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當初安史之亂,唐朝軍隊丟盔卸甲,丟掉大部分土地。包括詩中所指河南,反叛頭目安祿山在洛陽稱帝,算是他的「起家之地」。這次收復失地,真的很振奮軍心,難怪杜甫那麼激動。
很早之前,河南為中原文明最早發源之地, 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如果說封建王朝,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當初在此地建都。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之前,它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統治者很重視。特別是古都洛陽,幾次成為首都。
中國有那麼多省份,每個省都有自己簡稱,算是特色地域文化。山東簡稱為「魯」,因為該地為齊魯大地。廣東為「粵」,更讓人聯想到粵菜。有些省份簡稱,就十分簡單,直接用自己名字。像北京 的「京」、天津 的「津」、四川的「川」,被人們輕鬆記住。
至於河南簡稱為「豫」,有些人就直呼看不懂,有時看字面意思,與大象文化有關。然而河南本身沒有大象,為什麼會有這種簡稱,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座古墓解開謎團
事實上這個「豫」字,很早之前就開始流傳,大禹時期,就將河南稱為「豫州」。如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很早之前都屬於豫州。雖然大家很奇怪,不過一座3000多年的古墓,幫助人們揭開這個「謎團」。
雖然一直傳言,遠古時河南為亞熱帶氣候,天氣和現在的雲南很相似。說是該地生活著大量的大象,但是對於這種說法,有些人持懷疑態度。看到現在這個環境,很難想像到竟然有大象生存,雙方似乎不沾邊。無疑這座古墓,不僅讓人們熟知商朝歷史,還能夠解開,關於大象的疑問。
眾所周知河南歷史很悠久,擁有眾多名勝古蹟,知名度最高當屬殷墟遺址。這片土地上自然肯定有商朝古墓,畢竟商朝上層人士,主要活動在河南地區。等到建國以後,陸續挖掘出好多文物,像國寶「后母戊鼎」,就是在河南安陽市一個小莊子古墓所發現。
當初這個文物發現,讓考古學家們把目光,瞄準華夏大地。說不定這個地方,竟然是一個「大寶藏」,說不準還會有新的發現。
果然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當地文物局意外發現國母「婦好墓」。婦好在商朝人氣,可以說相當高,主要依仗於「強悍」武力值。雖然是王后,婦好權利相當大,不僅管理後宮,而且還親自上戰場。
說到歷朝歷代女將軍中,知名度最高當屬楊門女將,包括佘太君、楊七姐、楊八妹等。如果說道年輕一輩的帥才,公認最為優秀非穆桂英。不僅武藝高強,親自上陣殺敵,行軍布陣絲毫不遜色於男人。婦好的軍事能力,絲毫不亞於穆桂英。
武丁率領將士徵戰時,她多次奉命作戰,在朝廷地位頗高,不僅掌握朝中的兵權,還負責主持祭典,擁有自己獨立封地。因為對商朝突出貢獻,武丁對其十分寵愛,夫妻兩人共同管理天下。
婦好去世以後,武丁十分悲痛,為其修建龐大墓地。這個古墓對於研究商朝歷史,有很重要借鑑意義。因為沒有被盜墓賊光顧,裡面東西保存完整,研究價值相當高。哪怕裡面陪葬品數量不多,一點不影響其收藏價值。
進入古墓以後,考古專家們真的是超級興奮,出土文物有青銅器、玉器、象牙器等。有些文物上面,還寫著珍稀的銘文,有助於研究商朝歷史。根據上面字體,證明埋葬者身份,確定其為婦好墓。
發現大象生活痕跡
當初大禹治理天下時,把河南大部分地區稱為中原,那時當地生活著大象、犀牛、猿猴等動物。天氣很溫暖,人們穿著十分薄,適宜各種生物生存。這次考古學家,在婦好墓中發現大象「活著」證據,證明大象確實存在著。
發現一個「商代嵌綠松石象牙杯」,還有「象牙帶流虎鋬杯」,從外形來看,堪稱珍貴藝術品。但是考古學家感興趣東西,不在於上面有那麼多綠松石,而在於用象牙材質。據說,商紂王就拿著象牙筷子,說明「大象文化」有千年淵源。
這兩件文物證明一定:古代的河南地區,就是傳說中的「豫州」,人與大象和諧共處。後來根據史料查詢,了解到商朝時,人們已經訓練大象,並且把其用作到戰場當中。
據說當年帝辛徵戰東夷部落時,因為打不開局面,選擇用大象充作前鋒。《呂氏記載》中,也有相關記載,進一步「印證」那段歷史。殷墟挖掘過程中,同樣發現大象的遺骸,還有關於大象文字記載。
倉頡創造字體時,也是依據事實,並不是天馬行空。如果把「豫」按照拆字法來看,就是人牽著大象。商朝本身是河南 「高光」階段,用「豫」來做簡稱,更有很強紀念意義。雖然後來因為地形、天氣變化等,大象數量持續減少,不過那段歷史不能忘卻。
大象在中原王朝,並不僅僅局限於打仗,還有別的用途。以往朝廷上早朝時,大臣們手裡都會拿著一個笏板,影視劇當中經常見到。某種程度算是身份象徵,那個其實就是由象牙做出來的,不過後期因為大象數量減少,才改用別的材質。
勘察商朝各種名勝古蹟時,依然發現好多象牙做的雕刻,藝術價值相當高。無疑再度說明在那個朝代,確實存在著大象,影響人們日常生活。那個階段活躍的動物有很多,除了大象之外,還有白猿,《封神演義》中就提到過。
現如今大象分布
野生大象主要分布在雲南,集中在熱帶地區。傣族人日常生活,會與大象「打交道」。不僅用來當寵物,有的還會運輸搬運東西。真的很難想像,夏商周時期,北方竟然會分布著大量大象,最遠到達北京。
中國生活大象種類,主要為亞洲象,生活在西雙版納地區。事實上境內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大象生存,因為他們棲息在熱帶雨林、山坡、草原等。食物有竹筍、嫩葉、野芭蕉等。因為天氣惡劣,大象生活地區不斷壓縮,降低其數量,為了保護這個動物,有關部門出臺政策予以保護。
除了自然環境惡劣,還有一個原因,同樣制約其生存。就是偷獵者肆意捕捉,他們想要偷取的東西,就是象牙。很早的時候,人們用它來製造藝術品,價格不菲。古代上流人士送禮時,象牙杯都是稀罕物品,自然帶動捕獵活動。
總結
《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恐怕大象都沒有想到,就是因為象牙,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有些國家為保護它,主動把其象牙割下來。保護大象是世界動物保護組織,這麼年來關注的話題,需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每個省份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事跡」,像山東齊魯文化、廣東的嶺南文化等。如果想要了解,不妨查閱資料,了解老祖宗的「貢獻」。這麼多年,華夏文明並沒有斷絕,代代流傳,離不開前輩們努力。
人生在世,要做到「勿忘初心」,應該學會尊重歷史。這些歷史古蹟,並非是現代人類所擁有的,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屬於全人類所有。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將其繼承下來,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