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脾胃須單舉的功理與作用

2021-01-19 遵生養命

中醫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調養脾胃的方法原則應是益脾氣、養胃陰,用藥首當注意升降,次則當防過偏,寒勿過涼,熱勿過燥,以免傷胃。為此,調理脾胃的動作應以導引脾氣上升,胃氣下降為原則。綜觀調理脾胃須單舉的動作,可發現,單舉手的動作具有調節手三陰三陽經作用,特別是對手太陽小腸經作用更大,而脾胃功能與小腸關係極為密切。《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由此可見,小腸具有協助脾胃運化功能的正常發揮,反之,小腸有病則可直接影響到脾胃。另一方面,如果肝木之氣偏旺,脾土虛弱,極易出現肝氣犯脾的病理現象。脾胃功能失調,經脈氣滯,溼濁內蓄,血絡閉阻,便可出現脾胃結瘕瘀血等症。而通過單舉手動作作用於手太陽小腸經,使經脈疏通、調和,升清降濁,可起到健運脾胃,使得脾氣得升,胃氣和降,小腸能泌別清濁,則溼濁之氣自去,壅滯於中焦脾胃的瘀結也自行消散。再有脾胃屬土,肺及大腸屬金、心及小腸屬火,根據五行屬性,火生土、土生金,因此,脾胃與心、肺、小腸、大腸的關係較為密切。脾胃有疾,可能會累及心、肺、小腸、大腸,反之,心、肺、小腸、大腸有疾,也可累及脾胃。另外心包絡代心受邪、三焦是脾胃氣機升降的主要通道。由此可見,調節手三陰三陽經(心、肺、心包為手三陰經,小腸、大腸、三焦為手三陽經),是調理脾胃的有效方法。為此單舉手這個動作是較為理想的健脾和胃手段。

再來分析左右上肢一松一緊的上下對拉(靜力牽張),以及兩下肢的屈伸導引運動對脾胃具有哪些作用?

我們可以發現,兩腿伸直,一手上託,能起到牽拉足太陰脾經作用。而一手下按的動作路線又與足陽明胃經從頭到腳向下循行的路線相吻合,因此本式動作具有疏通脾胃兩經氣血,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通過上託之手意想導引丹田之清氣上升與天相接,通過下按之手導引丹田之濁氣下降與地氣相連。當左右上肢相對靜力對拉牽伸時,略閉氣,運氣上下,加強體內之氣從丹田達於四梢,使周身氣機調暢,氣血平和。然後屈膝,兩手放鬆合抱於腹前,復採天地之精華引回丹田。如此左右重複數次,則可有效提高清氣上升,濁陰下降的能力。有些習練者可感覺到腸鳴的現象,就是脾升胃降,氣機加強的具體表現。因此通過清氣升,濁陰降的鍛鍊,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就能獲得加強。此外,中醫還認為,除了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外,腰脅又為人體氣血運行之樞紐。通過左右上肢一松一緊的上下對拉運動,可以牽拉腰脅,腹腔,對脾胃中焦肝膽起到按摩作用,同時可以刺激位於腹、胸脅部相關經絡以及背部俞穴等,起到調理脾胃、肝膽和加強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的效果。

對應經脈

練習本動作主要牽動的主要經脈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對應穴位

練習本動作主要牽動的穴位是:

1、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取穴方法可以曲肘,手掌按於後枕,在腋窩中部有動脈搏動處取穴。

2、大陵穴:見雙手託天理三焦章節。

3、期門穴: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溼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於下部的章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於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於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儘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對應臟腑

練習本動作對應的人體臟腑是脾、胃、肝、膽:

此式名為「調理脾胃」,那麼,為什麼「單舉」可以調理脾胃?

要搞清楚其中的道理,需要我們先了解中醫的兩個重要理論,一是人體圓圈理論,二是五行生剋理論。

人體圓圈理論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以及臟腑所引導的氣機,是有方向的。

→ 肝升膽降;

→ 脾升胃降;

→ 腎水上升,心火下降;

內外圈之間又是關聯的:

→ 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隨之升;

→ 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之降。

可見,在這個圓圈系統裡,脾胃中土為「交通樞紐」,帶動其它臟腑氣機升降,為最重要的迴環。

《黃帝內經》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我們攝入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和脾的運化,轉化為精微以滋養全身。因此,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人體生命的盛衰。

如果脾胃氣機阻滯,甚至逆行,脾不升清,胃不降濁,除了出現呃逆、腹脹、不思飲食、嘔吐、便秘或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外,還可出現膽火心火不降、上面熱,比如口渴、口苦、口舌生瘡、眼睛紅、膽汁返流、心悸、失眠、煩躁等,而肝木腎水不升、下面寒、腿腳涼的現象。

我們通過「單舉」這樣反覆上撐下按的方式,引動脾胃氣機,讓這一中軸迴環運轉正常,從而帶動經絡臟腑氣機的升降開合,讓人體內的圓圈運動順暢無阻。

五行生剋理論

依據中醫五行生剋理論,脾胃屬土,肝膽屬木,木克土,肝膽會克制脾胃。現代人常常因為壓力、情緒問題,肝膽之氣鬱滯,而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現象,就是這個道理,而如果在肝氣條達、心情舒暢的狀態中,自然就吃嘛嘛香。所以,如果我們能主動疏解壓力,保持情緒放鬆,使得肝膽之氣平和條暢,就可以讓脾胃健運,恢復良好的身心狀態。

這個動作,就可以抻拉循行於兩肋的肝經和膽經,從而有效疏理肝膽鬱滯之氣。現代醫學也證實:當人們專注於和緩的運動時,交感神經會放鬆,體內分泌的內啡肽會增加,而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迅速驅走鬱悶,釋放疲勞感,促進代謝。

調理脾胃須單舉的作用

八段錦裡的「調理脾胃須單舉」是一個調理脾胃和肝膽的健身動作。

1 這個動作,通過手臂的上撐和下壓,打開了身陰經,鎖住了陽經;

2 在做這個式子的過程中,左右兩手交替上託,通過左右上肢一松一緊地上下對拉,可以牽動腹腔,對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時,對兩肋的經脈也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

兩肋是肝經、膽經循行的部位,所以「調理脾胃須單舉」這個動作首先是調理肝膽的。那為什麼這個動作叫「調理脾胃」呢?因為要想調理脾胃,核心在於調理肝膽。

3 中醫的理論基礎在於陰陽五行。從五行的相生相剋來看,木克土。肝膽是木,脾胃是土,肝膽會克制脾胃。所以,如果想不讓脾胃這個土被肝膽這個木克,首先需要鍛鍊好肝膽,讓肝膽宣開。

所以,通過雙手對拉,交替上舉、下按,抻拉兩肋的肝經和膽經,從而達到養護脾胃的功效,這就是「調理脾胃須單舉」的核心。

4 由於兩手交替一手上舉一手下按,上下對拔拉長,使兩側內臟和肌肉受到協調性的牽引,特別是使肝膽脾胃等臟器受到牽拉,從而促進了胃腸蠕動,增強了消化功能,長期堅持練習,對上述臟器疾病有防治作用。

5 使椎間小關節,肌肉得到鍛鍊,增強脊柱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一些不可忽視的動作細節,及其含義:

1 、起身託捧時,兩手從下丹田向上託捧至中丹田,此時兩手靠近身體中線,虎口朝上。這個動作,將下丹田之氣引導至中焦。中焦為脾胃所在,人體的(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在胸腹部的體表循行路線,就在身體前正中線的兩側。

2、兩手上撐下按時,手掌要平。下按手的指尖朝前,可稍稍內扣,而不可外展。上撐手的指尖也向內。指尖的方向要求,以及掌心的朝向,意在引導內氣形成一個圓圈循環。如果指尖外展,則有可能會使內氣外洩。

3、上撐下按時,掌根要用力,使人體處於上下對拉拔長的狀態,此時命門穴閉合;兩手回收屈膝合抱時,注意松腰開胯,以使命門穴開啟。如此啟閉交替,可以增補命門及丹田的元氣,調腎益精。

相關焦點

  • 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的功效
    調理脾胃須單舉動作的治療功用,指向清晰明確,那就是對脾胃的調理作用。而這種調理作用則不容小覷單舉的運行機理。脾與胃均為人體的後天精氣來源之本,是消化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到人體生命的盛衰。
  • 氣血氤氳由中而發——「調理脾胃須單舉」的生與化(二)
    由於脾胃在五行中屬土,位居中央,脾與胃陰陽相合,燥溼相濟,升降相因,互為協調,這些維持人體飲食、消化、吸收的氤氳活動,由脾胃運行也就順其自然地由中而發了。不難看出習練「調理脾胃須單舉」之所以可使氣血生化、由中而發,是由於脾胃主生化的條件與必然性所發生作用的。其二、通絡於中。脾胃皆屬中焦。它與上焦、下焦合稱為三焦。
  • 《健身氣功·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圖文教學
    &34;的主要功能是對肝臟和脾胃的調節兩腿徐緩挺膝伸直;同時,左掌上託,左臂外旋上穿經面前,隨之臂內旋上舉至頭左上方五、功理與作用1、通過左右上肢一松一緊的上下對拉(靜力牽張),可以牽拉腹腔,對脾胃中焦肝膽起到按摩作用;同時可以刺激位於腹、胸脅部的相關經絡以及背部俞穴等,達到調理脾胃(肝膽)和臟腑經絡的作用。
  • 流傳千年的健體神功八段錦詳述第三式調理脾胃需單舉
    第三式調理脾胃需單舉第二式做完雙手抬於胸口處左掌掌心朝上右掌掌心朝下左掌從身前向上推手腕超過頭頂是轉腕向上推,右掌向下推至身後。在雙掌往各自方向推舉之時,向推舉方扭轉身體雙腳不轉之轉腰身,右掌就能順勢向下向後推。
  • 淮安看脾胃的老中醫,淮安名老中醫講如何調理脾胃
    脾胃是我們調理氣血,主消化的最主要的臟器,但是由於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多食辛辣刺激、生冷等食物,對脾胃都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並且隨著天氣越來越冷,脾胃有問題的人這時候往往發病率極高,脾胃的調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醫對於治療這類慢性問題具有優勢,那淮安看脾胃的老中醫有哪位呢?
  • 脾胃傷則百病生,關於脾胃病的調理很多人都做錯了
    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脾胃問題」,簡單來說:脾胃運化能力差,體內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停聚而生溼、生痰,則會出現腹脹、腹瀉、水腫、咳嗽等症狀。 但許多人卻認為脾胃差,只需吃些健脾養胃的食物就可以了,有些卻一味喝祛溼茶,殊不知,不同的體質,需要不同的調理方法。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四種常見脾胃問題,及其食療或外用的調理方法。 01 陽虛寒溼
  • 脾胃不好怎麼調理?脾胃不好的症狀有哪些?各種脾虛對照看
    「我脾胃不好」,這話估計人們在生活中常能聽到,以「我脾胃不好」為由拒絕飲酒、拒絕辛辣、拒絕油膩等,人們都特別地理解。到底什麼是脾胃不好,脾胃不好的症狀有哪些?脾胃不好怎麼調理呢?
  • 孩子脾胃不好如何調理?當媽的別擔心,看看這篇就知道
    孩子食慾不好、便秘腹瀉、不吸收不長肉,都是家長們關注的問題,其實這些都可以歸結到脾胃上。脾胃問題是很多孩子的共性問題,脾胃不好如何調理也為很多家長所關心。脾胃不好是怎麼造成的?與孩子的先天體質和生活習慣都有關係。想要改善孩子的脾胃,也要對症治療。脾胃不好如何調理?
  • 脾胃不好怎麼調理?先對照看脾胃不好的症狀有哪些?
    我們可以根據脾胃的生理特點及脾胃功能總結一下脾胃不好的症狀有哪些:首先,脾胃不好的人會表現出消化不良,飯後胃部腹部常漲滿、嘈雜,食慾差,吃一點就飽。其次,脾胃不好的人,因為營養吸收不足,多氣血虛弱,氣短易乏力,形體較瘦弱,抵抗力也差,時常精神不振,嚴重者胸悶氣短、頭暈腦漲。
  • 足三裡穴——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要穴,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裡的食物只有及時的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臟器才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人才能夠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的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 脾胃不好百病生,調理脾胃,4種食物或可幫忙,但有些人不愛吃
    特別是大多數的人都會出現脾胃問題,而脾胃不好就會導致出現多種併發症,讓大家疲於應對,被各種疾病搞得焦頭爛額,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黃帝內經》上記載:「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所以脾胃是確保大家身體健康的基礎。所以那些脾胃不好的人,經常會出現消化不良或便秘等多種症狀。
  • 氣血不足的人調理脾胃,就是要「補脾」嗎?或許可以換個思路
    氣血不足的人調理脾胃,就是要「補脾」嗎?或許可以換個思路。現在,很多人都有經常調理脾胃的習慣,以期使機體的氣血更加充沛。「脾胃為後天之本」,這麼做的思路是不錯的。然而,很多人在調理脾胃時,第一想到的就是如何「補脾」。因為「進補」是傳統養生裡一個很常用的手法,同樣也被運用到調理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上來。從總的思路上看,虛則補之,氣血不足就補益氣血,這是一個正確的思路。但對調理脾胃而言,補脾就是正確的、或者說更可靠的方式嗎?
  • 調理脾胃,用補中益氣丸,還是歸脾丸?老中醫給出建議
    炙黃芪,黨參有助於調理胃脾器髒,提高人體的抵抗能力,增強肌肉的伸張力度以及治療虛汗症;甘草,白朮對脾胃好;陳皮順理體內氣血,調和脾胃;當歸補血,升麻和柴胡則提昇陽氣。這八種藥材共同使用,使得補中益氣丸調理脾胃,提升人體氣機的功效顯著。補中益氣丸富含功效不一的藥材,適用於因脾胃器髒虛弱,體內寒熱引起的頭暈頭痛,易出汗,厭言懶語等症狀的人群。
  • 脾胃不好,影響情緒、睡眠、皮膚,中醫教你吃喝,在呼吸間調理
    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5、便秘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讓大腸動力不足,繼而導致功能性便秘。6、睡眠不好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2、常讀「呼」字音可以培養脾氣,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處。3、養生藥膳調理首先,要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日常飲食上,晨起不宜空腹吃生冷的瓜果、儘量不喝涼開水、養成正常的排便習慣。
  • 八段錦的歷史淵源和功法特點——單老師講運動養生
    到了南宋·曾慥《道樞》輯其基本功法為:仰手上舉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西單託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復顧所以理其傷勞;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臟;咽津補氣左右挑起手;擺鮮魚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 現在流行的是晚清時所傳的歌訣:兩手託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攥拳怒目增氣力、背後七顛百病消。
  • 脾胃不好怎麼調理?
    生活中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規律、美食誘惑等,常給我們的身體增加負擔,常說「十人九個脾胃病」,那麼脾胃不好怎麼調理呢,服用參苓健脾胃顆粒一個療程管用嗎?要說脾胃不好怎麼調理,我們先簡單來看看脾胃的功能。眾所周知,胃管消化,脾主吸收,脾胃配合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