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員風範世所崇
左文
1951年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時的合影
中央文史研究館由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親自倡議設立,是黨和政府為團結和安排老年知識分子而設立的、具有統戰性和榮譽性的文史研究機構。它的宗旨是"敬老崇文"。館長、副館長、館員由國務院總理聘任。受聘者都是耆年碩學之士、社會名流和專家學者。北京解放前夕,毛澤東同志在石家莊對他的師長符定一先生說過,共產黨對德高望重、生活困難的老學者的生活應有一個安排,要設一個機構。1949年12月2日,毛澤東同志致柳亞子先生信中又提到「文史機關事」已交周恩來總理辦理,「便當詢之」。嗣後,毛澤東、周恩來請符定一、柳亞子、章士釗諸位先生參加籌劃事宜,並指定林伯渠、齊燕銘同志負責辦理此事。1951年7月29日,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鄭重宣告「政務院文史研究館成立」。符定一為第一任館長,葉恭綽、柳亞子、章士釗為副館長。1958年符定一館長逝世後,由章士釗繼任第二任館長,又增聘各地名流徐森玉、陳寅恪、沈尹默、邢贊亭、謝無量、商衍鎏為副館長。1974年楊東蓴繼任第三任館長。1980年葉聖陶繼任第四任館長。1989年蕭乾繼任第五任館長。1999年啟功繼任第六任館長。
毛主席和符定一在延安的合影
中央文史研究館建館五十年來,先後聘任了館長、副館長20位,館員237位。其中包括符定一、葉恭綽,柳亞子、章士釗、徐森玉、陳寅恪、沈尹默、謝無量、邢贊亭、楊東蓴、商衍鎏、齊白石、陳半丁、朱啟鈐、蕭龍友、張伯駒、張恨水等文化界的耆年碩學之士,或是全國知名,或為一方之望。老先生們入館後老有所養,喜見政治清明,煥發了生命的青春,他們或修史編志,或著書立說,或潛心書畫,或詩詞唱和,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2011年,我剛調入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工作時,適逢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60周年,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1〕46號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政府文史研究館工作的意見》。馬凱同志在紀念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60周年招待酒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第一次系統、明確地提出了「館員風範」的概念,這就是: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淡泊名利的道德境界、老驥伏櫪的進取精神、敢於直言的錚錚風骨和傾心公益的古道熱腸。本人曾有幸在國務院參事室工作五年,國務院參事室與中央文史研究館合署辦公,為參事館員服務是我的本職工作。各位館員均為頎年碩學、德才望兼備之士,五年中,我通過直接為他們服務、求教學問、詩詞唱和、採訪記錄等方式,與他們有過十分親密的接觸,我肯定這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機會,館員們潤物細無聲般的言傳身教,使我獲益終身。
毛主席在符定一信上的批示
一、「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能激發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對自己祖國最深厚、最神聖的情感,是全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紀念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6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館員們「為鞏固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發揮了獨特作用。60年的實踐證明,辦好文史研究館對推動我國文化繁榮和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要意義。」
60年來,一代又一代文史研究館館員們不論身處何種黨派,也不論自己身處何種境況,都始終高舉著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1951年10月1日,剛剛成立2個多月的中央文史研究館就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全體館員的籤名文章,表示堅決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堅決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努力完成文史研究的光榮任務。直到今天,我們還能從僅存的幾本館員手抄本詩詞中感受到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衷心擁護與深厚感情。中國革命勝利後,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二任館長章士釗先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為國共兩黨和談奔波操勞。1973年,為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92歲高齡的章士釗先生主動提出去香港探親訪友,直至最終病逝於香港,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世紀老人孫天牧先生聽說黑瞎子島要回歸祖國了,心情異常激動,委託其學生前往拍照、寫生,並指導完成了傳世名作《黑瞎子島之晨》,由孫老親筆題字的這幅畫作,就是孫老拳拳愛國之心的生動寫照。任繼愈先生生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無論是作為一個普通公民,還是作為一名學者,第一位的是要愛國」。
魯迅先生曾說:「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60年來,國務院先後聘任的館員共有290位,各地方人民政府先後聘任的文史研究館館員共有3000多位,他們都是文史和藝術領域的碩學鴻儒,他們都有一顆熱愛祖國的赤誠之心,都有一種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館員們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充分發揮現任館員們崇高的社會威望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對於激發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意義。
中央文史研究館舊址— 北海公園靜心齋
二、「淡泊名利的道德境界」提供了新時期道德文化建設的精神參照
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和參事、館員們座談時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如果一個社會真的只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那必將是人類文明的倒退。作為文史和藝術創作領域的名家、大家,館員們早已名滿天下,如果要追名逐利,那麼名利雙收必定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館員們淡泊名利的道德境界之所以難能可貴,就是因為在歷經人生的滄桑風雨後,他們已經超越了追名逐利的低層次需求,而逐漸升華到了「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的高層次道德境界。
啟功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館第六任館長,是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鑑定家、紅學家、詩人和國學大師,著作等身,名滿天下,卻始終視名利如過眼煙雲。作為清世宗雍正皇帝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第八代孫,啟功從不以此標榜自己,遇到有人將收信人寫成「愛新覺羅·啟功」時,他會以「查無此人」為由退回去。在啟老所列關於文物鑑定的七條禁忌中,第一條就是「忌皇威」。雖然曾榮獲「中國書法藝術終身成就獎」,但啟老多次謙遜地表示「我的主業是教師,其它只是愛好或副業而已;曾經是書生的我,今天依然是書生。」對於金錢的態度,啟老也是那樣的淡泊,被譽為「國寶」的他生活上常是粗茶淡飯、土鞋布衣,住所裡除了有幾張極普通的沙發可供人安坐,其他都是老舊家具,還不及一般人家的裝修和陳設。但是對於貧困學生和優秀學子的資助,啟老又是那樣的慷慨,執教70年的他,常常為捐資助學不辭辛勞、揮毫不已,還出資設立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鈔幣傾來片片真,未亡人用不須焚。一家數米擔憂慣,此日攤錢卻厭頻。酒釅花濃行已老,天高地厚報無門。吟成七字誰相和,付與寒空雁一群。」啟老的這首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啟老的淡泊心境。
像啟老這樣的館員還有很多,他們淡泊名利的道德境界在新時期顯得尤為寶貴,因為這是社會良心與良知最好的代表,是對見利忘義者最好的鞭撻,是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道德文化最好的範例,對於在全社會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強大輿論氛圍,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莎士比亞曾說:「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流傳到遙遠的後世。」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館員們身上獲取一點道德的力量,少念一人一己之私利,多發為國為民之公心,那麼,我們就一定能為推動社會和諧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周總理祝賀章士釗館長80壽辰時與章士釗及夫人合影
三、「老驥伏櫪的進取精神」激勵我們在大有作為的時代更加奮發有為
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抒發的是一種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一代代館員們身上也時時煥發出這種精神。
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紀念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6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如果思想僵化,停滯不前,就會從根本上窒息文化發展、藝術繁榮的生機與活力。」這就需要有一種老驥伏櫪的進取精神,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60年來,館員們一直葆有這樣的進取精神。
館員們平均年齡都在70歲以上,有的已屆耄耋之年,但他們的進取之心絲毫沒有停歇。蕭乾先生88歲出版了10卷本《蕭乾文集》;啟功先生90多歲仍然誨人不倦;王世襄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化成就在89歲時榮獲「克勞斯親王獎最高榮譽獎」;90多歲的任繼愈先生在視網膜脫落、右眼幾近失明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每天工作六七個小時;剛去世不久的許麟廬先生90高齡還在中國美術館親辦書畫展,並謙遜地表示要「以拳拳之心祈教於藝林方家」;現任的各位館員也都在各自領域內筆耕不輟、耕耘不止。76歲的舒乙先生近年來圍繞春節文化和文化遺產保護等重要問題開展實地調研,足跡遍布國內外;77歲的王蒙先生在北大的演講題目是「青春萬歲」,仍然充滿了青春的激情;守護敦煌近半個世紀之久的樊錦詩先生,現在仍然在為「把敦煌莫高窟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遺址博物館」而嘔心瀝血,她是無愧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這一榮譽稱號的。從2007開始,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全國文史研究館編纂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全書達34卷、1500萬字,擔任主編的就是現年75歲的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先生,他與各位館員一道,不顧年高體弱,不辭勞苦奔波,為這部通覽全國地域文化的宏幅巨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我國正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對於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而言,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正是改革的攻堅時期、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我們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屬性沒有變。在這一背景下,發揚館員們老驥伏櫪的進取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館員老先生們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對於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大有作為的時代更加奮發有為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意義。年老的館員們尚且能「已薄黃昏夕陽好,為霞滿天正當紅」,年青的我們又怎能不生發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進取豪情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毛主席在中央文史研究館老先生信上的批示
四、「敢於直言的錚錚風骨」樹立了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典範
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歷次同參事、館員座談時,多次引用「知者盡言,國家之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名言警句,強調發揚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鼓勵參事、館員們察實情、講真話,貢獻真知灼見。事實證明,館員們敢於直言的錚錚風骨是一脈相承的。
「文化大革命」中,許多民主黨派愛國人士被紅衛兵抄家和批鬥,成為造反的對象。在這關鍵時刻,章士釗先生毅然給毛主席寫信。毛主席在他的信上作了重要批示,周恩來總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親自擬定名單,保護了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等一大批民主黨派人士和知名學者。當造反派的矛頭直指「劉鄧司令部」時,他對國家前途充滿憂慮,不顧個人安危,再次上書毛主席,希望黨的中央領導能夠互相團結,有錯誤可以批評,但不要隨意打倒一個國家領導人,否則國家要遭大難,可謂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2007年至今,館員們向國務院報送的建議達30餘份,涵蓋了文史、藝術、經濟、教育、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其中,王蒙館員提出的關於呼喚經典,抵制低俗化、庸俗化、惡俗化等不良傾向的建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孫機、程毅中、資中筠、舒乙、程熙、王立平、樊錦詩、楊天石、楊力舟、趙仁珪、程大利等館員分別就民族宗教、中小學教育、文化安全和文化遺產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領域出現的問題秉筆直書,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均作出了重要批示。館員們積極有為的資政建言對於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漢朝歷史學家班固曾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這一評價放在敢於直言的館員們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館員們敢於直言的錚錚風骨,本身就是發揚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的真實寫照和生動範例,在當今社會,繼承和發揚這一風骨,顯得尤為必要,這對於進一步改進我們的作風和文風,推動各項事業科學發展,無疑大有裨益。
五、「傾心公益的古道熱腸」是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引導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裡如聞飢凍聲」——這是白居易的切身感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這是杜甫的由衷感慨;「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是鄭板橋的內心感懷。新時期的館員們自覺繼承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將「慈心為人,善舉濟世」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熔鑄於傾心公益的古道熱腸中。他們始終高揚崇高的人道主義旗幟,投身於國家的社會事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關心和扶持社會弱勢群體,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嘉言懿行是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力引導。
2003年,在「非典」肆虐的日子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們精心創作了一百餘幅作品,無懼危險,親自送往中日友好醫院和小湯山醫院,帶給了堅守崗位的醫務工作者們最溫暖的關愛和最堅定的信心;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全國數百名館員日以繼夜地創作了450幅書畫作品,贈送給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工作者們。98歲高齡的孫天牧館員在捐獻自己的作品時說:「中國強大了,我們完全有能力戰勝災害、重建家園」;95歲高齡的黃均館員堅持坐著輪椅親臨現場捐贈自己的作品;歐陽中石、沈鵬、侯德昌、張立辰、薛永年、楊力舟、潘公凱等館員也紛紛捐獻作品;袁行霈、劉繼瑛、宋雨桂、金鴻鈞、郭怡孮、程熙館員等館員還參加了「為了汶川」書畫義賣活動。近年來,舒乙先生堅持不懈地對全國孤兒、亞孤兒問題進行實地考察,並親自撰寫調研報告,有理有據地為特殊困難群體鼓與呼,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各位館員還積極參與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的捐資助學、慰問老少邊窮地區等各類公益活動。館員老先生們的身體力行,就像一束束和煦的陽光,照亮了一段段艱難的歲月,溫暖了一顆顆瀕臨絕望的心,燃起了一個個新的希望。
館員們傾心公益的古道熱腸,實際上是基於這樣的現實背景:黨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標,這是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部署。但是,當前我國每年有7000多萬人需要民政部門給予常年救助,有8000多萬受災群眾需要及時生活救助。每年有150萬流浪兒童居無定所,未納入扶貧救助範圍的城鎮貧困人口約有5000萬人,農村貧困人口約有3500餘萬人,按照2009年確定的人均年收入低於1196元的標準,我國還有3597萬絕對貧困人口。
館員們以自己傾心公益的古道熱腸告訴我們,竭盡所能幫助我們亟需幫助的同胞,解決好他們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是關乎國運、惠及全民,造福當代、澤被子孫的大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老同志的生活,重視發揮老同志的作用。早在1984年,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題目就是《中青年幹部要「尊老」》(《人民日報》12月7日),強調「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始終把「尊老」奉為立身處世的大德,相沿成習。2014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親切會見了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他在講話中指出:「要廣泛宣傳老同志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尊重老同志、愛護老同志、學習老同志的良好社會氛圍。要發揮老同志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組織引導老同志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好聲音,推動全黨全社會更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發揚「館員風範」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的有效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將「館員風範」內化成自己的道德標杆、精神標杆和行為標杆,並為達到這些標杆的高度而不懈努力。
作者:左文
審校:黎斐 責編:羿州
版權聲明:《中國封面》在推介傳播過程中難免出現部分文章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的情況。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郵箱:zgfm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