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調養脾胃的方法原則應是益脾氣、養胃陰,用藥首當注意升降,次則當防過偏,寒勿過涼,熱勿過燥,以免傷胃。為此,調理脾胃的動作應以導引脾氣上升,胃氣下降為原則。綜觀調理脾胃須單舉的動作,可發現,單舉手的動作具有調節手三陰三陽經作用,特別是對手太陽小腸經作用更大,而脾胃功能與小腸關係極為密切。《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由此可見,小腸具有協助脾胃運化功能的正常發揮,反之,小腸有病則可直接影響到脾胃。另一方面,如果肝木之氣偏旺,脾土虛弱,極易出現肝氣犯脾的病理現象。脾胃功能失調,經脈氣滯,溼濁內蓄,血絡閉阻,便可出現脾胃結瘕瘀血等症。而通過單舉手動作作用於手太陽小腸經,使經脈疏通、調和,升清降濁,可起到健運脾胃,使得脾氣得升,胃氣和降,小腸能泌別清濁,則溼濁之氣自去,壅滯於中焦脾胃的瘀結也自行消散。再有脾胃屬土,肺及大腸屬金、心及小腸屬火,根據五行屬性,火生土、土生金,因此,脾胃與心、肺、小腸、大腸的關係較為密切。脾胃有疾,可能會累及心、肺、小腸、大腸,反之,心、肺、小腸、大腸有疾,也可累及脾胃。另外心包絡代心受邪、三焦是脾胃氣機升降的主要通道。由此可見,調節手三陰三陽經(心、肺、心包為手三陰經,小腸、大腸、三焦為手三陽經),是調理脾胃的有效方法。為此單舉手這個動作是較為理想的健脾和胃手段。
再來分析左右上肢一松一緊的上下對拉(靜力牽張),以及兩下肢的屈伸導引運動對脾胃具有哪些作用?
我們可以發現,兩腿伸直,一手上託,能起到牽拉足太陰脾經作用。而一手下按的動作路線又與足陽明胃經從頭到腳向下循行的路線相吻合,因此本式動作具有疏通脾胃兩經氣血,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通過上託之手意想導引丹田之清氣上升與天相接,通過下按之手導引丹田之濁氣下降與地氣相連。當左右上肢相對靜力對拉牽伸時,略閉氣,運氣上下,加強體內之氣從丹田達於四梢,使周身氣機調暢,氣血平和。然後屈膝,兩手放鬆合抱於腹前,復採天地之精華引回丹田。如此左右重複數次,則可有效提高清氣上升,濁陰下降的能力。有些習練者可感覺到腸鳴的現象,就是脾升胃降,氣機加強的具體表現。因此通過清氣升,濁陰降的鍛鍊,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就能獲得加強。此外,中醫還認為,除了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外,腰脅又為人體氣血運行之樞紐。通過左右上肢一松一緊的上下對拉運動,可以牽拉腰脅,腹腔,對脾胃中焦肝膽起到按摩作用,同時可以刺激位於腹、胸脅部相關經絡以及背部俞穴等,起到調理脾胃、肝膽和加強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的效果。
對應經脈
練習本動作主要牽動的主要經脈是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對應穴位
練習本動作主要牽動的穴位是:
1、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取穴方法可以曲肘,手掌按於後枕,在腋窩中部有動脈搏動處取穴。
2、大陵穴:見雙手託天理三焦章節。
3、期門穴: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溼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於下部的章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於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於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儘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對應臟腑
練習本動作對應的人體臟腑是脾、胃、肝、膽:
此式名為「調理脾胃」,那麼,為什麼「單舉」可以調理脾胃?
要搞清楚其中的道理,需要我們先了解中醫的兩個重要理論,一是人體圓圈理論,二是五行生剋理論。
人體圓圈理論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以及臟腑所引導的氣機,是有方向的。
→ 肝升膽降;
→ 脾升胃降;
→ 腎水上升,心火下降;
內外圈之間又是關聯的:
→ 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隨之升;
→ 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之降。
可見,在這個圓圈系統裡,脾胃中土為「交通樞紐」,帶動其它臟腑氣機升降,為最重要的迴環。
《黃帝內經》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我們攝入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和脾的運化,轉化為精微以滋養全身。因此,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人體生命的盛衰。
如果脾胃氣機阻滯,甚至逆行,脾不升清,胃不降濁,除了出現呃逆、腹脹、不思飲食、嘔吐、便秘或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外,還可出現膽火心火不降、上面熱,比如口渴、口苦、口舌生瘡、眼睛紅、膽汁返流、心悸、失眠、煩躁等,而肝木腎水不升、下面寒、腿腳涼的現象。
我們通過「單舉」這樣反覆上撐下按的方式,引動脾胃氣機,讓這一中軸迴環運轉正常,從而帶動經絡臟腑氣機的升降開合,讓人體內的圓圈運動順暢無阻。
五行生剋理論
依據中醫五行生剋理論,脾胃屬土,肝膽屬木,木克土,肝膽會克制脾胃。現代人常常因為壓力、情緒問題,肝膽之氣鬱滯,而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現象,就是這個道理,而如果在肝氣條達、心情舒暢的狀態中,自然就吃嘛嘛香。所以,如果我們能主動疏解壓力,保持情緒放鬆,使得肝膽之氣平和條暢,就可以讓脾胃健運,恢復良好的身心狀態。
這個動作,就可以抻拉循行於兩肋的肝經和膽經,從而有效疏理肝膽鬱滯之氣。現代醫學也證實:當人們專注於和緩的運動時,交感神經會放鬆,體內分泌的內啡肽會增加,而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迅速驅走鬱悶,釋放疲勞感,促進代謝。
調理脾胃須單舉的作用
八段錦裡的「調理脾胃須單舉」是一個調理脾胃和肝膽的健身動作。
1 這個動作,通過手臂的上撐和下壓,打開了身陰經,鎖住了陽經;
2 在做這個式子的過程中,左右兩手交替上託,通過左右上肢一松一緊地上下對拉,可以牽動腹腔,對脾胃起到按摩作用。同時,對兩肋的經脈也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
兩肋是肝經、膽經循行的部位,所以「調理脾胃須單舉」這個動作首先是調理肝膽的。那為什麼這個動作叫「調理脾胃」呢?因為要想調理脾胃,核心在於調理肝膽。
3 中醫的理論基礎在於陰陽五行。從五行的相生相剋來看,木克土。肝膽是木,脾胃是土,肝膽會克制脾胃。所以,如果想不讓脾胃這個土被肝膽這個木克,首先需要鍛鍊好肝膽,讓肝膽宣開。
所以,通過雙手對拉,交替上舉、下按,抻拉兩肋的肝經和膽經,從而達到養護脾胃的功效,這就是「調理脾胃須單舉」的核心。
4 由於兩手交替一手上舉一手下按,上下對拔拉長,使兩側內臟和肌肉受到協調性的牽引,特別是使肝膽脾胃等臟器受到牽拉,從而促進了胃腸蠕動,增強了消化功能,長期堅持練習,對上述臟器疾病有防治作用。
5 使椎間小關節,肌肉得到鍛鍊,增強脊柱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一些不可忽視的動作細節,及其含義:
1 、起身託捧時,兩手從下丹田向上託捧至中丹田,此時兩手靠近身體中線,虎口朝上。這個動作,將下丹田之氣引導至中焦。中焦為脾胃所在,人體的(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在胸腹部的體表循行路線,就在身體前正中線的兩側。
2、兩手上撐下按時,手掌要平。下按手的指尖朝前,可稍稍內扣,而不可外展。上撐手的指尖也向內。指尖的方向要求,以及掌心的朝向,意在引導內氣形成一個圓圈循環。如果指尖外展,則有可能會使內氣外洩。
3、上撐下按時,掌根要用力,使人體處於上下對拉拔長的狀態,此時命門穴閉合;兩手回收屈膝合抱時,注意松腰開胯,以使命門穴開啟。如此啟閉交替,可以增補命門及丹田的元氣,調腎益精。