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場農業領域的人機大戰揭曉了比賽結果,
以人工智慧為加持的新農人戰勝了傳統農人。
在這場種草莓比賽中,
AI贏了。
農業已經不再是一件「土味兒」十足的事情,
隨著科技的加持,
農村這片藍海正在變得活色生香。
近些年,走在科技前沿的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開始在農業領域發展副業。
過去的傳統農業正在逐步升級,
轉型為智慧農業,
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回到農村發展農業,
這個行業正在潮起來。
本期《中國青年說》
我們邀請全國勞動模範、傳統農人紀榮喜,
建智科技首席專家、新農人程飈,
一起聊聊年輕人和未來農業。
看點一:機器人已經學會種地了,家鄉的農民要下崗?
今年,
拼多多在雲南昆明組了個局,
請傳統農人隊和人工智慧隊一起PK種草莓。
紀榮喜是傳統農人隊的隊長。
在他看來,
AI尚有不足,
它需要結合傳統農人的經驗才能做得更好。
紀榮喜坦言,傳統農人和人工智慧不是對立的關係,
而是互為補充,
只有取長補短才能進步。
與人工智慧打了很多年交道的程飈直言,
AI隊是離不開傳統農人隊。
他把AI比作一個孩子,
認為它還有個學習的過程,
需要結合農人的實踐經驗和專家的理論知識不斷完善
看點二:年輕人正在離開農業?AI能成為解決問題的「良方」
紀榮喜:目前從事農業的年輕人比較少,我們那邊的現在的年輕人都到城裡去了。
·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在北京啟動。直播中,袁隆平向豐收節送上祝福,並號召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
程 飈:這個是一個大問題,它不可否認的是,現在農村報酬低,勞動強度大,這樣的工作年輕人既無意願,他也沒能力去從事這個農業工作。通過AI可以創造一些新的崗位,辦公室在城裡面,有幾個月在田裡面跑,這樣年輕人才有意願從事農業,有了意願可能才會有能力。另外,通過AI的幫助可以從事農業的勞動強度降下來,把勞動收入提上去,這樣才能吸引年輕人。
看點三:從事農業已經不是回家種地那麼簡單
紀榮喜:隨著AI技術慢慢地深入到生產一線,應該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會參與進來,那時候,他所要做的不是拿著農具去幹農活,而是操縱一些計算機系統,或者分析一些數據來解決種地上的一些事情。
· 他叫黃金,30歲那年,黃金離開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遊戲研發團隊,放棄百萬年薪,回鄉種地。圖為,黃金把網際網路的「玩法」帶進田間地頭。
程 飈:而且這些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其實挺需要年輕人的,年輕人第一個他比較開放,他是在網際網路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他接受的信息量可能比父輩這邊要多得多,第二個他願意去嘗試新鮮的東西。不管去做電商銷售,或者做數據的分析和對接,這個是年輕人樂於做,而且也善於做的事情。
本期互動:
如果有一架時光機可以帶你穿越到2035年的田間地頭,你會好奇那時候的鄉村是什麼樣子嗎?
出品人:張 坤
總監製:毛 浩
監 制:閔 捷
總策劃:王俊秀
製片人:李 京
導 演:李 想
編 導:溫維娜
攝 像:許 譯 李 想 溫維娜
後 期:許 譯
執行製片:王長宇
文 案:溫維娜
鳴謝:北京市順義區趙全營鎮人民政府
北京興農天力農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