引人入勝的大都會巴黎的城市印象。在展廳裡呈現著的是巴黎的歷史變遷,其中既有紅磨坊的舊跡,也有彼時正在建設中的艾菲爾鐵塔。然而,整個展覽卻難以迴避沉悶的敘事流線問題,就仿佛一場陳腐的電影,在入場的第一刻便消磨了觀者的興趣,這實在是整場展覽的一點遺憾所在。(喬夢婷/編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海博物館,木心美術館,梵谷,蒙德裡安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