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美國農業強大,要領先中國30年。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眾所周知,美國農業搞的是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往往1個農民開著農機能耕種幾十上百畝土地。而且這邊農場才剛下種子,那邊就有公司上門找農場主籤約採購,可以說壓根不愁賣。
在美國,大概有200萬農民,僅佔整個就業人口的1.45%。但是,這區區兩百萬人不僅僅養活了美國3億多人,還供養了世界上大量人口。算下來,一個美國農民至少養活150人。
有專家說過,中國農業落後美國農業,主要是因為地理環境限制。美國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平原面積遼闊。在落基山脈以東,密西西比河貫穿黑土地,基本全是一望無際的沃土,隨便撒種子就能長,唯一的缺點就龍捲風太多。
其實,中美農業差距不僅體現在地理環境上,還有科技與農業結合程度。雖說黑龍江大平原上一樣農機呼嘯,甚至於比老美的更先進,北鬥系統能讓農機作業精確到釐米。
但中國其他地方農業與科技結合得卻不盡人意。特別是南方的一些山區,還處於「鐵犁牛耕」局面,微耕機這類設備都談不上普及,農民也往往是靠天吃飯。
因此,如何將「精耕細作」與現代農業科技結合起來,發揮兩者優勢是我們當前的重中之重。
所幸,這一點已經有人看到並開始實施。前不久,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拼多多辦了個「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邀請全球頂尖農人和青年農業專家分別組隊,到雲南高原去比賽種草莓,現在正搞得如火如荼。
6月24日,大賽決賽名單出爐。108位成員組成的17支科技組隊伍完成初賽,AiCU、智等5支隊伍闖入前四強,HortiGraph和CymberFarmer並列第4。
用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的話說,這次活動能夠把科技、經濟要素,甚至一些金融要素整合,進一步推動中國甚至是全球範圍內智慧農業的發展。
可以想像,當越來越多農民被新的技術武裝起來時,即使是偏遠的山區,他們也能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業之道。而這種改變,已經從農業大省雲南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