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增長了100多倍,糧價漲了不到10倍。保糧食供給和保農民收益,兩頭都要兼顧,不然會「穀賤傷農不種糧」。
01終於有人這樣說了!
十多年前,1毛錢可以買15個糖的時候,一斤小麥的價格是一塊出頭;
現在,1毛錢再也買不了一顆糖的時候,一斤小麥還是一塊出頭。
社會在發展,物價在上漲,農民種的糧食,花了一年四季的功夫,攤上人力物力,攤上時間,如此付出的糧食卻依舊如此,價格依舊,農民的心涼了,但是又有什麼辦法。
相對於物價上漲而言,糧食的價格是一直下跌的,雖然就面值而言並未變化。曾經農民可以種地自給自足,靠著一畝三分地能滿足自家的開支。但是現在不行了,種地,賣糧食能賣幾個錢,生一場病,這一料莊稼是不是就白種了?
02糧價沒漲,農民只能出去打工
農村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殘,他們,種不了地。越來越多的人青壯年出去打工,慢慢地,覺得種地耽擱的時間,還不如打工掙得多,也就讓良田荒廢了,農民看不到希望。自己吃的糧食可以買,種那麼多花時間、花錢、還賣不上價,那農民還種它幹啥呢?
03漲價一般來說是讓人不快的事,但糧價上漲應該是個利好消息!
如果要問過去幾十年內什麼東西的價格上漲最慢且幅度最低?大家認為是什麼呢?估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我的答案是糧食。不管你信不信,我都認為過去這些年裡糧食價格上漲始終是最慢的,也是漲幅最低的,可以說已經低到讓很多農民無利可圖了!
04「穀賤傷農不種糧」的現象長期存在,糧價合理上漲能根本性解決嗎
目前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高位增產,預計平均畝產提高近2公斤,總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000億斤的水平上。 糧食豐收了,農民更關心能否賣個好價錢?目前糧價總體還是偏低的。
糧價一直是農民種植糧食的一塊心頭病,因為近幾年來農資和人工費,機械費用都有一定的漲幅,但是糧食價格卻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線並沒有太大的波動。
所以對很多糧農的積極性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現在在農村中各處耕地拋荒,農田種樹等現象是比較普遍的。
糧食收購價略微偏低,中間環節利潤略微偏高是傷農的一大原因;大型農場化規模化還未普及是另一大因素,量起來了,利潤少些,總利潤還是不少的。
例如種水果,被收購價格低得離譜,而城市水果店商場超市價格又貴,中間環節的大資本吃了不少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