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見文房供石展首次亮相上博 「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

2020-12-12 新民晚報

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館推出了一場「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大型公立博物館舉辦此類的主題展非常稀見。這是疫情爆發後上博開幕的首個展覽,因受疫情影響,本次展覽較原定計劃略有延遲,但仍趕在「五一」之前得以與觀眾見面。

本展覽展出了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70多件文房供石,另遴選出上博舊藏清代高鳳翰銘「小方壺」供石1件,以及與賞石主題相關的館藏繪畫5件,包括了陳洪綬、藍瑛、惲壽平、吳湖帆等歷代名家的畫石真跡,以饗觀眾。

圖說:「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上博開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天地至精之氣」坐生清思

特展入口處的多媒體投影時晴時雨、泉水清冽,遊魚形影綽綽,配上清幽雅致的古琴曲,為觀眾在博物館中營造了移步賞石、千秋如對的意境空間。引宋代孔傳《雲林石譜》名句為展覽開篇:「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狀為奇怪……雖一拳之多,而能蘊千巖之秀,大可列於園館,小或置於几案,坐生清思。」

何為供石?施遠表示,「供石」者,清供之石也,其名大約來自於蘇軾詩文中的「石供」一語(如「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供」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陳設,一個是「供給」。所以文人在書齋中陳設的石頭,其所供養的對象是一顆文心。

在家學薰陶之下,胡可敏醉心收藏和研究中國傳統文房供石。捐贈中不乏硯山絕妙之品,硯山是中國早期文房供石代表品類,被視作縮小的自然山巒。文人在書房坐觀研山而神遊「峰巒洞穴」、「疊嶂層巒」之境,正如白居易《太湖石記》所述其樂:「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與文人賞山水畫之時臥遊抒懷同出一轍。

圖說:「赤峰映池紅」研山 (紅絲石)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欣賞天然石的審美傳統,陳列於書房雅閣的文房供石更為歷代文人士大夫階層所青睞。是博大精深的賞石文化中的經典與精華。

多年珍藏慨然捐贈上博

旅美賞石收藏家胡可敏承襲家學,長期致力於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與宣傳,對中國賞石文化在當代西方的傳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胡可敏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1982年旅居美國。父親胡兆康曾是滬上知名的古董商、供石收藏家,1994年將珍藏的76件供石捐贈給上海南翔古猗園。2018年,胡可敏慨然決定從其收藏中挑選精品捐贈上海博物館,支持上博在中國傳統文人藝術方面的研究與展示。

本次展覽沒有舉行開幕式,捐贈人胡可敏通過網際網路隔空致意:「『高齋雋友』是中國主要博物館第一次舉辦的傳統文房供石為主題的展覽。我很為這批供石高興。這些被歷代文人視為『雋友』或『亦師亦友』、傳承了幾代人的供石將在上博展示給上海觀眾。我了解中國目前存世的古石並不多,所以一直想把這些古石留在中國。」

圖說:胡可敏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批文房供石以傳世古石為主,不僅有靈璧、太湖、崑山、英德等經典石種,也包括多種地方石種和陶、銅、玉、木等其他材質的仿石清供,一些供石上還有前人題刻,多有原配或舊配座架,極富研究和鑑賞價值。

有「功用」的宜男石

在這次的展覽中有一件被單獨陳列的重頭展品,雖然它並不是靈璧、太湖、昆、英「四大名石」,但因為有著近千年清晰的傳承記錄。宋代王定國,元代張養浩,明代王象春、孫承澤等名人雅士為此石所作的題詠詩文而讓它顯得與眾不同。這方傳為漢武帝時開掘昆明池所出的「昆明石」,它能庇佑收藏者家族裡誕生男娃,得名「宜男石」。

圖說:昆明石(宜男石)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主任施遠介紹,這塊石頭傳說是漢武帝當年在長安挖昆明池練水軍時挖出來的兩塊石頭之一,當時一塊雄石、一塊雌石,如今只傳下這塊雄石。這些傳說都來自淄川李氏家族的《李氏總譜》,上面記載了從宋代到明清一些名人為這塊石頭題詠的詩文。歷代名人的詩文是清代中期才抄錄到《李氏家譜》上的,而這塊石頭也是和《李氏家譜》一塊兒出現的,記錄了這塊石頭的傳說。

中國人把供石作為審美對象,是從晚唐五代才開始的,如果它是漢代石頭,能流傳下來,當時一定不是因為審美原因。古代中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國家,男孩不僅是主要勞動力,而且家族靠男孩傳宗接代。所以這方被迷信為可以得子的「宜男石」是千金難買的傳家寶。

殊途同歸與小方壺共處一室

同時,上海博物館亦拿出的一方館藏清高鳳翰銘「小方壺」供石加入胡可敏的捐贈展覽,共襄盛舉。這是一方有來歷的石頭,受收藏家錢鏡塘、王一平遞藏,書畫名家吳湖帆為之配畫,後一起入藏了上海博物館。巧合的是,這方供石亦曾是胡可敏當年苦心求購的名石,卻遭到了主人的拒絕。據悉,胡可敏捐贈藏石時,亦感慨上博的這塊「小方壺」供石館藏,十分願意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藏品與這件名器合藏一處。

圖說:高鳳瀚銘「小方壺」石 (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件「小方壺」供石是由收藏家王一平於1998年連同吳湖帆為供石所繪配畫《宋坑小方壺石圖軸》一同捐贈給上博的。「宋坑小方壺」出於東海水中,又稱「嶗山海底玉」,通體黝黑泛綠,造型有致,為高鳳翰舊物,近代經錢鏡塘、王一平遞藏,石上和底座分別有高鳳翰、吳湖帆題銘。

王一平之子王時駟介紹,1998年下半年,前來求購的胡可敏坐下寒暄了幾句就直奔主題,出價5萬美元要購買坑小方壺。胡說:「王書記,這位收藏家已經快70歲了,還有心臟病,世界上能出5萬美元買一塊石頭的人不會超過三四個,如果他去世了,不會再有人出這麼高價錢來買一塊石頭。」 在王時駟記憶裡,父親王一平拒絕胡可敏求購之後,隔天即致電上博,要求捐贈。「父親1998年對小方壺供石的捐贈好像是一次突發的激情行為,很少見。我明白是胡可敏的那番話觸動了父親在收藏方面的底線,即收藏不能以金錢利益為目的。」

王一平先生當年因為拒絕胡可敏求購小方壺供石而突發的激情捐贈,也是上博這一賞石展的緣起之一。此次展覽,這一供石與胡可敏的捐贈殊途同歸,共同呈現於上海博物館的展廳,不失為一段收藏佳話。(新民晚報記者樂夢融)

相關焦點

  • 上博賞石展捐贈者自述:20多年來的追石識石與藏石之路
    上博除展出捐贈供石外,另從上博原有收藏中遴選出清代高鳳翰銘「小方壺」供石等供石珍品及文人畫石名跡共襄盛事。以下為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自述文章。最終在上海市文物局與上海博物館領導的支持下,達成了連同這方「昆明石」 一起共七十餘件文房供石捐贈上海博物館的協議。
  • 現場|上博疫後首展:聚焦供石畫石裡的文人心跡
    作為國內博物館為數不多的聚焦傳統賞石實物為主題的展覽,上海博物館的「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今天開幕,展出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贈上海博物館的70餘件供石。此外,上博還從原有收藏中挑選出清代高鳳翰銘「小方壺」石及陳洪綬、藍瑛、惲壽平、吳湖帆等歷代名家的畫石真跡共展。
  • 賞文房供石品宋人雅趣,「高齋雋友」月底上博開幕
    圖說:「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月底上博開幕 官方圖「供石」者,清供之石也,其名大約來自於蘇軾詩文中的「石供」一語(如「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說文》說「供」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陳設,一個是「供給」。這兩個意思,一個說形式,一個指內涵,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一開始都和祭祀活動有關。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將展文房供石,大都會150年線上呈現
    近期,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三大展覽「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成為了疫情期間的亮點,上海博物館的「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正進入布展階段,將於4月底對外開放。(書法館於4月15日-5月20日閉館調整)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展期:2020年4月29日 - 6月28日地點:上海博物館展覽以文房供石為主題,展出旅美華人收藏家胡可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一批古典文房供石,以及上博收藏的供石及文人畫石作品
  • 玩石,令人脫俗
    先人曾謂:『山得石而雄,水得石而清,園得石而秀,谷得石而幽,洞得石而奇,屋得石而雅,人得石而樂』。
  • 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即將在上海博物館開展!
    著名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承襲家學,長期致力於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與宣傳,對中國賞石文化在當代西方的傳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18年,胡可敏女士慨然決定從其收藏中挑選精品捐贈上海博物館,以支持上海博物館在中國傳統文人藝術方面的研究與展示。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賞文房供石,杭州觀閨閣藝術
    如上海博物館即將推出「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廣東省博物館即將開幕「魏唐佛光:龍門石窟文物特展」,以及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剛剛開啟的「明清閨閣文化大展」。包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西岸美術館、明珠美術館在內,一批精彩展覽將於5月落下帷幕,趁小長假出外休閒看展是個不錯之選。如果選擇宅家,不少海外的線上展也能陪您度過一段充實的假日。
  • 以石雕石,有何意趣?為什麼奇形怪狀的太湖石也能作為玉雕題材?
    要說太湖石是石,玉也是一種石,以石雕石,有什麼意趣?這還要從中國傳統的賞石藝術和園林藝術說起。從石器時代,人們為了獲取工具而打磨石頭開始,歷經億萬次實踐,對於石頭最佳的外觀形式,已經初步萌生美的雛形。到了春秋時期,伴隨著玉文化的發展,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了除玉石以外,其他石頭的自然之美,於是奇石、怪石也常躋身寶玉之列,成為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上貢物品。
  • 藏家 ▏石痴張毅的雲林山房
    文人的眼中,石頭變化無端,氣象萬千,「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近在咫尺。賞石並非對美好形象的簡單觀覽,更是中國文人的一條精神通道———他們以美的意識來審視自然造物,靜觀自得,並反饋到自己內心,涵養一份精神一種情趣,尋覓一段屬於自身的人生哲思和境界升華。
  • 靈鼠兆豐年,來上海博物館鼠年看迎春特展吧!
    靈鼠兆豐年,來上海博物館鼠年看迎春特展吧! 文/金羊網 記者何晶圖/上海博物館供圖進入2020年,上海博物館將以八個橫跨東西、貫穿古今的特別展覽,迎接四方來客。1月10日下午,金羊網記者從上海博物館2020年新聞通氣會上獲悉,1月14日,上博將主辦靈鼠兆豐年鼠年迎春特展。
  • 3個首次 3大捐贈展 上海博物館公布2020年8大展覽計劃
    其中,迎春展1個,為「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捐贈展3個,分別為「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荷蘭倪漢克捐贈文物展」(暫定名)、「天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回應一帶一路的展覽2個,為「唐代『黑石號』沉船出土文物珍藏展」、「瓷映蒼穹——中西陶瓷交流大展」;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的展覽1個,名為「江南文化藝術展」;此外,「義大利博爾蓋塞博物館珍藏油畫展」(暫定名)也將亮相。
  • 世界之最系列奇石 雅趣之間盡顯造化之功
    在一定程度上,賞石文化代表了文人的精神取向和情懷。  由於文人的大力推動,中國賞石文化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由個體到整體,從物質達精神,逐漸上升到哲學意趣的高度。時至今日,賞石更是成為收藏藝術的重要門類。  賞石之味,其一乃雅  白居易深愛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記》,為唐代賞石鑑賞方法唯一創始人。
  • 上博展記:遇見滄海之虹
    上博展記:遇見滄海之虹 2020-03-26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文博會特寫|江南春景描畫上博「大文創」海派藍圖
    作為上海博物館年度大展「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的重要館藏展品之一,文徵明的《江南春詞意圖卷》成為此次上博展區的重要元素、上博還圍繞李叔同篆書《知止》、吳昌碩花果冊等,以「文薈江南,禮遇東西」為主題,通過江南人居、江南雅苑、江南賞味等不同生活情景,展示了20多種,50多件特展文創產品,涵蓋飲食、家居、文房
  • 俞瑩:香山居士石為友
    這幅畫,應該屬於是託古之作,其中的名物反映的多是畫家所處的時代,因為白居易時代尚無這類案幾供石,當時賞石主要還是庭院置石。這幅畫,應該是古代圖繪中首見的木製石座形象,彌足珍貴,證明了至少在明代早中期,賞石已經有木座之置了。
  • 上海博物館調整今年展覽計劃:三大特展延期,五個特展即將登場
    春色好景正當時,上海博物館已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為響應觀眾們的觀展需求,上海博物館特將「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延期至4月5日,「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延期至3月22日,與生肖文化有關的「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則延期至3月29
  • 故宮首次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治平帖》等精品亮相
    故宮首次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 《治平帖》等精品亮相 2020-08-31 12:44:439月1日起將亮相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包括蘇軾最早的書法作品之一《治平帖》、首次面世的明代畫家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等精品。
  • 一瞬籤名陸樹銘親筆籤名正式籤約 國內首次三國主題收藏
    自從人類產生以來,文化就與之相伴,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大眾消費的偏好逐步趨向精神文化的層面。據悉,一瞬籤名品牌非常推崇中國文化,想做一些中國才有的東西,基於關羽這個角色在中國的特殊地位,一瞬籤名直接與陸樹銘正式籤約,並將籤名物品作為正規商品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