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堅持努力學習,事情就能成功。
唐朝著名的「詩仙」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有名的詩。其實他小時候並不是「學霸」,不喜歡念書,常常曠課逃學,到街上去閒逛玩耍。
有一天早上起,暖和的陽光照到身上暖洋洋,歡快的小鳥嘰嘰喳喳地唱著歌,隨風搖擺的花草仿佛跳著舞,眼前的美景使李白感嘆不已,「對於我來說,這麼好的天氣,該是玩耍的好時光啊,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這樣想著,李白就又沒有到學堂裡去上學,跑到街上東逛逛,西看看,不知不覺就跑到了城外。
眼前的茅草屋已經有些破舊了,破茅屋的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一塊大磨刀石旁邊放著一盆水,老婆婆正彎著腰,用力磨著一根棍子粗的鐵杵。好奇的李白走過去,問道:「老婆婆,您在做什麼呀?」
「我想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根繡花針,這樣用針的時候就不用買了。」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細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這根鐵杵有這麼粗,什麼時候才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都這麼大了呀?」李白有些不理解。
「只要我天天磨,一直磨下去,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看看鐵杵,在盆裡舀了一些水,澆在磨刀石上,又埋頭磨起鐵杵來。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老婆婆的話讓李白感到羞愧萬分,想想自己每天浪費了多少時間啊,他回去之後,再也沒有逃過學,學習也非常用功刻苦,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