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水稻在金色麥田裡搖曳著傲嬌,杭白菊的陣陣清香融入清風迎面而來——11月的桐鄉,正毫不吝嗇地展現豐收季的歲月靜好。
與上海6所優質醫院開展戰略合作,成功接入省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與16家省級三甲醫院實現信息交互;7家定點醫療機構納入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推進項目式「校校」結對建設,並積極與滬上名校展開空中課堂共享……從醫療到教育,從交通到惠及民生的方方面面,近年來,桐鄉以列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契機,更高層次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打造高質量的鄉村振興示範地,並相繼拿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先進縣、「三治融合」入選首批20個中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等榮譽。
沐浴鄉村振興的東風,桐鄉正扣準傳統農業向高質量綠色發展跨越的脈搏,繪製出一幅幅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田園畫卷。
強村富民
這裡的百姓安居樂業
古老悠長的運河水造就了流淌著詩意的「石門灣」,也涵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耕田種稻舂米為糧的優秀基因。如何破解一直以來困擾農戶的種糧難、銷售難等問題,探索出一條擁有桐鄉特色的種糧發展之路?當地的農民給出了「抱團」這個答案。
去年以來,擁有機械化水平高、種植理念先進的糧食種植大戶(合作社)與面積小、分布散的小農戶和種植稻米質量差的一般農戶抱團合作,覆蓋石門鎮的春麗橋村等9個村,聯合成立了桐鄉市石門灣糧油農機發展有限公司,實現萬畝水稻生產抱團發展。該項目整合已有資源,通過革新技術、創新經營等措施,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打造萬畝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統一銷售「石門灣」大米。目前,已打響品牌知名度的「石門灣」大米,其高端優質米不僅能在售價上對標五常大米,每到豐收季,合作社裡裡外外總是簇擁著許多來自北方的「大米經紀人」。品牌創立不久就受到如此追捧,正是「大米抱團」收穫良好效益的最佳佐證。
不僅大米可以抱團,在桐鄉,蠶桑、茭白等種植產業都相繼走上了抱團「助增收」「助銷售」的道路。通過公司化運作,統一流轉土地價格、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推廣、統一服務管理,農戶們則當起甩手掌柜,很多年輕人可以安心地外出打工,並獲得「田租+房租+村集體分紅」等一系列收入,形成了產村融合、強村富民的桐鄉經驗。
科技引領 這裡的農業勇於創新
桐鄉北部,有一個以水為街以岸為市的水鄉古鎮。然而,讓它聞名於世的,卻是自2014年起連續召開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今年11月23~24日,烏鎮將再次成為全球網際網路的焦點,這個將水鄉古韻與智能數字完美融合的江南小鎮,正引領著桐鄉的鄉村朝著「智慧農業 數字鄉村」的方向華麗變身。
在嘉華牧場、聯翔食用菌等4個種養業生產基地開展豬臉識別、蘑菇機器人採摘等項目研發,成功研製全國首臺茭白智能分級機;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16個,在緣緣菊業建成全省首個道地藥材產業鏈管理系統;在烏鎮國際互聯農業博覽園建成全省首個5G+智慧農業試點基地……走進桐鄉的田間地頭,到處都能邂逅「黑科技」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應用場景。這些,正是源於當地加大農業招商力度、積極引進農業高科技人才和技術等努力結下的累累碩果。
連續三次舉辦高規格、綜合性農業經濟洽談會;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長三角健康農業研究院、烏鎮數字農業產業園同時亮相;漢方科技高端農業項目、安信數位化育苗工廠項目、農業童心樂園項目等一批超億元項目相繼落地、開工;市農商銀行在疫情防控期間專設50億元「智農貸」專項信貸資金,支持創新型農業科技企業落戶桐鄉、轉型發展……在今年8月的第三屆農洽會中,共有涉及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數字三農、「5G+」在內的36個項目籤約,金額高達35.2億元。
而作為今年農業創新的標誌性建築——位於石門鎮墅豐村的桐鄉市現代農業創新中心,也在今年10月豐收節期間拉開試營業的帷幕。作為桐鄉市農業經濟開發區的創新載體,它將為區域內廣大農業企業和人才提供集現代農業展示、農產品展銷、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追溯、農創客集聚、智慧農業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近年來,桐鄉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在全市打造了農創孵化園、星創天地等場所,舉辦了「田間學堂」、創業路演、創新大比武、創業大講堂等各類活動50場以上,為青年農業人才創造了良好的學習交流陣地。這張全域農創的大網絡,在增強農創氛圍和構建平臺體系的同時,正為越來越多的青年創客提供在田間地頭實現創業夢想的「搖籃」。
文旅融合 這裡的村莊個性十足
河岸樹木叢生,白牆黑瓦掩映在綠樹叢中,漫步在橫港村鄉間小道,眼前這個瀰漫著藝術氣息的美麗鄉村,距離烏鎮不到5公裡——這個世外桃源般的枕水村落,如今已華麗變身成主打親子研學的藝術村,站在周木橋上屏氣凝望,時間就這樣慢了下來。與之毗鄰的陳莊村,是一個圍繞「竹編非遺文化」主題、融入「網際網路+」元素精心打造的非遺傳承匠人村;烏鎮竹編、姑嫂餅、剔磨砂燈等「文化符號」的傳承,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與美麗鄉村融在一起,呈現出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
這條涵蓋橫港村和陳莊村兩個自然村落的美麗鄉村精品線叫做「水鄉尋夢研學路」,它結合多元文化旅遊資源,植入了非遺傳承、親子研學、農耕文化、鄉村藝術和「網際網路+」等元素,豐富了鄉村遊的內容,也為眾多親子家庭提供了集研學旅行、親近自然、寓教於樂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從「水鄉尋夢研學路」一路往南,就進入另一條主打「農文旅融合」、再現豐子愷筆下鄉愁的「果菊飄香子愷路」。這裡不僅有斑駁的牆、古老的橋,還有飄香的果園、成片的菊海。目前,墅豐村的「子愷漫畫村」即將試運營,子愷漫屋、子愷畫校、子愷染坊等一系列配套將相繼揭開面紗;周墅塘村則將利用種植菌菇的優勢打造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世界——「國際蘑菇村」,在這裡,豐子愷遇上了安徒生;稻香春麗橋、果香殷家漾與菊香白馬塘,則充分利用農業優勢,讓稻田、菊海成為遊客爭相前來打卡的風景。
「醉裡吳越千金路」「兩岸新風石涇路」「蠶花勝境河山路」「溼地水韻湘溪路」……2018~2022年,桐鄉共啟動10條市級和11條鎮級美麗鄉村精品線提檔改造,形成「風雅桐鄉 百花地面」的全域秀美格局。每條路線以沿線節點村(示範村)、景觀設施等為載體,充分挖掘鄉村文化、人文內涵,將「盆景」串成「風景」的同時注重在農文旅的有機結合,讓一個個美麗鄉村盡情書寫多點開花、豐富多彩的活力篇章。
三治融合 這裡的鄉風提神聚氣
高橋鎮的越豐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三治融合館」,每天一輛輛滿載旅客的列車,就從館正對面的高鐵橋上飛馳而過。幾年前,一條高鐵、一條高速將村莊一分為三。村子區位優勢瞬間凸顯,社會治理難題也隨之而來。為了破題,2013年,越豐村率先開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試點,逐漸理順村裡的大小事務,矛盾糾紛迎刃而解。
自治為要,越豐村建立健全村務民主聽證制度、村級重大事項商討制度等,進一步規範村級事務民主決策的事項、程序和形式;村裡有重大事項,如工程招投標、預設項目等統一由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後再執行。法治為綱,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切實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助推基層綜合治理和民主法治建設。德治為基,通過設立「道德評判團」,對村裡的道德模範、先進人物進行評定,同時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進行評議和曝光,讓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同時,逐漸增強榮譽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自身實踐,越豐村回答了鄉村治理中「誰來治」「怎麼治」「治什麼」的問題,「治」出了鄉村活力,「治」出了和諧有序。
如今,「三治融合」為桐鄉勾勒出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人文美、治理美的鄉村圖景:河山鎮以「三治融合」積分管理為抓手,引導廣大農民積極主動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中來,長效解決影響村容村貌的髒亂差問題;鳳鳴街道新農村以「百姓議事會」為抓手,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研究制定整治方案,讓昔日臭氣燻天的邵家浜和周邊環境蛻變成了「田園縱橫交錯、農家錯落有致」的美麗鄉村;就連鄉村農貿市場的代表崇福集貿市場,也運用「三治融合」的理念解決實際問題、緩解基層矛盾糾紛,希望在市場運營中為鄰裡守望、民眾自覺、社會自治的願景出一份力。
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進程中,桐鄉不斷運用先進的數位技術,在「三治融合」的基礎上,以雲治理平臺為抓手,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治理手段,構建起黨建引領、數字支撐的智治體系:出臺「加快5G應用和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數字鄉村建設納入到鄉村振興板塊;搭建雲治理平臺、民情微信公眾號、微嘉園微信小程序、微信群等雲治理載體;為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志願者打造「三站合一」「線下收集+線上報送」等多種渠道,構建起「網際網路+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模式。
讓鄉村人心「聚」起來、讓法治風尚「樹」起來、讓鄉風民風「美」起來……通過在自治、德治、法治、智治領域的一系列創新實踐,這片接滬融杭的熱土,正繪製出鄉村全面振興的桐鄉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