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 ▏石痴張毅的雲林山房

2021-02-17 收藏閣

中國賞石文化由來甚久,宋代便誕生《雲林石譜》這樣的賞石專著,蘇東坡寫石畫石,米癲玩石成痴,皇帝宋徽宗更是搬弄了花石綱的是非。文人的眼中,石頭變化無端,氣象萬千,「百仞一拳,千裡一瞬,坐而得之」;三山五嶽、百洞千壑,近在咫尺。賞石並非對美好形象的簡單觀覽,更是中國文人的一條精神通道———他們以美的意識來審視自然造物,靜觀自得,並反饋到自己內心,涵養一份精神一種情趣,尋覓一段屬於自身的人生哲思和境界升華。


張毅和他收藏的巨型太湖石

新區銅墩路,一條不知名的道,兩側是林立的廠房,其中一家卻別有洞天。那是張毅的雲林山房賞石藝術館。十年前張毅甫過而立之年,啟程石頭的玩藏,起初是淺層面的購買,隨後漸漸入港,對房子車子沒了興致,卻對那些靈動的石頭欲罷不能。十年,藝術館和倉庫內積聚的石頭已達數萬件之巨,但他說,最可貴的還是收藏過程得來的感悟,提升了他的眼界和境界。玩石者說,玩石者悅。



第一步:喜歡,覺得石頭好玩,並隔三差五開始收集。起初買些便宜的石頭,覺得物有所值———當時石頭確實還挺便宜的。  第二步:有意識地收藏,兼顧品種和質量,漸漸成了規模,檔次也在提升。  第三步:賞石審美的學習。聽老師和前輩的教導,閱讀各種賞石的書籍,奔波於各地奇石市場,提高自己審美能力和判斷能力。  第四步:賞石文化的學習。在收藏和學習過程中,領悟到賞石是門文化。譬如關於蘇州的賞石文化:蘇州是賞石重鎮,早在唐代白居易便寫下《太湖石記》,宋代的花石綱更記錄了太湖石的顛沛流離,明代蘇州文人賞石亦蔚為大觀; 再比如古代四大名石中,蘇州的太湖石和昆石佔了半壁江山。蘇州深厚的賞石文化底蘊,激發了張毅在當代推廣賞石文化的決心。  第五步:拓展賞石文化的外延,發現賞石不是孤立的,它本身是一門陳設藝術,可與各種擺設結合,可與古玩結合,可與園林結合,可與環境藝術結合……  第六步:感悟到賞石收藏是一門綜合性的文化事業,要做好它,需要有更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感覺,需要深入,需要積累,需要不斷學習。張毅說,起初以為自己很有些眼光了,但如今想來只是摸到了這個門而已,要想真正深入,還得再花十年工夫!


玲瓏




義的太湖石來自蘇州太湖,而廣義範圍、質地相近的太湖石則產自國內多個地區。張毅廠子裡有三塊巨形太湖石,形體碩大造型雅致,令人嘖嘖稱奇,其中一件產自山東,高達7米,卻仍有瘦漏透皺之姿,見者無不讚嘆。「當初可不是這個模樣!」張毅說,石頭最早是橫陳在地上的,起初看來根本感覺不到如許風情,直到給它安了石座,豎立起來,這件太湖石才以最美的方式呈現。「把一塊橫著的石頭豎起來,這個簡單的行為,就是藝術!」張毅說,一塊石頭,角度的改變,方向的調整,無不包含著收藏家的「藝術」和「創作」。  張毅玩石不多久,就發現石頭無座,難以彰顯其美。七年前,他請來5個木工師傅,專職給他的石頭配底座。起先的底座來自模仿,但隨著認識深入,張毅發現這樣的座子並無太多可取之處,便聘請來更高水準的木工師傅,還在座子上加入了自己的設計和想法。七年來,張毅投入在石頭座子上的成本,包括木料以及師傅的工價,已然用度不菲。但做座子這門藝術,他還在嘗試和深入中……  古今繪畫不乏石頭的佳構,於是張毅又與畫家交流,收藏了畫家的不少畫石之作……  石頭是造型藝術,石頭是種美學,張毅又對古今雕塑有了興趣……  張毅發現,要玩好石頭,要懂得石頭,真得是個藝術家!真是路漫漫啊,他說自己正努力朝著這個方向走。


如花綻放



現代風

入賞石市場的石頭,可謂不可勝數。有傳統型的,如太湖石靈璧石昆石英石,也有現代趣味的各類水石沙漠石,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有的要常撫摸,有的得罩起來把灰塵隔開,有的應該日曬雨淋,有的甚至要用茶葉去滋養……  琳琅滿目的石頭,一塊塊收進門。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不管天南海北,看到喜歡的就想羅至身邊。這樣的過程,難免走過眼,上過當,吃過虧。  張毅覺得自己有著很好的收藏條件:資金不是最充裕的,但不著意於個人享受,不圖好房好車,敢於大量投放於購石,;而且有時間,有精力,能夠四處跑動;另外就是肯學習,認真看書,經常向高手請教。  還有一個好心態,就是不怕吃虧不怕上當。有時候石頭才買來,就發現吃虧了,但眼界因此也提高了,所以並不後悔。恰恰就是這樣的吃虧,加深了印象,讓他對石頭的理解得以精進。而且,因這敢於購買的吃虧精神,張毅嘗了不少甜頭,買到了一些被他人忽視的好石頭。  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尋尋覓覓,有時候還要彎彎曲曲。是什麼讓他如此執著?只能說:此中自有樂地。

看看他的藏石規模,單是雲林山房展館就分了這麼多個廳!


蘇式廳


山水廳


科普廳


几案石廳


底座間


山水間











█其實好石頭是不缺的,缺的是發現好石頭的眼光。


█賞石有所謂的「像」,許多人喜歡說這個石頭像什麼、有幾分像;但賞石的「像」並非簡單的象形,而是追求一種精氣神,神似和意境才是更高層面的「像」。

相關焦點

  • 揚州何園片石山房重修30年,一組老照片揭開多個秘密
    向家富 攝  過石屋,向東「山石蜿蜒,下構洞曲,幽邃深杳,運石渾成」。張玉順說,片石山房假山,從西首的主峰到東山,「石濤遺蹟」不少,而且從西向東都有徑可走,只是考慮到安全原因而封閉了。向家富 攝  順著山徑,登上東山的山頂,有一塊平地。這塊平地所在地,據陳從周考證,有「山上建築」。張玉順說,片石山房在重修時,也復建過建築,只不過後來損壞了。  東山還有一棵五針松,蒼翠挺拔,樹下有古樹名木保護牌,牌上標註樹齡為340歲。
  • 上博賞石展捐贈者自述:20多年來的追石識石與藏石之路
    此次展覽緣於長期致力於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與宣傳的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的一批供石捐贈。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藏石自述文章分「研山集」、「追尋青州石」、「昆明石記」、「古石識別與欣賞」 四個部分來記述其20餘年間的一些藏石經歷與體悟。胡可敏女士2018年向上博捐贈藏石時曾感慨:「中國這麼多家博物館,只有上海博物館,一直在收藏和宣傳文房供石!」
  • 每日一畫 | 紫芝山房圖
    元   倪瓚   紫芝山房圖紙本   水墨   縱80.5釐米   橫34.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片石山房 | 揚州
    五月初六,端午後一天,夕月,螳螂生遊園記十三「片石山房」位於揚州老東城(新城)花園巷內,現在屬於著名的何園(原寄嘯山莊)的一部分,順著何園的導遊路線行進到東南角出口旁,就是片石山房的入口了。江南的糧食、絲綢、茶葉,黃山、太湖等地的花石綱,甚至沿長江而下的西南諸省的楠木,都會在這裡中轉運往北方的帝都,更不用說以鹽業為代表的初級工商業的集散了。
  • 迴廊花窗水心亭,片石山房何園行——遊揚州何園
    入東門一塊 太湖 石擺在院中, 太湖 石是 中國 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以「皺、漏、瘦、透」之美著稱,彰顯著主人高貴的身份。太湖 石後即牡丹廳,其山牆上嵌有「風吹牡丹」的磚雕,上刻牡 丹鳳 凰等吉祥圖案,刻工精緻細膩。是楊州磚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船廳後側風火牆有一座貼壁假山約60餘米,這座貼壁山在 江南 園林中也富有盛名。叫楊派貼壁山。
  • 雲講壇 ▏《山知道》——世界邊緣藏北無人區的行走
    由大北線串連起來的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象雄文明、古格王朝、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羌塘無人區、藏北大湖區、可可西裡無人區……令許多人神魂顛倒,但又因其高遠和各種不確定的風險,至今涉足者寥寥。本期太圖「雲講壇」,邀請山西省作協會員、《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和撰稿人、紀錄片導演、邊緣行走者裴黎光先生,為大家講述《山知道》——世界邊緣藏北無人區的行走。
  • 平陽水頭有「第一山房」,你知道嗎?藏在深山!
    乾隆三十二年(1767),北港(水頭)紳士施廷東,控告外來僧人侵佔水頭安境寺寺產以及「第一山房」房產田地。第一山房正向有安境禪堂。乾隆三年(1738)颱風經過水頭,安境禪堂和第一山房均遭毀滅性破壞。此後,寺田被僧敗光,寺院廢棄、寺僧外逸。貢生方步青等捐資贖田二十八畝,重建山房和寺院,並禮請僧人祖蓮住持安境寺。寺院主持經三傳,剩下一位年僅十二歲名叫文亮的小僧。
  • 食養山房【美食篇】
    快速關注點擊藍色↑↑↑樂其滙關注即可,歡迎轉載分享微信ID: leqihui1111 聞名''食養山房''非常久了,一直聽聞要到食養山房用餐必需二至三個月前事先預約訂位,從來不打廣告的食養山房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 與石結緣!浮梁縣「石痴」吳東方的精彩「石頭夢」
    這個「石窟」的主人就是奇石收藏愛好者,人稱「石痴」的縣城居民吳東方。吳東方今年56歲,一直從事廣告裝潢工作,從小對書畫、奇石、蘭花藝術感興趣。他在查閱書籍、上網搜索奇石收藏知識和看電視《收藏》節目時了解到,奇石是大千世界的縮影,它是一部浩瀚的天書,記載了自然史的滄桑變故,社會史的波瀾沉浮。
  • 石有萬象,山澗青峰逸雲林,布衣禪心攬琴月.
    作品簡介         作品名稱:《雲林布衣》尺寸:54*35*18cm石種:金沙江水衝畫面石產地:雲南金沙江作品人:陳榮家聯繫電話:13578085731其題名「雲林布衣」也亦同主體意境高度相符,並且富有東方哲學觀,雲林指雲霧高山,而布衣,狹義講是指普通老百姓,廣義上講卻是指僧家、道家、儒家、法家中看透玄世的智慧者,其實在中國古代即把「布衣」的現世觀智慧通過「布袋和尚」的傳說映射出來了。「布袋」即「布衣」。
  • 金馬獎導演張毅辭世,享壽69歲
    臺灣金馬獎導演、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日前傳出因心臟手術後輸血感染病危,琉璃工房臉書今天發布重大訊指出,「親愛的工房朋友們,我們敬愛的大家長張毅已於11月1日清晨在妻子楊惠姍、女兒張源,及家人們的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年69歲。楊惠姍感謝這幾日來自全球各地朋友的關心集氣與助念,後續相關事宜安排處理中。」
  • 30年琉璃路:楊惠姍堅定,張毅執著
    「那是滿坑滿谷的挫折」  本來是張毅主講,向來「惜語如金」的楊惠姍突然打開話匣子、欲罷不能,被張毅嘲笑「要講到今天所有人回不了家」,原因是被問到30年遇到的挫折。  楊惠姍說,「那是滿坑滿谷的挫折。」琉璃工房起步的前3年半,幾乎就是在一爐爐燒壞的琉璃中度過的。失敗的作品就暫時丟在工廠後方,形成一個高高的「琉璃冢」。
  • 一頁 | 雲林
    地處嘉南平原,以養殖漁業和豐碩的農產為雲林最傲人的資源。雲林外海自古便是優良的漁場,如今沿岸地區養殖魚業發達。全縣交通方便,橫跨濁水溪的西螺大橋和中沙大橋是縱貫鐵路和南北高速公路上最長的大橋。不想待在家發慌卻又不知該帶家人去哪?以下七個雲林必遊景點,直接填滿空檔不無聊!
  • 【春芽】曬石會藏友精品藏石
    是我國傳統的觀賞石之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作為貢品了。它漆黑如墨,也有灰黑、淺灰、赭綠等色。石質堅硬素雅,色澤美觀。更奇的是擊之靈璧石做的磐。「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秀潤四時嵐崗翠,寶落世間何巍巍」,這是一首宋代人讚美靈璧石的詩。靈璧石之美為古今名人喜愛,至今仍是藏石愛好者搜集的對象。
  • 竹 與 石
    元 顧安 幽篁秀石圖 立軸 絹本 墨筆 縱184釐米 橫10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 王蒙 竹石圖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77.2釐米 橫27釐米 蘇州博物館藏明 沈貞 竹爐山房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115.5釐米 橫35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 導演張毅因病辭世
    本報訊(記者 肖揚)11月1日,著名導演張毅去世,享年69歲。張毅旗下琉璃工房發訃告寫道:「各位朋友,我們敬愛的創辦人張毅先生在家人們的陪伴下於11月1日清晨安詳辭世,享年69歲。張毅先生和楊惠姍女士自1987年創立琉璃工房以來,始終堅持東方哲思的創作語言……未來,我們將立基在張毅先生為琉璃工房所建立的一切,並在楊惠姍董事長的帶領下,持續向前邁進。」
  • 血染戰衣鑄忠誠——記安遠縣公安局民警張毅
    從左邊展開包抄、上前抓捕的張毅不幸被撞倒捲入車底,歹徒藉助道路下坡,加大油門強行前衝,碾軋拖行張毅30多米,將其從車底甩出後逃離現場。張毅倒在血泊中,戰友將身負重傷的他抬上車,緊急送往安遠縣人民醫院搶救。  「當時路面上都是血和帶血的頭髮絲,沒想到兇殘的歹徒竟然駕車從張毅的身上碾軋過去。」回想起戰友慘遭毒手的情景,董鵬飛對兇徒的憤怒之情溢於言表。
  • 「桐」與「石」(下)
    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海棠蛺蝶圖頁》,人們會注意到風從畫面左側吹來,使花葉發生的卷轉,這一瞬間,被畫家準確的捕捉到。南宋 佚名 《海棠蛺蝶圖頁》故宮博物院藏有了對植物生動的寫照,又有美好的意義被賦予其上。
  • 得石者福,玩石者樂!
    ,緣人遇之、賞之、藏之一石之間,藏著世事乾坤!米芾拜石北宋書法家米芾也是一代「石痴」見石感動跪拜,稱兄道弟他覓得研山奇石後竟愛不釋手到「抱之眠三日」的地步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曾特作 美石若來得太輕巧也不會有感情藏石賞石的一切樂趣應該來源於閒暇時的拾石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