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四川記者 付遠書
近日召開的四川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建成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化和旅遊事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文旅資源惠民生、促發展的作用不斷顯現。據統計,2019年,四川省共有文化及相關產業規上企業1789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612.68億元;2019年,四川省接待國內遊客7.51億人次,接待入境遊客414.7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1594.32億元。文化和旅遊的高質量發展正在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擘畫融合藍圖
做大做強文旅品牌
2018年11月12日,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掛牌,標誌著四川正式邁開文旅融合的步伐。2019年,四川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籌備召開文旅發展大會。會上,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用「大勢所趨、優勢獨特、大有可為」三個關鍵詞概括了四川文化和旅遊發展的趨勢和前景,並擘畫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四川推動文化大繁榮、旅遊大發展的總藍圖。
近兩年,四川制定出臺《關於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遊強省的意見》等「1+1+2」系列重要文件,開展天府旅遊名縣等文旅品牌的評選創建,成功承辦第七屆國際非遺節、第二屆四川藝術節、國際旅遊投資大會和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等重大活動,組建名縣、名鎮、名企、大九寨、大熊貓、大遺址、創意產業、國際友城等文旅聯盟,打造文旅經濟「一核五帶」和十大文旅品牌……
堅定的文化自信,豐富的旅遊資源,在治蜀興川的道路上,四川沿著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足音鏗鏘。尤其在2019年,全省636個文旅重點項目籤約落地,12類文旅消費新場景不斷湧現,295.57萬處文旅資源得到認定,兩批天府旅遊名縣、文旅特色小鎮、優秀龍頭企業獲得授牌……通過一手抓品牌形象提升,一手抓重點項目建設,四川文旅產業支撐更加堅實、動能更為充沛、社會效益更加凸顯,駛入了發展快車道,文旅深度融合、全域協同共興的新格局加快成形。
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四川在紮實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穩妥推進文旅產業復工、復產、復業。今年1月至7月,四川省實現旅遊收入3188.92億元,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46.5%。面對困難,四川文旅表現出了強大引力、強大韌勁和巨大潛力。
抓民生強保障
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
位於成都的天府廣場,寸土寸金的城市之心。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美術館、成都博物館、四川大劇院點綴其中,滿足了群眾多元的文化需求,形成了一座獨具文化氣息的城市大客廳。「十三五」期間,四川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廣大人民群眾從中受益良多。
2018年初,四川省安排下達11億元用於全省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保障財政投入的同時,四川各地因地制宜,創新做法,積極行動,腳踏實地為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注入動力。眉山市丹稜縣引導民間眾籌文化院壩建設,從根本上活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宜賓市珙縣積極推進農民文化理事會機制建設,創造性地探索政府部門和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陣地「共建共管共用」機制;成都圖書館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市域內第三代社保卡公共圖書館免註冊借閱服務……截至2019年,四川省已建成公共圖書館204個、各類博物館(紀念館)258個、美術館33個、文化館207個、文化站4601個、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2萬餘個,基本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打造精品、擦亮「川」字招牌是近年來四川藝術創作不懈的追求。四川盤子《心如蓮》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川劇《草鞋縣令》入選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舞劇《努力餐》榮獲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此外,「十三五」期間,舞蹈《我的弦》、歌劇《彝紅》、舞劇《家》、川劇《塵埃落定》等一批「四川造」舞臺藝術精品佳作應運而生,不斷提升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軟實力。
經過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鋪墊,非遺保護利用的觀念在四川正變得深入人心;四川32處文物保護單位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總數名列全國第六;四川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躋身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傳承千年的古蜀文明正在不斷煥發光彩。
找最佳契合點
創造性轉變文旅供給
隨著文旅融合走向深入,四川各級文旅部門抓住機遇,以傳統文化底蘊吸引遊客,找準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最佳契合點。
在四川,三星堆、金沙遺址博物館等眾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化遺產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武侯祠成都大廟會、詩聖文化節、成都金沙太陽節遊客湧動。2019年,四川重點實施紅色旅遊「九大行動」,將紅色文化融入生態旅遊產品體系。以非遺傳習所、非遺體驗區和非遺體驗基地為載體,與知名景區、旅遊服務、旅遊體驗融合的10條「非遺之旅」路線,也迅速進入了遊客來川旅遊項目「菜單」。
為增強地方旅遊的吸引力,四川鼓勵各地挖掘民俗和傳統節慶文化內涵,推動傳統節日振興,實現了「自貢燈會」「彝族火把節」「羌年」等非遺項目在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範例。四川文旅供給模式正在向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轉變,為遊客提供更多樣的產品、更深度的體驗、更優質的服務。
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為牽引的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也有了全新進展。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近年來,四川、重慶以巴蜀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突破,成立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專項工作組,設立聯合辦公室,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籤訂文化旅遊、公共服務、文物保護利用等戰略合作協議。聯合舉辦了「巴蜀文化旅遊走廊自由行」「巴山蜀水」文創聯展和「成渝雙城記·非遺雲聚會」系列活動,推動洪崖洞、寬窄巷子、金佛山、都江堰等地標級景區達成戰略合作,有效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居民生活環境和文化旅遊環境整體提升。
【來源:四川省文旅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