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價格持續低迷,導致農民種糧意願不高!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糧食安全得到保證?讓糧食價格更理想是唯一出路!】
糧食安全不容忽視!
最近在糧食品類中,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大豆價格漲幅也不小。但是其他品類的糧食則仍然沒有起色。總的來說,現在我國農民種糧的效益是比較低的,有的甚至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但是,糧食安全卻不容忽視,我們人口基數巨大,需要消耗的口糧絕不是個小數目!因為農民種糧意願不強,現在很多耕地非糧化甚至拋荒的現象很多。雖然糧食產量連年豐收,但是氣候條件的不確定性以及現在世界的疫情都可能引起新的糧食供應問題。任何歷史時期,搞好糧食生產都不容懈怠!
糧價持續低迷的關鍵原因
我國近幾十年來糧食價格持續低迷,這讓相當一部分農民勞動力離開農村,脫離農業。為什麼一方面講農業和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卻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呢?
糧食長期保持低價,首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只有釋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才能確保我國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工廠!
其次,低位徘徊的糧價大大降低了居民消費支出和勞動力成本,這是保持社會物價水平在低位運行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提供條件。
另外,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市場對外開放,而且農產品市場已經度過了保護期,世界更有競爭力的農產品開始在我國大行其道,這我壓制我國農作物價格起到了關鍵作用。
而這次疫情影響下,各國開始封閉市場,減少甚至禁止糧食對外出口,這相應地使世界市場糧食價格大幅度攀升!這也印證了當前我國玉米及大豆價格異於其他品類出現明顯上漲,因為當前我國農產品進口品類中,關鍵就是作為飼料糧的玉米和作為油料的大豆;而像稻米、麵粉等主糧我國則是以自給自足為主,因此受國際影響不明顯,仍然在宏觀調控下保持價格穩定,有時候甚至還能逆勢下挫!
讓農民有效益的糧價是其種糧意願的關鍵!
農民為什麼要種糧?我想,除了自己家庭的食物需要外,還應該是一個家庭收入來源。畢竟如果農民是一份職業的話,那農業就是他們的工作。如果從事一項工作不能帶來收入,我想,除了那些實習生,沒人願意堅守這樣的崗位的。
如果要讓農業這樣的工作能為農民帶來收入,則需要他們生產的產品能夠產生利潤,也就是賣個適當的價錢。顯然,現在糧食類的農產品沒有達到這個產生利潤的價格。
因為我國和西方國情不同,廣大的農戶都不可能分配到足夠的土地,那有限的土地所能產出的農產品總量就相當有限!莫說當前糧食沒有更高的價格,就即使高出世界市場不少,單個家庭的農產品總量所能獲得的收入仍然有限。
所以,如果希望我國的農業能夠真正成為農民的工作,那落腳點需要我們的農產品要高出世界市場幾倍甚至更多倍!
生態農業或可迎來我國農業的春天
就是同樣的價格,世界農產品都在想方設法向我國銷售,如果國內出現高出幾倍、幾十倍的價格,那形成的巨大虹吸效應不把世界農產品悉數引來才怪!
這似乎是個兩難的抉擇。但是,我仍然認為還是有探討的空間。要實現我國的農產品價格高出世界水平幾倍、甚至幾十倍,還能夠做到我們的市場願意接受還不與世界相關產品混淆,這就需要一種差異化的農業產業方式,那就是生態農業方向。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交界處,有個現象,就是兩種海水顏色不同,因此在兩大洋處形成了一個涇渭分明的分界線。同樣是海水,還沒有物理容器隔離的情況下,居然就有這樣的互不滲透,簡直就是奇蹟!如果將來我國農業的生態農產品能夠做到與國際進口的農產品通過一種機制自然而然地在市場出現涇渭分明,那只要我國市民養成消費國內生態農產品的習慣,就能形成一個在世界市場自由化的情況下,我國生態農業的產品能夠保持更高的價格。
當然,在這個消費習慣的培養上還會有一個過程,當前不少人甚至在崇洋媚外的心理之下,還將進口視為高端。將這個觀念徹底改變,讓全社會普遍重視農產品健康以及自己生存環境的健康,而生態農業正是用生態環保的方式進行的農業生產,不僅能確保產品的健康,還能做到對環境的和諧。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必然會重視也認同的。
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態農產品就能實現優質優價,我們農民所從事的農業就真能成為完全養家餬口的職業了!歡迎不同意見留言討論,感謝您的閱讀點讚、收藏轉發,更多內容請關注「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