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正的人書俱老,文史大家周退密書法上海展出

2020-12-16 澎湃新聞
今年七月以107歲高齡辭世的文史大家周退密也是知名收藏家、學者、書法家、詩人,鄭逸梅曾稱之為「海上寓公」,七十多歲高齡時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年過百歲仍堅持詩詞創作,揮毫題詞,其文史學養與書法功力一直受到文化界關注。

澎湃新聞獲悉,周退密先生辭世後首個由家屬提供作品的書法展——「周退密書法展」11月24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正式展出,展覽呈現了近60幅周退密的書法作品。其中既有大量周老臨古擬古的作品,包括臨《石門銘》《石門頌》等,更有其自作詩《松江遊草》等作品,從中見出這位文史大家的深厚學修和高古書風。讓人感動的是,今年已經106歲高齡的顧振樂,不畏嚴寒,為了好友的書法展,克服困難來到開幕現場,堅持參加展覽。

周退密(1914—2020)

走進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撲面而來的或隸或楷,或行或篆,是周退密先生的各體書法,用筆果斷沉著,可見一股濃濃書卷氣,見證著中國書法真正的「人書俱老」。

展覽現場

周退密扇面三幅

正面牆上,是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原館長、館員吳孟慶題寫的「周退密書法展」的大幅藍色海報,兩側的展牆上,周退密臨《石門銘》、臨漢簡《王杖詔書令》、書黃庭堅詩句等書法作品一下子把觀者帶入其生前沉迷的詩文書畫的天地間,在力透紙背的筆墨之間,能感受到這位智慧的高壽老人下筆書寫時沉著的心靜和果斷的用筆。

展覽現場,90多歲的周退密夫人施蓓芳在發言

臨漢簡《王杖詔書令》

此外,展覽還呈現了一件特殊的展品,那是由周退密題跋,其父周絜非的遺墨——臨《韭花帖》。據上海市文史研究館介紹,周退密生前出版過詩詞和文史領域的專著,但由於周老的謙遜和低調,生前舉辦書法展、編印的書法集不多。周退密辭世後,其夫人施蓓芳開始整理其遺作,並委託上海市文史研究館主辦「周退密書法展」,編印《周退密書法集》。周退密(1914—2020),原名昌樞,1914年生於浙江寧波。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學院、大同大學教授,後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長期從事外語教學工作,參與《法漢辭典》的編寫工作。1988年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的收藏家、學者、書法家、詩人、文史專家,工詩詞、擅翰墨,精碑帖,富收藏,大凡傳統文人的雅嗜,他皆有造詣,鄭逸梅先生曾稱之為「海上寓公」。著有《周退密詩文集》(黃山書社出版,近100萬字)、《墨池新詠》、《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與宋路霞合著)、《退密樓詩詞》、《安亭草閣詞》等。2020年7月16日,周退密離世,享年107歲。

據相關書法研究者介紹,周退密的書法從歐陽詢入手,上溯二王,臨蘭亭、聖教。隸書從《華山碑》起筆,轉至《禮器碑》《石門頌》等,他的書法具疏朗、峻拔、方正、豪邁,有高潔之氣。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對清代隸書評價中肯,也顯示了先生對於藝術的理性精神。

周退密書法 臨蘇軾詩

在周退密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期間,曾多次為市文史館舉辦的各項展覽提供精品力作,作品曾入選「艱苦卓絕創偉業——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藝術作品展」「紫荊綻放——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書法作品巡展」。2019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盛世風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書畫藝術作品展」,106歲高齡的周退密館員提供了《讀書破萬卷 落筆超群英》等兩幅力作。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沈飛德此前表示,周退密先生是目前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十位百歲館員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在傳統詩詞的創作、研究、著述領域成就卓著,也是一位學養豐厚的書法家,在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德高望重,倍受大家尊敬的前輩長者,「令人敬佩的是,他年過百歲後仍堅持詩詞創作,揮毫題詞,為這個時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珍品。」

周退密書法 《壽》和《如松青不老 比鶴壽同長》

在周退密的自傳文章中,他曾寫道:

「我還愛好書法和詩詞。過去老家就有不少碑帖,以後又從上海有正書局、文明書局、商務印書館買回大量珂羅版、石印的碑帖,凡是他們出版的碑帖,我幾乎十有八九了。解放後,我樂此不疲,又購進了不少碑帖拓本,收藏價值增加,實用價值已經不多了。」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展出的近60幅周退密的書法作品,不少是周退密先生九十多歲時所書。其中臨《石門頌》《石門銘》,見出筆底雄力,而自書自作詩詞,用筆或行或草,自然超邁,又有著瀟灑超逸處。此外,展覽還呈現了一件特殊的展品,那是由周退密題跋,其父周絜非的遺墨——臨《韭花帖》,從中也可見出周退密的家學淵源。

周退密題跋,其父周絜非的遺墨——臨《韭花帖》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原館長、館員吳孟慶在開幕致辭中回顧了周老的生平和當時一起在文史館的時光,他表示,「周老是學貫中西的文史老人,他童年開始學習書法,過了百歲仍在寫字,而且眼不花、耳不聾、手不抖,達到了如火純青、人書俱老的境界,現在具備這樣境界的人是不多的。前幾年有友人想請他寫字,幾次讓我聯繫周退密夫人,周周退密夫人說:『讓他來吧。』去他家裡,周退密當場書寫,這是我看到的也許是他最後幾年留下的書跡之一。 他的落款是『周退密105歲』。 周退密一生與書為伴,這種恆定的精神生活也是他的養生之道。」

周退密書法,臨《石門銘》

知名學者、華師大教授陳子善此前曾對澎湃新聞說,退老是上海僅存的幾位文史大家,「尤其他那麼高齡,他對中國文化如詩詞、書法等的繼承,一以貫之,有一種真正的追求在裡面。作為前輩,他與施蟄存、鄭逸梅交往極多,也非常關注被忽視的文化大家的遺產整理,如退老鼓勵晚輩整理周越然先生的遺著,他也是上海藏書文化的重要研究傳承者。」

周退密自作詩《松江遊草》

 

周退密自作詩《松江遊草》(局部)

周退密書法局部

周退密書法局部

在開幕式上,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王群用「感謝、珍貴、傳承」三個詞語表達了展覽開幕時的心情。她表示,周退密館員在詩詞和書法領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生前對文史館工作的大力支持也是令人感動的,「作為文史館主辦方,我們主辦周退密書法展,旨在展示周退密館員的大美書藝,表達我們的緬懷之情,體現『敬老崇文、存史資政』的宗旨,表示我們對於文化傳承的積極的態度。」

周退密書法 對聯《讀書破萬卷 落筆超群英》

開幕當天,今年已經106歲高齡的書畫家、文史館館員顧振樂,不畏嚴寒,為了多年好友的書法展,克服困難來到開幕現場。周退密夫人施蓓芳在對多方表示感謝之後說道:「周老生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同時酷愛文學,1988年榮聘為文史館館員後,享受政府種種敬老崇文的待遇,積極參與文史館舉辦的各項活動與學習,與同館館老交流、磋商,在詩詞、書法等方面不斷提高,才能在館領導的支持下舉辦這個展覽。」在現場,周退密夫人施蓓芳還代表家屬向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捐贈周退密館員作品《臨〈瘞鶴銘〉四條屏》和對聯《讀書破萬卷 落筆超群英》,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黨組成員、副館長沈飛德向施蓓芳女士頒發捐贈證書。

展覽現場,前排:施蓓芳、顧振樂,後排左起:沈飛德、趙英、王群

 

周退密書法 《臨〈瘞鶴銘〉四條屏》

據悉,此次展覽展期為2020年11月24日—2020年11月28日。

延伸閱讀|書畫界人士談周退密書法

唐吟方:退老勤於書札,翰墨流傳遍布九州

退老在《吟邊墨痕》小引中說「

平生有二好,曰詩曰書。雖垂老無成,捻髭臨池之情固未嘗稍衰也

。」書法和詩是其終生的喜好。

程千帆致施蟄存書札中談沈祖棻詩詞付印事兼及退老書法:「

子苾詩詞付印事,系自畺託南師資料室負責人趙兄主持……想請維昭及退密二兄各題一內封面,一書『涉江詩稿四卷』,一書『涉江詞稿五卷』,其大小即照《金石百詠》之板框。其式如左:涉江詩稿四卷。退密楷書,子苾所喜。弟則愛微昭之奇逸,故欲轉請兄一求耳。(或請退密,作楷,微昭作篆。)

我在《雀巢語屑》中也提到退老的書法:「

今私人印墨跡選,以周退密老人手跡最多。餘每至上海訪退老,常得其手贈,寒齋所存不下十數種,大抵為各地愛好者自發印行。印本中多為書問,少則三五行,多則四五紙,風便落筆,最得翰墨真意。間有臨書帖,亦氣吐如虹。退老勤於書札,與四海風雅之士應接無虛日,翰墨流傳遍布九州。近得忻州焦如意寄贈《周退密緻陳巨鎖翰札》,收退老八十九歲至百歲十年間與陳氏筆札書法,墨跡俱彩印,即硬筆紙條,亦不遺漏,珍護之心,斑斑可見。故田遨老卷首題詩有『周陳函札互珍重,無限白頭傾蓋情』之感嘆

。」

張瑞田:他書法的文化格調可望不可及

就書法而言,2007年「心跡·墨痕:當代作家、學者手札展」巡展中,周退密老是這個展覽的特約作者,也是最年長的作者,他的手札和詩札同時展出,引起觀眾極大的欣賞興趣。這兩件作品足以證明周退密的書法家的地位。這兩件作品,也讓我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周退密是當代書法大家,是文人書法大家,庸庸書界無出其右者。不把書法作為笑傲江湖資本,把寫字看成一種生活習慣。創作詩詞,用毛筆錄之,味道不同尋常。畢竟是從髫齡而來的修為,對書法的認知,是有文化深度的。因此,他書法的文化格調可望不可及。從「手札展」開始,我專注周退密的手札研究,我覺得,當代書法家的手札就是用現代漢語寫的書信,不講規矩,沒有方圓,僅僅傳達了世俗信息。周退密不然,他的手札由考究的文辭支撐,敬語、平闕、收尾,不離傳統手札的格式,可謂字清意長。周退密是複合型文化人,他作詩寫字,他研史讀經,清代吳雲的《兩罍軒尺牘》,是他的枕邊書,難怪他寫手札下筆如神。中國書法的名作庶幾是手札作品,能夠從手札的內部出發,窺探書法,做到讀寫自如,是需要刮目相看的。周退密的書法生涯如此鋪陳,其落在宣紙上的毛筆字,有文化內涵,有藝術感覺,再正常不過了。

周退密103歲時所題《珠聯璧合-鄭逸梅遺印》  (非此次展品)

顧村言:退老的為人與詩書,對當下是一面巨大的鏡子

退老的書法,到九十以後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度。尤其喜歡他的一些晚年詩稿手札,見出學養,渾而厚,筆底雄力,而又自然超邁,讀之讓人迷醉。印象深的還有退老103歲為鄭逸梅遺印集所書的《珠聯璧合》四字,如東坡書風,而老勁過之,古意而紛披,樸厚而清勁,內在又有著一種瀟灑超逸處。晚年的《時光之門》及部分題籤,更是人書俱老,進入難得的化境。

讀退老的書法,如其名字,書法之間正見出「退」與「密」,能進方能知退,能退方能知進,書跡見心跡,從中可見其人生格局與境界,如老人在98歲時所記:「

我在九十八年的歷史長河中,在處順境時,是保泰持盈,不敢妄作非為;在處逆境時,是含垢忍辱,耐心待變,聽其自然,不灰心喪氣,終於峰迴路轉,活到現在。

」從他的見出心性的詩稿手札中,正見出其晚年的一心向內,內在的樸拙古厚,而又瀟散飄逸,如讀東坡書簡,既見出一種澄明之境,又見出人生的歲月蹉跎、世事蹭蹬與放逸曠達處。

周退密詩稿(局部)   非此次展品

退老書法的另一「密」字——事實上,退密書法築基極厚,胎息「二王」,沉迷蘇黃,精鑑金石碑帖,且由取法清代隸書而上溯秦漢,退密老曾言:「

金石之學,自歐、趙著錄以還,上之則以考訂史事,其次則以通古今文字,下之則以尚論書法。得一拓本,賞奇析疑,樂亦靡窮。

」與當下書法界的紛擾喧囂完全不同的,退密老的書法是與他的文人生活是融為一體的,全無隔膜處,且輔之以人格錘鍊、詩詞涵養與金石考證,終於成就了其晚年書法的高峰,有意思的是,這樣的書法大家,似乎終其一生都不是書法家協會的會員。憶想起章汝奭先生生前接受筆者訪談所言的「過去就沒有『書法家』三個字」,讓人感嘆。

退老的為人與詩詞、書法,不僅對當下的詩壇與書法界,對當下的文化界,都可謂是一面巨大的鏡子。

周退密書跡(局部)  展覽作品

周退密先生106歲時題籤  非此次展品

鄭有慧:寓所清氣滿屋,書畫雅致沉穩

在2005年周老先生高齡九十多歲時,先祖鄭逸梅的遺作《尺牘叢話》出版後,他為該書校驗出一百多處謬誤,為以後的再版,付出了辛勞(該書2017再版)。老先生的虛懷若谷,謙遜為本。他為先祖遺作的出版題詞多為『拜題、後學……』等等。他的平實學風,贏得世人的仰慕和敬重。筆者在近二十多年中,每隔數月,定會去拜訪和探望老先生,他猶如祖父般的殷切……他的寓所清氣滿屋,牆面懸掛的書畫雅致沉穩,不染一絲火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周退密書法展開幕:60餘幅作品帶你重溫「海上寓公」的筆下風骨
    今年107歲文史大家、書法家周退密的逝世,讓許多文壇藝界人士深感遺憾。昨天,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開幕的「周退密書法展」上,其夫人施蓓芳整理出他生前的60餘幅書法作品,帶大家重溫這位「海上寓公」筆下的風骨。
  • 「他」參與編寫的詞典填補了國內法語工具書空白
    原標題:文史大家周退密昨天凌晨逝世,享年107歲他參與編寫的詞典填補了國內法語工具書空白文史大家周退密7月16日凌晨逝世,享年107歲。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沈飛德告訴記者,周退密1988年起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是該館十位百歲館員中最年長的一位,備受大家尊敬。周退密原名昌樞,1914年生於浙江寧波。他的父親在漢口開過保和堂中藥店。受家庭的影響,周退密考入了上海老西門石皮弄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攻讀中醫。後又考上了上海震旦大學,學了法語,念了法律專業。
  • SISU┆芳華育桃李 詩中歲月長:深切緬懷上海外國語大學周退密教授
    ●●●●●編者按:知名文史大家、書法家、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周退密教授於今晨(2020年7月16日零點12分)辭世 ,享年107歲。周退密教授工詩詞、擅翰墨、精碑帖、富收藏,詩書皆有造詣,1988年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周退密詩文集》(黃山書社出版,近100萬字)、《墨池新詠》、《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與宋路霞合著)、《退密樓詩詞》、《安亭草閣詞》等。
  • 道同原有話能說 時促聊憑影為延——拜訪海上詩翁周退密先生
    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學院、大同大學教授,後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長期從事外語教學工作,參與《法漢辭典》的編寫工作。1988年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的收藏家、學者、書法家、詩人、文史專家。著有《周退密詩文集》(黃山書社出版,近100萬字)《墨池新詠》《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與宋路霞合著)《退密樓詩詞》《安亭草閣詞》等。
  •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一種什麼境界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學習書法能夠到了這個境界,往往是書法技藝已經成熟,爐火純青,但隨著書法造詣的爐火純青,我們的年齡也到了晚年。這也說明一個問題,不同年齡階段,我們的書法造詣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天才與勤奮,固然重要,但閱歷之於書法,也是不可缺的,有精到與老辣嫻熟之不同。
  • 67歲董其昌書法經典《龍神感應記》全本人書俱老,出入晉唐
    《龍神感應記》,選自《中國十大書法家墨寶全集—董其昌書法全集》。這是董其昌67歲的書法經典作品,書風端莊秀潤,俊美飄逸,是不可多得傳世書法經典,人書俱老,毫端揮灑的更多的是人生感悟、書法深層的領悟,多種元素糅合在一起的書風。更深厚更耐人尋味,也代表一生書法造詣的最高水準。
  • 趙子昂63歲所寫的楷書,人書俱老,傳承700餘年
    在書法史上,將楷書寫到出神入化、超凡入聖的人有四位,就是人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還有趙孟。這四人的楷書各有各的特點,歐陽詢的歐楷在平正中見險絕,顏真卿的顏楷氣勢莊嚴雄渾,柳公權的楷書一絲不苟,一字值千金,趙子昂的楷書華麗精到,如謫仙臨凡。
  • 陳琪疫情期間中國畫書法作品在上海嘉定展出
    陳琪疫情期間中國畫書法作品在上海嘉定展出 2020-06-07 0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昌碩75歲通臨《石鼓文》全篇:人書俱老、金石燦然!學篆好字帖
    先秦刻石石鼓一文可說對歷代學習篆書的書法家影響深遠,眾多書家對其樂此不疲。而石鼓文在先秦時期的熱度,或許還不及其在晚清民國時期來得高,這其中又以吳昌碩的石鼓文最為突出。前人對篆書的革新,為其臨古創作提供了借鑑的依據,再加上他終其一生的努力,直到晚年仍堅持創作、思考對於石鼓文藝術的創新突破,終於吳昌碩在繼承鄧篆的基礎上,又創新的採用了側勢結字,形成了雄渾厚重、蒼茫古樸、遒勁有力的的書法風格,可謂:人書俱老,金石燦然!同時在學習石鼓文的道路上,所思所感又反哺於他的篆刻及繪畫!
  • 文徵明89歲時的一幅字,此作真是「人書俱老」,可惜流傳到美國
    在書法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人書懼老」,是指書法寫到了一定的火候,書法家隨著社會閱歷的增長成熟,而他的書法藝術也隨著書法家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獲得了足夠的經驗,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人書懼老」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孫過庭的《書譜》中: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懼老。而在書法史上,「人書懼老」的代表莫過於明朝的一代宗師文徵明了,文氏到了90歲仍然執筆寫字,寫起蠅頭小楷絲毫不含糊。
  • 日本泰書會柳田門生書法作品在佛山展出
    金羊網訊  記者景瑾瑾攝影報導:5月4日上午,由佛山市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文化藝術館舉辦的「日本泰書會柳田門生書道展暨茂林華雲、深井蕗山(花甲)作品展」開幕。展出泰書會柳田門生共96件作品,其中包括柳田正齋、柳田泰麓、柳田泰雲、柳田泰山的柳田家族四代人的書法精品24幅。其中,柳田泰雲書寫的「國泰民安」四個楷書大字還被刻在山東泰山的玉皇頂上。
  • 豪門出書法大家還是寒門出書法大家,原因都在這裡
    晉朝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官員都是王氏家族的人或與其有姻親的人,連東晉皇帝都不敢怠慢王氏一族。王羲之之父王曠是淮南太守。王羲之的老丈人郗鑑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書法家。書法是一種藝術,藝術屬於精神領域範疇,吃不飽穿不暖,是無法創作出什麼藝術作品來的。物質是基礎,失去了物質的支撐,任何有藝術情懷的人也會失去創作的根基。廁所裡談戀愛是怎麼也香不起來的吧!錦衣玉食的生活才會有閒情逸緻去搗鼓書法,才有更多的時間研究橫豎捺勾的搭配和橫縱的布白。如果王羲之整天為這一頓吃完下一頓吃點啥犯愁,怎麼會把書法表現的那麼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 37臺古董級收音機上海展出 穿越歷史聆聽「老上海」
    原標題:37臺古董級收音機上海展出 穿越歷史聆聽「老上海」  分享到:   37臺古董級收音機上海展出 穿越歷史聆聽「老上海」【解說】作為2015上海廣播節的系列活動之一,「無限電?上海廣播藝術展」於日前在上海K11正式開展。
  • 一件被譽為「草書字典」的神帖,功力精純,這字已經人書俱老!
    草書是書法至高境界的一個體現,能夠在草書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在書法史上遠遠少於其它書體。 這是因為草書是一個獨立的書法體系,其內核是性靈的表達,是書寫者內心的寫照,境界高下,還不僅僅在於技法,而在於內心的修為。 中國草書發展到了唐朝,出現了張旭跟懷素。
  • 劉江|大道傳薪 人書俱老
    這是一處美妙的藝術空間——隱於杭州皇城中山中路16號的劉江藝術館,在夜雨燈火闌珊的吳山腳下,悄然向人們敞開一扇藝術大門。驀然回首!這是一條壯闊的藝術長廊——公元2020年9月25日晚,劉江藝術館開館特展「大道傳薪——劉江書法篆刻藝術特展」將奉獻一場藝術精品。
  • 當代書法大家任政,精美行楷字帖鑑賞,學現代行楷書法的範本
    在中國不論是硬筆書法還是軟筆書法,它們都是圍繞字體結構的線條進行書寫的。線是書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線在我國造型藝術中,又是最簡潔、最概括、最單純而又最深刻的,是人類生命的象徵。寫硬筆書法時力量豈止輕、重之分,凡書法都要:有輕有重,有虛有實,有粗有細,有開有合,有緊有松,有方有園,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決不可隨意側重一方,忽略一方。要練好字,非三、五日之功。不過有決心練字,必有進步。硬筆書法作品力求的就是這種效果,「剛勁之力如鐵畫銀鉤,柔和之力似綿裡裹鐵。儘管有風格的不同,然而都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出共性的力度美。
  • 上海書法篆刻大展開啟:獲獎入展者呈年輕化趨勢
    12月18日下午,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幕。澎湃新聞在現場了解到,展覽分中華藝術宮與上海文聯兩個展區,共展出244件作品,反映了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面貌。此次展覽80、90後作者共80名,佔總數的43%,比上一屆高11個百分點,大展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 上海書法篆刻大展:呈現當下創作,獲獎入展者趨年輕化
    澎湃新聞在現場了解到,展覽分中華藝術宮與上海文聯兩個展區,共展出244件作品,反映了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面貌。此次展覽80、90後作者共80名,佔總數的43%,比上一屆高11個百分點,大展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 文徵明90歲寫的一幅字,沒有一絲煙火氣,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
    我們縱觀任何一個朝代的書法家,他們幾乎有著這麼幾個特點,首先他們極少有平民出生的人,不是豪富之間就是士大夫階層,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具備學習書法的資源。比如魏晉時期的王謝家族,幾乎那個時代所有的書法大家都被這些世家所籠罩。到了唐代我們常常提到的「初唐三大家」,虞世南的舅父是陸彥遠,並且他跟隨智永學習書法,智永又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歐陽詢又跟虞世南是同事,而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也是這兩個人的同時,褚遂良曾多次向虞跟歐討教書法。褚遂良還有機會幫助李世民遴選地方呈上來的王羲之法帖,可謂眼界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