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了 農村美了 農民富了
——崆峒區「十三五」成就巡禮農業農村篇
平涼日報記者 魏麗
這是砥礪奮進的五年。全區一產增加值年均增速達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5%。預計2020年底,全區一產增加值實現11.41億元,糧食總產量可達19.1萬噸,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09元。
這是篤行致遠的五年。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41.6萬畝,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推廣461.83萬畝、農田高效節水技術推廣11.15萬畝,糧食生產面積保持在65萬畝,年產量穩定在17萬噸以上。
這是乘勢而上的五年。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勝利完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明顯提升、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產業升級、鄉村美麗、農民富足的「三農」發展新格局日趨形成。
獲得感:能增收才是真豐收
金秋時節,地處崆峒區北部塬區的寨河鄉,成片的全膜玉米進入收穫期。望著顆粒飽滿金燦燦的玉米,該鄉閆灣村村民蘭風智喜笑顏開。
「過去,想多種糧食,沒本錢投資。現在政策好,種糧還有補助。今年,我們種玉米補貼了2000元、馬鈴薯補貼了450元……。」蘭風智說,這幾年他深切感受到國家越來越重視糧食生產,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大。
「十三五」期間,崆峒區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突破口,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扛好扛穩糧食安全擔子。截至目前,全區共投資2.03億元,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8個,總規模達14.91萬畝。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紮實推進,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初具規模。
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優勢,以精品紅牛為主,有機蔬菜、優質果品等齊頭並進,「種、養、加、貿」產業鏈深度融合,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十三五」期間,全區累計播種蔬菜64.4萬畝,總產量118萬噸,總交易量達110萬噸,實現總產值23.8億元;全區肉牛飼養量達到19.63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0.82萬隻、豬飼養量達到10.01萬頭、雞飼養量達到105.19萬羽、肉蛋奶總產量3.78萬噸、水產品產量307噸。
持續抓好質量農業。建立「區、鄉、村」三級網格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電子追溯監管平臺,引導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實施了涇河川區設施蔬菜整川推進工程,持續破解無公害農業發展新課題,先後認證了西紅柿、黃瓜、辣椒等無公害蔬菜產品11個、認定無公害面積5.5萬畝、註冊「花所山藥」「新李鼎旺」等蔬菜品牌10個,建成涇河川設施蔬菜1.1萬畝;「崆峒胡麻」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農產品取得綠色食品證書13個、無公害產品證書24個、無公害畜產品2個,「三品一標」產品總產量達37.23萬噸。
聚力打造品牌農業。五年來,建成以平涼市雲翔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固定總資產達8.87億元、出口創匯42.84萬美元、銷售收入10.04億元,帶動就業2700餘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886家、發展家庭農場近400家、認定區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174家、示範性家庭農場87家,覆蓋了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種植、農旅融合發展、產業扶貧、規模養殖等領域。
產業扶貧挑起脫貧攻堅「大梁」。「十三五」期間,產業扶貧全區累計投入3.87億元扶持種養產業;落實「八補兩投」政策支持牛產業發展,扶持「五小」產業、馬鈴薯和旱作玉米種植髮展,有3900餘戶貧困群眾依靠養牛實現穩定脫貧;採取「政府補助+農戶自願」的方式,每年為1.8萬戶農戶辦理農業保險;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就業65000餘戶,吸納務工近7800人,農民通過務工增加年收入0.5—1.5萬元,實現了創收、顧家兩不誤,農業農村經濟活力顯著提升。
幸福感:生態美才是真的美
「一塊木板兩塊磚,三尺柵欄圍四邊。」這曾經是崆峒區偏遠農村廁所的真實寫照。
光潔的瓷磚、明晰的標識、整齊美觀的衛生廁所,這是如今崆峒區鄉村生活設施的新標配。
「咱村農戶的住宅大都連著農田,我們結合用水條件,改建了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在草峰鎮張寨村,支書周志剛家的廁所和麥田僅有一牆之隔,他移步屋後,掀開三格式化糞池,向記者介紹道,「糞便經過三格式化糞池的無害化處理後轉為天然肥料,再由吸糞車引出來就可以直接澆入農田。」
環境就是民生。「十三五」期間,崆峒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攬、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目標,全力推進「三大革命」「六項行動」,著力解決村莊環境髒亂差問題,擦亮了鄉村「底色」。
——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按照「安全、節約、舒適、美觀、實用」的原則,「水衝式」和「三格化糞池式」「雙甕漏鬥式」無害化衛生廁所的改廁模式分別在川區、城郊和川塬區推廣。截至目前,已累計建成戶廁30836座、村級公廁257座、配備吸糞車65輛、後續管護人員322人,實現了轄區內行政村村級公廁全覆蓋。
——全面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施農村環衛處理項目,「日產日清不落地、收集運輸全封閉」,走出了一條「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的市場化運營、城鄉一體化垃圾收集處理的新路子。目前,引進的北京啟潔公司已進駐了17個鄉鎮230個行政村,配備專職保潔員803人、環衛車輛635臺、垃圾箱8304個,全區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95%以上;五年來,創建清潔村莊169個、村莊綠化美化32.69萬平方米、栽植行道樹18.42萬棵,安裝太陽能等公共照明設施1296個。
——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十三五期間累計回收廢舊農膜數據8454噸,回收率達80%以上。尾菜處理利用21.37萬噸,利用率達40%以上;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一期工程即將完工,二期工程的21個養殖合作社(場)、199個養殖大戶基建進展順利;建成「四好農村路」1382公裡;設置村級公益性崗位1122個,累計下發崗位工資補助1531萬元、設施維護基金1008萬元,252個行政村實現了農村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村級理事會全覆蓋。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崆峒區破解了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後續管護服務中存在的「痛點」「堵點」,讓廣大農村跟得上發展、留得住鄉愁、遇得見未來。過去的五年,建成了省級美麗鄉村7個、市級美麗鄉村13個、區級美麗鄉村24個。
認同感:可持續才是真發展
「平時我在合作社裡打工賺錢,年底還有分紅。現在想吃啥就買啥,掙的錢夠花得很。」崆峒區麻武鄉麻武村村民陳曉軍笑著告訴記者。去年,他向村裡的合作社入股了3頭肉牛,一年出售一頭就能收入一萬多元。
過去的五年,建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數位化,共完成承包地確權50.43萬塊88.94萬畝,完成農戶頒證6萬餘戶;建成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17個,規範流轉土地17.37萬畝;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清理核實集體資金1.42億元、資產10.31億元、資源性資產總面積253.82萬畝;界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4.51萬人,折股量化集體經營性資產1.09億元,今年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266個……
通過農村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盤活了集體資產、資源,帶動了村級集體經濟蓬勃發展。2020年,全區村集體收入達1402.42萬元,這是崆峒區交出的一份「十三五」成績單,這份成績單也是農民增收的保障。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三五」期間,該區堅持把農村綜合改革作為破解「三農」難題的突破點,鄉村旅遊、現代特色農業、鄉村文化復興等產業的融合互促,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可持續發展。
數字是枯燥的,卻最具說服力。五年來,通過引進亞行貸款、社會資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先後建成「網際網路+」「旅遊+」「生態+」的休閒農業經營主體27個;落實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補貼農機具2900餘臺(件)、發放資金2250萬元、受益農戶2000餘戶;創建「平安農機」鄉鎮17個,現有農機具近35000臺(件);補貼資金500萬元,完成了農機深松整地25萬畝;以柳湖鎮永紅村、花所鎮綠康源等改革試點為引領,參與「三變」改革的村252個、新型經營主體21家、入股土地2.44萬畝、林地0.7萬畝、勞動力入股807人,村集體固定資產入股(折價)1058萬元,形成了農戶聯產變「股民」、資源盤活變「資產」、產業資金變「股金」的農村「三變」改革新局面。
2018年9月29日,崆峒區順利摘掉了「貧困」帽子,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
鄉村興則國家興。五年過往,歷史長河終將留下奮鬥者的足跡。五年待啟,崆峒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