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新崆峒
——崆峒區「十三五」成就巡禮城市建設篇
位於中心城區新民路的平涼首座人行過街天橋。 萬小蓮 攝
金鼎時代廣場。
十里舖村民安置樓。
紙坊溝綜合治理。
平涼日報記者 呂婭莉
路寬且暢、樓新樓闊、城大貌秀,這是近五年來中心城區越發靚麗的容顏。
五年的時間,在很多人看來,或許只是恍惚之間,但帶給這個城市的變化卻讓人乍舌驚嘆。
「要高標準規劃、大手筆建設和經營,做好城市建設文章,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正如市委常委、崆峒區委書記陳鐸所說,「十三五」時期,崆峒區緊緊圍繞打造陝甘寧三省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思路,牢固樹立大運籌、大建設、大經營、大管理理念,積極擔當、攻堅克難、創新思路,上下齊心,以大氣魄、大手筆、大智慧投入到「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新崆峒」建設之中,城區面貌發生了質的飛躍,群眾的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
項目「加速度」 提升城市承載力
最近一段時間,53歲的王小軍一直在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治理項目建設工地忙活。他家所在的崆峒區白水鎮位於涇河下遊,看著眼前的涇河水一天天變得混濁起來,這個從小在涇河岸邊長大的漢子,心中充滿了憂慮,卻又無可奈何。如今,他終於能靠一己之力為保護涇河生態做點事了。能參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他心裡多了滿滿的成就感。
「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治理項目總投資12.52億元,實施河溝沿線排水截流改造工程、城區雨汙水管網全面改造、汙水處理提標改造、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建設、河溝生態修復、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6大類23項工程,建成後將全面消除平涼中心城區黑臭水體,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為全市其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提供經驗。」區住建局副局長盧澤潮介紹道。
「在財力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崆峒區舉全區之力實施如此重大的城建項目,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呵護民生的生動實踐。」市民郭芳在網站留言裡這樣寫道。
城市建設是最大的民生,建設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是城市建設者永恆的追求。
「十三五」以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城市建設項目得以實施,相繼建成。累計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35項,相比「十二五」末,各項考核指標增幅較大,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5.6平方米;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8.5萬立方米/天,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100%,燃氣普及率達到85.02%。
——城市路網體系更加完善。圍繞打通城市「斷頭路」,完善城市路網框架,實施新科路、和陽路、永康路、永康北路、北大路、永順路、臨涇路、永興路等城市道路工程,建成保豐路、豐收路涇河大橋兩座,新建擴建城市道路26.35公裡。圍繞打通城市「微循環」,實施城區背街小巷硬化工程17.4公裡,形成暢通快捷的「七縱二十二橫」城市主幹路網框架以及便利順暢的背街小巷路網系統。
——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到位。建成南山生態公園提升改造、韓家溝水廠(一期)、天雨汙水處理廠擴建及提標改造、中水回用設施、汙泥無害化處理設施、「八溝一河」綜合治理、平涼城區公廁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服務設施。目前,崆峒區城市供水能力達到5.86萬噸/天,城區「八溝一河」治理總長度34.16公裡,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63%,建成公園路、果園路立體停車庫2座,公共廁所71座,小區配建公共停車位1.5萬個,形成了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健全,資源保障更加有力,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的新型城鎮。
——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堅持把推進城鎮化與優化產業結構、資源合理開發、生態環境治理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與人口集聚相統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等資源,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成安國、白廟、四十里舖等14個鄉鎮汙水處理站。在除柳湖鎮外的16個鄉鎮均建成公寓型公租房,為鄉鎮幹部創業幹事提供了基礎條件。加快推進「廁所革命」,積極推廣使用水衝式廁所,鄉鎮公共廁所環境正在逐步改善。
——房地產市場穩步發展。2016年至2020年,新建商品房500萬平方米,建成世紀花園、新河灣、碧湖家園、天正潤園C區等一系列商住小區,每年全區新建住宅竣工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同時,在新建小區內根據規模做到了便民超市、公廁、幼兒園、社區、活動中心等應配盡配。
——城市經營更加特色。圍繞解決水資源短缺、利用率不足、缺水等「瓶頸」問題。崆峒區推進水務一體化發展,建成韓家溝水廠、天雨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及擴建等工程,中心城區水資源配置、城區供水能力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圍繞推進環保能源服務群眾,2015年至2020年,廣匯公司敷設天然氣主管網20多公裡,為城區居民提供了環保潔淨的能源,吸引企業投資3億元。
住有所居為目標 託起群眾「安居」夢
「今年是實施『國家新三年棚改計劃』的最後一年,住建局、棚改中心和相關鄉鎮要抓住用好這一政策機遇,站在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以背水一戰、敢死拼命的魄力,握緊拳頭,咬緊牙關,壓實責任,壓茬推進,堅決打好棚改攻堅戰」。2020年在全區城鄉建設管理暨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工作會議上,崆峒區委副書記、區長趙小林為全區棚改工作下了死令。
棚戶區改造,是一場硬仗。搶抓兩輪三年計劃政策機遇,健全責任落實、工作推進、督查考核等工作機制,完善徵收補償安置、資金運行管理等政策措施,發揚白加黑、5+2、8+X連續作戰的作風,全力推動。
2014至2019年,崆峒區共實施22個棚改片區,5200餘畝土地上的破牆、破窗、破門,在低矮潮溼的棚戶區「轉瞬消失」,一座座寬敞明亮的新樓房拔地而起,無數家庭歡天喜地住進了新樓房,改變了過去幾輩人想都沒敢想的居住條件。
住房問題歷來是區委、區政府十分關注的一件大事。
過去的五年,崆峒區一手改造棚戶區,一手改造老舊小區。2017年-2019年崆峒區總投資9.38億元,共改造196個老舊小區,6.5萬人因此而受益。「在堅持國家住宅安全標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實施老舊住宅樓改造提升,使老舊住宅小區成為功能基本完善、配套基本齊全、綠化與物業管理達標、生活秩序文明健康、面貌煥然一新的宜居小區,著力營造綠色、安全、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崆峒區住建局有關人員表示。
為解決老舊小區電梯問題,崆峒區積極探索符合平涼城區實際的住宅加裝電梯模式,一手託兩邊,一邊託「建得起」,另一邊託「租得起」,既解決了老年人出行難,同時破解了老樓加裝電梯的資金瓶頸、技術瓶頸以及後期運營服務的瓶頸,使這項惠民工程能推得開、落得實。2018年-2020年崆峒區總投資3200萬元,完成了78部老舊住宅樓加裝電梯的任務。同時,對老舊小區實施供暖分戶改造、外牆保溫、樓梯間窗更換安裝、樓梯間增白等均進行了改造。
同時,堅持把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政治任務,2016年-2020年,通過地方財政籌措、社會捐贈等方式籌措資金6265.6萬元,對全區3715戶困難戶實施了農村危房改造,改造面積31.62萬平方米,邀請第三方鑑定機構對全區80217戶農戶進行了全面「過篩子」排查鑑定,並根據住房等級類別逐鄉(鎮)、逐村、逐戶懸掛標識牌,完成了12439戶建檔立卡戶住房安全信息錄入核驗工作,有效解決了群眾住房難、修房難問題,全面消除了C、D級危房,為崆峒區脫貧退出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態宜居為核心 彰顯城市獨特魅力
2020年9月10日,市民驚喜地發現街面上多了幾輛綠色的新能源垃圾壓縮車在來回穿梭忙碌。垃圾壓縮車按照「日產日清不落地,收集運輸全封閉」標準進行規範化作業。將原來「日產夜清」的收運模式調整為「日產日清」,這是區環衛對垃圾收運模式進行的一次大力改革。
採取「日產日清」及時收運不過夜作業模式後,垃圾收運車進入小區、單位「上門收廢」,對街面垃圾桶點進行全面取締,解決了垃圾桶推出街面亂擺亂放汙染環境、影響車輛和行人通行等問題,使中心城區市容市貌更加整潔靚麗,提升了群眾滿意度。同時消除了夜間收運垃圾產生的噪音問題。」崆峒區環衛處副主任扁亞軍介紹道。
治理人居環境,是現代城市管理的核心,也是提升城市品質最基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為持續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數和社會文明程度,2016年至2020年,崆峒區緊緊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以拆牆透綠、見縫插綠、破硬還綠、立體綠化等模式,在寶塔路、定北路、南環路花壇、西門口花壇、涇河北側河堤新增改造提升綠化面積104.36萬平方米,種植各類喬灌木145.5萬株,綠地率增長到38%,綠化檔次和品位有了顯著提高。
中心城區環境整治上,全面推行「1格+N員」網格化管理模式,將中心城區主要道路納入環衛清掃保潔,落實24小時嚴管、18小時動態保潔措施,實現了路面無積存、暴露垃圾、無衛生死角,這五年累計處置生活垃圾50萬噸,處理率達到100%。加強對違規設置戶外廣告、亂潑亂倒等各類破壞市容衛生行為的監管,先後發現、查處違法行為110餘起,清理拆除廣告、標識牌等320處,清理亂擺攤點100多處,中心城區人居環境水平得到改善提升。
聚焦痛點堵點難點 優化行業營商環境
自2020年1月起,崆峒區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統一通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臺網上辦理。
五年來,崆峒區堅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建設人民滿意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抓手,聚焦企業和群眾反映最集中、呼聲最迫切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為企業減負、為群眾解憂,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設立崆峒區工程建設項目綜合受理窗口,實現「一窗辦理」。積極發揮部門牽頭作用,聯合區自然資源分局,在政府大廳設立2個工程建設項目綜合受理窗口,一窗受理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各項審批事項;結合機構改革,成立政務服務股並全建制入駐政務大廳,為項目申報單位提供一站式政策諮詢、業務指導、幫辦代辦等各項業務辦理服務。
大力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在線審批,實現「不見面審批」,大廳窗口通過在線審批平臺實時統籌調度項目審批進度,對重點項目進行跟蹤督辦,確保項目按照規定時限完成審批,讓項目申報單位在審批過程中享受到最便捷的流程和最高效的服務。持續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實現「一張表單」、「一套流程」。按照事項、環節、材料只減不增原則,實行「一份辦事指南、一張申請表單、一套申報材料,完成多項審批」的運作模式,進一步壓縮審批事項辦理時限,建築工程施工許可審批、竣工驗收或備案審批時限由15個工作日縮減至7個工作日,壓縮53%,政府投資項目初步設計審批時限由7個工作日縮減為3個工作日,壓縮57%。
2020年,在疫情防控和經濟建設兩手抓的重要節點,為確保全區重點項目、民生工程不斷檔,保持新開工項目建設後勁,崆峒區對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加快審批效率,對重大項目、民生工程採取專人負責、掛牌督辦、限時辦結的方式,確保各項審批事項快速有序、依法依規推進。截止目前,共受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514項,辦結490項,在辦24項,辦結率95%,其中:建設工程施工許可148項、建設工程質量監督142項、建設工程安全備案128項、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9項、政府投資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審批26項、建設工程消防驗收備案18項、建設工程竣工驗收或備案19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