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博物館推出了一場「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大型公立博物館舉辦此類的主題展非常稀見。這是疫情爆發後上博開幕的首個展覽,因受疫情影響,本次展覽較原定計劃略有延遲,但仍趕在「五一」之前得以與觀眾見面。
本展覽展出了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70多件文房供石,另遴選出上博舊藏清代高鳳翰銘「小方壺」供石1件,以及與賞石主題相關的館藏繪畫5件,包括了陳洪綬、藍瑛、惲壽平、吳湖帆等歷代名家的畫石真跡,以饗觀眾。
圖說:「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上博開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天地至精之氣」坐生清思
特展入口處的多媒體投影時晴時雨、泉水清冽,遊魚形影綽綽,配上清幽雅致的古琴曲,為觀眾在博物館中營造了移步賞石、千秋如對的意境空間。引宋代孔傳《雲林石譜》名句為展覽開篇:「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狀為奇怪……雖一拳之多,而能蘊千巖之秀,大可列於園館,小或置於几案,坐生清思。」
何為供石?施遠表示,「供石」者,清供之石也,其名大約來自於蘇軾詩文中的「石供」一語(如「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供」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陳設,一個是「供給」。所以文人在書齋中陳設的石頭,其所供養的對象是一顆文心。
在家學薰陶之下,胡可敏醉心收藏和研究中國傳統文房供石。捐贈中不乏硯山絕妙之品,硯山是中國早期文房供石代表品類,被視作縮小的自然山巒。文人在書房坐觀研山而神遊「峰巒洞穴」、「疊嶂層巒」之境,正如白居易《太湖石記》所述其樂:「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與文人賞山水畫之時臥遊抒懷同出一轍。
圖說:「赤峰映池紅」研山 (紅絲石)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欣賞天然石的審美傳統,陳列於書房雅閣的文房供石更為歷代文人士大夫階層所青睞。是博大精深的賞石文化中的經典與精華。
多年珍藏慨然捐贈上博
旅美賞石收藏家胡可敏承襲家學,長期致力於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與宣傳,對中國賞石文化在當代西方的傳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胡可敏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1982年旅居美國。父親胡兆康曾是滬上知名的古董商、供石收藏家,1994年將珍藏的76件供石捐贈給上海南翔古猗園。2018年,胡可敏慨然決定從其收藏中挑選精品捐贈上海博物館,支持上博在中國傳統文人藝術方面的研究與展示。
本次展覽沒有舉行開幕式,捐贈人胡可敏通過網際網路隔空致意:「『高齋雋友』是中國主要博物館第一次舉辦的傳統文房供石為主題的展覽。我很為這批供石高興。這些被歷代文人視為『雋友』或『亦師亦友』、傳承了幾代人的供石將在上博展示給上海觀眾。我了解中國目前存世的古石並不多,所以一直想把這些古石留在中國。」
圖說:胡可敏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批文房供石以傳世古石為主,不僅有靈璧、太湖、崑山、英德等經典石種,也包括多種地方石種和陶、銅、玉、木等其他材質的仿石清供,一些供石上還有前人題刻,多有原配或舊配座架,極富研究和鑑賞價值。
有「功用」的宜男石
在這次的展覽中有一件被單獨陳列的重頭展品,雖然它並不是靈璧、太湖、昆、英「四大名石」,但因為有著近千年清晰的傳承記錄。宋代王定國,元代張養浩,明代王象春、孫承澤等名人雅士為此石所作的題詠詩文而讓它顯得與眾不同。這方傳為漢武帝時開掘昆明池所出的「昆明石」,它能庇佑收藏者家族裡誕生男娃,得名「宜男石」。
圖說:昆明石(宜男石)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主任施遠介紹,這塊石頭傳說是漢武帝當年在長安挖昆明池練水軍時挖出來的兩塊石頭之一,當時一塊雄石、一塊雌石,如今只傳下這塊雄石。這些傳說都來自淄川李氏家族的《李氏總譜》,上面記載了從宋代到明清一些名人為這塊石頭題詠的詩文。歷代名人的詩文是清代中期才抄錄到《李氏家譜》上的,而這塊石頭也是和《李氏家譜》一塊兒出現的,記錄了這塊石頭的傳說。
中國人把供石作為審美對象,是從晚唐五代才開始的,如果它是漢代石頭,能流傳下來,當時一定不是因為審美原因。古代中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國家,男孩不僅是主要勞動力,而且家族靠男孩傳宗接代。所以這方被迷信為可以得子的「宜男石」是千金難買的傳家寶。
殊途同歸與小方壺共處一室
同時,上海博物館亦拿出的一方館藏清高鳳翰銘「小方壺」供石加入胡可敏的捐贈展覽,共襄盛舉。這是一方有來歷的石頭,受收藏家錢鏡塘、王一平遞藏,書畫名家吳湖帆為之配畫,後一起入藏了上海博物館。巧合的是,這方供石亦曾是胡可敏當年苦心求購的名石,卻遭到了主人的拒絕。據悉,胡可敏捐贈藏石時,亦感慨上博的這塊「小方壺」供石館藏,十分願意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藏品與這件名器合藏一處。
圖說:高鳳瀚銘「小方壺」石 (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件「小方壺」供石是由收藏家王一平於1998年連同吳湖帆為供石所繪配畫《宋坑小方壺石圖軸》一同捐贈給上博的。「宋坑小方壺」出於東海水中,又稱「嶗山海底玉」,通體黝黑泛綠,造型有致,為高鳳翰舊物,近代經錢鏡塘、王一平遞藏,石上和底座分別有高鳳翰、吳湖帆題銘。
王一平之子王時駟介紹,1998年下半年,前來求購的胡可敏坐下寒暄了幾句就直奔主題,出價5萬美元要購買坑小方壺。胡說:「王書記,這位收藏家已經快70歲了,還有心臟病,世界上能出5萬美元買一塊石頭的人不會超過三四個,如果他去世了,不會再有人出這麼高價錢來買一塊石頭。」 在王時駟記憶裡,父親王一平拒絕胡可敏求購之後,隔天即致電上博,要求捐贈。「父親1998年對小方壺供石的捐贈好像是一次突發的激情行為,很少見。我明白是胡可敏的那番話觸動了父親在收藏方面的底線,即收藏不能以金錢利益為目的。」
王一平先生當年因為拒絕胡可敏求購小方壺供石而突發的激情捐贈,也是上博這一賞石展的緣起之一。此次展覽,這一供石與胡可敏的捐贈殊途同歸,共同呈現於上海博物館的展廳,不失為一段收藏佳話。(新民晚報記者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