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谷文昌和農民兄弟的「樹緣」(報告文學)

2021-01-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中國故事】 

  作者:鍾兆雲(福建省作協副主席)

  「天涯海之角,有一個美麗的東山島,每一縷爐香都是傳說,每一處景點都是民謠……」一曲《美麗的東山島》,讓人們沉浸在海島美麗的童話世界中時,有幾人能想到東山的「古早味」?

  福建海島東山一處早就只剩殘垣斷壁的房子,就流溢著這樣的「古早味」。這裡不曾出王侯將相,也不是名人故居,何以還在吸引人們參觀?是因為這裡60年前曾住過優秀的共產黨員幹部、縣委書記谷文昌嗎?不,這樣的認識太狹隘。這裡流傳著當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呢,這裡能讓繼往開來的官員們在反思「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時來個自問自答呢。

  這裡是方圓數公裡最赤貧的農家,是什麼吸引縣委書記經常光臨?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如何成為縣委書記的知音?

插圖:郭紅松

  谷文昌把一包沉甸甸的東西交到蔡海福手中,一臉的鄭重,如同交託稀世珍寶  

  1950年5月隨軍渡海解放東山島後,谷文昌從基層一直幹到縣委書記,這位南下幹部像「種子」一樣在這個荒島上生根開花。他下鄉調研,絕不是浮光掠影轉一轉,蜻蜓點水走過場,幾乎都要住下來,短則一二天,長則半月。他自定的目標是每次至少要交三個朋友:一個老貧農,一個隊長,一個困難農民。全縣400多名生產隊長,他能叫上大半以上的名姓,一時半刻記不起的也基本「混」成了熟臉。那時沒微信,但他的朋友圈裡大多數都是這三種類型的朋友,其中一個叫蔡海福的貧困農民,最是聯繫密切。

  他們相識於1958年春天的一次災後。解放初期,東山縣一年中有150多天刮六級以上大風。那天,風沙又一次清洗了陳城公社湖塘大隊,第一時間趕來視察災情並立志要改變現狀的谷文昌,在問計防風治沙的方法時,聽說了社員蔡海福在沙灘上帶土種植西瓜獲得成功的消息,馬上登門拜訪。此時,他在這個「沙灘無草光溜溜,風沙無情田屋休」的荒島上領導植樹造林,已歷經六七次的失敗,仍在屢敗屢戰!

  聽說來者乃縣裡最大的官,農民一時的緊張和不知所措可想而知。但眼前這位離得很近的「大官」衣著樸素,臉龐清瘦黝黑,額寬顴聳,眼眶微陷,實在看不出與農民有何兩樣,他笑容可掬,講話親切和氣,一聲「老哥你好啊,飯吃了嗎」,連同隨後遞上的煙,讓蔡海福一身緊張慢慢放鬆下來。一通交談,谷文昌喜歡上了這位大他兩歲、性格爽直、吃苦耐勞、技術好本領強的農民。

  其時,南下幹部們進島遇上的第一個大難題是語言不通,交流不暢,和百姓交談猶如鴨子聽雷公。谷文昌提出:少說多做,少辯解多鞠躬多微笑,以實際行動讓百姓了解和相信黨的政策,在交流中學聽學說閩南話。這麼些年來,河南口音濃重的他就這樣以身作則,絞盡腦汁地掌握了當地一些日常用語,在以民為師的溝通中順暢多了。

  蔡海福只當縣委書記純粹路過,禮節性做客,豈料書記每每下鄉到湖塘村一帶,都少不得上門聊天。兩人一同抽著自卷的土煙,談論起植樹育苗來就沒個完,還經常捲起褲腳,一起探風口、查沙源、找良策。

  一次,沙灘近旁似乎遺世而立的幾株苦楝樹吸引了谷文昌的眼光,他忍不住問:「老哥你說這苦楝樹真不能大面積種植?」

  「這苦楝樹一到秋冬就落葉,起不了擋風固沙作用,命也不長,六七年光景,種多了也是白搭。治沙不講方法不行。前年縣裡大建沙壩和防沙堤,顯然小看了東山的風沙,這風沙比老虎還兇,堤壩再高也能飛上去,能有多大效果?所以還是得種樹,得找到合適的樹種,得有專門的方法。」

  谷文昌深有感觸:「是啊,也怪我們當初沒多向老哥請教,勞民傷財了。」

  一路奔走,不覺暮靄沉沉,滿天的星星提著閃爍的小燈籠,在為摸黑而行的他們照明。

  谷文昌成了蔡家常客後,有時也留下吃便飯,番薯湯配鹹蘿蔔乾。他並不白吃,隔段時間就要給些糧票和錢,說是交夥食費,其實也是變相的接濟。如拒收,他就生氣:「你不收下,我今後就不來你家吃飯了!」

  他和蔡海福的話可真多啊,有時講得蔡海福的妻子女兒都熬不住了,滿天的星鬥在她們的眼前睡去又醒來。好幾次他們還同住一室,哪怕室內味道再不好,都不在乎。他們就這樣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一天,谷文昌把一包沉甸甸的東西交到蔡海福手中,一臉的鄭重,如同交託稀世珍寶。這是他派人從廣東電白縣帶回的木麻黃樹苗和種子,請蔡海福試種和育苗,並說:「澳角婦女說『好布自己織,好子自己生』,說得真對,想要好種就得自己培育,老哥,這回就看你的啦!」

  那時,地區和省裡頭都沒有什麼木麻黃種子,輾轉多地才求到,彌足珍貴。在植樹上已有過數次失敗的谷文昌,如此重託,寄予了多大的信任啊!蔡海福暗暗發誓,決不辜負。

  很快,蔡海福就在沙地上建起苗圃園,搭起簡易寮棚,平時就住在寮內。他真是拼了,為了育種沒日沒夜工作,好幾個冬天雨冷風大,還拉著妻子女兒和一排樹圍坐一起,吃飯時似乎都能聽見種子發芽的聲音。

  育種過程的漫長、寂寞與清苦,谷文昌心知肚明,所以不時過來陪同。每次見面,他們訴說的都不是彼此的艱難,只要一說起欣欣向榮的苗木,兩人眼裡就發起光來,照見了對方的心。他們都知道對方把心交給了樹林,交給了東山,一交就是一輩子。

  當沙地上冒出一片綠油油的樹苗時,谷文昌聞訊趕來,眉開眼笑:「老哥,你為東山造林立大功了!有了它們,不僅能生出千秋葉萬年根,還能讓這一帶荒島變得鬱鬱蔥蔥、山清水秀啊!」透過眼前的滾滾黃沙,他們似乎看見了綠洲。

  谷文昌和蔡海福一次次試種和觀察,一天雨後終於在幾處沙丘旁發現了又一個讓他們狂喜的奇蹟:厚厚的沙堆上挺直了一排嫩綠的生命,驕傲地伸展著一簇簇絲線般的針葉。原來木麻黃雖耐旱,卻又喜水,凡是雨天栽種的,兩三天就能生根!木麻黃紮根東山之謎,一點點揭開。

  湖塘村的幹部群眾問蔡海福:「老蔡,你與谷書記是什麼關係啊?」蔡海福爽朗回答:「我與谷書記結的是樹仔緣!」

  一天,谷文昌帶上剛好下鄉到陳城公社的妻子史英萍,一起來苗圃看望蔡海福。得知蔡海福獨生女蔡鳳娥已是公社的勞動能手,谷文昌高興地說:「老哥老嫂,只要你們同意,我們也把鳳娥當親閨女看,今天就認下了!」因家境貧寒從沒上過學的蔡鳳娥,從此對谷文昌夫婦以阿爸阿媽相稱。

  沙荒植樹,各地辦法不一。白埕大隊先打穴,然後挑來池塘泥,最後栽樹。這樣種樹大多能活,但費工,也沒那麼多池塘泥。比較來比較去,谷文昌還是覺得蔡海福創造的樹苗帶土之法最好,方便省事不說,幼苗還長得粗壯,移植後成活率也最高。

  蔡海福創造的沙地「帶土造林」經驗,被谷文昌推廣到了全縣。谷文昌帶頭,一次又一次,按照蔡海福的現場技術指導,先用泥漿包好樹根,然後放入挖好的坑內,再填上泥漿,用腳踩實,澆上水。

  這些留下了他們腳印的沙地上,種一株活一株,栽一片成一片,千年的沙荒慢慢有了生命的三魂七魄。

  「誰要傷一棵樹,就是傷我的胳膊;誰折斷一根樹枝,就是折我手指」

  小面積沙荒造林成功了,新的困難也殺將而來:種苗不足。大面積造林需要的種苗不能光伸手向上級等靠要,只能奮發圖強,排除萬難。組織社員到外地深山採摘種子;發動各隊自辦苗圃;甚至犧牲一點眼前利益,拿出些寶貴的耕地來育苗——在這當中,蔡海福創造了在沙地育苗、就地造林的「蔡氏經驗」,讓全縣植樹造林運動再沒有「斷片」之憂。

  湖塘村的苗圃基地走上正軌後,谷文昌深感蔡海福這個「土專家」負責敬業,徵得林業等部門同意,擢拔他為赤山林場林業隊長兼技術員。縣林業科有人大惑不解,這樣的大老粗能行嗎?谷文昌肯定地回答:「我了解老蔡,他在育苗造林方面是土專家。」

  木麻黃一旦成活,護理得當,就如雨後春筍般長得勤快,不過三四年就能初長成。谷文昌欣喜而呼:木麻黃就是東山人民的「生命林」,我們要像愛護孩子一樣愛護它。

  有幾次,谷文昌邀蔡海福隨同檢查,遇見歪倒的小樹就親手扶起,看到該剪的枝杈就用隨帶的剪刀隨手剪掉;遇見被人為折損的樹,他豈止是痛心疾首,往往還出離憤怒。木麻黃在這個外來的縣委書記眼裡,如同金枝玉葉啊!逢人就說:「誰要傷一棵樹,就是傷我的胳膊;誰折斷一根樹枝,就是折我手指。」世系東山人的蔡海福動容之中,能不愛樹如命!

  蔡海福完成使命回湖塘時,谷文昌塞給他一包餅乾。那天回到家,看到餅乾片在妻女嘴裡化盡,蔡海福的淚水溢出眼眶。老婆驚問咋了,他說:「我聽谷書記的通訊員說,這包餅乾買來後,他老婆孩子餓了,哪怕得水腫了,都沒得舔一口呢,倒叫我們家給分吃啦!」

  在植樹、護林上,谷文昌和蔡海福觀點近乎一致。合著蔡海福等人的建議,谷文昌提出各公社各大隊甚至各生產隊都要建立林業隊,隊員們專事造林、管林,享受平均工分。由此,62個林業隊漸次建起,護林員最多時高達1100多名。

  縣裡還專門下發紅頭文件,實行「護林有功者獎,毀林者賠償」的獎懲措施,種樹還要管樹在全縣上下形成共識:下雨就要冒雨種樹;天旱時幼樹不返青,哪怕頭頂烈日、磨破肩膀、細沙把腳燙得起泡,也要挑水澆樹;大風天氣要及時把吹歪了的樹扶正;肥料不足,就到海裡撈小魚小蝦積肥餵幼樹……那份愛樹之心,虔誠得恐怕樹神都要為之感動了。

  蔡海福也兼任林業隊長,不論颱風暴雨、天寒地凍還是夏日炎炎,他都提著馬燈或打著手電筒,整夜巡邏。耿直的他,不管逮著誰損公肥私,都要立即制止,或向上級報告。他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谷文昌不止一次說,東山的綠化,蔡海福功不可沒。面對慕名前來採訪的各路記者,谷文昌總是謙遜而中肯地說:「植樹造林好比是一場人民戰爭,光靠指揮員,不能打勝仗,你們要多宣傳第一線造林大軍的事跡,樹立榜樣,用典型引路,建議你們去採訪蔡海福。」1963年,《福建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刊登了蔡海福的先進事跡,並配發了他披笠荷鋤在林地的照片。東山群眾學有榜樣,自發性的造林活動蔚然成風。

  1964年4月,谷文昌調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前,特地來蔡海福家住了一晚。谷文昌說:「老哥啊,這次我沿途看到很多路段的樹都長得茂盛,形成大樹蔭了,隔著路都凌空牽手,今後夏天在路上走,都可以不戴鬥笠不打傘了。」

  他們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勝景而振奮,一個晚上說的都是綠化,鄭重地拜託,莊重地承諾。

  「你就放心去管全省的林業吧,這裡的一草一木我一定替你看管好!」

  「等到我們東山的樹像米一樣多,品種像魚一樣豐富時,老哥你最想要什麼?」

  「死的時候,能有一副壽棺就好了。」

  「照海福老哥的名字,該有這份福,該是福如東海啊……」谷文昌喃喃地說。他知道,在寸木寸金的東山,貧苦人家死後大都是用草蓆草草掩埋了事,個別有錢人也只能想方設法從其他地方買棺木。能有壽棺入葬,是許多人可想不可即之事。

  「萬一我活不成,你們有機會見到谷書記,就說我沒有對不起他」

  在谷文昌的舉薦下,蔡海福先是戴上了省勞模的大紅花,繼而又成為華東地區造林模範。1964年《解放日報》刊載了《英雄造林鎖沙虎》一文,稱蔡海福是「東山縣造林的帶頭人」。誰都知道,東山縣造林的實際帶頭人是谷文昌,只是他從不攬功。

  兩年後,「文革」突如其來,他和谷文昌都經歷了一場劫難。

  1967年的一天,谷文昌被東山「造反派」從省城押到東山頂西村。蔡海福趕了很遠的路去看望,再三懇請他住自己家。谷文昌領會蔡海福的好心,卻更擔憂東山林業會不會出現亂砍濫伐,叮囑道:「老哥你快回去,今後別來看我了,把護林工作做好了,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蔡海福知道谷文昌菸癮不小,到不遠的攤點買了兩包煙再折回給他。谷文昌推辭不過,就從口袋裡掏出兩塊多錢遞上,蔡海福哪肯收。谷文昌說:「老哥你知道我這個人,收了禮物睡不著覺,再說你從早幹到晚,一天工分也不過三毛錢,你不收錢我就不收煙!」硬是把錢塞到他手裡。

  不久,谷文昌被押到湖塘村批鬥。蔡海福懇請準許谷文昌到他家吃一頓午飯。這些「造反派」都是東山本地人,把谷文昌從動蕩的省城「押」回東山,原本就是變相的保護,一見貧農勞模出面,自然也就順水推舟。

  看到幾年不見的谷書記消瘦不少,蔡海福妻子和女兒泣聲一片。谷文昌也感動地流了淚,卻極力安慰,說組織很快就會把事情弄清楚,希望她們堅強,一定要看護好來之不易的綠化帶。他擔心連累蔡家,草草吃過午飯後,說什麼也不肯久留。蔡海福拗不過,只好悄悄地往他口袋塞了一包煙。

  蔡海福「執迷不悟」地替「走資派」說話,加之在長期護林中得罪了一些人,也遭受了厄運。有次眼見奄奄一息了,家人傷心中,都準備鋸下古式床的頂篷和屏風為他釘做一副簡易棺材了,沒料他像尚未完全枯萎的木麻黃竟又挺了過來:「我不能就這麼死了,谷書記的任務還沒完成呢!」

  缺錢醫治,甚至連煎藥的木炭也買不起,蔡海福拖一身病體,傴僂著身子看樹護林。數九寒天,他也披一件民政部門救濟的棉襖,頭戴侄兒復員時贈送的棉軍帽出門巡視。活著,只為等谷文昌平安回來。他深信,只要谷文昌在,東山的綠化就不會毀於一旦,心血就不會付之東流。

  人說獨木難支,可他這根獨木卻一天天、一年年苦苦地撐著。他連後事都向親人提前交代了:「萬一我活不成,你們有機會見到谷書記,就說我沒有對不起他。」

  望眼欲穿中,1972年的一天,谷文昌終於又一次出現在屋前,遠遠地親切地叫著老哥。兩人互相拉著對方的手,那樣長久,那樣深情。得知谷文昌已從下放的寧化縣調回龍溪地區當林業局負責人,他笑出了淚花。

  谷文昌攙扶著劫後餘生的蔡老哥走出屋,邊曬太陽邊絮叨林事和家事。此時蔡家來了上門女婿,已有第三代,全家卻仍然蝸居在那間陰暗潮溼、當年被戲稱為第二大隊部的小瓦房裡,牆壁被灶煙燻得漆黑,外牆裂開蚯蚓般的縫,冷風呼呼而來。谷文昌看在眼裡,難過在心裡,當場把身上的錢強塞給蔡海福,隨後又出面找地方民政部門,說蔡海福是造林模範,要特殊照顧,幫他修建住房。

  有一次,蔡海福應邀到漳州參加完林業會,谷文昌讓他上了自己的車,開進南靖縣伐木場,要他挑選杉木。谷文昌說:「老哥你一生種樹,總得為自己預備壽棺呀。當年我離開東山時,你不是表達過這個心願嘛,這事我無論如何都得管!」

  蔡海福不意谷文昌未忘十年前和他抵足而眠時的那番對話,情知被谷文昌「騙」來南靖,卻也有自己的「騙術」:「人還沒死就買棺材,這個不吉利呢。」

  這事在東山傳開後,有人說他傻,蔡海福激動地反駁:「谷書記當那麼大的官,負責林業那麼久,家裡卻沒有一件像樣的木家具,怎能讓他掏錢加重負擔?再說人死萬事休,要個壽板又有多大意思呢!」

  而後,谷文昌又請蔡海福到漳州治病,蔡海福婉言謝絕後,谷文昌仍堅持讓人送來必需藥品。此後,只要聽說蔡海福夫婦甚至女兒蔡鳳娥身體不好,谷文昌總要想方設法和史英萍同去探望,像是走親戚,不時送上自家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和糧票。

  1978年5月,蔡海福病入膏肓。谷文昌急急坐了三四個小時車,來到東山蔡家。他一把攥緊蔡海福枯瘦無力的手,開口即哽咽:「老哥老哥……」

  「我沒活頭了,希望谷書記長命百歲啊!」見到日思夜想的谷文昌,蔡海福老淚縱橫。

  谷文昌也是淚流滿面,緊握著命若遊絲的農民老哥之手,問最後的心願。

  「沒了沒了,這輩子能遇上你,能為東山植樹造林,值了!」

  蔡妻一旁含淚代答:「他種了一輩子樹,身後能有副壽棺就好。」

  「別聽她瞎講!」蔡海福掙扎著制止。

  谷文昌感動而心酸,毫不含糊地說:「老哥請放心,這事我無論如何都管定了!」

  未久,谷文昌心中的這棵「樹」倒下了,有淚不輕彈的老八路淚如散珠。他親自批了0.35立方米杉木,為這位種了一輩子樹的造林模範做了副棺木,讓他得以在壽板中安眠。農民蔡海福能享受此等待遇,在那時的人看來,也算是人如其名,福如東海了。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龍溪地區副專員任上積勞成疾逝世。6年後,東山人民把他的骨灰從漳州運回東山。蔡海福心目中最好的幹部、最美的勞動者,今後就永遠躺在他們曾一同植樹、如今被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的赤山林場,如秋葉般靜美。繼而,谷文昌紀念館也坐落於此,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在「先祭谷公,再拜祖宗」的新風俗中,人們的耳畔似又迴蕩著他們那串遠去的笑聲。

  是的,那年頭,東山本沒有幾棵樹,種的人多了,樹也就多了;東山本沒有林,守護的人多了,這才成了林。攜手走進林海深處的縣委書記和他的農民兄弟,想必更能聽懂木麻黃的樹語,用快樂的聲音對著群山合唱。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8日 14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縣委書記谷文昌和農民兄弟的「樹緣」
    是因為這裡60年前曾住過優秀的共產黨員幹部、縣委書記谷文昌嗎?不,這樣的認識太狹隘。這裡流傳著當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呢,這裡能讓繼往開來的官員們在反思「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時來個自問自答呢。這裡是方圓數公裡最赤貧的農家,是什麼吸引縣委書記經常光臨?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如何成為縣委書記的知音?
  • 電視劇《谷文昌》將在央視一套播出
    新華網北京2月27日電(邢賀揚)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博信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30集電視劇《谷文昌》近期將在央視一套與觀眾見面。電視劇《谷文昌》海報電視劇《谷文昌》取材於「四有」幹部楷模谷文昌的真實事跡,以時任福建省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對黨忠誠、心繫百姓、嚴於律己、廉潔奉公,讓「荒島」變「寶島」,為實現美麗東山的「夢想」為主線,歌頌了谷文昌「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堅定信仰、公僕情懷和擔當精神。
  • 谷書記激勵我一生務林
    央視熱播電視劇《谷文昌》,東山84歲林嫩惠深情回顧與谷文昌的「樹仔緣」——林嫩惠與女兒在家中觀看電視劇《谷文昌》「3月1日以來,央視在一套黃金時段熱播30集電視劇《谷文昌》,我每集必看。望著荒山禿嶺和白茫茫沙灘,想到要長期在貧困的海島待下去,他心裡有點悲涼。沒料到第2天下午,縣委書記谷文昌滿臉笑容走進縣林業科看望他,「東山歡迎你,東山造林治沙最缺的就是專業人才,你來得太及時了。今後你就跟在我身邊,造林技術問題可隨時向你請教!」平易近人的谷書記噓寒問暖,還關照林業科要安排好林嫩惠的住宿、生活。
  • 谷文昌在哪臺播那個播放平臺播 好看嗎?主要講什麼樣的故事?
    昨晚,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博信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30集電視劇《谷文昌》接檔《奮進的旋律》,登陸央視一套。電視劇《谷文昌》再現了人民好幹部谷文昌的生平事跡,由著名演員劉佩琦領銜主演。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國國家話劇院重點打造了現實題材話劇《谷文昌》。這部作品曾先後斬獲了包括「梅花獎」「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在內的多項殊榮,巡演足跡遍布北京、上海、湖北、雲南、廣西、福建、江西、山東、江蘇等地,演出近百場。電視劇《谷文昌》正是脫胎於這部同名話劇。
  • 2020年「中國農民收節太康縣慶祝活動啟動 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等...
    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宣布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太康縣慶祝活動啟動太康縣委書記王國璽同前來參加活動的群眾親切交談9月22日,農曆秋分,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太康縣慶祝活動啟動儀式在縣人民廣場舉行。活動旨在展示太康農村發展的現實成果、農耕文明的當代活力、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三農」工作的良好氛圍,與農民群眾共話增收、共謀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再上新臺階。縣委書記王國璽、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思民、縣政協主席王建林等縣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縣直各單位、各鄉鎮負責人參加活動。
  • 【視頻多圖】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三星鄉打穀文化節!
    金秋的三星有春華秋實金風玉露的錦繡有大美鄉村青山綠水的壯觀有稻浪金黃豐收喜悅的畫卷9月21日,以「康養石柱·稻香三星」為主題的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三星鄉打穀文化節在三星鄉雷莊村高歇香米基地盛大落幕。
  • 見到「潭中井」 更念「谷公」情
    7月5日,東山縣前樓鎮岱南村又有一群村民,懷著感恩和崇敬之情走進大潭,參觀眾人自發捐款修繕的「潭中井」,追憶1963年7月谷文昌帶領幹部群眾在乾枯的大潭、池塘裡開井抗旱,解決人畜飲用水難題,奪取農業豐收的感人故事。「飲水思源。當年『谷公』不讓一個岱南村村民餓肚子。如今,看見『潭中井』,我們更加懷念谷公情!」
  • 公略縣委最後一任書記——李裕來
    1926年,在郭梅、龔榮等人的影響下,李裕來參加革命,投身於農民運動。同年冬,加入家鄉白沙黃竹坪村農民協會,參加減租減息農民革命運動。1927年6月,經郭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春,李裕來奉命在白沙區青華鄉的青楓、大莊、下井、東坑、廖元、罕虎等村,發動農民革命,組織農民協會。
  • 山東首位縣委書記莊龍甲
    1927年春,縣委又派邱傳賢、丁其祿去武漢學習,派何鳳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這些學員畢業後,為濰坊地方黨組織的發展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胡殿武畢業後回濰縣,擔任了中共濰縣地執委委員,他以賣文具為掩護,走書房,串學堂,秘密領導各村、各校的地下黨員發動組織農民協會,使濰縣東南鄉一帶普遍建立了農會,發展了大量黨員。宋熙來1938年任濰縣縣委書記,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
  • 縣委書記蘇鋒接受《新華日報》專訪
    縣委書記蘇鋒接受《新華日報》專訪 2020-12-10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任免縣政法委書記由縣委書記拍板?誰當縣公安局長是縣長說了算?
    從當前的領導配置情況來看,縣委政法委書記一般由縣委副書記或縣委常委兼任,是分管政法工作的縣委領導。縣公安局長一般由副縣長兼任,是縣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領導。這兩人分別是縣委書記和縣長的左膀右臂。從這個角度來看,縣委政法委書記主要聽縣委書記的,必是縣委書記信得過的副手,說其為縣委書記的心腹並不為過。
  • 縣委書記和縣長,到底誰說了算?
    所以,無論是縣鄉兩級領導幹部、普通民眾,還是上級領導機關,都把縣委書記和縣長看成是兩個主帥。上級黨委和組織部門,經常強調黨政兩個「一把手」要緊密配合,增強團結;縣級領導班子如果缺乏合力,往往是由書記和縣長兩個人之間關係不和諧造成的。
  • 盤點16位晉升省部級的縣委書記 毛萬春曾任林縣縣委書記
    早年曾任瑞金縣委書記的鄧小平深有感觸:「當好一個縣委書記並不容易……縣委書記當好了,到地委、省委工作就比較容易,比較順手。」    不過,在現行「逐級提拔」的制度模式下,從縣委書記成長為省部級幹部,需要經過必要的臺階、遞進式、長時間的歷練和培養,需要經過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的摔打和考驗。以「領跑者」杜家毫為例,因上海當時實行「市直管縣」,他1993年擔任的松江縣委書記實際上是廳級。
  • 縣委書記肖立新「七一」走訪慰問黨員
    都昌新聞網訊 (記者  付文龍)6月30日,縣委書記肖立新走訪慰問基層黨員,代表縣委、縣政府向他們致以節日問候和良好祝願。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餘華林陪同。  肖立新首先來到都昌鎮西河許家村,走訪慰問在脫貧攻堅一線表現突出的黨員許美中。肖立新詳細詢問許美中的家庭生活情況,代表縣委、縣政府向他致以節日問候和良好祝願,並送上慰問金。
  • 威縣縣委書記商黎英到方營鎮調研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工作
    威縣縣委書記商黎英到方營鎮調研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工作 2020-10-10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縣委書記(區委書記)到底是什麼級別?
    一個縣委書記或區委書記,就算是一方的主政官員了,那到底是什麼級別呢?有人說正處,有人說副廳,還有人說是正廳,眾說紛紜。實際上,熟悉體制的人都知道,縣委書記或區委書記是什麼級別,主要取決於是縣或區所在的地方,以及縣(區)委書記本人的級別。
  • 報告文學:忠實記錄脫貧攻堅偉業
    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為報告文學寫作提供了大量生動豐富的題材資源。近年來湧現的一系列作品,全景記錄了新時代脫貧攻堅行動的歷史進程,大寫了在攻堅克難中形成的中國力量、中國創造和中國精神,生動塑造了「中國脊梁」式的扶貧楷模、脫貧強者,也以全新的文學經驗和有效的文學書寫,豐富了報告文學的內存。
  • 報告文學《明月照深林》:農民脫貧後走什麼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脫貧攻堅報告文學」叢書之浦子著《明月照深林》研討會,近日在北京舉行。本書描寫了浙江省寧海縣藝術家下鄉振興鄉村的故事。浦子在發言中表示,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所以特別關注家鄉農村的發展變化,「改革開放後,父老鄉親的物質生活得到很大改觀,但精神並沒有跟上去。中國農村農民在脫貧之後要往何處去?那就是需要文化脫貧、思想脫貧、精神脫貧」。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嶽雯談到,《明月照深林》在題材上帶來了一個獨特性,探索了鄉村振興的新路。
  • 縣委書記突擊提問鄉鎮一把手 違紀幹部當場檢討
    縣委書記突擊提問鄉鎮一把手 違紀幹部當場檢討   11月28日至12月2日,瀘州市敘永縣召開了「六大突破」和「六大環境」整治工作匯報會。
  • 太康縣縣委書記王國璽帶隊參觀考察雛鷹農牧集團
    召開座談會2月23日,太康縣縣委書記王國璽,縣長李錫勇,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劉濤,副縣長馬俊美帶領國土、農牧、商務等部門負責人,到新鄭市雛鷹農牧集團進行參觀考察。王國璽一行實地考察了雛鷹農牧集團的第一生豬出口基地、冷鏈物流倉儲中心和養殖基地等,並對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給予高度評價。座談會上,大家認真聽取了該公司各個項目情況介紹,並就招商各項工作進行了討論發言。縣委書記王國璽指出:一要認清雛鷹集團農業綜合產業園項目落戶太康對太康經濟發展帶來的效應,此次招商項目既是農業項目,又是工業項目,還是商業項目,內容多,項目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