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農民的未來何去何從?專家:空心是陣痛,谷賤更傷農
近幾年來,農村空心、土地荒蕪成了很多人關心的話題,確實在當下的一些農村出現了衰敗、農業經濟的倒退現象。但是平原地區、城郊、交通發達的地區的土地荒蕪現象就很少,土地也金貴,自然沒有土地空心化的現象,所以土地的荒蕪,村莊的空心化和交通與村莊所處的地理位置還是有密切關係的。
筆者居住在一個10來萬人口的山區小縣城,空心村多數是大山區的偏遠自然村,且這個村平均的土地很少、交通極不方便;荒蕪了的土地全都是零散的、只能靠人工耕種的小量田地而已,現在村莊依靠現代農業機械開拓出大量荒地,所以這些耕種不便、產出不高的土地自然就荒蕪了。
當下農村目前有兩個令人擔憂的現象:1、從事農業生產的年青人幾乎沒有了;2、土地利用率越來越低了。正是這兩種情況的出現,反而促進了土地集中流轉、械化農業的大力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由於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盲目把機械化大規模地在廣大鄉村推廣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應該因地制宜,農業的發展必須雙管齊下:即大型的機械化、智能化的集團農業;微型機械化、智能化的家庭農場式的小型農業。
現在很多的農村地區的農業依然是靠大量低效益人工勞作的生產模式,這已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密集型越強,經濟效益越低,農業經濟愈發發展不起來,依靠土地為生的老百姓的日子愈發不好過。這也導致了近年來農村留守人員老齡化、土地利用率越來越低,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低。
因而,農村人口往城市分流,農村愈發冷清似乎是一種發展的必多趨勢和結果。是我國城市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其實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農業經濟也是這麼走過來的,但是我們要走的不是歐洲人的老路,我們需要的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
當下的農村,唯有把「機械化、農村化、智能化」的農業搞起來;把「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農村農業發展基本的共識,我國的農業經濟才能得充分的發展,農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足。那時的農村肯定會越來越興旺和熱鬧。只不過在農村生活的人並不一定是農民,更多的而是旅遊觀光、康養的城裡人。
同時我國的的糧食價格也應該適當的調整,合理的浮動,逼近自改革開放以來物價已經是之前的100倍,而糧價只有之前的10倍多,空心化是陣痛,谷賤更傷農。所以適當的調整糧食價格也有利於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防止穀賤傷農。
所以,當下我們需要關注農村的空心化問題,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的振興問題。農村經濟搞活了,很多的農村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農村也會更加的有吸引力,更多有文化有知識的年青人也會自發的回鄉共建新農村;社會資金也會逐步的流入到農村農業中來。如此這般,農村空心化、經濟衰敗的問題自然不復存在,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將會有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