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體市場環境不同往年,在整體經濟變化較大的情況下,有人虧得血本無歸,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市場行情飄忽不定,惹來萬家歡喜萬家愁。在農作物市場中,不少農產品的價格高居不下,一些農戶也不急不躁,手中囤有不少餘糧,靜待市場波動。本篇內容為大家做一個推斷,2021年糧價是否會大變天?價格是否還會大幅上漲?
以玉米和大豆為例,玉米價格一直持續上漲,農民手中的本土玉米存儲量充沛,成交量也已經超過90%,雖然現在仍然有大量國外玉米進口,導致市場上價格存在一定程度的壓迫,但根據行情來看,國內農戶並未受到進口玉米的衝擊,農戶仍然能夠將手中存糧順利出售,到了2021年,農戶繼續種植玉米,玉米價格大跌的可能性也不大。
對未來玉米市場而言,把價格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的並非農戶本人,基本是貿易商和用糧企業在操控。東北地區是玉米的主產地,目前價格已經漲至該階段的制高點,價格區間在2500~2600元/噸,再次大漲的後勁不足,不少貿易商將玉米留存,以待年後市場,這也就意味著年底價格會進一步夯實,不少農戶手中仍儲存玉米,靜待玉米價格的下一波增長。
豆類市場的運行也相對平穩,不會有大跌大漲的情況出現,目前,大豆的最大「敵人」還是進口糧,隨著國外大豆的不斷湧入,對國內的大豆價格勢必會造成一定的衝擊,價格漲幅也不會有多少上升空間,國外低廉的大豆價格也導致本土大豆未來的價格走勢不會高漲。對於惜糧惜售的農戶,如果想將手中存儲的大豆進行售賣,可以選擇在近兩個月內拋售出去。及時出售,切勿貪多,一旦價格降下來,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隨著玉米、大豆的大量湧入市場,飼料企業的運作也趨於平穩。由於生豬價格持續高漲,農戶對生豬養殖逐漸恢復信心。目前,全國的生豬存欄已經達到了3.87億頭,比上一年增加了近90%。隨著生豬生產能力的恢復,在飼料方面需求也有所上升,由此也會繼續帶動玉米大豆的需求,糧價預計仍然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糧食價格的波動屬於市場經濟的一種正常現象,通常在可控範圍之內,價格上不會出現暴漲和暴跌的情況,類似豬肉從10元一斤飆升至25元一斤的情況,應該不會在糧食中出現。畢竟民以食為天,糧食價格的高低牽動的整個市場的運行,還牽動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穩定糧價是一種重要的調控手段,由於世界性範圍疫情的蔓延,我國進口的糧食數量可能會減少,市場上售賣的糧價會有小幅的波動性上漲,但對於農戶自身而言,及時銷售,減少負擔才是良策,期盼大幅度漲價,可能只會是空歡喜。
俗話說「穀貴餓農,穀賤傷農」。糧價牽動著每一個老百姓的心,當前糧價出現部分上漲對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升種糧意願,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帶動產量增加,可以有效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但是,糧價的上漲幅度過高,也會影響收入較低的百姓,導致食品出現安全危機。
另外,以糧食為主要加工產品的企業、飼料企業,也會受到生產成本的衝擊,不得不提高自家產品價格。令人擔憂的是,糧價上漲,牽一髮而動全身,直接導致市場中各種產品成本提升,也會增加通貨膨脹的管理難度。
從目前形勢來看,我國糧食處於豐收之年,庫存量殷實,供給無後患,糧價大幅上漲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到了後期,玉米大豆價格上漲也缺乏後勁,糧價波動屬正常的市場波動,不必過緊張。
在我國糧食生產經歷了一系列的颱風、草地貪夜蛾等考驗之後,能夠得以再次碩果連連,實屬不易,這為我們的市場供銷平衡,打下了很堅實的物質基礎。當下,國際形勢也有所改善,格局整體較為寬鬆,玉米及豆類等的替代品不斷進口,這也及時填補了國內空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